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Z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远期疗效.[方法]对3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实施改良Z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通过术前及术后的影像学检查、JOA评分进行远期疗效观察分析.[结果]随访5 ~7.5年,平均随访6.2年,JOA评分从术前的(8.3±3.2)分改善到术后的(13.8±2.5)分,平均改善率为58.6%,末次JOA评分为(12.6±3.5)分,平均改善率为55.8%.术后CT示门轴骨愈合良好,无再关门现象,MRI示脊髓受压解除,提示病理变化程度与远期疗效相关,术前MRI检查无脊髓信号改变者疗效优于信号异常者.[结论]改良Z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安全,有效,远期疗效确切,病理变化程度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行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JOA评分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内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1例出现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予对症治疗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无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JOA评分:术后6、12个月分别为(11. 70±3. 23)分、(13. 27±1. 97)分,与术前(7. 81±1. 8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以有效改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减少手术相应并发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及脊髓犁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6例OPLL(A组)及30例脊髓型颈椎病(B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患者均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JOA评分术后3个月A组小于B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无差别(P>0.05).而术后12个月A组大于B组(P<0.05).结论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和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式,二者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术后12个月随访OPLL组JOA评分优于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1998年4月-2003年4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26例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对其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获2-6年(平均3.5年)随访,按JOA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8例,可3例,差1例。平均改善率为70%,影像学显示颈椎管扩大充分,减压彻底,硬脊膜膨隆良好。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 inal ligam ent,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OPLL患者施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150(120~180)m 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00(300~800)m l。随访3~18个月,术后15月JOA平均改善率53.35%(18.3%~85.7%),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本组2例术后有节段性神经根麻痹,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等其它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213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3例OPLL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67例为连续型,55例为节段型,91例为混合型,110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均有程度不等的脊髓压迫症状,全部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本组随访1~10年,平均4.5年,除3例术后切口裂开外余均一期愈合。6例出现硬膜外血肿,4例出现程度不等C5神经麻痹,7例出现脑脊液漏,无一例术后近期死亡。随访时x线片未见颈椎不稳和再关门现象,其中169例复查CT,65例复查MRI,示椎管横截面显著增大,脊髓向后移位,脊髓和硬膜囊前后均得到充分减压。疗效评定按40分评分方法:除10例评分低于术前2-5分,余平均提高8分,最高提高17分。结论此术式是治疗大部分OPLL的有效手段之一。术中的正确操作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对于OPLL所致中、重度继发性椎管狭窄,无论症状轻重应争取尽早手术;对已丧失最佳手术时机病例,也应积极采取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善情况。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颈椎OPLL患者,男17例,女16例;年龄41~78岁(58.6±8.8岁)。其中16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及以内者通过ACCF切除骨化块减压(A组);17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以上、前路切除有困难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和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时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管狭窄率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1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B组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切口感染。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A组随访48.56±8.02个月,B组随访52.59±8.8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明显大于术后(P0.05),B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较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颈椎OPLL,ACC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均为有效且安全的术式,中期随访疗效满意。前者通过切除或"漂浮"骨化块达到有效减压;后者能够扩大椎管缓解脊髓压迫,中期随访椎管狭窄率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棘突纵割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SLAC)治疗多节段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1年7月行SLAC的47例多节段重度颈椎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37~72岁,平均(51.1±14.5)岁。20例患者椎管占位率<60%(压迫组),27例患者椎管占位率≥60%(重度压迫组)。手术前后采用颈椎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并进行影像学检查,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7例患者随访108~182个月,平均(131.5±24.1)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最佳时颈椎mJOA评分增加(3.6±2.4)分,NDI降低(4.8±7.3)%;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最佳时相比,末次随访时颈椎mJOA评分降低(0.6±2.1)分,NDI增加(0.8±2.7)%。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最佳时,重度压迫组患者颈椎mJOA评分改善62.5%,与压迫组的64.2%相当(P=0.757)。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CL)由术前的14.4°±10.2°下降至12.1°±11....  相似文献   

9.
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效果.方法2002年9月~2006年1月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25例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龄32~75岁,平均53.5岁.均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周后再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或钛网置入内固定术.前路减压涉及1个椎间隙2例,2个椎间隙1个椎体10例,3个椎间隙2个椎体及以上13例.术前、术后依据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比较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结果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节断性神经根麻痹1例,并发颈部血肿者3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前患者JOA评分为7.1±1.1分,术后为14.9±0.9分,3个月随访时为15.1±0.8分,术后3个月平均改善率为79.48%.结论采用先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1周后再行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颈椎OPLL可彻底切除病灶、使脊髓减压完全.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二次手术的原因和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6年4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于我院行二次手术的病例,根据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分析二次手术原因,采用mJOA评分评价二次手术的疗效。结果:共有43例二次手术患者纳入本研究,手术距前次手术时间为2~204个月(47.8±51.4个月)。二次手术原因包括:(1)技术相关因素9例,其中椎板回弹或部分关门7例,椎板内陷刺激神经根或脊髓2例;(2)单纯后路手术减压不充分16例,其中前方致压物较大合并颈椎管狭窄15例,后凸合并颈椎管狭窄1例;(3)疾病进展18例,其中OPLL进展14例,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增生4例。前方致压物较大且以软性压迫为主、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进展、后凸的病例采用前方入路二次手术;椎板回弹或部分关门、椎板内陷刺激神经根或脊髓、巨大后纵韧带骨化前方入路切除困难病例采用后方入路二次手术。采用前路二次手术者28例,后路二次手术者14例,后路联合前路二次手术者1例。二次手术前mJOA评分为5.5~16分(11.6±2.8分),二次手术后3个月随访时mJOA评分为8~17分(13.7±2.1分),mJOA评分改善率为0~100%[(36.6±25.2)%]。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二次手术的原因包括技术相关因素、手术减压不充分和疾病进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前路或/和后路手术充分减压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