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通过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s of mandibular condyle,SFMC)动物模型,检验侧向可吸收螺钉手术治疗SFMC的效果,以及利用该螺钉稳定固位和不稳定固位的区别。方法 16只成年绵羊,制备成右侧SFMC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实验1组采用侧向钛螺钉双皮质骨固定技术予以治疗,实验2组采用侧向可吸收螺钉以拉力螺钉的方式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治疗(不稳定固定),实验3组采用侧向可吸收螺钉以双皮质固定方式行ORIF治疗(稳定固定),分别在截骨术后、骨折内固定术后即刻、保守治疗或骨折内固定治疗3个月后行颞下颌关节(temporamadibular joint,TMJ)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TMJ的形态改变进行放射学评分。治疗3个月后处死动物,解剖、观察、测量TMJ形态变化及组织学改变。采用SPSS 18.0软件包中的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实验2组动物实验侧TMJ CT影像及髁突的前后径和内外径明显异常,关节盘与髁突黏连,质地变脆,部分区域关节盘破损,关节窝有不同程度虫蚀状骨质破坏。实验1组和3组实验侧TMJ基本正常,反映TMJ形态改变的放射学评分2.60±0.94(实验1组)和2.90±1.06(实验3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1.40±1.98)和实验2组(10.20±2.18)。组织学检查提示,对照组、实验2组动物实验侧关节盘出现纤维软骨黏液变性,髁突和关节窝表面软骨也出现黏液样变性,髁突骨质不规则增生,实验1组和3组实验侧关节盘、髁突和关节窝表面软骨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髁突矢状骨折后精确复位和稳定固定,是TMJ恢复正常解剖形态的前提,只要操作得当,可吸收螺钉与钛螺钉一样,均可获得稳定的固位和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不需二次手术取出,可吸收螺钉作为SFMC内固定材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保守治疗或不稳定的ORIF治疗,会导致TMJ严重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立体定向导航外科手术系统初步建立山羊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研究方法,分析导航辅助牵张成骨术的精度。方法:选用成年山羊3只。局麻下在上颌骨植入5颗定位钉,用蜡片记录咬合关系后行颌间固定,将螺旋CT扫描数据导入AccuNavi1.0软件,进行三维测量与虚拟手术。全麻下,应用TBNavis-CMFS导航系统行下颌骨单侧体部牵张成骨术,牵引到位后,行CT扫描并同法进行测量,并应用Surgicase5.0软件测量牵引长轴间交角,与模拟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山羊口内上颌前部定位钉出现松动,口外上颌两侧定位钉稳固。平均牵引长度为10.12mm(9.88-10.34mm)。三维测量分析显示,术后与术前模拟结果各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牵引长轴交角均值为5.49°(4.70°~6.84°)。结论:选择口外入路的上颌骨区域植入钛钉作为山羊颌骨导航手术的配准方法精确性好。导航辅助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可准确地将手术规划转移到实际手术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侧向“品”形长钛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SFMC)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依据上下颌骨三维CT重建结果,对SFMC内侧骨折片≥1/3髁突头长的27例(39侧),根据CT测量髁突内外侧径长度值结果,行SFMC解剖复位后,侧向用3枚16 mm长钛钉行“品”形内固定,术后1、3、6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复查。结果 27例(39侧)病例的髁突外形良好,钛钉无松动、脱落,髁突内侧骨折片无移位,下颌运动和功能满意,开口度≥3.5 cm。结论 “品”形长钛钉侧向内固定治疗SFMC固定稳固,操作简单,省时,创伤小,疗效确切,术后3月可以评价其效果;对其与髁突增龄性变化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接受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患者(下颌骨后退11例,下颌骨前徙10例)手术前自下颌运动范围进行了测量,并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了临床检查。发现在术后6个月时,后退组患者的张口度已恢复到术前水平,前徙组患者的张口度仍低于术前,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术后两组患者下颌前伸和侧向运动(左右)均无明显变化。提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退下颌骨对患者张口度影响较小,且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三维预测美学区牙龈一骨成形术后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需要进行牙周软硬组织处理的患者采用牙科CT分析术前的牙槽骨位置和丰满度,计算预期进行的骨修整区域,并制作手术模板,行牙龈修整术或牙冠延长术,临时冠修复6周或半年后行烤瓷冠永久修复,记录术前、术后1、12个月的菌班指数(P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骨预期高度和术后1、12个月骨实际高度。结果:25例患者术后1、12个月的PI、MSB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牙龈健康、龈缘协调,修复体稳定;18例患者骨预期高度和术后1、12个月骨实际高度无差异(P〉0.05)。结论:通过牙科CT测量,结合模板技术,可以提高牙龈-骨成形术手术的精确性,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为临床髁突矢状骨折(SFMC)探索一种微创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6只成年绵羊双侧髁突制备成SFMC模型,右侧采用牵引螺钉辅助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左侧为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12周后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解剖学观察、测量,比较2组颞下颌关节(TMJ)的形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TMJ形态基本正常,TMJ形态改变的放射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TMJ形态明显异常。结论:动物实验显示,牵引螺钉辅助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微创的SFMc手术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牵张成骨术后下颌骨的变化,评估手术的长期稳定性并探讨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 方法筛选2009—2018年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因患有下颌骨畸形而接受下颌牵张成骨治疗的5例患者,对比不同治疗阶段[T0(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前)、T1(牵张成骨治疗完成时/取出牵张器时)、T2(术后最长随访时间)]的头影测量数据,检测记录牵张成骨治疗过程中下颌骨长度(Go-Gn、Ar-Gn)及升支高度(Cr-Go)、下颌后缩程度(SNB角)的数值变化,评估牵张成骨治疗的长期稳定性。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对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全颌曲面断层片显示,患者下颌骨长度在下颌牵张成骨手术后随访时比手术前平均增长6.09 mm(t = 2.97,P = 0.025),下颌升支平均增长5.72 mm(t = 3.21,P = 0.018)。侧位片显示患者下颌骨长度在下颌牵张成骨手术后随访时比手术前平均增长8.17 mm(t = 5.21,P = 0.006),下颌总长度平均增长12.58 mm(t = 4.34,P = 0.01),下颌升支平均增长6.36 mm(t = 4.26,P = 0.01),SNB角平均增大6.28°(t = 5.28,P = 0.006)。但是测量结果示:升支高度在手术后随访时比手术刚完成时平均降低2.25 mm(t = -3.42,P = 0.014)。 结论牵张成骨手术对下颌骨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体部长度和升支高度有明显的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但术后1 ~ 3年全颌曲面断层片可检测到升支高度的轻微复发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自主研发的导航手术系统,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的三维头颅模型上进行内置式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研究,通过三维定点测量,分析该导航手术的精度。方法:对1例单侧下颌骨发育不足的患者行螺旋CT扫描后,采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5个相同的头模,按导航配准原则植入定位钉后再行CT扫描。应用AccuNavi 1.0软件对三维图像进行测量,并与游标卡尺实体测量的相应指标进行头模制作精度检测。然后进行下颌骨三维测量分析与虚拟单侧内置式下颌支牵张成骨术,将制定的手术规划通过实时TBNavis-CMFS导航系统在三维头模上实施,牵引到位后,行CT扫描图像重建,应用AccuNavi1.0软件与Surgicase5.0软件进行三维测量与牵引长轴间成角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快速原型制作的三维头模与AccuNavi1.0软件重建的三维图像间各测量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手术平均牵引长度12.40mm(11.79~12.68mm),模拟手术与导航模型术后牵引长轴间成角均值为4.67°(2.01°~6.49°)。导航术后各项指标中,除CoL-CoR(P=0.037)、CoL-GoL(P=0.017)与模拟手术值间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的三维头颅模型与AccuNavi1.0软件的三维重建图像精度相仿。通过TBNavis-CMFS导航系统平台,建立了导航辅助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的实验方法,准确地将手术规划转移到模型手术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下颌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mandibular condyle,SFMC)手术和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8只被制备成右侧SFMC的绵羊,被随机分成2组,每组4只,组1保守治疗,组2手术治疗。临床和放射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实验结束时,保守治疗组最大开口度、前伸和左侧向运动度显著减少,手术治疗组下颌的运动度无显著性变化。平均放射学评分,手术治疗组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结论:对于SFMC,在恢复颞颌关节功能和形态方面,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鼻旁植骨是否能减少Le Fort 1型截骨下降手术术后上颌骨垂直向的复发。方法 :选择双颌手术中上颌骨下降幅度>3 mm的患者30例,分为改良鼻旁植骨组和非改良鼻旁植骨组。利用术前(T0)、术后3天(T1)和术后6个月(T2)的颌面CT数据对上颌骨位置进行三维测量;同时利用T1与T2的CT数据计算植骨块厚度的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在垂直方向上,改良鼻旁植骨组上切牙点复发量为(0.54±0.35)mm,非改良鼻旁植骨组上切牙点复发量为(1.18±0.76)mm(P=0.3997)。2组在前后、水平方向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改良鼻旁植骨组的植骨块厚度降低(11.75±6.25)%,非改良鼻旁植骨组的植骨块厚度降低(33.77±11.56)%(P<0.0001)。结果:改良鼻旁植骨可有效减少植骨块吸收,以及术后上颌骨垂直向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三维CT头影测量分析,探讨保存髁突软骨在生长期山羊囊内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6个月龄山羊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4),实验组双侧髁突造成囊内骨折并同期行手术复位固定,一侧保留髁突软骨,另一侧切除髁突软骨。术后即刻、3个月和6个月行头颅CT扫描,采用SimPlant11.2软件进行髁突高度的三维测量,通过SAS 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下颌支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保留髁突软骨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下颌支的平均高度为(51.85±1.67)㎜和(56.25±4.49)㎜,切除髁突软骨组为(45.18±1.31)㎜和(46.59±1.66)㎜,对照组为(51.52±1.95)㎜和(56.19±3.38)㎜。其中,保留髁突软骨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保留髁突软骨组和切除髁突软骨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复位固定生长期髁突囊内骨折时,保存髁突软骨不会影响下颌支生长发育;破坏髁突软骨则导致下颌支生长发育受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检查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改建的影响。方法:20只1岁龄成年绵羊,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动物,所有绵羊都用超声骨刀造成髁突矢状骨折,剪断关节盘前后附着并将其推向内侧,其中组1动物切断翼外肌,组2动物保留翼外肌功能。每组动物分别在术后4周(各2只)、12周(各4只)、24周(各4只)处死。处死后行CT检查,CT三维重建观察髁突形态,并解剖颞颌关节(TMJ)以观察髁突形态。结果:组2即保留翼外肌功能组,较组1髁突有更多新骨形成,髁突形态改变更严重。结论: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改建的影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羊髁突囊内骨折坚强内固定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创建羊髁突囊内B型骨折并同期行坚强内固定术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髁突囊内骨折固定术后的愈合情况。方法:12只6个月龄山羊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8只,一侧关节手术造成髁突囊内B型骨折并用两孔钛板+钢丝固定,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3、6个月各处死6只,术后即刻及3、6个月行螺旋CT扫描,手术前和处死前测量实验动物的体重和最大开口度,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自身术后3、6个月体重和术前体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术前及术后3、6个月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最大开口度自身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螺旋CT显示骨折固定良好,固位钉稳固,骨折愈合良好。结论:髁突囊内B型骨折后施行恰当的坚强内固定术,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SSRO)中保留凹陷侧近心端骨板联合双皮质螺钉固定法在矫正面部不对称畸形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7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正颌手术治疗的8例成年偏突颌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临床检查和三维CT检查,确定双侧咬肌区的不对称情况,术中常规行BSSRO和(或)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术。在下颌骨旋转后退后,肥大侧去除近心端多余骨板行4孔小钛板固定,凹陷侧保留近心端多余骨板用双皮质螺钉固定。术后3个月检查患者面部对称性的改善情况,并通过正位片测量、计算患者手术前、后两侧结构的对称性,评估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SPSS 20.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8例患者的面部不对称性均得到很好改善,未出现钛钉脱落、骨块移位和复发等情况。手术前、后患者面部对称性相关指标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SSRO中保留凹陷侧近心端骨板联合双皮质螺钉固定法能更有效地矫正面部不对称畸形,可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已行双颌手术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治疗前、正颌手术前正畸后和治疗完成后拔与不拔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上、下颌骨硬组织结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均已行上颌骨Le Fort I型前移和下颌骨矢状劈开后退术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伴上颌骨发育不足和下颌骨发育过度的患者。研究对象被分成两组:术前正畸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组15例,未拔牙组16例。摄取治疗前(T1)、正颌手术前正畸后(T2)、治疗完成后(T3)的头颅侧位定位片分析测量9个指标值,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治疗前(T1)拔牙与非拔牙组上牙槽角(SD-SN)有显著差异(P<0.05)。正颌手术前正畸后(T2)下中切牙角(L1-MP)和覆盖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T3)下中切牙角(L1-MP)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测量项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拔牙组在治疗前骨组织的结构形态上上牙槽骨较非拔牙组更前突,通过术前拔牙正畸内收上前牙长轴后得以改善。正颌手术前正畸后拔牙组下前牙去代偿较非拔牙组更明显,下前牙更直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