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征象与不同分子亚型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0例乳腺癌患者的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估乳腺癌DBT征象与其分子亚型的关联。结果Luminal A、B型多表现为不规则的毛刺状肿块,毛刺与Luminal A型(OR 3.77,P<0.001)关系密切;肿块边缘清楚、形态规则高度提示三阴型(OR 12.53,P<0.001);HER-2型(OR 2.42,P=0.015)、Luminal B型(OR 1.69,P=0.047)与微钙化相关,其中单纯钙化多见于HER-2型(P=0.005),肿块伴钙化多见于Luminal B型(P=0.017);不同亚型间钙化形态有统计学差异(P=0.027),Luminal A型(12,52.2%)多表现为无定形钙化,HER-2型(10,55.6%)多表现为细小多形性钙化。结论乳腺癌某些DBT征象可用于预测特定的亚型,并帮助指导临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乳腺X线摄影(MG)、MRI及病理联合诊断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方法 收集600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包括Luminal A型147例,Luminal B型277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65例及三阴型111例;比较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MG、MRI及病理特征,行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不同分子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病理模型(模型1)、MG+病理模型(模型2)、MRI+病理模型(模型3)及MG+MRI+病理模型(模型4),评估其诊断价值,并以SHAP分析评估最佳诊断模型中各参数的贡献价值。结果 组织学低分级浸润性导管癌、无腋窝淋巴结转移、MG假阴性、无恶性钙化及“流入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为Luminal A型乳腺癌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腋窝淋巴结转移、恶性钙化及毛刺征为Luminal B型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组织学高分级浸润性导管癌、恶性钙化、毛刺征、非肿块样强化(NME)及较高表观弥散系数为HER-2过表达型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组织学高分级浸润性导管癌、无恶性钙化及无毛刺征为三阴型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照分析4种分子亚型乳腺癌的超声特征。方法 107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结果的乳腺癌患者中,病灶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uminal A-like型16例(Luminal A组)、Luminal B-like型52例(Luminal B组)、HER-2过表达型27例(HER-2组)、三阴型12例(三阴组)。对比分析超声征象。结果 Luminal A组的病理分级以Ⅰ~Ⅱ级为主,另外3组均以Ⅱ~Ⅲ级为主。三阴组与Luminal A组、Luminal B组在纵横比、肿瘤形态、边缘毛刺征、后方回声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HER-2组在纵横比、内部钙化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HER-2组与Luminal A组、Luminal B组在边缘毛刺征、肿瘤边界、内部钙化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A组与Luminal B组的所有超声征象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有各自典型的超声征象,但Luminal A-like型与Luminal B-like型的超声征象差异较小,超声检查仅能初步判定是否为Luminal型乳腺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X线表现、MRI征象与各分子亚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1例乳腺癌的X线表现、MRI征象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结果:Luminal A型单纯肿块及肿块合并钙化比例为76.5%(26/34),MRI肿块样强化比例为70.6%(24/34)。Luminal B型单纯肿块及肿块合并钙化比例为55.6%(10/18),不对称和结构扭曲比例为27.8%(5/18)。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过表达型X线显示钙化比例为91.3%(21/23),MRI非肿块样强化比例为78.3%(18/23)。三阴性乳腺癌X线显示单纯肿块及肿块合并钙化比例为93.8%(15/16),MRI上此15例均为肿块样强化,无一例表现为单纯钙化。动态增强曲线类型与免疫组织化学亚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各分子亚型影像学表现不同,影像学表现分析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超声及MRI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超声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1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09个病灶)的超声和MRI资料;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状态,将乳腺癌分为三阴性、HER-2过表达和Luminal三个亚型,分析不同亚型乳腺癌超声和MRI表现。结果 三种分子亚型乳腺癌病理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声像图中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边界、边缘、是否钙化、血供程度及周围组织结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RI中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平扫信号、边界、边缘、强化与否及强化方式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超声及MRI表现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MRI影像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中医院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40例乳腺癌患者MRI影像表现,对比分析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乳腺背景实质强化(background parenchymal enhancement,BPE)、瘤周水肿、是否伴有腋窝肿大淋巴结等MRI表现特征,通过交叉列联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MRI影像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病变的大小(C=0.197,P=0.021)、形态(C=0.247,P=0.015)、强化方式(C=0.251,P=0.012)、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C=0.253,P=0.011)及腋窝肿大淋巴结出现率(C=0.189,P=0.029)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uminal A型乳腺癌常表现为≤2 cm(70%)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66%);Luminal B型乳腺癌TIC曲线多为Ⅲ型(81.3%);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非肿块型所占比例较高(41.7%),且具有较高的腋窝肿大淋巴结出现率(50%);三阴性乳腺癌多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肿块(84%)及环状强化(64%)。瘤周水肿见于52%的三阴性乳腺癌及45.8%的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其比例明显高于Luminal A型(18%)及Luminal B型(25%)乳腺癌,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边界(C=0.195,P=0.141)、BPE(C=0.158,P=0.720)与其分子亚型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乳腺癌MRI表现特征可初步预测其分子亚型,有利于乳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30个病灶)的超声和MRI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969岁,中位年龄55岁;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状态,将乳腺癌分为三阴性、HER-2过表达和Luminal三个亚型,分析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的影像表现,如回声/信号、形态、边界、钙化、强化方式、周围组织是否受侵等,重点分析MR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超声的Adler血供分型。结果根据乳腺癌分子亚型的标准,三阴性型占3.3%(1/30);Her-2过表达型占20.0%(6/30),Luminal型占76.7%(23/30)。术前超声单独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76.7%(23/30),MRI单独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86.7%(26/30),联合超声、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96.7%(29/30)。MRI的TIC以Ⅱ型、Ⅲ型居多,分别为18/30(60%)、12/30(40%),超声Adler血供以Ⅱ型居多(18/30,60%);MRI的TIC对Her-2过表达及Luminal乳腺癌两种分子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的影像学征象各具特点;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检出准确率均高于单独任一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目的探讨联合超声、MRI及钼靶的影像学特征综合评估Luminal A型乳腺癌与Luminal B型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8年0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结果和免疫组化结果,筛选出共135例诊断为包括Luminal A型乳腺癌与Luminal B型乳腺癌患者,分析临床资料、超声、MRI及钼靶的影像学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块大小、病灶边缘、超声血流Alder分级、病灶内钙化及相应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在Luminal A型、Luminal B型乳腺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B型乳腺癌病灶的测量最大径大于Luminal A型乳腺癌。肿瘤边缘模糊,血流Alder分级为0/Ⅰ级,不伴有钙化,并且不伴淋巴结转移等征象多见于Luminal A型乳腺癌;肿瘤边缘毛刺/成角,血流Alder分级为Ⅱ/Ⅲ级,伴有钙化及有淋巴结转移等征象多见于Luminal B型乳腺癌。乳腺癌肿瘤病灶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MRI背景强化、MRI动态增强曲线、MRI强化特征等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及其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病理科2014-01-01—2019-09-30确诊的乳腺IDC 680例,比较同期青年女性(≤40岁)乳腺IDC与中老年(40岁)女性IDC在肿瘤大小、部位、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PR、HER-2,Ki-67,p53及CK7等临床病理指标方面的差异,分析青年女性IDC不同分子亚型与以上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法,HER-2(2+)病例采用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进一步明确分子亚型。结果 680例IDC中,青年女性83例,占12.2%;与中老年组相比,青年组淋巴结转移个数及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明显增高,高分化肿瘤病例数明显减少(P0.05);青年女性IDC中,三阴型较其他类型肿瘤分化差(P0.001),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表达高(P0.05);HER-2过表达型淋巴结转移个数多(P0.05)。结论青年女性IDC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分子亚型为三阴型及HER-2过表达型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并比较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将其分为管腔A型(Luminal A型)38例、管腔B型(Luminal B型)41例、三阴型29例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22例(HER-2过表达型);比较不同分子亚型患者的超声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分析病理学特征及超声表现与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关系。结果 不同分子亚型患者在肿瘤边界、回声类型、后方回声、形态、钙化、血流信号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Luminal A、B型超声多表现为毛刺状(76.32%、73.17%)、低回声(97.37%、92.68%)、后方回声无变化(52.63%、60.98%)、无钙化(73.68%、65.85%)、形态不规则(57.89%、58.54%)、0~Ⅰ级血流信号(71.05%、70.73%);三阴型超声多表现为微分叶(72.41%)、低回声(75.86%)、后方回声增强(55.17%)、形态不规则(75.86%)、无钙化(72.41%)及0~Ⅰ级血流信号(68...  相似文献   

11.
向凤  张旭  黄德晖  于生元 《临床荟萃》2019,34(2):111-115
椎管内结核包括脊髓结核和脊膜结核,具有发病率低、致死率高等特点,因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辅助检查阳性率低,常造成临床诊断及后续治疗的延误,进而影响疾病预后。本文将重点就椎管内结核感染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IGM)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上的影像表现,提高对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均经病理证实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20例,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观察、记录IGM的T2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动态增强扫描分布及内部强化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signal intencity curve,TIC)等,综合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表现为肿块者1例,边界清楚,边缘强化,表现为非肿块者19例,非脓肿形成区域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为(0.93±0.15)×10-3mm^2/s,以区域分布(11/19,57.9%)、段样分布(6/19,31.6%)为主,内部强化方式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强化(14/19,73.7%),纵横比1.73±0.66,伴微脓肿(T2WI、DWI明显高信号,ADC值明显减低,无强化)形成者17例。结论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在MRI上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微脓肿的形成更有利于此病的诊断,对IGM的正确认识和诊断,可为临床诊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非免疫缺陷者曲霉性气管支气管炎(ATB)的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收治的2例无基础疾病的ATB临床资料。并以“曲霉、真菌、气管/支气管炎”为检索词检索2000-2018年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以“aspergillus , tracheobronchial,aspergillosis,tracheobronchitis”为检索词组合检索PubMed数据库,获取病例12例。结果共14例非免疫缺陷ATB纳入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21~78岁,平均(48±17)岁。发热、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异常主要为气管、支气管管壁或管腔病变(10/14,71.4%)。支气管镜镜下表现以假膜坏死为主(11/14,78.6%),可见阻塞性改变,但未见溃疡型。14例均曾误诊为细菌性肺炎,但抗生素治疗无效,2例曾误诊为哮喘。抗真菌治疗好转10例,1例无治疗自行改善,3例死亡。结论ATB可出现在轻度免疫功能受损及健康患者。当患者出现发热、喘息,激素与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即使无明显的影像异常及免疫功能受损,ATB亦应纳入鉴别诊断中,并积极而慎重开展气管镜检查,提高早期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 目前复合材料已成为骨移植材料研究的热点, 多孔聚乳酸 /骨基质明胶复合活性材料的应用有待研究。目的: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合成法制备多孔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复合活性材料, 体外评价其骨形成能力。设计: 观察对比实验。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生物材料制药技术研究所。材料: 小鼠 MC3T3-E1 成骨前体细胞从日本 RIKEN 细胞库获得, 聚乳酸由暨南大学提供。碱性磷酸酶检测试剂为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产品。小鼠 MC3T3-E1 成骨前体细胞在含 100 g/L 胎牛血清 ( 四季青) 、100 mg/L 青霉素和 100 U/L 链霉素的 DMEM 培养基(Gibco, 美国) 培养, 用 0.25%胰酶(Gibco, 美国) 传代。方法: 实验于 2005- 10/2006- 07 在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完成。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制备多孔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复合材料, 并通过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情况。在体外将聚乳酸、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与 MC3T3-E1 小鼠成骨前体细胞共培养, 分别为聚乳酸组及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组, 正常培养基作为对照组, 数码相机拍摄每组培养孔图像, 图像处理与分析软件测定被染色面积占培养孔面积百分比, 即为钙化结节面积百分比。采用细胞超声裂解法检测各组细胞内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主要观察指标: ①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②钙化面积的定量测定。③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 ①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复合材料骨基质明胶与聚乳酸混合均匀, 材料孔隙分布均匀, 孔隙大小在 50~150 μm之间, 孔洞联通性好。在这些大孔隙的壁上, 仍有大量 5~10 μm 的孔隙。②钙化结节面积测定结果: 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复合材料组、聚乳酸组、空白对照组钙化结节形成面积百分比分别为 (42.98±4.44)%,(9.55±1.94)%, (0.86±0.41)%,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③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 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复合材料组、聚乳酸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 (5 427.58±1 173.57), (1 060.54±500.27), (40.01±24.50) nkat/g, 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0.01) ; 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复合材料组钙含量为(3.51±1.64)mmol/g, 高于聚乳酸组和空白对照组[(1.04±0.21) , (0.70±0.24)mmol/g, P < 0.01]。结论: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合成法制备的聚乳酸 /骨基质明胶多孔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 有可能作为一种有前景的骨植入材料及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5.
背景随着年龄的增加,脑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而造成的损伤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猪脑肽溶液能否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对脑神经起保护作用,目前只是临床病例报道,对其实验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的探讨猪脑肽溶液对D-半乳糖拟衰老小鼠脑以及肝脏组织中丙二醛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2/2001-04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军队重点实验室).选择NH小鼠82只,雌雄各半,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提供,体质量18~22 g,随机分为对照组、猪脑肽溶液(施普善)大、中、小剂量组、阿尼西坦组(阳性对照组)和D-半乳糖组.方法各组分别给药,连续给6周,采用D-半乳糖诱导的脑老化小鼠动物模型.各组分别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MDA含量.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的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猪脑肽溶液大、中剂量均能显著提高脑以及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为(30.23±5.23),(29.65±4.88);(19.84±5.79),(16.75±5.32)μkat/g],降低丙二醛含量[分别为(630.00±59.40),(626.74±49.68);(934.90±207.50),(916.06±235 31)nmol/g],与D-半乳糖组比较[分别为(22.89±4.54),(12.26±6.31)μkat/g;(749.69±92.80),(1 212.89±142.54)nmol/g],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猪脑肽溶液具有明显的抗氧化能力,对衰老小鼠脑神经细胞及肝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评估其对老年机体脑及肝细胞的抗自由基氧化损伤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内Fos蛋白在脂多糖免疫激发过程中的传导通路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事实表明免疫系统不是一个仅有自主调节的孤立系统,而是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双向联系的,但中枢神经系统哪些部位参与免疫调节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目的研究与神经免疫调节有关的功能神经元在大鼠脑内的分布.设计随机对照的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科.对象实验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和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1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SD大鼠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PS)为免疫激发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抗Fos蛋白ABC方法进行染色.主要观察指标Fos蛋白在脑内不同区域内的分布.结果Fos阳性产物多集中分布在大脑额顶皮质、边缘前脑(扣带皮质、梨状皮质、外侧隔核和中央杏仁核等)、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下丘脑外侧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部、外侧臂旁核和延髓内脏带.小脑内无明显Fos分布密集区.结论LPS诱发的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有相对广泛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7 种军队综合性医学期刊2007 年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报告质量,了解当前军队医学期刊临床试验报告质量的现状。 方法 手工检索2007 年《解放军医学杂志》、《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和《军医进修学院学报》发表的文献,纳入声明采用“随机”方法分组的RCT,并采用国际公认的CONSORT 标准进行报告质量评价。 结果 共纳入99篇RCT,其中6 篇随机方法错误。根据CONSORT 条目对随机方法正确的93 篇RCT 进行评价,其中62 篇(66.7%)描述了各组的基线情况和临床特征;16 篇(17.2%)提及了产生随机分配序列的方法,其中5 篇(5.4%)提及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分配序列;9 篇(9.7%)采用盲法的文献中2 篇仅提及“盲法”二字,1 篇采用单盲,6 篇采用双盲(其中2篇盲法正确);仅1 篇文献采用意向治疗分析法;1 篇分配方案隐藏充分。99 篇均未提及样本含量的计算,且样本量多较小。 结论 目前军队综合性医学期刊发表的RCT 报告质量与CONSORT 标准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今后应进一步进行规范报告。  相似文献   

18.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引起SAH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要十分清楚.既往临床及实验研究均提示中药在某种程度上可改变SAH后脑血流变性质,改善脑功能.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HXHY)脑伤泰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后脑血流量(rCBF)及脑微血管构筑等方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试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和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288只雄性Wistar大鼠.方法通过大鼠枕大池自体血注入法制备SAH和CVS模型,并在1,4,12,24 h,3,7,14 d及21 d等不同时相点,观测各组大鼠局部rCBF、病理变化、脑微血管构筑和BBB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皮质rCBF变化.②脑光镜下病理改变.③脑皮质微血管构筑.④BBB的超微变化.结果SAH后大鼠的rCBF、病理变化、脑微血管构筑和BBB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变化符合CVS的发展规律,HXHY和尼莫地平(Nim)对上述改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SAH后局部rCBF的变化可可以反映该时期CVS的状态,HXHY和Nim可通过多种机制对CVS发挥作用,其中"细胞保护"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学术背景:组织工程骨植入体内后,再血管化是关系其能否充分发挥成骨作用,有效修复骨缺损的关键环节.目的:评价经骨形成蛋白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聚乳酸/聚己内酯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血管化过程,观察骨形成蛋白2基因对促进移植骨血管化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实验于2005-01/12在中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聚乳酸/聚己内酯生物可降解材料块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提供,孔隙直径150~250 μm,孔隙率90%以上;实验动物为3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方法:6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制成1.5c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30侧),植入经不同处理的人工骨.①AD-BMP-2组:转染骨形成蛋白2基因的细胞 聚乳酸/聚己内酯.②对照基因组:转染β-半乳糖酐酶基因的细胞 聚乳酸/聚己内酯.③未转染组:未转染细胞 聚乳酸/聚己内酯.④单纯聚乳酸/聚己内酯组:植入单纯聚乳酸/聚己内酯支架.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4,8和12周行X射线片观察新骨形成情况,立体显微镜观察微血管分布,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微血管与骨形成关系,透射电镜观察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联系,并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检测及微血管计数.结果:①AD-BMP-2组术后4周时见移植骨内片状成骨影,有较多新生血管长入,支架孔隙内充满软骨痂,功能活跃的成骨细胞围绕微血管生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数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术后8周时移植骨内成骨逐渐增多,微血管迂曲扩张并相互连接,软骨痂转变为小梁骨;术后12周时皮质骨连续,髓腔再通,微血管呈规则地纵向排列.②对照基因组和未转染组成骨能力较弱,血管再生缓慢,12周时骨缺损得到初步修复,微血管沿新生骨小梁孔隙分布.③单纯聚乳酸/聚己内酯组各时间点新生血管少见,术后12周时骨端硬化,缺损区被纤维组织填充.结论:骨形成蛋白2基因转染可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间接诱导移植骨血管化,促进种子细胞的成活,加速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20.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背景以往的许多研究仅采用一个综合的自评指标(优、好、中、差)来测量自测健康,这种测量未能反映自测健康的真正内涵.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不同国家对自测健康的内涵界定也就存在差异.目前,中国尚未建立适合自己的自测健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因此,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自测健康定量化测量方法研究势在必行.目的基于WHO的健康定义,顺应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测量从一维到多维、群体到个体、负向到正向的转变,致力于自测健康的定量化测量方法研究,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筛选自测健康评价指标,研制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克服以往自测健康测量的不足,力求比较全面、具体、准确地反映自测健康的真正内涵.设计横断面调查研究.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暨南大学统计系.对象本研究于2002-01/2003-12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暨南大学统计系完成.在广东省广州市、海南省海口市选取2000个个体进行现场测试.在首次回收量表中,随机抽取335个个体,其中广州市地方高校学员60人,军队高校学员90人,海口市解放军187医院皮肤科皮肤病患者50人,解放军广州军区总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30人以及广州军区疗养院军队退休干部50人及广州市东山区妇幼保健院产前参与首次测试55名孕产妇.纳入标准年龄≥14周岁且≤65周岁的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者、病情轻度的患者及正常孕产的健康妇女,文化水平为初中以上.排除标准年龄<14周岁或>65周岁的病情中、重度的患者(疾病对本人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较大或很大)、存在原发或继发疾病的孕产妇女及精神病患者或有精神疾病症状的人群,文化水平为初中以下.方法其中广州市地方高校学员60人,军队高校学员90人,海口市解放军187医院皮肤科皮肤病患者50人,解放军广州军区总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30人以及广州军区疗养院军队退休干部50人,在首次测试之后间隔1,4周进行重测;广州市东山区妇幼保健院产前参与首次测试55名孕产妇,在产后1周及产后42 d进行重测.采用专家集体咨询法(Delphi法)对自测健康评价预选指标进行3~5轮征询50名专家意见.采用现场调查和统计分析技术,对自测健康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确定.采用心理测量学技术如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对量表进行考核.采用模拟线形评分法实现对各个评价指标的量化自评.主要观察指标SRHMS V1.0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结果在高校学员、中医科住院患者、皮肤病患者和军队退休干部中,SRHMS V1.0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99,0.980,0.875和0.915(P均<0.01).SRHMS V1.0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9311;SRHMS V1.0的分半信度Equal-lengh Spearman-Brown为0.7399,Guttman Split-half为0.731 7.SRHMS V1.0的条目分与其维度分相关系数较大,而与其他维度分的相关系数较小;维度分与其子量表分相关系数较大,而与其它子量表分的相关系数较小(P均<0.01).因子分析得到的10个因子与SRHMS V1.0的理论构想基本一致.SRHMS V1.0总分与SF36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526;SRHMS V1.0量表总分以及3个子量表分与其1个条目的得分均存在密切关联(P均<0.01).SRHMS V1.0总分在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不同人群等方面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均<0.01);而在性别、民族、住地等方面差异不存在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SRHMS V1.0是可靠的、有效的、灵敏的.它从定量化的角度,较为全面、具体、准确地反映了自测健康的真正内涵,且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是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健康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