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去带、间断去带及全去带三种情况下贮尿囊尿动力学特征 ,探讨全去带可控盲结肠贮尿囊的尿动力学特征及其机制。方法 将 18头猪随机分成 3组 ,分别施以完整肠管可控盲结肠膀胱术 (A组 ) ,间断去结肠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 (B组 )和完全去结肠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 (C组 ) ,分别测定 3种贮尿囊压力和容量的关系 ,测定 3种贮尿囊的半径和长径。结果 全去带贮尿囊半径和长径均增加 ,容量增加。全去带可控盲结肠贮尿囊容量较大压力较低。结论 全去带可控盲结肠贮尿囊较不去带和间断去带贮尿囊有较好的尿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去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的疗效观察(附3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去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的疗效。方法 采用膀胱全切去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治疗膀胱癌30例。结果 30例随访8-40个月。1年后贮尿囊容量360-580ml,贮尿囊内最大压力19.5-78.5cmH2O。白天完全可控28例,可控率93%;夜间完全可控27例,可控率90%。贮尿囊造影及IVU显示单侧输尿管狭窄并肾脏轻度积水1例,无输尿管返流。血清电解质及肾功能正常。结论 去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可靠,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位可控去带盲结肠膀胱加回肠抗反流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位可控去带盲结肠膀胱加回肠抗反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膀胱全切正位可控去带盲结肠膀胱加末段回肠抗反流术治疗膀胱癌20例。结果:随访9~42个月,白天均可控制排尿,14例夜间能白控排尿,6例夜间有尿失禁。尿动力学检查:12个月贮尿囊平均最大容量350ml,平均最大囊内压3.16kPa,剩余尿量为16ml,平均最大尿流率19.2ml/s。贮尿囊造影及IVU显示2例有双侧输尿管反流,无输尿管狭窄和肾积水。血电解质及肾功能正常。结论:正位可控去带盲结肠膀胱加末段回肠抗反流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好,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术。  相似文献   

4.
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改进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后贮尿和排尿问题。 方法 对 2 3例全膀胱切除患者行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 结果  2 2例术后随访 3~ 30个月 ,3个月后贮尿囊容量 45 0~ 6 0 0ml,平均 5 5 0ml,平均内压 (14± 8)cmH2 O(1cmH2 O =0 .0 98kPa) ,贮尿囊造影未见输尿管返流 ,IVU示上尿路无积水和输尿管狭窄 ,排尿控制良好 ,插管容易。 结论 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 ,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20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简化手术操作,探索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的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10月~1997年12月,采用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治疗全膀胱切除患者20例。结果20例平均随访177个月,完全可控19例,可控率95%。出院时贮尿囊容量为250~350ml,1年后为400~700ml。无输尿管返流,肾功稳定。结论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确实,是一种较好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全膀胱切除或全盆腔脏器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方法,方法:对2例全盆顺切除和1例全膀胱切除患行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结果:随访4~16个月,贮尿囊平均容量450ml,平均内压为(1.96±0.49)kPa,无输尿管反流,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排尿控制良好,结论:去带盲结脾性可控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贮尿囊容量大、内压低,自控排尿良好,并发症少优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7.
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附20例报告)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自1995年10月以来,对20例膀胱癌患者施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后,采用多处切断结肠带的方法建成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进行尿流改道。随访5~24个月,均获得良好的可控,尿动力学显示贮尿囊容量达400~750ml,贮尿囊内最大压力为30~73cmH2O,4~7小时导尿一次,患者血K+、Na+、Cl-、HCO-3、Cr均在正常范围内。结果表明:本术式可以达到应用去管重建原理建成的可控膀胱目的,即大容量、低内压、高顺应性、高调节性,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完整肠管、间断去带及全去带 3种情况下贮尿囊壁肠肌动力学的变化 ,探讨全去带可控盲结肠贮尿囊的尿动力学特征及机制。 方法 将 18头猪随机分成 3组 ,分别施以完整肠管可控盲结肠膀胱术 (A组 ) ,间断去结肠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 (B组 )和完全去结肠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 (C组 ) ,测定 3种贮尿囊压力与容量的关系 ,3种贮尿囊壁环、纵形肌收缩曲线的变化。 结果 A、B、C 3组贮尿囊最大容量平均分别为 (35 6 .6 7± 30 .17)、(4 30 .0 0± 2 0 .98)、(5 15 .0 0± 2 8.11)ml。C组容量明显高于A组和B组 (P <0 .0 1) ;容量同为 30 0ml时 ,C组囊内压 (2 7.2± 3.0 )cmH2 O(1cmH2 O =0 .0 98kPa) ,明显低于A、B两组 (P <0 .0 0 1)。C组贮尿囊壁环、纵形肌收缩振幅和频率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 (P <0 .0 5 )。 结论 全去带可控盲结肠贮尿囊较完整肠管和间断去带贮尿囊有更好的尿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后贮尿囊结石的发生原因与对应措施.方法:对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后患者105例随访14~94个月,平均43.5个月,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贮尿囊结石发生率6.7%(7/105),6例手术治愈,其中2例行经皮穿刺膀胱镜下气压导弹道碎石,4例行贮尿囊切开取石,术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后贮尿囊结石的发生多与症状性泌尿系感染相关,规律、充分的贮尿囊冲洗及定时清洁导尿对于预防贮尿囊结石有重要作用;选择性地采取经皮穿刺膀胱镜下碎石术或贮尿囊切开取石术,均可取得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的尿动力学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评价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5 头猪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动物实验模型及23 例膀胱癌患者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进行尿动力学测定,观察贮尿囊容量、内压及输出道压参数。 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切断结肠带后贮尿囊内压降低,容量、长度及周径均增加。23 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良好的可控,3 个月贮尿囊容量可达400ml。13 例术后(19.2±8.9)个月尿动力学显示贮尿囊最大容量为(697 ±204)ml,最大充盈压为(58 .7 ±24.5)cmH2O,输出道最大闭合压为(104 .3±33 .8)cmH2O。 结论 该术式可以获得大容量、低内压的贮尿囊,具有操作简单、可控效果好、节省肠袢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