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寻生活事件、生活方式、负性情绪与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简AMI)的病因学联系。方法:对91例AMI病人和90位正常人应用LES、SSRS、HAMD、HAMA等量表和生活方式问卷、一般状况测查表进行对照调查。结果:与正常人对照,AMI组发作前有明显心理刺激因素的有72例(79.12%);AMI组负性生活事件分更高(P〈0.01);AMI组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生活方式方面,AMI组在饮食不良习惯、业余生活单调、缺乏锻炼,嗜烟酒,睡眠无规律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负性情绪方面,AMI组在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绝望、睡眠障碍和焦虑抑郁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负性事件多发,缺乏亲人和社会支持.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负性情绪可能是AMI的发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疑似心肌梗死病人早期血清中CK、CK-MB、cTnI、MYO的浓度,探讨这些标志物在心梗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心内科因胸痛收治的怀疑心梗的病人97例,在胸痛9h内取样进行血请心肌标志物的检测,按WHO标准分为AMI组和非AMI对照组。结果 AMI组血清CK、CK-MB、cTnI、MYO的浓度均高于非AMI组(P〈0.01),其中CK对AMI的诊断的特异性为66.3%,敏感性为75.32%;CK-MB的特异性为71.62%,敏感性为89.24%;cTnI的特异性为94.32%,敏感性为85.62%;MYO的特异性为96.21%,敏感性为86.21%。结论 在常见心肌标志物中,cTnI对AMI的诊断特异性最高,而敏感性则是CK-MB最高,cTnI和CK-MB应作为心肌损伤的早期标志物联合检测。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动态监测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对AM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免疫比浊法和酶学速率法对79例AMI(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和40例非AMI组患者2、4、8、12、24h和2、4、7、14d的血清或血浆进行蛋白肽类标志物(Myo、cTnI、hs.CRP、BNP)和心肌酶学标志物(CK.MB、LDH、AST、α-HBDH)水平的动态测定。结果表明AMI组患者血清或血浆中两组标志物均明显高于非AMI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MI患者在发病2—4h后联合监测Myo、cTnI、hs—CRP和BNP阳性率明显高于CK—MB、LDH、AST和α-HBDH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上数据表明Myo、cTnI、hs—CRP和BNP联合测定对AMI作出更准确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120-CCU模式对可疑急性心肌梗塞急救6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模式。对象:2002.01月-2002.12月间西安市内拔打“120”呼救的胸痛患者。方法:西安急救中心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联合设计了120—CCU模式,由急救医生在现场对诊断为可疑AMI无溶栓禁忌症反预计进入CCU时间>30min者,按患者意愿实施现场溶栓治疗后送至西京医院CCU;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结果高度提示AMI者如有溶栓禁忌症或预计进入CCU时间小于30min者予以对症治疗,在严密监护下送入西京医院CCU,记录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病到再灌注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66例患者中有60例确诊AMI(90.9%),对56例AMI患者进行了再灌注治疗(93.3%),院前溶栓14例,院内溶栓23例,急诊PTCAl9例。院前无1例死亡,住院期间死亡率为6.7%。结论:采用120—CCU模式对AMI进行急救可以有效提高AMI的再灌注治疗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汪肌钙蛋白T(TnT)和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方法:分析了AMI48例,UAP45例及健康对照36人血清CRP、TnT、肌酸激酶(CK)和同工酶(CK-MB)水平,并对结果行配对χ^2检验。结果:AMI组入院时血清CRP和TnT阳性率分别为81.3%和97.9%,均明显高于同时间CK和CK-MB的阳性率(p均<0.01);UAP组血清CRP、TnT、CK及CK-MB阳性率分别为42.2%、13.3%、11.1%及6.7%。健康对照组36例四项指标均无1例阳性。结论:TnT和CRP在早期辅助诊断AMI和评估UAP患者预后中有应用价值,CK、CK-MB和CRP、TnT联合测定可以提高对AMI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AMI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cy和ET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ey和ET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免法测定了33例AMI患者的血浆Hey和ET含量,并与30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AMI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浆Hey和ET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并且呈显著的正相关(r=0.5988,P〈0.01)。经一个月治疗后血浆Hey水平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浆ET水平与正常人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AMI患者血浆Hey和ET水平的变化对临床观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比血清PSA、cTnI、CR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的变化,探讨PSA对AMI的诊断价值和预后价值。方法:对58例AMI患者,29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血清PSA、cTnI和CRP检测,组间进行比较分析。比较49例男性AMI患者一周内不同时间段的PSA、cTnI、CRP水平,进行血清动力学研究。对出院AMI男性患者继续随访6个月,探讨PSA浓度的高低对AMI预后的影响。结果:女性AMI患者PSA浓度无明显变化。男性AMI患者PSA浓度变化曲线为单峰型,与cTnI、CRP曲线相似,24h达到高峰,峰值明显(p<0.01)。对比各组PSA峰浓度可见,一周内死亡的男性AMI组PSA峰浓度最高,其它依次为6个月内出现心脏事件组和6个月内未出现心脏事件组。结论:PSA对AMI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仅限于男性患者,且易受肿瘤及其他因素影响。对AMI患者预后评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血小板活性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AMI患者(10例)静身状态及凝血酶(100U/L,500U/L)激活时,血小板膜表面凝血酶敏感蛋白(TSP)及糖蛋白Ⅳ(GPIV)分布状况,并与健康人(12名)比较。结果:AMI 12h-3d,静息血小板和凝血酶激活血小板膜表面TSP及GPIV均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P<0.01),MAI 1周激活血小板膜TSP及GPIV高于健康人(P<0.05,P<0.01),静息肉小板膜TSP及GPIV与健康人无显著差别(P>0.05)。AMI静息血小板膜和激活血小板膜TSP与GPIV呈显著正相关(r=0.383,P<0.01)。结论:AMI 3d内血小板活性及反应性明显增高,AMI 1周时血小板反应性仍增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率有增多趋势.笔者收集40岁以下年龄组AMI病人30例,对其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进行初步探讨.工临床资料l.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选自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1990~1997年住院病人.临床表现,心电图演变及血清醇学变化均符合WHO于门别年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8例.女性2例,男女之比为141,年龄最大者为39岁,最小者为26岁,平均363岁.l‘2临床特点全部病例均有突然发生的胸骨后剧痛,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一般治疗不能缓解.泵功能分级1级!!例(36.70’b)…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βl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389A/G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fion,AMI)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50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的基因型,同时采集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统计学分析和多因素参与的回归分析。结果AMI组和对照组在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等位基因在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多因素参与的回归分析中,389A/G多态性(OR:2.88,95%CI:1.70—4.88,P〈0.01)、吸烟(OR:2.72,95%CI:1.52—4.88,P〈0.01)、高脂血症(OR:2.85,95%CI:1.68—4.86,P〈0.01)、糖尿病(OR:2.38,95%CI:1.27—4.47,P〈0.01)和高血压(OR:2.00,95%CI:1.62—3.45,P〈0.05)均为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389A/G多态性与AMI明显相关,为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韩烨  陈吉 《中国微循环》2000,4(4):237-23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球结膜微血栓的出现与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的关系。方法 对AMI早期患者进行球结膜微循环检查,根据球结膜微循环中有无微血栓分为有血栓组与无血栓组,同时测量常规体表心电图QTd、JTd,对AMI符合静脉溶栓条件者给予溶栓抗凝治疗。结果 AMI患者QTd、JT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栓组明显高于无栓组(P=0.01)微血栓出现的数量与QTd、JTd呈明显正相关(r=0.46P<0.01)。溶栓治疗后微血栓减少或消失后QTd、JTd渐减小。结论 微血栓可能是QTd、JTd增加的原因之一,改善微血栓能够减少心室肌复极离散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早期尿激酶(UK)溶栓治疗甲襞微循环变化,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为临床AMI的治疗及再灌注损伤(RI)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显微电视录像系统结合加权积分法对21例AMI病人甲襞微循环进行研究。结果:再灌注即刻,血液流态恶化(P<0.0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与血液流态积分值有关(P<0.05)。结论;1、AMI早期UK治疗随冠脉再通,甲襞微循环特征性改变为红细胞高度聚集,白微栓大量形成即血流状态的恶化。提示纤溶的同时凝血功能亢进。支持AMI溶栓前后应用ASA、肝素等抗凝治疗。2、微循环异常改变参与AMI及RI发生和发展,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微循环中做血栓的变化。按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选择病例.按1992年全国统一的溶栓方案治疗,观察溶栓前后球结膜微循环改变。对微循环中有微血栓记录溶栓前后的微血栓数量,并与溶栓结果对比分析。其中16例AMI溶栓治疗后再通者13例,再通率81.25%。溶栓前微循环中有微血栓者11例,溶栓后仅有3例。微血栓出现率由溶栓前的68.75%下降至溶栓后18.75%,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p<0.001)。13例再通者无一例再出现微血栓。可见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效果肯定,对消溶微血栓有显著作用。可把微血栓作为尿激酶治疗AMI后冠脉再通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理状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塞(AMI)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种.对患者是一个重大的精神刺激[1].是一负性生活事件.必定引起心理应激[2]。为了解AMI患者的心理反应.我们对40例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调查.并与健康自愿者作配对对照分析。1对象与方法对象:病例组选自1995~1998年住院经抢救治疗病情较稳定的AMI患者40名,男30例,女10例;年龄38~73岁.平均57.8±9.9岁。大专以上上化8例,高中6例,初中IO例,小学13例,文盲3例;干部15例.工人12例·农民IO例·无业3例。心电图示心肌梗塞部位:前壁16例,前间壁Ic例·下壁10例·广泛前壁和侧壁3例…  相似文献   

15.
实验性心肌梗塞大鼠冠脉等组织纤溶因子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观察大鼠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冠状动脉及周围心肌组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特异性抑制因子(PAI-1)基因表达及t-PA活性变化,从纤洛因子失衡方面探讨AMI发病机理,并研究缺血预处理调整纤溶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缺血和缺血再灌时组织t-PA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经预处理的缺血心肌t-PA活性有所升高(与缺血组相比P<0.01)。AMI时t-PA、PAI-1表达均呈高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1.19信和4.59倍而预处理组表达减弱。说明t-PA、PAI-1失衡参与AMI发展过程,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可能与纠正上述纤溶因子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情况进行观察并作探讨。方法:应用生物化学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了156例CHD患者[其中5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5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脂和血清甲状腺激素(TH),并进行了比较性分析。结果:156例CHD患者较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TC、TG、LDL—C和IJP(a)水平明显增高(P〈0.05—0.01),血清HDL-C无明显差异(P〉0.05),而且随SAP、UAP和AMI患者血清TC、TG、HDL-C、LDL—C水平逐渐降低,AMI患者降低最为明显,而血清LP(a)增高最为明显。在TH分析中,156例CHD患者较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B和rL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而血清T4、FT4和TSH水平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且随SAP、UAP和AMI患者血清L和FT,水平逐渐降低(P〈0.05~0.01),AMI患者降低最为明显(P〈0.01)。结论:CHD患者血脂代谢紊乱。血脂TC、TG、LDL.C和Lp(a)水平明显增高,而血清己和nj水平明显降低,均随着CHD的严重程度而降低,而血清LP(g)增高。AMI患者血清LP(a)水平增高最为明显,而血清L和FT3水平降低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的影响。AMI患者67例,根据高血压病史分为非高血压组37例,高血压组30例,对照组28名,采用ELISA测定各组患者入院第24h、第14d及对照组的血清IL-1β、IL-6及IL-8水平。结果表明非高血压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于AMI发病第24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发病第14天炎症因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组患者AMI发病第24h、第14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01)。结果显示,IL-1β、IL-6及IL-8参与了AMI的发病,但高血压对炎性因子的升高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地尔硫卓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塑和心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AMI模型,存活鼠随机分为地尔硫卓组(D组)和对照组(AMI组),另设假手术组(S组)。分别在梗死后1天、3天、1周、2周和4周测量各组大鼠超声心动图变化、HE染色检测心肌炎症细胞浸润及半定量RT—PCR检测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AMI组射血分数下降和左室重量增加,心肌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致炎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增多(P〈0.05),而D组射血分数和左室重量明显改善,心肌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致炎因子表达减少(P〈0.05)。结论:地尔硫卓治疗AMI可以有效改善左心功能和心室重塑,其机制可能与减弱心肌炎症细胞浸润和致炎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为提高对AMI的临床认识,对476例AMI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和结果 1987~1994年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96例和广州市荔湾区第一人民医院180例有完整病案记录的AMI 病例,AMI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肯定的AMI心电图改变(包括病理Q波及缺血演变过程)及/或心肌酶学改变。  相似文献   

20.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急性时相hs-crp含量,将85例ACS患者作为观察纽,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6例,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MI组与UA组相比,AMI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ACS患者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AMI组与UA组亦有明显差异。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以反映心肌损害程度.可作为ACS临床诊断、预后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