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调查哮喘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临床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和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量表(Coping With a Disease,CODI)对143 例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哮喘中心确诊并系统管理的8-16岁哮喘儿童行为问题和应对方式进行测试,同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其社会心理行为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 哮喘儿童行为异常率为33.57%,显著高于全国常模(1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为社交退缩倾向、社交能力降低、人际交往不良、强迫性、焦虑、过分依赖等.患儿年龄、家庭结构、教养方式不同,其行为问题和应对方式也不完全相同.结论 哮喘儿童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存在缺陷,应对方式不成熟,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以预防和矫治不良行为,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培养良好性格,促进哮喘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间湖北省医务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行为状态。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20年3月13至15日通过问卷星在微信群及朋友圈中发放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及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问卷全部填写完毕方可提交,通过IP地址剔除湖北省外的问卷,同时剔除答题时间过短(答题时间少于150 s)的问卷。分析父母职业状态对不同年龄组儿童心理行为状态的影响。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91份,其中男性207名(52.9%),女性184名(47.1%);3~ < 6岁91名(23.3%),6~ < 10岁183名(46.8%),10~16岁117名(29.9%);父母均为医务人员87名(22.3%),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139名(35.5%),父母均非医务人员165名(42.2%)。无论父母是否为医务人员,3~ < 6岁儿童的PSQ得分在各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父母均为医务人员的6~ < 10岁儿童的多动-冲动因子得分、学习问题因子得分和总分均高于父母均非医务人员的同龄儿童(均P < 0.05),学习问题因子得分高于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的同龄儿童(P < 0.05),父母一方或均为医务人员的子女焦虑因子得分高于父母均非医务人员的子女(均P < 0.05);父母一方为医务人员的10~16岁儿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冲动、多动指数及总分均低于父母均为医务人员或父母均非医务人员的同龄儿童(P < 0.05或P < 0.01),而身心问题、焦虑因子得分与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湖北省医务人员与非医务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行为状态随着年龄段不同而表现出差异,3~ < 6岁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状态无明显差异,而6~ < 10岁和10~16岁医务人员子女心理行为状态差于非医务人员子女心理行为状态,需对该年龄段医务人员子女心理行为状态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儿童的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为早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36例单纯PNE儿童、26例PNE+注意缺陷多动(ADHD)儿童和36例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并对其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各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单纯PNE儿童36.11%、PNE+ADHD组儿童45.15%,正常儿童11.11%。各年龄段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5~8岁13.33%、9~12岁25.00%,13~17岁33.33%。CBCL量表各因子:单纯PNE组和对照组比较,抑郁、交往不良、社交退缩,行为问题总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PNE组和PNE+ADHD组比较,多动、违纪,行为问题总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影响PNE儿童行为问题最主要的因素为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结论PNE儿童存在行为学异常,伴有ADHD时更为严重;年龄越大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越高提示认为行为问题随年龄增大而自然消失是不正确的;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收入越高,行为问题检出率越低。  相似文献   

4.
影响10—12岁学龄儿童行为的家庭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评价儿童行为,采用Moss家庭环境量表(FES)和自拟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调查,调查10-12岁城市学龄儿童325名。结果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儿童行为与家庭成员的情感表达程度、家庭人员间亲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成员情感表达、家庭道德观。结论 儿童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和谐的家庭气氛、良好的家庭道德观念是促进儿童行为发育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余菊芬  魏欣  苏诚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9):1084-1089
背景 脑瘫、自闭症、智力障碍等特殊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需要持续的康复训练,而家庭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医学应对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康复过程和疗效。目的 调查了解特殊儿童家庭医学应对方式,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人员进行健康宣教和康复指导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6—8月,采用三阶段抽样法抽取调查对象,即第一阶段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抽取四川省8个市/州,第二阶段在抽取的8个市/州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各抽取2家有脑瘫、自闭症和智力障碍等特殊儿童就读的学校和/或进行康复的机构,第三阶段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第二阶段抽取的学校或机构的特殊儿童的家长为调查对象。采用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问卷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2份,有效回收率为91.3%。将特殊儿童家庭医学应对方式得分与常模比较,分析特殊儿童家庭医学应对方式现状,医学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特殊儿童家庭医学应对方式倾向面对者142名(48.6%),回避者30名(10.3%),屈服者120名(41.1%)。特殊儿童家庭面对、回避维度得分低于常模,屈服维度得分高于常模(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诊断、残疾等级、自理能力、康复救助情况、母亲文化程度和父母婚姻状况是面对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父亲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是回避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残疾等级、康复救助情况、父亲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年收入是屈服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特殊儿童家庭医学应对方式有待改善;疾病诊断、残疾等级、自理能力、康复救助情况、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年收入为影响家庭应对方式的主要因素,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对家长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家庭消极应对的现状,提高特殊儿童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布依族、汉族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布依族、汉族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utter行为儿童行为量表对布依族491名,汉族1230名,其他民族559名儿童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5.04%。布依族为22.40%;汉族为24.63%;其他民族为28.26%;差别无显著性。布依族A行为检出率为7.94%;N行为检出率为7.94%;M行为检出率为6.52%。汉族A行为检出率为9.35%;N行为检出率为10.41%;M行为检出率为4.88%。单因素分析结果,影响布依族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年龄、父亲职业、父母婚姻状况、婴儿期喂养方式等;汉族是年级、年龄、父母和谐、对子女教育方式等。多因素分析结果,主要影响因素,布依族为年龄、父亲职业、喂养方式、父亲吸烟、父母和谐、教育方式等;汉族为年龄、父亲职业、生活环境、父亲吸烟等。结论:黔南地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国内其他研究,布依族略低于汉族,但布依族、汉族儿童在生活环境、家庭结构功能等方面不相同,揭示儿童行为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对昆明市170名4—5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父母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进行测查。结果:(1)45.1%的儿童有行为问题。男童的违纪行为得分高于女童。行为问题儿童组中,FFI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健康组;(2)儿童的A行为、N行为得分和T分与FFI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A行为得分和。T分与MFⅢ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越易给予子女情感支持和理解;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幼儿的违纪行为越少。结论:(1)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关联;(2)儿童行为问题普遍。在教养方式上,父亲对女童要比对男童更为过度保护,而母亲对女童要比男童更为严厉和更多惩罚;(3)父母的文化程度分别影响与子女情感沟通和交流方式以及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市6~11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家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调查结果。结果6~11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2%,无性别、年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为:父母对子女的了解程度、城乡、父母婚姻状况及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法等。结论家庭环境因素对6~11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改善家庭环境对降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习困难儿童行为问题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戴天刚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10):630-631
目的 探讨学习困难儿童行为问题和父母教养方式,为学习困难儿童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得1232名学生,符合学习困难儿童诊断标准的儿童102名。研究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CBCL)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结果 学习困难儿童检出率为8.28%,男女比例1.53:1,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χ^2=3.91,P〈0.05);困难组和对照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意义(χ^2=27.46,P〈0.005),两组社交退缩、攻击、违纪、多动、焦虑等行为因子检出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困难组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FF1及MF1)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父母严厉惩罚(FF2及MF4)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困难组父母拒绝否认(FF5及MF3)、父亲过分干涉(FF3)因子分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学习困难与行为问题的关系较为复杂。在对学习困难儿童提供帮助时,应关注亲子关系,尤其要重视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缓解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父母的照顾压力现状及其应对方式。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16 名缓解期ALL患儿父母,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照顾者压力量表(CSI)、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进行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缓解期ALL患儿父母有照顾压力者(CSI≥7 分)91 人(90.5%)。CSI的3 个维度中,工作经济压力得分最高;CSI的13 个条目中“有经济方面的压力”者最高占95.7%,其次是“工作受到影响”占91.4%。患儿父母积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健康儿童父母,消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健康儿童父母(P <0.05);照顾压力总分与积极应对分数呈显著负相关(P <0.01)。结论:缓解期ALL患儿父母照顾压力大,以消极应对为主,积极应对有降低照顾压力的作用,医务人员应引导患儿父母采用积极应对方式,降低其照顾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