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联合冰片湿敷防治胺碘酮相关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126例经外周静脉使用胺碘酮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康惠尔透明贴,观察组采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用和冰片湿敷交替,比较两组静脉炎和疼痛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静脉炎、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用联合冰片湿敷可降低胺碘酮相关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炎症局部疼痛,提高病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常规针刺、穴位注射、刺络放血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均分为A组、B组以及C组,每组60例。A组实施常规针刺法,B组采取穴位注射法,C组予以刺络放血法。三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0 d、干预后30 d、干预后90 d采用颈痛量表(NPQ)进行各项评分。结果:A组、B组、C组干预后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10 d,C组评分显著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0 d、90 d后,B组评分明显低于A组、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评分也明显低于C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针刺、穴位注射和刺络放血疗法均能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痛疼痛,在短期疗效中,常规针刺法与穴位注射法疗效相近,但在中期疗效中,穴位注射疗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且常规针刺法与穴位注射法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刺络放血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法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血液、肿瘤科2015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的留置PICC导管病人60例,随机分为喜辽妥软膏外擦组(A组)、红花乙醇湿敷组(B组)和常规护理组(C组),各20例。对3组病人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穿刺点疼痛程度、PICC留置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B组病人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20.0%,10.0%)均低于C组(40.0%)(P0.05),而B组病人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A组(P0.05);A组、B组病人穿刺点疼痛程度轻于C组(P0.05),PICC留置时间均长于C组(P0.05)。[结论]红花乙醇湿敷用于预防PICC导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优于喜辽妥软膏外擦、常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三黄软膏对诺维本致兔耳静脉炎的防护作用。方法建立诺维本致化疗性兔耳静脉炎模型,将24只实验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采用三黄软膏干预,B组采用季德胜蛇药干预,C组采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干预,D组作为对照。观察静脉炎发生情况,并于诺维本注射后72h取局部静脉及周围组织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分析评价静脉及周围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果 A、B、C组静脉炎发生率较D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损伤程度也轻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C组比较,在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周围水肿、炎细胞浸润程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黄软膏、季德胜蛇药、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早期应用对诺维本致化疗性静脉炎均有防护作用,三黄软膏防护效果优于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曲张微创术后医用弹力袜压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且行单侧静脉曲张微创手术的75例原发性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A,B,C三组,A,B两组术后均采用医用弹力袜作压力干预,A组术后仅连续穿戴36 h弹力袜,B组术后连续穿戴弹力袜36 h,随后每天日间穿戴弹力袜至术后8 d,C组术后不予以压力干预,出院后三组均进行运动恢复,每天早晚走路或骑车45 min。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评估三组疼痛程度的改善,观察皮肤表层瘀斑恢复情况,统计使用止痛剂患者所占比例,观察手术踝关节的环状面肿胀改善状况,采用生存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统计并发症例数。结果:(1)A组肢体疼痛、皮肤表层瘀斑评分与B组评分对比无差异,但两组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B,C三组肿胀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和B两组0级所占比例均高于C组。(3)三组各维度生活评分均上升,两组均高于C组(P0.05)。(4)C组再次手术干预比例及止痛剂使用比例略高于A、B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组深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肢体水肿及肢体酸胀沉重发生率均略高于A和B两组,但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P0.05),A和B两组各项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短程应用医用弹力袜即可达到改善疼痛、解除瘀斑、优化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且患者获益率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阶段体位管理联合王不留行籽穴位按压对初产妇产程进展及疼痛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7月我院的16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A组、B组、C组、D组,A组采用常规分娩干预,B组采用分阶段体位管理,C组采用王不留行籽穴位按压,D组采用分阶段体位管理联合王不留行籽穴位按压。比较四组产妇各产程时间、第二产程疼痛程度及满意度。结果:D组产妇各产程时间均短于B组、C组及A组(P0.05),第二产程疼痛程度轻于B组、C组及A组(P0.05),产妇满意度高于B组、C组及A组(P0.05);B组及C组的上述评估方面则显著优于A组(P0.05);B组及C组的上述评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阶段体位管理联合王不留行籽穴位按压对初产妇产程进展及疼痛状态的影响更为积极,因此更适用于初产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轻青光眼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8月我院收治的150例青光眼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50例。A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及疼痛教育。B组给予观看DVD光盘但不听声音。C组给予视听结合干预,患者既观看DVD又听声音。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MPQ-SF)评价三组疼痛程度,比较三组眼压和护理满意度。结果C组干预后PRI、VAS、PPI评分均低于A、B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干预后眼压低于A、B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护理满意度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听干预能够有效分散青光眼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术后眼压,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饮食护理配合运动疗法在痛风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2016-01—06在某院进行治疗的痛风疗养员22例,随机将其分为三组,即A组(7例)、B组(8例)、C组(7例),A组给予饮食护理,B组给予运动疗法,C组给予饮食护理配合运动疗法,比较三组疗养员的痛风发生次数以及BMI、腰围、血三酰甘油、血糖、血尿酸等指标。结果护理干预前,三组疗养员的痛风发生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三组疗养员的痛风发生次数均有所改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疗养员干预后,腰围、血糖指标明显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指标与干预前无明显差异(P0.05);B组疗养员和C组疗养员干预后,BMI、腰围、血三酰甘油、血糖、血尿酸均有明显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疗养员干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护理配合运动疗法应用于痛风治疗过程中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痛风发生次数,并帮助改善疗养员代谢综合征,降低痛风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B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 A组服药依从率与B组相比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与B组相比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B两组的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下降值明显大于B组(P0.05);A、B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且A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临床疗效,并且可明显控制其血糖水平,改善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 纳入150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绷紧皮肤垂直注射法为A组,提捏皮肤垂直注射法为B组,传统注射法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 3组间疼痛程度有差异;其中A组与B组患者之间重度疼痛患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间比较,重度疼痛患者比例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绷紧皮肤垂直注射法或提捏皮肤垂直注射法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优于传统注射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三种肠道准备方法在小肠胶囊内镜检查中的清肠效果。方法分析2012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小肠胶囊内镜检查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改进清肠工艺,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32例,甘露醇清肠)、B组(28例,3袋和爽清肠)、C组(36例,1袋和爽清肠)。比较各组清肠后的小肠内总体清肠效果,对小肠内消化液量、气泡量、清洁度、图片效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C组肠道清洁度效果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肠道清洁度效果略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消化液量均少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气泡量明显少于A组,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气泡量略少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观察效果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观察效果略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组清肠方法效果优于A组和B组,能明显减少小肠内的消化液量,而且气泡量少、清洁度佳,能得到更加清晰的图片效果。认为C组清肠方法简单易被患者接受且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水胶体敷料联合生理剂量地塞米松预防传统PICC置管后出现的机械性静脉炎,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38例行PICC置管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使用地塞米松预处理导管,置管后在穿刺点上方8-10 cm处粘贴水胶体敷料;B组仅使用地塞米松预处理导管;C组仅于穿刺点上方8-10 cm处粘贴水胶体敷料。比较3组静脉炎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其他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3组机械性静脉炎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Ⅲ、Ⅳ级静脉炎总发生率少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两组局部湿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联合生理剂量地塞米松对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尤其对Ⅲ、Ⅳ级静脉炎有预防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凝血酶原活动度(AT)、乳酸(LAC)结合快速急诊内科评分(REMS)、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在评估急危重症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收集急诊留观患者,分为普通病例(A组)、D型病例(B组)、死亡病例(C组)3组,进行RDW、AT、LAC检测及REMS、MEWS评分。结果 A组RDW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DW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RDW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AT水平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LAC水平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EMS得分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REMS得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MEWS得分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W、AT、LAC结合REMS、MEWS评分能评估急危重患者的预后,其中REMS评分可鉴别开不同危重程度的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3种针对新生儿动脉的采血方法,探讨最佳采血部位。方法选取32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肱动脉采血114例(A组),桡动脉采血101例(B组),股动脉采血107例(C组)。记录3组穿刺成功率、穿刺各阶段用时、新生儿哭泣次数及时长、穿刺后是否出现淤青血肿。结果 3组中,B组与C组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成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准备时间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穿刺用时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穿刺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止血时间用时最少,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穿刺总用时最少,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哭泣次数和哭泣时间方面,C组最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后出现淤青血肿情况少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肱动脉采血在穿刺成功率、时间消耗和对患儿疼痛刺激上都优于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临床操作中可做首选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护理干预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因子宫肌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常规护理,B组在A组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舒适度情况、疼痛恢复情况、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睡眠质量情况。结果 B组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早于A组(P0.05);两组术后6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48 h,B组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B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术后6 h,B组的舒适度高于A组(P0.05);B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P0.05);B组的PSQI评分(6.5±1.6)分低于A组的(11.7±1.5)分(P0.05)。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于子宫肌瘤术后患者中,可以有效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满意度及自我舒适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RCP术中留置一体式鼻胆胰引流管对术后并发症及护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接受ERCP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留置一体式鼻胆胰管引流管组(A组)、普通鼻胆引流管组(B组)、未留置引流管组(C组)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胆管炎的发生率、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A组低于B组,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急性胆管炎的发生率,B组低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总体情绪紊乱程度评分,A组低于B组,B组低于C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配合度,A组高于B组,B组高于C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质量、护理态度以及护理投诉事件满意度,A组高于B组,B组高于C组,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术中留置一体式鼻胆胰管支架能显著降低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能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增加临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咽解毒液在颌面部骨折术后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手术治疗的颌面部骨折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 3组,各50例。术后分别给予A组生理盐水、B组甲硝唑、C组利咽解毒液进行口腔护理。对比3组患者的口腔黏膜表面菌量、口腔恢复情况以及口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即刻和4 h后,C组患者的口腔黏膜表面菌量少于A、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C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口腔舒适度以及疼痛评分均低于A、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者的口臭程度、唾液功能障碍或口干程度优于A、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利咽解毒液对颌面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口腔冲洗,能有效控制口腔黏膜表面菌量,促进创口恢复,减少疼痛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术期禁食时间长短对择期手术婴儿舒适度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小儿骨科和小儿普通外科住院行择期手术并符合相关要求的母乳喂养婴儿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实际术前禁食时间分为A组(180~240 min)、B组(240~300 min)、C组(300 min),比较各组间舒适度评分和安全性差异。手术结束2 h按围术期总计禁食时间将患儿分为a组(330~390 min)、b组(390~480 min)、c组(480 min),再次统计各组间舒适度评分差异。采用新生儿疼痛与不适量表评估婴儿舒适度,并采用术中误吸例数评估手术安全性。结果 A组与B组间舒适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间以及B组与C组间舒适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发生术中误吸。a组与c组间舒适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1周岁以内婴儿术前禁食母乳时间至4 h左右是舒适而安全的,术后尽早进食母乳也可缓解婴儿不适感,在缩短术前禁食时间和术后早期进食的基础上控制围术期总计禁食时间在6 h以内是较佳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探讨不同方式头针干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例,A组采用于氏双侧头针结合康复训练,B组采用传统焦氏单患侧头针结合康复训练,C组采用于氏单患侧头针结合康复训练,D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各组均干预15 d。干预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MA)和MR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FMA评分组间比较,A组均优于B组、C组(P0.05),A组优于D组(P0.01);各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1);A组和B组胆碱(Cho)/C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NAA/Cr组间比较,A组优于其他3组(P0.01),B组、C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Cr组间比较,A组优于B组和C组(P0.05),A组优于D组(P0.01)。结论:于氏双侧头针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其运动功能的恢复与脑部相应代谢产物发生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新癀片联合硫酸镁治疗盐酸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于本院使用盐酸胺碘酮所致静脉炎患者7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30%硫酸镁湿敷,观察组给予新癀片联合硫酸镁外敷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静脉炎红肿、疼痛消失时间和整体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红肿及疼痛消失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癀片联合硫酸镁外敷冶疗盐酸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使用30%硫酸镁湿敷,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治愈率,也提高患者血管利用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