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具有脑心同治功效的中成药组方规律,为异病同治的脑心同治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药智网数据库收集具有脑心同治功效的中成药处方,运用Excel 2010、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23.0等统计软件进行配伍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37首中成药处方,涉及中药133味,累计频数335次,累计出现频数最高的前6味中药分别是丹参、川芎、当归、黄芪、地龙、红花;药性主要为温性、平性、寒性;药味主要集中在甘味、苦味、辛味;归经以肝经、脾经、心经最为常见;分类多以活血化瘀类药、补虚类药、息风止痉药、清热药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24对,如丹参-川芎等。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益气活血类与行气活血类两类,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和通瘀煎。此外,37首中成药主治中医证候共12种,如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等。结论:具有脑心同治功效的中成药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用药以活血化瘀药为核心,辅以补虚类药、息风止痉药、清热药等,为脑心同治法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脑梗死恢复期血瘀质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5年12月在山东省中医院、烟台市中医医院、蓬莱市中医医院3家中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恢复期血瘀质患者内服中药处方,采用关联规则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处方400首,分析得到规则250条,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红花,其次是桃仁、当归、川芎、赤芍等。其中支持度较高的规则有:甘草+红花→桃仁,甘草+川芎→红花,当归+红花→桃仁,当归+红花→川芎,白术+红花→桃仁,当归+桃仁+红花→川芎,天竺黄→丹参,竹茹→红花,竹茹→丹参,赤芍+红花→桃仁,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红花,川芎+桃仁→红花,牛膝+红花→桃仁等。结论活血化瘀药合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合化痰药、活血化瘀药合清热药是脑梗死恢复期血瘀质常用的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3.
治疗中风的复方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了众多医家治疗中风的中药复方1283首,建立了中药复方数据库,并利用数据库对其用药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使用频率居前的药类依次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药;使用频率居前10位的味药依次为当归、川芎、地龙、牛膝、赤芍、丹参、红花、桃仁、石菖蒲、黄芪。使用频率居前10位的药组其实为当归、川芎、地龙、赤芍、红花、桃仁、黄芪、丹参8味药的排列组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常用药物组方规律。方法以1996年1月—2016年12月发表的中药足浴治疗DPN,且临床有效的中药复方为研究对象,对中药复方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DPN中药足浴组方中,置信度高的药对为透骨草-伸筋草,桃仁-红花;三药组合为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桃仁-红花-桂枝;四药组合为桃仁-红花-桂枝-赤芍或当归,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丹参或桂枝;五药组合为桃仁-红花-桂枝-赤芍-当归,桃仁-红花-桂枝-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桂枝-当归-川芎,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桂枝-红花,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丹参-威灵仙。结论DPN中药足浴用药以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岭南地区治疗中风病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对近10年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中风病的用药规律.结果 48篇文献中,急性期文献28篇,恢复期20篇;药物类别排名前5位分别为活血化瘀药、补益药、平肝息风药、清热化痰药、化湿药.药物使用频次中前15位分别为地龙、川芎、黄芪、红花、桃仁、赤芍、石菖蒲、当归、水蛭、钩藤、大黄、甘草、丹参、天麻、白术.结论 岭南医家治疗中风病用药是以活血化瘀药、补益药和平肝息风药为主,同时结合岭南地域特征,辅以清热化痰药及化湿药进行辨证施治,并适当佐于开窍药、泻下药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史大卓教授辨治介入后冠心病的遣方用药特点和规律。方法:利用关联规则分析,采用WEKA实现的Apriori算法(即Agrawal研究提出的算法),进行中药组方配伍的关联规则知识发现。结果:史教授辨治介入后冠心病常用的中药配伍有:莪术配丹参、赤芍配丹参、黄连配丹参、莪术配赤芍、川芎配丹参、生黄芪配丹参、莪术配川芎;常用的多个药物配伍(药组)有:川芎、莪术、赤芍、丹参,莪术、赤芍、丹参,川芎、黄连、赤芍、丹参,莪术、川芎、丹参,莪术、川芎、赤芍,赤芍、生黄芪、川芎、丹参,黄连、丹参、赤芍,赤芍、川芎、丹参,黄连、川芎、丹参等。结论:史教授治疗介入后冠心病常用的重要组方配伍为丹参、赤芍、黄连、川芎、生黄芪,体现了他临床善用益气、活血、解毒的遣方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治疗银屑病方剂的组方用药配伍规律,为银屑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筛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数据库收录治疗银屑病方剂,采用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方剂的组方用药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327首治疗银屑病方剂,涉及中药240味,出现频数最高的单味药为生地黄(204次);聚类数目为9类时较好,常用药物有生地黄、赤芍、甘草、牡丹皮、当归、土茯苓、丹参、白鲜皮、紫草、白花蛇舌草等;关联分析显示,当归配伍川芎、生地黄配伍水牛角、桃仁配伍红花为已知常用药对。结论:治疗银屑病处方多以清热、凉血、解毒、滋阴、活血化瘀法为主,而生地黄→板蓝根、生地黄→白茅根以及藤类药、虫类药的使用值得进行进一步讨论,进而为中医方剂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治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CNKI收录治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方剂,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73首方剂,涉及122味中药。方中补虚药出现频次最高(30.4%),其次是活血化瘀药(21.7%)、平肝息风药(17.4%);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是丹参(32.0%),药对是丹参-钩藤(23.3%)。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治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方剂中,常用平肝息风-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平肝息风药物组合。演化得到核心组合8个,新处方4首。结论 CNKI收录治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方剂组方以补肾、平肝、活血、利水化痰为主,以本病继发病同治,心肝肾并治,邪正兼顾,为中医药临床治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分析扶阳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现代临床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提取2021 年2 月以前的所有以扶阳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文献中的中药组方内容,用Excel 2016 创建药物组方数据库,用SPSS26 统计学软件对所有中药运用频数进行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用IBM SPSS Modeler 18.0 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261 篇合格文献,药物共212 味,共计医治患者13 346 例,其中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最常与扶阳药配伍。与扶阳药配伍常见的药对为桂枝-川芎、桂枝-当归、桂枝-地龙、桂枝-赤芍、桂枝-桃仁;补阳还五汤加桂枝、丹参,二陈汤合小续命汤加减为扶阳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常用方。结论:扶阳药与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配伍可增强防治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参在治疗心绞痛中成药组方中的配伍规律、剂型选择及应用特点。方法通过统计《国家新编中成药》含有丹参治疗心绞痛中成药数量,并对其作用类型、剂型、组方配对及组方配伍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成药中,19种是以丹参为君药,涉及中药84味;剂型7种,胶囊与片剂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口服液与注射剂。组方药对使用频次前3位依次是丹参+黄芪、丹参+川芎、丹参+三七;所用中药类别15类,补益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活血祛瘀药;结论在治疗心绞痛中成药中,以丹参为君药,辅以补虚药和活血祛瘀药为君,理气药、安神药和温里药为臣,佐以化痰止咳平喘药、止血药,辅以解表药、开窍药及清热药为使,共奏治疗心绞痛之功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风病良方大全》中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方剂成方规律。方法:搜集《中风病良方大全》一书中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方剂,通过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统计中药频次,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决策树分析,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得到有效方剂355首,涉及中药267味,核心药物为当归、红花、川芎、桃仁,常用药物功效分别为活血化瘀(22.49%)、平肝息风(17.31%)、补虚(14.72%)、清热(11.77%)、化痰止咳平喘(7.65%),药性主要涉及寒(40.36%)、温(32.24%)、平(22.30%),药味主要涉及苦(32.03%)、甘(28.68%)、辛(23.25%),归经主要为肝(23.56%)、心(14.56%)、脾(14.26%)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2个药组,聚类分析得到8个药组,因子分析提取15个公因子,大黄为因变量的决策树筛选出大黄、三七两味中药。结论:数据挖掘技术全面探究出中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成方规律大多是以活血化瘀、平肝息风、补虚清热、化痰开窍为配伍原则,有助于开发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用清热类中成药组方规律。方法:收录《新编国家中成药》中清热类中成药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甘草、黄芩、冰片、金银花、大黄、连翘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甘草、黄芩""甘草、桔梗""连翘、金银花"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牛黄->冰片""桔梗->甘草""朱砂->冰片""栀子->黄芩"等。结论:处方用药中除常见的清热类中药外,尚包括具有清热作用的部分开窍药、安神药、泻下药及其他类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挖掘、分析国医大师刘柏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120份符合纳入标准的刘柏龄教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验案,利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方药数据库,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2软件中基于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对处方中的中药及其分类的使用频次、中药之间的应用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处方共涉及中药104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依次为黄芪、当归、附子、丹参、赤芍等,用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平肝息风药为主,辅以解表、温里、化湿等药。在关联规则集中,在支持度20%和置信度90%的情况下分析得到二阶、三阶和四阶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群包括黄芪、当归、赤芍、附子、红花、桃仁、鸡血藤、地龙、川芎等。结论 刘柏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用药具有补虚祛邪并重的鲜明特点,主要采取益气温里助阳、活血化瘀通络、补肾强骨、祛除风湿之邪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挖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中医处方用药,探讨辨证用药规律特点,以期为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收集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中药处方,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及数据挖掘的方法统计分析处方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收集有效方剂1 124首,使用中药149味,总用药频次8 992次,药物出现频率≥100次的共24味,涵盖方剂736首,占比65.48%;使用频率最高药物为川芎,共出现893次。余依次为牛膝、地龙、丹参、红花、赤芍、桃仁、当归、半夏、天南星、石菖蒲、大黄、天麻等。上述药物以活血化瘀药、化痰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为主。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主要以瘀痰体质为主,活血化瘀、化痰开窍、平肝息风、补虚等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据方法分析中医药治疗卒中后癫痫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卒中后癫痫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筛选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从建库到2022年3月收录的中医药治疗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文献,并对文献中的有效方药进行频数统计、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139项,涉及处方139首、中药138味,高频药物包括石菖蒲、半夏、陈皮、僵蚕等29味药物,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辛、苦、甘居多,常见归经包括肝、心、脾经,药物功效以平肝息风、活血化瘀、开窍为主,常用药对包括石菖蒲-半夏、陈皮-半夏-石菖蒲、半夏-陈皮等,高频药物聚为5类。结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癫痫的用药以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为主,常配伍药性温、平、寒,药味辛、苦、甘,归肝、心、脾经的药物,治以平肝息风、豁痰化浊、开窍宁神、祛瘀通络兼以补虚。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评价58种活血化瘀类复方中成药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并探究其用药规律,为抗血小板现代中药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使用高通量微孔板比浊法检测药物对由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有41种活血化瘀类复方中成药能不同程度(药物血小板抑制聚集率达30%~98%)的拮抗ADP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中有18种药物对诱导剂具有选择性。受试药物中,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较高的复方多含有丹参、川芎、红花、三七、冰片等药味。活血化瘀类复方中成药多配伍补虚药、开窍药、止血药发挥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结论:活血化瘀类复方中成药可通过抗ADP和抗凝血酶的途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复方中配伍"理气"、"补气"、"开窍"等功效的药味或可增强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虚血瘀证心绞痛的用药规律。方法:以(“心绞痛”or“胸痹”)and“气虚血瘀”and(“中医药”or“中药”or“中医”)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CNKI),整理治疗气虚血瘀证心绞痛的中药方剂,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包括方中使用药物的用药频次、药物性味、药物归经、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及聚类分析。结果:①纳入220篇文献,包含140首方,共计173味药;②药物味甘者应用最多,味辛者次之;四气以温性为主,归经多入肝、脾、心三经;③用药频次居于前10的药物为:黄芪、川芎、丹参、当归、赤芍、红花、党参、三七、桃仁、炙甘草;④关联分析得到9对核心药对,分别为川芎-黄芪、当归-黄芪、丹参-黄芪、当归-川芎、赤芍-黄芪、赤芍-川芎、红花-黄芪、红花-川芎、党参-黄芪,其中川芎-黄芪频率最高;⑤复杂网络及聚类分析得出桃红四物汤合当归补血汤的化裁方。结论:临床上应用补气药、活血化瘀药,灵活配伍清热药、补血药等治疗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七情是中药配伍运用的最早准则,而药对是复方配伍的最小单位。基于七情配伍理论研究丹参药对的临床运用规律发现,丹参相须药对配伍规律为配伍活血化瘀类药物如红花、川芎、赤芍等,常用配伍比例为1∶1、1∶2、2∶1;丹参相使药对配伍规律为配伍补气类如黄芪、补血类如当归、清热生津类如葛根等,常用配伍比例为1∶1、1∶2、2∶1、3∶4。总结丹参药对配伍的临床运用规律,可为进一步研发新药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频数分析法对治疗颤证的中药进行统计描述,探索颤证的用药规律及病机本质,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相关标准纳入文献97篇,对所用中药进行分类,采用频数统计方法进行描述性统计及频数分析。结果治疗颤证的核心药物是白芍、天麻、熟地黄、当归、川芎;使用率最高的中药类别是补虚药、平肝息风药以及活血化瘀药;药物归经以入肝经为主。结论颤证多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肝,基本病机为筋脉失养、肝风内动。临床用药应注意补虚药与平肝息风药的结合使用,在滋阴养血息风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表现配以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同时重视脾功能的调节才能取得更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治疗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中成药复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治疗流感的中成药复方信息,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药物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筛选出69个治疗流感的中成药复方,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为金银花、连翘、甘草、黄芩、板蓝根、薄荷等,药物功效以清热、解表为主,药性以寒、凉性为主,药味以苦、辛味为主,归经以肺、胃经为主。通过K-means聚类将药物分为4类,分别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各聚类的核心药物组合。结论治疗流感的中成药复方药物以苦寒、辛凉为主要特点,用药及配伍以清热解毒药、疏风解表药为主,佐以宣肺利咽药及息风开窍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