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风病证候研究综述孙永宁刘晖*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1证候的规范化中风病证候的探讨历代医家多有论述,《金匮要略》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东垣十书》分中血脉、中腑、中脏,《丹溪心法》分气虚、血淤、痰盛,《医宗必读》强调中脏“最要分别闭与脱...  相似文献   

2.
曹祖盛 《河南中医》2003,23(6):54-54,68
偏瘫系中风之主症。在中风由急性期转入恢复期之后 ,改善恢复偏废肢体功能活动是临床辨治的主要内容。虽然中风偏瘫病因多端 ,证候多变 ,虚实夹杂 ,临床辨治难度较大 ,但“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理特点 ,“发于实而归于虚”是其病机顺转的必然。因此中风偏瘫在辨证和治疗方面 ,有规律可循 ,其规律性在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多年来临床观察治疗经验所得 ,整理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1 中风偏瘫的证候演变中风早期急性发病 ,多见痰火上扰清窍或痰湿上蒙清窍。同时肝风所挟 ,走窜阻塞经络 ,致使脑府壅滞 ,脑脉瘀阻 ,元神被困 ,五脏失统 ,…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临床缺血性中风病例,探讨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相关性,为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制定统一表格,采集283例受试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资料,由课题组指派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对已经入组的受试者,集中进行统一的证候评价,得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283例受试对象总体上以气虚证和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经聚类分析,结合各证候要素在受试者中所占比例,可见,脑梗死受试者的主要证候表现均为气虚血瘀证.受试者中表现为二证相兼和三证相兼的比例最高,一证独见的受试者中,以“气虚”和“血瘀”型最多;二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型最多,三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痰湿”最多;四证并见的,以“内风+内火+血瘀+气虚”最多.由此可见,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最常见的证候要素.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的证候表现,证候要素的组合复杂,出现频率以二证、三证组合为最多,多表现为气虚、血瘀的单独出现或相互组合.  相似文献   

4.
"中脏"宜施灸治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卓廉士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1):766-767
本文综合古代文献,指出灸治是中风"中脏"的抢救措施之一.古人认为艾火之性温而不燥,能化痰消积、活血化瘀,急救时又能开窍启闭、回阳固脱.采用艾灸治疗中风,非但治标,而且补阴和阳,兼以治本;艾灸治疗闭证的方法是自上而下取穴,依次而灸,以平上逆之阳气;脱证选穴宜少,以固下元之厥脱.本文亦对中风的预防及后遗症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建立中风证候模型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中风之实验研究所复制动物模型都是借用西医学之疾病模型,虽有益于验证疗效,阐明药效,然有悖于医学理论思维,不利于对其本质的探讨.当务之急须建立具有中医特色又能与西医学有某些接轨处的中风证候模型.其根本途径是坚持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加强对中风“证”的本质研究,吸取西医学造模的合理因素,正确选取与证型具有相关性的宏观及微观指标,注重证候的治疗反证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代标准)、“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重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证候诊断标准的研制进行方法学探讨,体现了证候诊断、疗效评价的标准化对中医药诊疗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系统回顾了中风中经络、中脏腑的历史沿革,证候规范化、证候分布演变规律及其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发现中经络、中脏腑两者在证候分布、演变方面有其特殊规律,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的研究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但目前尚未找到能确切反映中风证候分布本质差异的特异性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不同地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常见的脑卒中事件,其急性期治疗是整个缺血性中风治疗的关键。辨证是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性所在。中医学崇尚“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认为人适应自然而生存,同时自然改变着人。因此,在治疗上提出“三因制宜”的原则,其中“因地制宜”就是认为不同的地域状况导致相同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征象,即证候不同,在治疗上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9.
536例中风中脏腑症候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36例中风中脏腑症候特点分析北京市怀柔县中医院(101400)李祥舒关键词中风,中腑,中脏,症候一、一般资料536例均为住院病员,其中男性356例,女性180例,年龄最小者37岁,最大者83岁,平均年龄59.31岁。发病至住院时间小于24小时者37...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临床方面研究中风口服液对脑梗死(中风病)患者临床证候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阳性药物对照的方法,6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风口服液)31例和对照组(消栓口服液)30例,疗程为15d。实验前后评定中医证候积分,以观察中风口服液改善证候的作用。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证候积分明显减少(P〈0.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总有效率与无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缺血中风后1年内各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式,使用统一的《中风病证候要素诊断量表》,采集全国范围内受试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结果:内火证、内风证、痰湿证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血瘀证、内火证、气虚证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阴虚证与其余证候要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证候要素相互间存在明显正相关的主要集中于风、火、痰等实证上,“标实”之证易于相兼。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证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30  
应用电子计算机中风病证候诊断软件,对210例始发态中风病人进行了以下调查:发病后调查证候分析和动态分析;证候组合形式及动态变化;证候组合规律及动态变化;初发状态中医证候与CT或MRI检查的病种、病灶位置、病变范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司维 《北京中医》2006,25(2):118-121
近20年来,中风病证候的研究在中医领域倍受关注,并引起了广泛重视,现代医家对中风病证候的研究从单纯的经验论逐步走进依据医学群体调查,利用统计学手段对大样本病例进行科学验证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的相关性。方法 :用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医院 ,用Spearman(斯皮尔曼相关 )分析方法进行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有阴虚阳亢 (火热 )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阴虚血瘀证与感觉障碍、自发性神经痛呈正相关 ,与口角斜呈负相关。阴虚阳亢 (火热 )证与肢体硬瘫、肢体麻木呈正相关 ,与肢瘫软硬不显、自发性神经痛呈负相关。气虚血瘀证与肢体软瘫呈正相关 ,与肢体硬瘫、口角斜、肢体麻木、感觉障碍等均呈负相关。风痰阻络证与肢瘫软硬不显、口角斜、吞咽困难呈正相关 ,与肢体硬瘫呈负相关。结论 :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与中风主症各自的病机特点有关 ,提示中风后遗症的辨证要重视主症变化  相似文献   

15.
论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缺血性中风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主要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其发病率约为出血性中风的三倍。它的发病主要是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 ,血供不足而致短暂脑功能障碍或使相应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所引起的 ,以偏瘫、失语等神经症状为主 ,少数患者可有意识障碍 ,但一般程度较轻。现代医学主要通过增进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处理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调整脑代谢等措施治疗该病。根据中风的证候表现 ,中医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进行辨证施治。近来有学者通过CT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病变部位与中脏腑、中经络的关系 ,发…  相似文献   

16.
司维 《北京中医药》2006,25(2):118-121
近20年来,中风病证候的研究在中医领域倍受关注,并引起了广泛重视,现代医家对中风病证候的研究从单纯的经验论逐步走进依据医学群体调查,利用统计学手段对大样本病例进行科学验证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中风急性期后患者生活质量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对缺血中风急性期后患者生活质量和中医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缺血中风急性期后中医证候组合以3个证候及4个证候组合为主,总共64例,占71.11%。2缺血中风急性期后不同中医证候组合的生活质量分值、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水平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P0.05。中医证候组合越多,生活质量分值、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水平评分越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结论缺血中风急性期后中医证候多以相互组合出现,呈聚集性特点,中医证候因素聚集越多,患者生活质量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化瘀Ⅱ号方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评价其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对照组予天丹通络胶囊治疗,从K患者入院并筛选分组后开始给药,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证候积分值。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8%,对照组为71.4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热化瘀Ⅱ号方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血管形态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关系。方法:将6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形态分为血管狭窄组和血管迂曲组,采集2组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统计2组中医证候积分,并对2组中医证候分布进行比较。结果:(1)血管狭窄组患者中痰湿证19例(61.3%),其次为血瘀证13例(41.9%);血管迂曲组中气虚证17例(56.7%),其次为阴虚证13例(43.3%)。(2)血管狭窄组痰湿证候积分高于血管迂曲组(P0.05),气虚证候积分和阴虚积分明显低于血管迂曲组(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管形态有助于辨别中医证候,为中医学辨证提供了影像学客观指标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中风先兆常见中医证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制定了《缺血性脑中风筛查表》,在"陕西省中西医结合防控脑中风协作网"各协作单位开展了缺血性脑中风筛查工作,共计680例。结果:从证型分布来看,中风先兆以实证为主,虚实间夹。其中医证候排序来看,排名靠前的证候为:肝热血瘀、肝阳上亢、痰瘀互结。结论:通过调查,初步探索了中风先兆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统一和规范中风先兆的中医辨证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明确中风先兆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今后中西医结合防治中风先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