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3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发病7d内)51例、静止期组(发病8~20d)44例和恢复期组(发病20d以上)43例,3组患者均采用温针灸治疗,采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价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比3组患者的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的FDI躯体功能评分明显提高,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展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FDI评分改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展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2%、63.6%、62.8%,发展期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患者疗效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且在发展期介入治疗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55例分期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针灸科治疗的5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30例给予分期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不同时期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较对照组的72%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的总有效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总体疗效优于西医治疗,急性期及静止期治疗效果更佳,恢复期治疗效果一般,临床应根据病变分期分而治之,以促进面神经麻痹症状的快速改善。  相似文献   

3.
蔡剑飞  徐君君  袁淑芬 《新中医》2015,47(8):231-232
目的:观察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灸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营养神经等西医常规治疗,针灸组则根据不同分期给予相应针灸治疗。疗程均为10天。观察2组患者口角歪斜、面部表情、眼睑闭合等变化情况,评价临床疗效,并评价针灸组患者病变不同时期的治疗效果。结果:针灸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1.43%、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86%、7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静止期及恢复期针灸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5.83%和61.54%,3期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面部神经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越早进行针灸干预疗效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颖 《中国针灸》2010,30(1):23-26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不同病期的疗效差异,探讨针灸治疗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期.方法:40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随就诊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治疗前均以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和面部残疾指数调查问卷(FDI)作为量化指标评定积分.3组均予针灸治疗,主穴取患侧风池、地仓、颊车、牵正、四白、阳白,健侧合谷;配穴:大椎、承浆、水沟,患侧攒竹、鱼腰、翳风、听会、颧髎、下关、迎香.操作:风池、合谷、大椎针用泻法,其他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法,于临床痊愈或治疗20次后再次评分判定疗效.结果:(1)针灸对贝尔氏面瘫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均有治疗效果,有效率均为100%;(2)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发展期组愈显率明显优于静止期和恢复期组(均P<0.01);(3)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间比较愈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有良好的效果,且发展期介入治疗其疗效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秦彦武  黄伟 《四川中医》2013,(8):136-138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方法:将发病2天内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A组(急性期组)急性期开始针灸治疗,B组(静止期组)静止期开始针灸治疗,C组(恢复期组)恢复期开始针灸治疗,各组在急性期开始即服用西药和TDP照射治疗。结果:A组、B组、C组临床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4.87%、88.89%、81.08%,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为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机,针灸介入时机越早,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与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252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组)126例和对照组(针刺组),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对比治疗效果。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91.27%,针刺组总有效率79.37%,针灸组优于针刺组,差异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期:急性期针灸组有效率96.23%,针刺组有效率83.33%;静止期针灸组有效率91.84%,针刺组有效率76.60%;恢复期针灸组有效率79.17%,针刺组有效率76.00%。急性期与静止期的针灸组优于针刺组,差异学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虽针灸组有效率高于针刺组,但差异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面瘫疗效显著,提高患者的恢复率,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16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笑丽 《光明中医》2008,23(7):932-933
目的:观察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6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依据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结果:治愈126例,好转41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8.82%。结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灸分期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方法选取13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灸分期治疗和常规西医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及治疗组患者不同分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静止期患者和恢复期患者,静止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恢复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并且急性期(发病早期)的治疗效果越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贝尔氏面瘫患者30例,按发病和就诊时间分组,其中发展期(1~7天)患者10例,设为A组;静止期(8~20天)患者10例,设为B组;恢复期(21~90天)患者10例,设为C组。全部患者均进行针灸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B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0.0%,C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0.0%,A组与B组比较、A组与C组比较,组间总有效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与C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效果良好,把握时机,分期及时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灸治疗90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通过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量化评定,以观察其病程长短与针灸疗效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针灸介入贝尔氏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90例患者按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静止期和恢复期,治疗前均以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作为量化指标评定积分。3组均予针灸治疗,在临床治愈或治疗20次后再次评分判定疗效。结果患者各期治疗后Sunnybrook量表评价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发展期组明显优于静止期和恢复期治疗患者,静止期和恢复期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针灸治疗在发展期显效率明显好于静止期和恢复,而静止期与恢复期间针灸治疗比较显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有良好的效果,但在临床应用中把握此段治疗时机,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治疗时根据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急性期以西医西药为主,静止期中医针灸和中药并重,恢复期以推拿为主,后遗症期以针灸和功能锻炼为主.结果:128例治愈115例,治愈率89.84%,显效9例(7.03%),好转4(3.13%),总有效率100%.结论:周围性面瘫的分期辨治疗效果好、治愈率高,病程短、后遗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不同病期的疗效差异,探讨针灸治疗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期。方法:60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随就诊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治疗前均以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和面部残疾指数调查问卷(FDI)作为量化指标评定积分。3组均予针灸治疗。主要穴位:患侧风池、地仓、颊车、牵正、四白、阳白,健侧合谷。配穴:大椎,患侧攒竹、鱼腰、翳风、承浆、水沟、听会、颧髎、下关、迎香。操作方法:风池、合谷、大椎针用泻法,其他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法,于临床治愈或治疗20次后再次评分判定疗效。结果:①针灸对贝尔氏面瘫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均有治疗效果(P〈0.01);②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发展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P〈0.05);③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间比较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有良好的效果,且发展期介入治疗贝尔氏面瘫疗效优于其他两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针刺时期的选择。方法:将120例周围性神经麻痹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药组和康复组,每组60例,两组内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各15例,两组分别采用针药结合治疗以及单纯康复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为100.0%,康复组总有效率为85.0%,针药组疗效优于康复组(P0.05),针药组内恢复期总有效率(93.3%)最高。结论:针药结合分期论治周围性神经麻痹,能改善患者预后、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恢复期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贝尔氏面瘫通过西药结合针灸治疗的时效性。方法:60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西药结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ortman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ortmann评分结果均有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展期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明显高于静止期以及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药结合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能够迅速发挥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中医》2015,(12):1657-1658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及预后。方法:6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3)和治疗组(n=33)。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则给予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缺损Portmann评分及肌电图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7.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7%。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缺损Portmann评分均显著升高,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潜伏期(Latency)较治疗前均显著缩短,面神经波幅(Amp)均显著升高,治疗组Latency显著短于对照组,Amp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选择周围性面瘫不同时期进行针刺治疗.方法:将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发病10天以内为急性期,作为治疗组;发病10天以上的静止期和恢复期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穴位针刺和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0.8%,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50%,有效率77.2%,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给予面神经良性刺激会大大提高治愈机率,所以,周围性面瘫最佳治疗时期为急性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50例病程在1天~30天的急性期、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温针组25例),对照组(先药后针组25例)。两组治疗21日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84%,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治疗应尽早、分期温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8.
多针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解决针刺治疗面瘫的取穴、深浅及时机等问题,并与对照组比较,明确疗效,达到规范技术操作及推广应用的目的.方法:将33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病程不同分为发展期(1~7 d)多针浅刺治疗组(168例)和静止期(8~20 d)多针浅刺对照组(168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81%,对照组有效率94.05%,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发展期多针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静止期进行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不同病期贝尔氏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贝尔氏面瘫患者30例,按照其发病和就诊时间分组,其中发展期(1~7d)患者10例,设为A组;静止期(8~20d)患者10例,设为B组;恢复期(21~90d)患者10例,设为C组。全部患者均进行针灸治疗,采用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在治疗前后作为量化指标积分进行比较,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分级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A组优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B组的60.0%和C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效果良好,特别在发展期效果显著,因此应把握时机,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依据不同时期分别选用不同的针灸穴位、给予不同的针刺治疗,对照组待急性期结束后,到静止期方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开始针刺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不同时间点的起效人数。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的不同时间点起效人数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