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频彩超对穿支皮瓣血管的探索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超声探测和定位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胸背动脉穿支血管、旋股外侧动脉穿支血管,探讨高频彩超在穿支血管检查中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高频彩超对43例穿支皮瓣移植术患者行穿支血管探测,其中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36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5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2例。重点为探测各穿支血管出肌点的精确位置,并在该处体表作标记。结果43例穿支皮瓣血管均能显示,并较为精确地定位。穿支血管管径极细,平均约0.7mm;变异较大。出肌点极不恒定。结论超声能清晰显示和定位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胸背动脉穿支血管、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是目前唯一精确有效的术前检查手段,能在皮瓣血管检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探测胸背动脉穿支移植皮瓣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拟行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31例患者,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观察记录胸背动脉及其穿支的走行、内径、距体表的距离,并将其标志于体表。结果 31例胸背动脉均可探及,显示率为100%,其中30例胸背动脉可探及穿支血管,1例因血管内径细窄、走行迂曲、变异,改行其他部位的皮瓣移植。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胸背动脉可为临床提供了一个经济、可靠、无创并能够体表定位胸背动脉及其穿支皮瓣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评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准确性,为术前供区选择双侧中的优势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高频彩超对30例健康志愿者及13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手术患者的双侧穿支血管数目、管径、起点位置、走行位置、穿深筋膜位置、平均流速进行检测,并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血管数据及Dopplar超声探测数据进行对比,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健康人及13例患者共检测到穿支动脉192条,其中肌皮穿支型占79.3%;肌间隙皮支型18.6%,直接皮血管型2.1%。穿支管径(外径)(1.02±0.41) mm;平均血流速度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稍高于女性(P<0.05)。Dopplar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术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频谱显示:收缩期正向波,舒张期流速极低或没有血流,呈低速高阻单相频谱。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旋股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较粗大穿支的数量、管径、管壁结构、走行方向、分布区域、血流动力学性状,评价血管质量以及进行体表定位。13例手术患者中检测到的穿支结果与手术中所见的穿支数量、位置、管径基本吻合。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精确地了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血管穿支的情况,为临床选择优势侧皮瓣供区提供了较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检查中的应用。方法:以术中所见为标准,采用单盲的方法比较手持式声学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数目、位置、血管直径检查及判断血管走行中的价值。结果:本研究移植8例皮瓣,共计24支穿支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声学多普勒超声分别确诊22支及17支,误诊为2支和6支,漏诊为2支和7支,二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测量血管直径与术中测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穿支血管主干分叉点16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术中所见一致,二者吻合率为100%。8例皮瓣存活良好,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检测和皮瓣设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提高皮瓣移植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血供轴型皮瓣轴心动脉超声显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血供轴型皮瓣轴心动脉的超声显像。 方法 各型临床待转位或移植轴型皮瓣21例,术前超声检测轴心动脉的起源、走向,并做体表定位,声像图表现与手术显露血管蒂对照。 结果 直接皮血管型:侧胸皮瓣3例,超声检出轴心动脉源于肩胛下动脉和胸背动脉,浅出深筋膜,平行皮肤走行。肌皮血管型:背阔肌肌皮瓣5例,腹直肌肌皮瓣2例,声像图显示轴心动脉分别沿背阔肌、腹直肌走行并进入肌内。肌问隙皮血管型:隐动脉皮瓣4例,小腿内侧中下部皮瓣6例,声像图显示轴心动脉走行于回声不同的肌块问。主干带小分支型:小腿前部皮瓣1例,轴心动脉为粗大胫前动脉及其所带皮支。声像图探测各轴心动脉的位置与手术所见一致。 结论 肌肉与动脉关系有助于超声辨认肌皮血管型、肌间隙皮血管型皮瓣轴心动脉;聚焦皮下组织有助于超声辨认直接皮血管型轴心动脉。主干带小分支型皮瓣轴心动脉超声显像不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在腓动脉穿支岛状皮瓣设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治61例应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应用超声多普勒探测血流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1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术前未应用超声检测皮瓣血管;观察组术前经多普勒血流探测并测出其速度及波形。结果观察组术中测得穿支动脉起始处内径平均为0.92±0.21 mm,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平均为0.18±0.07m/s,皮瓣筋膜蒂长度平均为8.31±3.34cm,皮瓣成活30例,成活率为100%,术中测得皮瓣筋膜蒂长度为5.13±2.42cm;对照组皮瓣成活27例,成活率为90%。两组皮瓣筋膜蒂长度及皮瓣成活率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能够选择一定流速的腓动脉穿支作为血管蒂,能够显著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设计旋股外侧动脉(LCFA)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1月我院临床收治的32例拟行LCFA穿支皮瓣修复手术的患者,术前应用CDFI检测LCFA降支起点位置、穿支血管(管径≥0.5 mm)的数量、内径、穿深筋膜位置及峰值流速并进行体表标记,选用管径粗、峰值流速快、肌间走行短的穿支血管设计皮瓣,将术前检测结果与术中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32例患者共检测到穿支动脉72支,管径0.5~1.5 mm,其中肌皮穿支57支,肌间隙穿支15支。术中证实穿支血管69支,准确率为95.8%。皮瓣范围内仅探及1条穿支血管2例,2支12例,3支16例,3支以上2例。结论 :CDFI在术前LCFA穿支皮瓣设计方面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轴型皮瓣设计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指导临床皮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CDUS对24例原位或游离皮瓣供血动脉及其穿支血管进行探查,重点探查供血动脉及穿支血管的管径、走行与分布以及穿支血管的穿出点,并在体表进行定位,以指导临床进行皮瓣设计。 结果 24例皮瓣均属于轴型皮瓣,其中10例皮瓣轴心供血动脉和14例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在CDUS图像上显示清晰,另外1例因接受过手术治疗使供血动脉遭破坏。轴心动脉的走行和穿支动脉穿出点均在体表标记,结合临床要求指导皮瓣设计,其中24例设计成功,供血动脉与术中所见符合率100%,移植后均成活。 结论 CDUS可清晰显示皮瓣的供血动脉及穿支血管,并能在体表准确定位,可于术前指导皮瓣的设计,提高皮瓣移植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对下肢皮瓣移植选择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荣  游晓波  刘全 《华西医学》2010,(7):1216-121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对下肢皮瓣移植术前供区血管进行检测,掌握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特点,为皮瓣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7月,采用CDFI技术对38例下肢皮瓣内深部动脉干及其肌皮穿支动脉血管的数目、内径、走行方向及分布范围等形态学表现进行检测和血流动力学定量分析。结果检出供区皮瓣内深部动脉干38条,肌皮穿支动脉72条。手术所见与此一致。38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CDFI显像客观,简便易行,判断血管走行及功能可靠,能够准确测定下肢血管穿出部位和血管内径,对临床皮瓣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血管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超声探查和定位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探讨其有效性和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术前超声检查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术女性患者36例,重点为探查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穿出肌肉进入腹壁脂肪层的精确位置,并在该处作标记.结果 36例患者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均能显示,较为粗大的穿支血管数量每侧约有1~3支,另一侧往往与对侧呈对称性出现,这些穿支血管主要分布于脐下9 cm为半径的范围内,其中以脐下外侧3~7 cm处最为常见,管径为(0.7±0.2)mm,血流峰速为7~42 cm/s,阻力指数为0.62~0.96.结论 超声能清晰显示和定位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是目前影像学中唯一精确有效的检查方法,能在皮瓣血管检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频超声观察腹直肌内动脉对转移肌皮瓣手术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运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检测腹壁上、下血管对腹直肌肌皮瓣覆盖胸壁放射性溃疡的价值。方法16例乳癌放疗术后胸壁放射性溃疡患者行胸部溃疡切除、腹直肌肌皮瓣转移术。术前用以CDFI扫查双侧腹壁上、下动脉位置、走行,以二维超声检测双侧腹壁上、下动脉的管腔内径,同时以脉冲多普勒分段测血管收缩最大血流速度。结果16例32根腹壁上、下动脉均成功检测,腹壁上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出现走行变异、管腔变窄等表现,并为手术证实。结论术前使用彩色超声血管检查仪对腹壁上、下动脉主干及其肌皮穿支检测,有利于筛选手术适应症和选择肌皮瓣的血供类型,同时可指导肌皮瓣设计和确定术中腹直肌前鞘切开游离部位。  相似文献   

12.
总结21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眼镜蛇咬伤致四肢深层溃疡患者围术期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术前进行创面准备、负压封闭引流、皮瓣供区血管超声定位及心理护理;术中防止出现低体温,维持控制性低血压,做好血管吻合环节管理,预防术中动脉危象;术后做好皮瓣护理,密切观察皮瓣血液循环,预防和及时处理皮瓣血管危象,全程规范使用敏感抗生素及指导早期康复训练。本组2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均未出现坏死或部分坏死。围手术期的精准护理是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眼镜蛇伤致四肢深层溃疡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有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血管分布特点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研究.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血管分布规律,为临床足部损伤修复的术式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解放军第九十七医院骨科.对象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血管来源和小隐静脉深交通支.主要观察指标①远端蒂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②远端蒂小隐静脉的营养血管.③远端蒂小隐静脉的浅深交通支.结果远端蒂部的营养血管有2~5支来自跟外侧动脉穿支、腓动脉终末穿支外径分别为(0.6±0.2),(0.8±0.2)mm,距外踝尖上分别为(1.0±1.3),(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分别为(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分别为(5.3±2.1),(6.8±2.8)和(7.0±4.0)cm.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有两种类型,①神经-静脉营养血管;②静脉-神经营养血管.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汇入腓静脉.结论跟外侧动脉穿支、腓动脉终末穿支及腓动脉肌间隔穿支发出深筋膜支、皮支、神经及静脉营养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血管链,深、浅筋膜血管网.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汇入腓静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的前臂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骨问背侧动脉岛状皮瓣(35例),骨间前动脉桡侧骨皮支逆行岛状皮瓣(15例),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12例),尺神经腕背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8例),桡动脉鼻烟窝皮支逆行岛状皮瓣(8例)5种不同的前臂背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78例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术后71例皮瓣完全成活,i例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2例骨间前动脉桡侧骨皮支逆行岛状皮辩,2例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2例尺神经腕背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辩远端皮瓣部分坏死,经局部换药2~4周,创面愈合。术后经3个月至2年随访,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结论】应用前臂背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安全,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肩胛下区肌肉、骨骼及胸背动脉的高频超声检查方法及声像图特征。方法 收集健康志愿者50名,其中男25名,女25名。分别进行肩胛下区肌肉、骨骼和胸背动脉的高频超声检查,测量胸背动脉起始段内径及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肩胛下区肌肉、骨骼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胸背动脉起始段的内径为(1.46±0.09)mm,95% CI为(1.41,1.53)mm,医学参考值范围1.12~1.81 mm。收缩期流速峰值为(43.6±7.9)cm/s,95% CI为(40.1,46.2)cm/s,医学参考值范围30.4~55.9 cm/s。男、女胸背动脉起始段内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0.11)mm vs(1.43±0.09)mm,P<0.05]。结论 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肩胛下区肌肉、骨骼及胸背动脉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对肩胛下区病变的检查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运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检测腹壁上、下血管对腹直肌肌皮瓣覆盖胸壁放射性溃疡的价值。方法16例乳癌放疗术后胸壁放射性溃疡患者行胸部溃疡切除、腹直肌肌皮瓣转移术。术前用以CDFI探查双侧腹壁上、下动脉位置、走行,以二维超声检测双侧腹壁上、下动脉的管腔内径,同时以脉冲多普勒分段测血管收缩最大血流速度。结果16例32根腹壁上、下动脉均成功检测,腹壁上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出现走行变异、管腔变窄等表现,并为手术证实。结论术前使用彩色超声血管检查仪对腹壁上、下动脉主干及其肌皮穿支检测,有利于筛选手术适应证和选择肌皮瓣的血供类型,同时可指导肌皮瓣设计和确定术中腹直肌前鞘切开游离部位。  相似文献   

17.
Recent improvements in high-frequency linear array transducers with color duplex imaging permit the precise ident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the caliber of minute perforating vessels to the skin as small as 0.5 mm. An obvious corollary role would be the accurate preoperative delineation of the vascular anatomy of a skin flap, which could be essential to ensure its viability. This technology was then applied to map the blood supply to skin flaps in eight patients, which was subsequently verified at the time of their actual surgical dissection. Because anomalies of the skin circulation are not uncommon, this extended capability for color duplex imaging can facilitate a more optimal design of skin flaps to better ensure their chance for survival by the inclusion of appropriate nutritive blood vess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