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探讨危重型多发伤的急救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救中心3年间收治的185例危重型多发伤(ISS≥25分)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治疗171例,占92.4%;非手术治疗14例,占7.6%,早期采用低压复苏和延迟复苏的方法处理创伤失血性休克,实施个体化手术方案,并于术后应用黄芪调节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结果本组185例危重型多发伤患者经急诊救治后,存活168例,死亡17例,救治存活率为90.8%,死亡率9.2%。结论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下的综合治疗对于危重型多发伤的救治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优化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流程院内一体化无缝衔接急救管理模式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实施常规急诊救护模式期间收治的5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本院实施优化后绿色通道院内一体化无缝衔接急救管理模式急诊收治的急性脑卒中病人5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入院至溶栓时间、各项关键环节时间、救治流程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入院至溶栓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关键环节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流程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利于缩短病人入院至溶栓时间及各项关键环节时间,提高救治流程满意度,使院内一体化无缝衔接急救管理模式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机场心肺复苏及无缝隙连接医院急救中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本院2017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在机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80例,将使用常规急救流程转来本院的3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急救中心在机场进行心肺复苏并无缝隙连接转运的4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抢救效果、急救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诊、接诊及抢救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后,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场心肺复苏及无缝隙连接医院急救中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更好,比起常规急救,能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急救时间,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急救程序化管理对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探讨急救程序化管理对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作用。方法通过建立急救中心网络体系,采用统一创伤评分对病人进行评估,普及自救知识、开通绿色急救通道、优化护理流程、完善创伤急救模式、注重对护士急救护理业务培训和考核,充分发挥医院护理整体资源等。结果与急救中心建立前3年相比出车时间提早5~20min,平均提早10min;急救抢救成功率上升至96.33%,特别在救治大量危重病人中,显现独特优势。结论急救程序化管理,能够为抢救病人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现代急救护理,是急诊医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多发伤患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连斌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1045-1046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方法 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急诊重症监护治疗,我中心通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成功救治158例多发伤患者.结果 救治多发伤158例.接诊时心搏、呼吸停止6例,处于濒死状态11例.其余大部分处于休克状态.其中7例在急诊室复苏急救未成功.105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包括48例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死亡5例.53例在急诊科经初步救治后转入专科病房.死亡11例.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明显提高了多发伤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应急救援中应用鱼骨图分析结合PDcA循环管理,对于提升救援质量的效果评价。方法:根据急救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运用鱼骨图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使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急救中心的救援物资、急救人员、救治流程等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急救中心救援能力得到提升;急救中心救援人员数量增加、急救技能提高、职业认同感增强;急救中心的培训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应急救援模式与组织管理体系。结论:通过实施鱼骨图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我院急救中心救援质量得到了提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煤矿创伤伤员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实践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巫彩奕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694-695
目的探讨对煤矿创伤伤员采取一体化救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制订一体化救治流程;完善指挥、通讯、运输系统;健全三级急救组织;培训各级护理急救人员。结果 1 049例创伤伤员安全转运到医院急诊科、专科病房或ICU。伤员死亡率为0.67%;伤员及事故单位对出诊、急救满意度达98.00%;投诉率为零。结论对煤矿创伤伤员实施一体化救治模式,建立了急救生命的绿色通道,降低了伤员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急诊科2013.1—2014.12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救治的79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组),均对接诊患者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救治;将一体化急救模式开展前2011.1—2013.12收治的79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排除其他基础疾病等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患者在措施落实时间、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有效救治时间、治疗效果(治愈、残疾、植物生存、死亡)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后,A组的措施落实时间为(7.3±3.6)min、有效救治时间为(31.2±15.6)min,治愈71例、残疾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例,家属满意率96.2%;B组对照组措施落实时间为(8.8±3.4)min、有效救治时间为(63.1±19.3)min,治愈57例、残疾11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8例,家属满意率86.07%,两组措施落实时间、家属满意率、有效救治时间、治疗效果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开展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急诊科建立了一个“快速反应、有效救治”的护理体系,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有效缩短了患者救治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急性脑卒中患者86例,试验组采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接诊至开始急救时间、接诊至确定住院治疗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等临床指标方面,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救治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诊死亡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近7年来我院急救中心死亡病人565例临床资料。结果:本院急诊死亡的患者涵盖各年龄层,以老年人为主;疾病涵盖各专科,猝死和不详原因死亡发生率高;春秋季是死亡高发季节。结论:减少急诊死亡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急诊救治水平和完善急救网络。  相似文献   

11.
"三体一线"创伤急救体系救治腹部损伤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从 1996年 7月始建立“因交通肇事而致伤的伤者、交警、医院为三体 ,一条以病人为中心线的畅通无阻的绿色生命通道”的创伤急救体系 (简称“三体一线”)。至 1998年 6月共救治腹部外伤病人 187例 ,其中腹部脏器损伤72例。现将“三体一线”创伤急救体系救治腹部外伤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三体一线”创伤急救体系(1)因交通事故而致伤的伤者 ;(2 )市交警为通信联络的急救网络 ;交通事故发生后 ,最为迅速到达事故现场的是交警 ,立即通过传呼机与医院的创伤急救中心联系 ;(3)医院 :医院的创伤急救中心由 9名医生、 16名护士、 2名驾驶员及 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综合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9月进行急救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08年10月~2009年9月的90例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的患者为对照组,2009年10月~2010年9月的90例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患者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不同疾病救治效果、急救服务意识评分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有效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不同疾病及严重程度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救服务意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综合效果较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合作模式在交通伤急救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急救中心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822例交通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01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267例交通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急救模式为急诊科接到“120”急救电话后按常规急救要求迅速派1名医生及1名护士携带急救设施赶赴事故现场,予现场紧急处理后送院进行急救、专科会诊,分专科手术后送入各专科病房。观察组采用合作模式进行交通伤急救,即急救中心与交警支队合作,建立“医警联动机制”,派驻1支急救医疗小组24h与交警队共同值班,与交警使用同一对讲系统,缩短信息转载时间,接到报警后医警同时赶赴事故现场;院内以创伤急救中心为核心,抽调创伤各科合作组成创伤急救医疗组和专家组、护理急救小组等,实施合作模式的急救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前反应、接警至入院时间、救治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院前反应、接警至入院时间、救治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院前反应、接警至入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提前,救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交通伤急救管理采取合作模式可缩短有效抢救时间,提高交通伤患者的救治效果,降低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心搏骤停复苏中辅以特殊急救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特殊急救技术在创伤性心搏骤停的复苏过程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在创伤性心搏骤停病人进行常规心肺脑复苏的同时 ,应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手控式通气与机械通气相结合、体液复苏、急诊开胸心肺复苏、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等特殊急救技术进行救治。结果  2 2例创伤性心搏骤停病人 ,10例复苏成功。结论 对创伤性心搏骤停病人应尽快、尽早、有效地实施心肺脑复苏 ,同时快速综合应用特殊的急救技术有助于常规复苏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创伤评分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多发伤患者救治时间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96例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创伤评分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有效救治时间、多科会诊时间、检查完成时间...  相似文献   

16.
6928例创伤的院前急救特点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院前创伤急救的组织实施及救治技术当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我院“120”出诊急救的创伤病人6928例救治资料。结果21~50岁占79.30%;伤因:交通伤39.00%、治安事件伤30.00%、工伤及坠落伤10.74%;伤情按院前创伤指数(TI)分:重伤病人20.99%,中度伤38.11%;院前急救成功率96.43%,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12.97%。结论控制救治反应时间,落实“三线出诊”机制,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完善急救及转运设备,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急救队伍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侯连英  侯连玉  龙辉 《护理学报》2010,17(18):21-23
总结582例严重创伤病人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救治的体会,包括将120院前急救科、急诊科、ICU整合为急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专科抢救小组;建立危重医学科人员准入手册;量身定制急救设备如同ICU的"移动ICU"救护车;为避免院前院内交接时遗漏重要病情,节省书写与交接时间,设计了选择填写式绿色通道危重病人交接本;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通知院前急救人员出车到现场急救,各环节在信息上提前告知下一站做好准备,为创伤急救节约宝贵时间;院内急诊科按伤情预测评估、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监测生命体征、伤情处置、术前准备、检查、转送等组成急救小组分工合作;急诊科与CT室、手术室、ICU、相关专科做好相应的衔接;转运中做好病情监测与生命支持。本组病人急救有效抢救时间为(39.28&#177;6.87)min,抢救成功率85.9%。认为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严重创伤病人进行急救与护理,使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治、ICU及专科治疗一体化,较好地协调相关科室,避免了多科会诊带来的抢救时间延迟和处理上的冲突,缩短黄金抢救时间,显著提高了急救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一体化急诊救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一体化急诊救治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均早期行骨盆带固定、止血复苏治疗,有17例及时行髂内动脉栓塞,5例行剖腹探查并骨盆填塞止血,有24例行骨盆外固定;治愈33例,死亡7例。结论: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救治中实行以急诊科救治为主的一体化治疗是当前急诊救治较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郭彩萍 《全科护理》2014,(5):446-447
回顾性分析74例心搏骤停病人的临床资料,发病时病人均伴有意识丧失、脸色苍白、全身性抽搐、瞳孔放大、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等症状,在场医护人员迅速对病情做出判断,采用有力胸外按压、人工通气、早除颤、建立静脉通道、迅速脑复苏等急救措施实施及时救治。20例病人经抢救后恢复意识、血压恢复、血液循环恢复,54例病人抢救无效当场死亡。对心搏骤停的病人,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加强对病人的有效护理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院前院内一体化管理模式对多发伤患者的临床预后和急救质量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CRAMS评分<9分的重度创伤)多发伤患者80例,依据其他急救分站和本院急救分站所实施的不同的急救创伤管理模式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其中对照组行创伤院前院内急救模式,研究组行院前院内一体化管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有效救治时间、急诊处理时间、住院天数、入住ICU和受伤至医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前病死率、住院病死率和急救满意结果。结果: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入住ICU率、住院前病死率、住院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P<0.05),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6/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12/40)(P<0.05)。研究组受伤到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接警速度、反应时间、服务态度、技术操作和诊治流程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电话沟通、现场处理、组织协调、院内衔接、收费合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管理模式不仅可缩短多发伤患者的住院时间,还可降低死亡率、入住ICU率和住院前后病死率,提高了急诊救治满意度,对预后效果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