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的分型 侵袭性自然杀伤(NK)细胞白血病(ANKL)是一种少见白血病/淋巴瘤,其发病率很低,目前国内外仅报道20余例。WHO分型(1997)在成熟T细胞肿瘤中增加了T细胞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和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认为FAB分型的T-clls为T-pll的小淋巴细胞变异型和T细胞的大颗粒淋巴细胞型。  相似文献   

2.
比利时学者Wisse等在肝原位观察和分离细胞研究中,首先发现肝血窦内存在一种未曾报道的细胞,它的特点是细胞核偏位,中央胞质内含有致密核蕊膜包颗粒,认为它可能是一种内分泌细胞,命名为“pit cell”。近些年的许多研究证实,这种细胞是定居在肝内的具有自然杀伤作用的大颗粒淋巴细胞(LGL),并已公认它是肝内的第4种非肝细胞。由于肝是机体起防御和免疫功能的一道重要防线,因此,对肝LGL免疫特性的研究颇为注意,但国内尚未有类似研究。我们为探讨肝LGL的抗肝癌作用及其与枯否细胞等的关系,首先成功地从大鼠肝分离出高纯度的LGL。  相似文献   

3.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类效应细胞,在肿瘤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NK细胞除了分布于血液、淋巴系统外,其他器官也含有NK细胞,如肝脏含有较丰富的NK细胞。肝脏是一个功能和内环境相当复杂的脏器,在这种复杂的内环境作用下,使得肝内的某些细胞具有了与机体内其他部位同种细胞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以前的研究发现,肝NK细胞具有一些与机体其他部位的NK细胞不同的特点,如具有较高的肿瘤细胞杀伤活性和不同的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4.
大颗粒淋巴细胞(LGL)是一种胞浆丰富的大型淋巴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可见胞浆内含有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大量理实证明,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即LGL。NK细胞作为肌体的主要免疫细胞,参与抗肿瘤、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本文对271例正常儿童及31例再生障碍性盆血(AA)和38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癫(ITP)患者的LGL数量进行检测与比较,现报道如下c1观察与对象1.1271例我院体检合格的正常儿童,男性149例,女性122例,年龄2~6.sa。无发热、出血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数为4~10X109/L。1,231例AA…  相似文献   

5.
急性HBV感染期或感染后对肝内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分析,肝移植后肿瘤淋巴细胞的浸润和肝细胞癌的复发,肝细胞肝癌患肝脏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增加,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外周血恒定型自然杀伤T细胞分泌IL-13的能力增强[编按]  相似文献   

6.
小鼠肝脏天然免疫淋巴细胞分离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肝脏淋巴细胞分离方法,并初步观察小鼠肝脏天然免疫淋巴细胞的特性。方法:分别用机械法和酶消化法制备单细胞悬液分离小鼠肝脏淋巴细胞,用二色或三色荧光标记技术检测肝脏天然免疫淋巴细胞的比例及与NK细胞相关的一些特征。结果:大量眼球放血后可提高NK细胞所占的比例,消化酶可显著降低NK1.1^ 和DX5^ 细胞所占的比例;肝脏中存在大量的天然免疫淋巴细胞(NK1.1^ 细胞占35%,γδT细胞占30%);肝脏NK细胞在发育上存在较多的NK1.1^ DX^5-细胞;Poly(I:C)可刺激肝脏NK细胞产生IFN-γ。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肝脏淋巴细胞分离方法;肝脏作为重要的天然免疫器官,在NK细胞再造和发育分化成熟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LGL)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单个核细胞的10%~15%,实质上包括两类细胞,CD^3+T淋巴细胞和CD3-NK细胞,正常情况下,CD3-NK细胞占LGL的60%-80%。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LGLL)是起源于CD3或C3^+的克隆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江金华 《医学综述》2012,18(15):2367-2370
自然杀伤(NK)细胞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体抗感染和防止细胞恶性转化的重要免疫调节细胞。与T淋巴细胞不同,NK细胞无需肿瘤特异性抗原识别便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效应细胞。在肝脏中,NK细胞占很大比例,最近研究表明,NK细胞通过直接作用或生物信号间的协同作用活化树突状细胞或直接影响T细胞来调节T细胞的反应。肝脏NK细胞功能主要是通过激活抑制性受体的表达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特别是与脾脏NK细胞相比,肝内NK细胞对白细胞介素(IL)-12、IL-18反应较低。同时,肝脏中含有较多的抑制性受体NK细胞受体2A抗体,缺乏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Ly49受体。  相似文献   

9.
自然杀伤(NK)细胞,是一种效应细胞,它能识别、攻击和溶解一定类型的被感染的细胞以保证机体对病毒和其它感染的抵抗,还参与保持机体生理内环境的稳定和正常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节,大量事实已证明NK细胞是胞浆中有嗜天青颗粒(AG)的大型淋巴细胞,即大颗粒淋巴...  相似文献   

10.
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LGL)与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关系密切,有人认为LGL反应NK细胞总数。本研究测定了55例正常人、16例尿毒症和34例透析尿毒症患者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百分率,研究了正常人、尿毒症患者LGL的性别和年龄差别以及血液透析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孕妇无症状携带乙型肝炎病毒(HBV)对母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慢性HBV感染孕妇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NK)细胞,并与30例健康孕妇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对照。结果 研究组孕妇与对照组孕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白细胞分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新生儿脐血与对照组新生儿脐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白细胞分类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孕妇外周血与其新生儿脐血对应的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白细胞分类无相关性(P>0.05)。结论 孕妇慢性携带HBV对母儿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用不连续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层法将大鼠脾淋巴细胞中具有NK活性的细胞相对集中。这部分细胞主要为大颗粒淋巴(LGL)细胞并表达OX8和Asialo CM1抗原,体外杀伤试验结果显示其NK活性明显高于新鲜的脾淋巴细胞。将上述部分提纯之NK细胞输入大鼠体内,同时注入粗制白细胞介素2(IL2),能有效地抑制大鼠Walker 256(W256)癌肉瘤肺转移的形成,疗效优于脾细胞与IL2合用组。提示用NK细胞代替脾淋巴细胞与IL2合用,可以提高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3.
Zhao P  Bai XF  Yue X  Chi Q  Liu JZ  Hao XS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4):1710-1713
目的研究不同鼠龄小鼠肝脏内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和数量变化的规律。方法应用4小时51Cr释放法测定2周龄、8周龄小鼠(CL57BL/6)肝脏和脾脏内NK细胞的杀伤活性;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周龄、8周龄小鼠肝脏和脾脏内NK细胞的百分率和数量,测定NK细胞表面CD69,M ac-1和Ly49C/I的表达水平;应用RT-PCR法测定肝脏单核细胞内穿孔素的表达强度。结果2周龄和8周龄小鼠肝脏内NK细胞占全部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大致相同(11.9%±1.7%vs 9.9%±1.6%,P>0.05),但是单位质量肝脏内所含的NK细胞数在2周龄鼠明显多于8周龄鼠[(11.6±2.5)×105/g vs(3.4±0.8)×105/g,P<0.05]。2周龄小鼠肝内NK细胞具有极强的细胞杀伤活性(71.0%±5.5%vs 23.8%±4.4%,P<0.05)。2周龄小鼠肝内NK细胞表型主要是CD69增高M ac-1、Ly49C/I减低,而8周龄鼠肝内NK细胞主要是CD69减低,M ac-1、Ly49C/I增高。2周龄小鼠肝脏单核细胞内高度表达穿孔素。结论2周龄小鼠肝内NK细胞具有极强的杀伤能力和特殊的表型。这提示幼龄期鼠肝脏具有特殊的微环境以及肝脏内NK细胞特殊的发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免疫系统主要细胞有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PMN)。肝硬化不但存在全身免疫功能紊乱,而且肝脏本身免疫也出现异常。肝内免疫功能变化:早期1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细胞)占优势,之后逐渐向2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2细胞)漂移;晚期多种细胞因子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上调。淋巴细胞随病变不同而分布不同,坏死区CD8^+细胞占优势,肝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增多,随着痰病的进展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5.
肝脏NK/NKT细胞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然杀伤细胞(NK cell)的研究近年受到高度关注。研究发现,肝脏NK/NKT细胞含量在机体天然免疫反应时可增加10倍,可能是机体最大的专职天然免疫的器官,对抵御病理、寄生菌、恶性转化细胞等的侵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肝脏NK/NKT细胞的功能特点和生物学特性、当前的研究进展及热点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切入点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几种肝脏淋巴细胞分离方法得到的总淋巴细胞、T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NKT cells)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比例和细胞绝对数,明确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方法:按照析因设计,将不放血(A法)、摘眼球放血(B法)、体循环灌流(C法)、摘眼球结合体循环灌流(B法+C法)4种肝脏预处理方法和单浓度离心法(Ⅰ法)、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Ⅱ法)2种Percoll分离方法进行全面组合,共获得8种组合条件,分离小鼠肝脏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类型细胞比例。结果:肝脏预处理方法中B法+C法获得淋巴细胞比例最高,A法获得淋巴细胞绝对数最高,B法获得的NKT细胞和NK细胞比例和细胞绝对数均最高;Ⅱ法获得的淋巴细胞、T细胞、NKT细胞和NK细胞比例和细胞绝对数均高于Ⅰ法。对于NKT细胞比例和NK细胞绝对数,肝脏预处理方法和Percoll浓度之间有交互作用(P<0.01和P<0.05),其他均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采用摘眼球放血结合体循环灌流法,结合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法(33%+70%),可获得较高数量和比例的固有免疫细胞,有助于对肝脏固有免疫细胞如NKT细胞、NK细胞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严重的蚊叮咬超敏反应(HMB)特征性表现为强烈的局部皮肤反应和系统性症状诸如高热、淋巴结病和肝脾肿大。HMB患者常常出现伴有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的自然杀伤(NK)淋巴细胞增多。本文作者分析了蚊叮咬是否对EBV感染的NK细胞肿瘤形成有影响。作者研究了6例伴有EBV感染的NK淋巴细胞增多的HMB患者。首先证实了CD4^+T细胞而非NK细胞对蚊涎腺萃取物(SGE)的反应性增殖良好,特别是对白纹伊蚊的SGE。  相似文献   

18.
自然杀伤(NK)细胞瘤是比较罕见的肿瘤。直到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才对其分级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在过去10年间,免疫血液学的发展对NK细胞瘤的识别和分类有一定的帮助。结外鼻形NK/T细胞淋巴瘤是这类肿瘤中的一型。这些淋巴细胞表达细胞毒性T细胞或NK细胞表型,包括CD56和TIA-1。鼻形NK/T细胞淋巴瘤起源于皮肤等结外部位,并常与EB病毒感染相关。亚洲成人的感染最常见。文献报道中极少有儿童患病者,且只有5例患者出现皮肤受累。作者报道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瘤,患者为一孟加拉国少年,表现为肢端皮肤结节。  相似文献   

19.
张碧波  张丕胜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8):952-952,960
慢性自然杀伤(naturekiller,NK)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呈大颗粒细胞形态,约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5%,主要参与机体的非特异免疫。慢性NK细胞淋巴细胞增多症(chronic NK cell lymphocytosis,CNKL)是一组罕见的异质性疾病,该病病因不明,大部分呈良性、惰性过程,可自行缓解,少数向恶性转化[1]。  相似文献   

20.
自然杀伤细胞(NK)是日渐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类免疫细胞,研究认为NK细胞更重要的功能是作为造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调节细胞在维持免疫反应的自身稳定中起主要作用,在形态学上NK细胞属于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的一种,在一些疾病中NK细胞活性随着LGL数目的变化而变化,还有的学者尝试将末梢血中LGL数目作为判断LGL功能的指标,LGL计数能否反映NK的活性,能否以计数外周血的LGL数来作为观察NK活性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从1990~1992年本室做了这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