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铁调素在不同程度缺铁性贫血孕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铁调素与红细胞参数、铁代谢参数、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及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铁调素在妊娠期妇女缺铁性贫血中的调节机制。 方法选取定期产检的孕妇和体检的健康未孕妇女共80例,分为健康对照组、孕妇正常组、孕妇轻度贫血组和孕妇中度贫血组。空腹采集血样,应用血细胞分析仪LH750检测血常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铁调素、EPO、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血清转铁蛋白(serum transferrin,TRF),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铁(serum iron,SI)、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force,TIBC),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孕妇正常组、孕妇轻度贫血组和孕妇中度贫血组外周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SI和铁调素均降低,CRP均升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孕妇轻度贫血组和孕妇中度贫血组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mean corpuscular hemogolobin,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olobin concentration,MCHC)均降低,TIBC均升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孕妇中度贫血组EPO升高(P<0.05)。与孕妇正常组比较,孕妇轻度贫血组和孕妇中度贫血组Hb、Hct、MCV、MCH、MCHC、SI和铁调素均降低,TIBC均升高(P<0.05);与孕妇正常组比较,孕妇中度贫血组EPO和CRP均升高(P<0.05)。与孕妇轻度贫血组比较,孕妇中度贫血组Hb、Hct、MCV、MCH、SI均降低,TIBC和EPO均升高(P<0.05)。铁调素与Hb、Hct、MCV、MCH、MCHC、SI均呈正相关,与TIBC、EPO均呈负相关(P<0.05)。 结论妊娠期缺铁性贫血与铁调素表达水平的下调有关,可能是通过EPO抑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金宏慧  李仲平 《中外医疗》2012,31(9):16-17,20
目的探讨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血清HBVDNA水平与a-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77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233例,肝炎肝硬化组105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分为轻度组159例、中度组29例、重度组45例,检测血清HBVDNA水平与a-L-岩藻糖苷酶活性并统计分析。结果 (1)在所有病例中,慢性乙型肝炎组HBV-DNA水平最高,其次肝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最低,3组间两两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其他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3组间AFU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中,轻度组HBVDNA水平最高,其次中度组,重度组为最低,3组间两两比较,轻度组与重度组HBV-DNA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重度组血清AFU活性水平最高,其次中度组,轻度组最低,3组间两两比较,轻度组与中度、重度组血清AFU活性水平比较有差异性,P〈0.05。结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脏损害程度与HBV-DNA水平、AFU的活性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HBV-DNA水平、AFU活性可以作为乙肝病毒感染者肝脏炎症程度的指标,受肝脏炎症活动影响,AFU作为肝癌血清标志物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血清HBV-DNA水平与a—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77例慢性HBV感染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组233例,肝炎肝硬化组105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其中慢乙肝组分为轻度组159例、中度组29例、重度组45例,检测血清HBV-DNA水平与AFU活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所有病例中,慢性乙型肝炎组HBV-DNA水平最高,其次肝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最低,三组间两两比较,慢乙肝组与肝炎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三组间AFU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②在慢乙肝中,轻度组HBV-DNA水平最高,其次中度组,重度组为最低,三组间两两比较,轻度组与重度组HBV-DNA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度组血清AFU活性水平最高,其次中度组,轻度组最低,三组间两两比较,轻度组与中度、重度组血清AFU活性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损害程度与HBV-DNA水平、AFU的活性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HBV-DNA水平、AFU活性可以作为HBV感染者肝脏炎症程度的指标,受肝脏炎症活动影响,AFU作为肝癌血清标志物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黄勇  郑青 《中国热带医学》2013,(11):1399-140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ER)、铁蛋白(SF)水平变化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依据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及分型标准,将入选168例病例分为慢性轻度乙肝组35例,慢性中度乙肝组38例,慢性重度乙肝组26例,肝炎性肝硬化组30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与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SF、CER含量,分析不同组别血清CER、SF水平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ER水平:原发性肝癌组〉正常对照组〉慢性重度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轻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O.05)。血清SF水平:原发性肝癌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慢性轻度乙肝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肝炎由轻度发展到中度、重度乃至肝硬化的过程中,肝细胞受损是一个渐进性的发展过程,在此演变过程中,血清CER水平渐进降低而sF水平则渐进升高,可作为判断肝细胞坏死程度、治疗预后有价值的指标。血清CER原发性肝癌时升高,肝炎肝硬化时降低,可用于二者的鉴别和筛选。  相似文献   

5.
熊远青  陆长东  黄河 《海南医学》2011,22(11):119-121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与髓鞘碱蛋白(Myelin base protein,MBP)的水平变化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足月HIE患儿60例为实验组,2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脐血及生后1d、3d患儿的血清NSE、MBP浓度。结果①轻度HIE组脐血血清NS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P〉0.05);中度组和重度组脐血血清NS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HIE组生后1d、3d内血清NS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HIE组之间,脐血及1d、3d内血清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②轻度HIE组脐血及生后1d、3d血清M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05);中度HIE组脐血血清M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HIE组生后1d、3d血清M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HIE组脐血及1d、3d内血清M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HIE组之间,脐血及1d、3d内血清M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新生儿脐血及生后血清中NSE、MBP水平来反映早期新生儿脑损伤的情况。NSE敏感性较MBP高。对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测定脐血血清NSE浓度,结合临床可早期诊断HIE。  相似文献   

6.
冼珍勇  郑青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197-1198,1219
目的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分析作为肝细胞损伤程度分级的辅助指标。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分光光度法与自动生化仪化学法测定60例正常对照组、35例慢性轻度乙肝、38例慢性中度乙肝、26例慢性重度乙肝、30例肝炎肝硬化和3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NO、iNOS的含量及肝功能指标,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重度乙肝组血清NO、iNOS水平〉慢性中度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慢性轻度乙肝组〉正常对照组。慢性轻度乙肝组NO、iNOS水平与ALT、ALP正相关(P〈0.05)、慢性中度乙肝组与STB、SDB、ALP正相关(P〈0.05),与ALT呈显著正相关(P〈0.01)、慢性重度乙肝组与STB、SDB、ALP、ALT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ALB呈负相关(P〈0.05);肝炎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与STB、SDB、ALP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TBA、ALT正相关(P〈0.05),与ALB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NO、iNOS水平在慢性肝炎由轻度发展到中度、重度乃至肝硬化、肝癌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存在显著差异,与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可作为辅助性指标,结合其他肝功能指标作为肝细胞损伤程度的血清学分级。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患者铁营养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铁营养状况,为2型糖尿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食物频率表法调查单纯2型糖尿病88例、2型糖尿病并发症94例、正常对照87例膳食摄入状况并计算膳食铁摄入量,实验室检测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和可溶性转血清铁蛋白受体(sTfR)含量。三组间连续性变量差异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将年龄因素作为协变量带入统计检验。结果 (1)对照组膳食铁、非血红素铁摄入量较单纯组和并发症组高(P〈0.000);三组间动物性食物、血红素铁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SI、SF含量较单纯组和并发症组低(P〈0.001);对照组sTfR含量较单纯组和并发症组高(P〈0.01)。(3)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SI与SF含量成正相关(R=0.375,P〈0.01);SI、SF均与sTfR含量呈负相关(R=-0.461,P〈0.01;R=-0.708,P〈0.01)。(4)随着铁蛋白含量增高,SI含量逐渐增高(P〈0.01);sTfR的含量逐渐降低(P〈0.01)。(5)不同铁蛋白组中,动物性食物、铁、血红素铁以及非血红素铁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铁负荷和铁代谢紊乱,体内铁负荷可能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铁代谢紊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在不同肝胆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13例不同肝胆疾病病人的血清GGT含量,并观察各组GGT的变化。结果A组(肝外胆道梗阻、肝癌、酒精性肝炎)升高最明显,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血清GGT〉正常参考值10倍以上的以肝外胆道梗阻,肝癌占的比例最高,且这二种疾病血清GGT的阳性率为100%,与ALP的敏感度相当。血清GGT含量在B组(肝硬化活动期、非酒精性脂肪肝、重度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慢性乙型肝炎)与C组(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急性肝炎)之间比较差异亦显著(P〈0.05)。血清GGT含量在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至重度依次上升,且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GGT可以作为肝外胆道梗阻、肝癌诊断的一项敏感性指标。GGT含量能较好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的炎症活动。临床上GGT含量检测对于不同肝胆疾病的鉴别及结合其它肝功能指标对肝炎临床类型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覃日吉  范微  杨莉莉 《海南医学》2011,22(17):115-116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住院待产的109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为实验组,其中轻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36例,中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43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30铡;选取住院待产的正常孕妇112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hs.CRP及ALB、FIB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的hs—CRP及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的hs.CRP及FIB水平由轻度到中度再到重度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度及重度患者的AL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由中度到重度ALB水平依次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轻度患者的AL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虽然下降,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及ALB、FIB联合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诊断及病情程度的判断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铁调素及其相关因素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铁过载水平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64例MDS患者,采用ELISA法对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铁调素水平进行测定;Real-Time PCR法测定骨髓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扭转原肠胚形成同系物1(TWSG1)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对T淋巴细胞亚型(CD4+、CD19+)和极化进行测定;采用磁共振成像T2*(MRI T2*)技术对心脏和肝脏铁沉积程度进行测定;结合患者的血清铁蛋白(SF)、C反应蛋白(CRP)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资料,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64例MDS患者外周血与骨髓的铁调素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134)。根据WHO 2008分型分组,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RARS)亚型的骨髓铁调素表达水平最低[(105.40±5.13)ng/mL],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亚型的骨髓铁调素表达水平最高[(335.71±25.16)ng/m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根据IPSS积分和WPSS积分分组,低危组和高危组骨髓铁调素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但与WPSS低危组相比,WPSS高危组的SF和GDF15 mRNA均明显高表达(P<0.05),而IPSS低危组与高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T淋巴细胞亚型和极化分组,CD4+高表达组骨髓铁调素水平较正常组高(P<0.05);CD19+高表达和正常组间骨髓铁调素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06);Th1/Th2>70.6组骨髓铁调素水平高于Th1/Th2≤70.6组(P<0.001)。将铁调素与SF、心脏T2*值、肝脏铁浓度(LIC)(由肝脏T2*值换算得到)做逐步回归分析,仅有LIC水平与铁调素存在相关性(r=0.582,P<0.001)。结论 炎症对于调节铁调素表达至关重要,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极化趋势可能在其中起到部分作用。MRI T2*对于评估MDS患者铁过载水平的效能优于SF。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不同HBV-DNA载量与炎性因子、肝功能酶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对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HBV-DNA载量,并以此分为阴性组(17例)、低载量组(30例)、中载量组(19例)、高载量组(12例)4组,比较各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肝功能相关酶(ALT、AST、GGT)的水平,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随着HBV-DNA载量的增高,TNF-d、IL-6均明显升高,表现为高载量组>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间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血清ALT、AST、GGT水平比较,表现为高载量组>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LT与TNF-α、IL-6相关(r=0.68、0.56,P<0.05);ALT与hs-CRP无相关性(r=0.23,P>0.05)。结论炎性因子在乙肝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综合检测血清炎性因子和肝脏酶学对了解乙肝体内免疫状态、临床诊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总结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预后的影响,以求提高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抗病毒组(44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照组(40例)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后2周、4周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病毒转阴率、MELD评分、生存率及并发症等因素变化。结果:1.治疗后2周结果:两组的TBiL、PTA、IN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MELD评分在抗病毒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抗病毒治疗4周结果: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病毒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并发症的患者中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生化指标,提高病毒转阴率,降低MELD评分,提高生存率,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生理浓度铁调素(Hepcidin)对人成骨细胞(hFOB1.19)内铁离子转运的影响。方法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0(A1组)、300(A2组)、600(A3组)nmol/L的Hepcidin,干预成骨细胞20h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测量细胞内的铁离子荧光强度。结果细胞内铁离子荧光强度对照组(A0组)为5.23±1.54,A1组为20.74±4.90,A2组为21.65±6.55,A3组为22.32±6.91,与A0组相比,A1组、A2组、A3组荧光强度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1组、A2组、A3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pcidin具有升高成骨细胞(hFOB1.19)内铁离子的作用,但在100~600nmol/L剂量范围内,Hepcidin升高成骨细胞内的铁离子浓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病毒性乙型肝炎(CSHB)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73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观察组)与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分折,并比较慢性重型乙肝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T3、T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rT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TSH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重型乙肝患者死亡者血清T3、T4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均P〈0.05),rT3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对判断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宫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对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A组宫腔镜下刮匙搔刮并取出息肉,然后负压吸引全面吸净宫腔;B组在宫腔镜直视下以环状电极电切息肉基底部,两组比较治疗效果。结果A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月经量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的月经量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经量均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妊娠隋况:A组不孕症19例,术后6个月内妊娠8例,B组中不孕症26例,术后6个月内妊娠2例,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内妊娠A组8例,B组妊娠7例,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复发情况:6个月内A组复发4例,B组复发3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内A组复发16例,B组复发4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治疗月经量增多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若不考虑生育问题,应首选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而要求生育的患者宜采用刮匙搔刮并负压吸引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酯酶的水平变化在重症肝炎患者病情变化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09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53例重症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A组,于治疗前后检测其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酯酶水平,同时选取同期的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B组),检测其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酯酶水平,后对两组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酯酶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比较分析发现,A组治疗前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酯酶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5)。结论:通过比较发现,重症肝炎患者的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酯酶水平与其病情有着重要的关系,其水平变化可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转归的近期影响.方法 收集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例.选取54例患者为抗病毒治疗组,选取历史病例67例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对照组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病死率、HBV-DNA水平、PT及肝功能结果.结果 治疗1个月后,2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对照组死亡32例(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患者治疗1个月时ALT、AST、TBIL、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ALT、AST、TBIL、PT、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死亡率,促进肝功能好转,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能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尿毒清颗粒对老年糖尿病肾病(DN)患者微炎性反应状态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老年临床期DN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50例,常规治疗加尿毒清治疗组52例,2组疗程均12周,另纳入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间血清微炎性反应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将这些促炎因子与VEGF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进行相关分析。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IL-1β、IL_6、CRP、TNF-α、VEGF和UAER水平的变化。结果(1)2组老年临床期DN患者IL-1β、IL-6、CRP、TNF-α、VEGF、UAER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2周,常规治疗组IL-1β、、VEGF、UAER显著下降(P<0.05),而IL-6、CRP、TNF-α无明显变化(P>0.05);尿毒清治疗组IL-1β、IL-6、CRP、TNF-α、VEGF、UAER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尿毒清治疗组各项指标下降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VEGF与IL-1α(r=0.41,P<0.01)、IL-6(r=0.28,P<0.01)、CRP(r=0.33,P<0.01)、TNF-α(r=0.36,P<0.01)呈正相关;UAER与IL-1α(r=0.39,P<0.01)、IL-6(r=0.32,P<0.01)、CRP(r=0.29,P<0.01)、TNF-α(r=0.37,P<0.01)呈正相关;VEGF与UAER呈正相关(r=0.55,P<0.01)。结论老年DN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炎性反应状态和VEGF增高,尿毒清颗粒治疗能有效改善微炎性反应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制剂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20例纳入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60例: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制剂治疗为观察组,仅给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为对照组,治疗10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血液指标、治疗效果、生存质量。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2)血液指标: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总铁结合力(TIBC)、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改善(P<0.05,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5,P<0.01);而对照组除Hb、HCT、TIBC改善明显(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质量: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营养、人际关系、应对压力等评分均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除运动、营养2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几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制剂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助于促进造血、改善贫血、提高整体生存质量,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铁代谢指标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