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收治的126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心房纤颤分为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血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和心脏彩超结果.结果 两组年龄、心功能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脑梗死发生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I)和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无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增大和左房内径增大为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可能是导致颈动脉IMI增厚及粥样粥样斑块形成,进而加速心功能的损害和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病人中由于地域的不同、年龄的不同以及病情发展变化的不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所起的作用,比较其可能存在的差异.方法 根据地域的不同分为江苏昆山组、山西太原组.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青年组、中青年组、老年组.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太原市急性脑梗死病人有关危险因素中的吸烟、酗酒、三酰甘油异常人数比均高于昆山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心房纤颤人数比低于昆山病人(P<0.05).与中青年病例组相比,老年组中有心房纤颤人数比多于中青年组(P=0.004);与老年组相比,吸烟人数比在中青年组较高(P=0.048).多元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病人中的糖尿病人数比、低密度脂蛋白异常人数比均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地域组相比,吸烟、酗酒以及三酰甘油异常是太原急性脑梗死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心房纤颤是昆山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是青中年脑梗死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心房纤颤是老年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可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脑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合并脑出血患者)与对照组(无脑出血患者),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后脑出血的情况,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18例,观察组糖尿病、高血脂症、心房纤颤、尿激酶剂量、NIHSS评分、溶栓后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心房纤颤、NIHSS评分、溶栓后收缩压与脑出血具有相关性。结论心房纤颤、NIHSS评分、溶栓后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应对这些因素加以重视,降低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老年脑梗死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60岁)脑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07年9月—2009年1月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78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成两组:低龄老年人组(60~79岁)与高龄老年人组(≥80岁),对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45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14例,吸烟13例,心房纤颤8例,住院期间合并肺部感染18例。死亡6例,6例均合并肺部感染,5例为高龄老年组。结论高血压是老年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肺部感染与老年脑梗死预后有关,且高龄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患者纳入观察组,210例未出现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相关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有糖尿病史的比例、心房纤颤史的比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纤维蛋白原(FIB)、大面积急性脑梗死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心房纤颤史、FBG高、大面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充分重视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防治,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于湘潭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初发组(68例)和复发组(72例)。同时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3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生活习惯、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3组男性比例、饮酒率、血糖及总胆固醇(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组和复发组冠心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吸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心房纤颤发生率、高血压分级、年龄、血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低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P0.05);复发组冠心病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吸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心房纤颤发生率、高血压分级、年龄、血尿酸水平均高于初发组,HDL-C低于初发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纤颤、冠心病、高血压分级、尿酸、TC、HDL-C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分级、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纤颤、吸烟、血尿酸水平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HDL-C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且高水平血尿酸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房纤颤是老年人新发生血栓栓塞性卒中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颅外颈动脉疾病(ECDA)是老年人新发生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作者对1846名老年人平均随访了45个月,前瞻性地研究报告了慢性心房纤颤和ECAD(管腔狭窄40%~80%)与新发生血栓栓塞性卒中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房纤颤是老年人新发生血栓栓塞性卒中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颅外颈动脉疾病(ECDA)是老年人新发生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作者对1846名老年人平均随访了45个月,前瞻性地研究报告了慢性心房纤颤和ECAD(管腔狭窄40%~80%)与新发生血栓栓塞性卒中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彭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96例患者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27例(病例组),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69例(对照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为2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纤颤、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2.171,95%CI(1.080,4.361)〕、糖尿病〔OR=3.842,95%CI(1.638,9.012)〕、心房纤颤〔OR=6.573,95%CI(1.073,40.286)〕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较高,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瓣膜心房纤颤脑卒中多因素。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600例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体重指数超高、冠心病、吸烟等为危险因素。结论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和/或重要危险因素,若伴有高龄、心衰史、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因素则卒中的风险性会相对增加。与传统高危因素相比,体重指数增高、冠心病、吸烟、嗜酒、高脂血症、既往血栓栓塞病史、左室射血分数45%、左房面积扩大、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等因素均可使卒中风险增加。在NVAF病人中,除传统危险因素外,若有上述非传统性因素加入,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概率亦会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1.
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7.5%,对照组为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LDL升高、高纤维蛋白原是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205例(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患者88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的数目和性质;将脑梗死组患者再分为斑块组163例和无斑块组42例2个亚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等危险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m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163例(79.5%)。对照组为56例(63.6%)。差异显著(P<0.05),其中脑梗死组患者软斑数为111个(42.1%)。斑块组男性、年龄、酗酒史和高血压比例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206,P=0.013)、年龄(OR=0.088,P=0.025)和高血压(OR=3.605,P=0.001)3项因素差异显著。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男性、年龄和高血压可能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与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6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398例,无斑块组148例。分析2组患者与血管危险因素、脑卒中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发生率较高,占72.89%。与无斑块组比较,斑块组患者发病年龄、吸烟、脑卒中、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糖尿病、脂蛋白(a)、全部前循环及部分后循环脑梗死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脑卒中、高敏C反应蛋白≥1.74 mg/L、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年龄、高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的干预对预防脑血管病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特点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321例,年龄60~83岁,参考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斑块组)和颈动脉正常对照组,分析与年龄、性别、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特点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321例,年龄60~83岁,参考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斑块组)和颈动脉正常对照组,分析与年龄、性别、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斑块组按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表面光顺度等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随访1年,前瞻性分析各亚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斑块组256例,对照组65例,斑块组TC、LDL-C、尿酸、CRP、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高于对照组;在亚组分析中,年龄、吸烟和糖尿病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而CRP、LDL-C、吸烟、糖尿病与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相关.斑块组46例(18.0%)发生脑血管事件,32例(12.5%)发生心血管事件,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事件呈正相关,而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与心、脑血管事件均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密切,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形态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较狭窄程度更能反应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水平,并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特点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321例,年龄60~83岁,参考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斑块组)和颈动脉正常对照组,分析与年龄、性别、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斑块组按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表面光顺度等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随访1年,前瞻性分析各亚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斑块组256例,对照组65例,斑块组TC、LDL-C、尿酸、CRP、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高于对照组;在亚组分析中,年龄、吸烟和糖尿病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而CRP、LDL-C、吸烟、糖尿病与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相关.斑块组46例(18.0%)发生脑血管事件,32例(12.5%)发生心血管事件,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事件呈正相关,而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与心、脑血管事件均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密切,颈动脉斑块表面光顺度形态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较狭窄程度更能反应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水平,并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我国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建立中国人群卒中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以早期防治卒中。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41家基地医院首次联合对我国6个省市40个项目区715 286人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及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对其中61 86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CDFI筛查,高危人群(暴露于≥3项危险因素)有49 386例。筛查记录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情况、斑块数量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对颈动脉IMT是否增厚、有无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狭窄率0~49%与≥50%)分别与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心房颤动、吸烟、缺乏体育锻炼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1.17,95%CI:1.12~1.22;心房颤动,OR=1.15,95%CI:1.09~1.21;吸烟,OR=1.13,95%CI:1.08~1.17;缺乏体育锻炼,OR=1.12,95%CI:1.08~1.16)。(2)高血压、心房颤动、吸烟、糖尿病是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率≥50%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高血压:OR=1.55,95%CI:1.47~1.62;心房颤动:OR=1.13,95%CI:1.06~1.21;吸烟:OR=1.16,95%CI:1.11~1.22;糖尿病:OR=1.30,95%CI:1.24~1.37。颈动脉狭窄率≥50%,高血压:OR=1.78,95%CI:1.55~2.03;心房颤动:OR=1.59,95%CI:1.39~1.81;吸烟:OR=1.33,95%CI:1.20~1.48;糖尿病:OR=1.30,95%CI:1.17~1.45)。单纯肥胖不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率≥50%的发生率(OR分别为0.78、0.83,95%CI分别为0.75~0.82、0.75~0.92)。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可作为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及危险因素检测有价值的手段,对早期诊断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目的 初步探讨高血压及高血压伴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谱勒显像仪对48例非老年高血压患者、79例老年血压患者、37例老年高血压伴DM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观察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及血脂、血凝的关系。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63.3%)显著高于非老年高血压组(22.9%,P<0.01),老年高血压伴DM组与老年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老年高血压组中,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脑梗死发生率(66.7%)较颈动脉正常组(25.0%)增高(P<0.05),与斑块组(36.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老年高血压伴DM组中内膜增(66.7%)及斑块组(46.4%)脑梗死发生率均较颈动脉正常组(0.0%)高(P<0.05)。老年高血压组及老年高血压伴DM组高血压病史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IB)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超声对脑梗死的预测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应积极控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及超声评价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调查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探讨颈动脉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228例年龄55~87岁的中老年人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动脉硬化斑块的大小及数量,观察斑块性质。调查该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并比较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本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为64.9%。单因素分析显示颈动脉IMT及/或斑块积分增加的影响因素有年龄、高血压(主要为收缩期血压增高)、糖尿病及吸烟等;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颈动脉硬化与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显著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CIMT及斑块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结合相关危险因素综合评价,对心血管疾病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进展的危险因素,为动脉硬化一级预防及早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随机整群抽样法。以2012年5月至2012年10月,任丘市年龄60~70岁的常住居民为筛查对象,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测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共筛查5 010例。共筛选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无斑块和狭窄者1 9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60例,女性1 296例,动态观察其颈动脉硬化进展的情况,并分析颈动脉硬化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2012年颈动脉超声提示无斑块和狭窄者,2013年颈动脉超声提示有动脉硬化(斑块和/或狭窄)者496例,其中男性195例(10.0%),女性301(15.4%);其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脑血管病史、吸烟、被动吸烟、过量饮酒、肥胖、缺乏体力运动、心房颤动、冠心病史、外周血管病史、牙周病史的患病率分别为39.2%、15.9%、20.2%、12.4%、29.8%、32.0%、6.7%、19.7%、16.1%、1.7%、12.6%、6.4%及8.9%;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收缩压及LDL-C是颈动脉硬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进展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其中可干预因素有吸烟、血压、LDL-C,积极推进戒烟运动、有效控制血压和LDL-C可以延缓颈动脉硬化进展,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尤其男性更应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