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局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9—2016-09收治的6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建档顺序分组,对照组34例实施单一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35例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比较2组脑功能障碍评分(DRS)及颅内压变化情况,并统计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例),低于对照组的26.37%(9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恢复,改善颅内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对早期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意义。方法搜集193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颅内压监测组(n=96)和对照组(n=97)。观察两组颅内迟发性血肿的情况及预后。结果监测组迟发性颅内血肿16例,发生率16.67%,平均出现时间(12.6±4.8)h;对照组15例,发生率15.46%,平均发现时间(18.4±4.3)h。监测组恢复良好和轻残11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生存和死亡2例;而对照组恢复良好和轻残7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生存和死亡4例。结论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对于术后颅内压异常增高宜及时复查CT,早发现、早处理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预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7例行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50例行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记录2组术后1d、3d、7d颅内压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2组预后,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率为46.0%显著高于对照组13.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迟发性脑水肿、急性脑膨出发生率为8.0%、0.0%显著低于对照组29.73%、1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d、7d颅内压均显著下降,与术前1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3d、7d颅内压分别为(22.63+±5.96)mmHg、(18.77±4.05)mmHg、(14.93±3.08)mm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10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观察其疗效。结果颅内压与GCS评分呈负相关性(P〈0.05);21例再次手术,其中13例血肿发生在术后6小时内;预后良好者153例,预后恶劣者57例,颅内压监测结果与患者预后有关,颅内压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应及早动态观察颅内压有助于早期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颅脑外伤行开颅手术患者,术中放置颅内压探头于硬膜下或脑室中;术后用颅内压监护仪连续观察颅内压数值,同时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根据颅内压的变化及时指导、调整治疗方案。结果本组患者中,颅内压正常者25例,未使用脱水剂;其余患者均使用不同剂量的甘露醇、速尿、白蛋白、甘油果糖等降颅内压药物,应用时间为2~11 d。1例患者术后当天死亡,死亡原因为脑干功能急性衰竭。3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发现颅内压骤然升高,考虑颅内迟发性血肿或脑挫伤血肿增大,及时复查头颅CT证实诊断而行二次手术治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后第1 d脱水前颅内压越高,其术后6个月时的预后越差(χ~2=9.55,P0.05)。患者术后颅内压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呈负相关(r=-0.643,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是诊断颅脑外伤术后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判断手术时机、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判断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法,值得临床重视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病人残留血肿或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29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中均行颅内压传感器植入监测颅内压,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并有残留血肿或迟发性颅内血肿。17例采用软通道置管引流术治疗(引流组),12例采用保守治疗(对照组)。结果 引流组术后ICP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引流组NICU住院时间、甘露醇用量及使用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而且引流组再次开颅手术率、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肺部感染及术后6个月GO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软通道置管引流术简单易行,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适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并有残留血肿或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病人,可以有效的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01—2018-01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患者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联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仅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比较2组颅内压、GCS评分和预后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颅内压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颅内压水平更低(P0.05)。2组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较术前均增高(P0.05),观察组术后7dGCS评分较对照组术前GCS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01—2013-12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大骨瓣减压术,实验组给予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对比2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8%,实验组为72.4%,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迟发性血肿、二次手术及脑梗死等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比传统去骨瓣减压术好,术后并发症少,病死率低,对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应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 FⅦa)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r FⅦa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治疗组的患者入院时给予r FⅦa40μg/kg静脉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他治疗均按颅脑外伤常规治疗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0 h)、治疗后第1 d(24 h)、第3 d(72 h)、1周(168 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术中出血量、迟发性血肿二次手术率、死亡率、术后3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 FⅦa治疗组能明显减低PT、APTT、FDP、DD异常增高的幅度(均P0.05)。r FⅦa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500±194.3)ml]、术后1周内浓缩红细胞输注量[(1.70±1.72)U]、迟发性血肿二次手术率(15%)和术后3个月内死亡率(1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 030±427.0)ml,(3.61±1.73)U,45%,45%];GOS评分[(3.20±1.2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35±1.3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应用r FⅦa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显著减少患者的迟发性血肿发生率、二次手术率及死亡率;从而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重症颅脑损伤行手术治疗后入住重症监护中心60例患者,其中30例行无创性动态颅内压监测为观察组,30例行有创性动态颅内压监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脱水剂用量及应用时间。结果 2组在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脱水剂应用时间和剂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性颅内压检测仪可有效反映颅内压的变化,在指导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行开颅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术后均复查头颅CT,了解是否存在迟发性出血,并分析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未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161例,占89.44%;出现颅内血肿19例,占10.56%;其中21.05%发生时间术后8h,63.16%发生于术后8~24h,10.53%发生于25~72h,5.26%发生时间72h。迟发性颅内血肿组GCS评分、Babinski征阳性、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APTT、TT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统计学意义项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GCS评分为3~5分、Babinski征阳性、脑挫裂伤、颅骨骨折、TT是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常发于与术后8~24h,其中GCS评分为3~5分Babinski征阳性、脑挫裂伤、颅骨骨折、TT为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外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术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护,由护理人员记录好每小时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监护法,比较2组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取颅内压监护的方法,便于观察病情,对其预后康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尼莫地平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组织氧分压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9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行开颅术对颅内血肿进行清除,术后给予常规降颅内压、抗感染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组织氧分压、颅内压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各指标水平。结果入院时,2组脑组织氧分压、颅内压、伤侧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脑血管阻力、动态血管阻力等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可有效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组织氧分压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龄颅脑外伤患者救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4—2016-06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高龄颅脑外伤患者85例。观察组45例于受伤24h内行ICP监测,平均监测时间(6.14±1.5)d;观察组ICP持续20mmHg时应用脱水治疗,若持续25mmHg,应用脱水药物效果不明显,且患者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显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加重的患者施行手术。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根据经验决定脱水和手术方案。比较2组脱水药物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人均甘露醇使用剂量为(30.4±16.3)g/d,较对照组的(45.8±15.3)g/d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植物生存状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提高高龄颅脑外伤患者的疗效,并可评估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体温控制在颅脑外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72例重型颅脑损伤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使用亚低温、全身冰敷及冬眠药物联合降温,使患者肛温控制在36~37℃.对照组未控制体温,当温度达38℃后,给予传统方法进行降温治疗.比较2组颅内压、血清中缺血修饰蛋白(IMA)浓度、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2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d、3d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d后颅内压(16.12±5.12)mmHg低于对照组(23.46±7.6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3d、7d后,观察组IM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率27.78%,低于对照组的5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肛温持续控制在36~37℃,可降低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使IMA水平降低,还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且并发症发生率未显著增加,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开颅手术治疗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4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治疗,研究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观察记录2组术后并发症和颅内压下降率、预后情况及治疗前后GC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头痛、呕吐、心电图异常、意识障碍、呼吸异常等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颅内压的下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和病死率分别为59.5%、7.1%,与对照组的38.1%、23.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研究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患者用开颅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良好,并发症少,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按半随机原则等分为两组,治疗组行术中控制性减压术,对照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术。术后随访6个月,GOS预后评分4-5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治疗组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3例,迟发性颅内血肿4例,脑梗死2例。对照组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10例,迟发性颅内血肿12例,脑梗死3例。两组急性脑膨出和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GOS4。5分23例,1.3分17例;对照组GOS4-5分13例,1-3分27例;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控制性减压术能有效降低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去骨瓣减压术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1—2016-01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n=37)与对照组(n=35)。2组均给予常规的术前治疗,观察组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采取常规去骨瓣减压术。观察2组治疗效果,术后颅内压、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GOS评分。结果观察组良好率64.86%,对照组为40.00%。观察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GOS评分(4.34±0.44)分,对照组为(3.89±0.43)分。观察组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6.18,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颅内压下降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患者早期神经节苷脂治疗及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2010-01—2013-09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72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2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和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AOA、MDA和GPx氧化应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OA和GPx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MD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2组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睡眠、饮食、治疗依从性和对疾病认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Barthe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颅脑外伤后患者采用神经节苷脂治疗配合康复护理,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早期神经节苷脂治疗及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在早期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中的预警效果.方法 15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无创颅内压监测,按颅脑CT提示将患者分为血肿稳定组(HS)血肿扩大组(HE),比较2组患侧和健侧NICP差值(D值)、NICP值、脑灌注压(CPP值)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157例患者共发生血肿扩大54例,其中53例(98.2%)发生发病24 h内;2组入院时NICP值、D值以及CPP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肿扩大或24 h后的复测中,HE组患者的NICP值和D值均明显改善(P<0.05),且与H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PP值并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HE组(u>ua,P<0.05),其中HE组病死率和植物生存率显著高于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831,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后NICP值和D值快速变化,应用无创颅内压监测可早期预警血肿扩大,且具有无创、动态监测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