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素侨  刘利 《中国医药导报》2007,4(5X):86-86,132
目的:观察生化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痛经患者101人,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筛选出符合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者57人为治疗组,其余44人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生化汤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常规止痛药或解痉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痛重者肌注安痛定或654-2,分别观察在用药前、用药后及停药3个月后腹痛强度及腹痛缓解程度。结果:治愈率、显效率中药优于西药,好转率西药优于中药:总有效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生化汤治疗原发性痛经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疗效肯定,作用持久,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痛经症状的缓解情况。方法将7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口服镇痛药治疗,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痛经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电针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4.28%,西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71%,电针组临床疗效比西药组好,两组比较要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痛经症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电针组痛经症状缓解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比口服西医镇痛药的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刘洪梅  谢翠英 《吉林医学》2011,(32):6768-6769
目的:观察间苯三酚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间苯三酚40 mg肌内注射,对照组给予硫酸阿托品0.5 mg皮下注射治疗,观察在用药前、用药后1 h患者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①两组患者用药前腹痛强度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腹痛显效率、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间苯三酚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与硫酸阿托品相似,但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方加味温经汤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51例。西药组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中药组给予加味温经汤治疗。分别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开始停药,观察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及停药3个月后,患者的痛经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痛经评分方面: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和停药3个月后,两组的痛经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且中药组下降较西药组显著(P0.05)。临床疗效方面:治疗3个月经周期,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4.1%,西药组为72.5%;停药3个月随访,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2.2%,西药组为62.7%。中药组总有效率均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加味温经汤能较好缓解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疼痛程度,其临床效果具有持久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原发性痛经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痛经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随访3、6个月,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痛经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及随访3、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与痛经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后与随访3个月(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痛经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后(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更好,可明显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痛经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前中药外敷关元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给予中药外敷关元穴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田七痛经胶囊口服,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痊愈17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分别为12.17±3.01、4.32±1.28,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分别为11.76±2.64、5.45±3.16。两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前中药外敷关元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盐灸敷加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方法:将200例原发性痛经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45例(中药加温盐灸敷)和对照组55例(不加温盐灸敷),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药加温盐灸敷关元、中极、气海穴治疗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焦莉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2,(29):3897-3898
目的观察布洛芬缓释胶囊联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帖敷及热奄包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停药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92.1%)优于对照组(71.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布落芬缓释胶囊联合中药外治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可靠,适合基县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吴氏蒸脐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和针刺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吴氏蒸脐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中药组给予少腹逐瘀颗粒口服治疗;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痛经症状、疼痛程度、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统计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药组、针刺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76.67%、78.33%,治疗组与中药组、针刺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在痛经症状、疼痛程度、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痛经症状、疼痛程度、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与中药组、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氏蒸脐法配合耳穴贴压能够有效地缓解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痛经症状、中医症候,临床疗效优于中药组和针刺组,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肌肉运动疗法配合中药痛经散口服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将入组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痛经散(由当归、川芎、白芍、香附、九香虫、丹参、蒲黄、五灵脂、莪术、桃仁等中药组成)口服同时配合肌肉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中药痛经散口服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的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及治疗前后子宫动脉血流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A/B)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经周期,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对VAS评分的下降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经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子宫动脉血流PI、RI、A/B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运动疗法联合中药痛经散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近期、远期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自拟和肝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70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成药组和西药组。治疗组给予和肝止痛汤,成药组给予痛经宝颗粒,西药组则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时(治疗后3个月)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血清β- 内啡肽(β- endorphin, β- EP)水平。结果 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成药组和西药组(P<0.05)。治疗后和随访时,3组痛经积分均逐渐降低(P<0.05),治疗组随访时痛经积分均显著低于成药组和西药组(P<0.05)。3组治疗后血清β- E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随访时,成药组和西药组血清β- EP水平较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而治疗组血清β- EP水平较治疗后无明显变化(P>0.05),且显著高于成药组和西药组(P<0.05)。结论 和肝止痛汤对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疗效,其远期疗效优于痛经宝颗粒和布洛芬缓释胶囊,其治疗痛经的机制与升高血清β- E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温经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来我院我科门诊就诊的原发性痛经60例患者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于经期疼痛时应用传统西药,治疗组给予温经汤加减治疗,观察3个月经周期,然后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程度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0%,而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温经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治疗效果优于使用传统西药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中药配合温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l临床疗效.方法 将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60人,按照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30人,对照组30人,治疗组给予中药配合温针灸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结果 中药配合温针灸方法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临床疗效优干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温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3个疗程后结束后由专人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7.8%,总有效率97.8%;对照组治愈率为24.4%,总有效率8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暖宫散瘀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给予口服暖宫作用的中药汤剂治疗本病;对照组以少腹逐瘀丸治疗。结果:观察了3个月经周期,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4%;对照组总有效率81%。结论:可见暖宫散瘀中药汤剂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良好效果,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加味桃红四物汤结合低频脉冲电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口服加味桃红四物汤及低频脉冲电治疗,对照组仅口服加味桃红四物汤,两组均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治疗后随访三个月。对比治疗前、后VAS评分、痛经症状积分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痛经症状积分和VAS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与患者的痛经程度相关,对轻度痛经的患者治疗效果相对较好,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结合低频脉冲电治疗能显著改善原发性痛经腹痛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拟温经散寒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70例,西药对照组70例。经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温经散寒汤可以明显提高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9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组(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单一中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原发性痛经控制率;小腹疼痛消失时间、伴发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痛经程度、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原发性痛经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小腹疼痛消失时间、伴发症状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痛经程度、生活质量相近,P 0.05;治疗后观察组痛经程度、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痛经,促使症状消失和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配合少腹逐瘀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将86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给予中药足浴配合少腹逐瘀颗粒,对照1组给予中药足浴治疗,对照2组给予少腹逐瘀颗粒,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1组、对照2组与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14%、78.58%、90.00%,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足浴配合少腹逐瘀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明显,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西药抗病毒结合自拟中药粉剂(药物组成:雄黄、青黛、枯矾、冰片、地龙)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西药抗病毒结合自拟中药粉剂外用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抗病毒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的综合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药抗病毒结合自拟中药粉剂外用疗法对带状疱疹患者的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抗病毒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