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源  任永芳  陈杰  蒋杰 《磁共振成像》2016,7(5):342-346
目的探讨MR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前列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病理证实的36例前列腺增生及24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多b值DWI,b值分别为0、200、400、600、800、1 000 s/mm2,测量病变区的ADC值,并和正常组10名志愿者进行对照。结果 24例前列腺癌患者ADC值随着b值的升高而下降,而3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ADC值随着b值的升高也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对测量结果进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及中央腺体区在各组b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b值的DWI图像所测得ADC值有助于正常组织、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前列腺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MRI、DWI检查,观察纳入患者影像学表现,比较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ADC值、DWI信号强度、D值、f值,评估ADC联合DWI在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与前列腺增生患者相比,前列腺癌患者的ADC值、D值、f值明显低,DWI信号强度明显高(P0.05);前列腺癌灶结节在T2WI上绝大多数边界不清、毛糙,且形态不规则,T2WI均匀低信号,未见不均匀信号;增生结节边界较清、光整,形态规则,T2WI呈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前列腺癌结节DWI呈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增生结节D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ADC联合DWI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的准确率为高于DWI和ADC(P0.05)。结论 ADC联合DWI可有效提高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两者联合应用可作为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拉伸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应用于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的价值,并与传统单指数模型进行对比。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61例和前列腺增生患者49例的多b值(0~2000s/mm^2)DWI检查,获得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分布扩散系数(distributed diffusion coefficient,DDC)和拉伸指数α。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各参数的差异,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价各参数鉴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能力。结果前列腺癌的ADC、DDC和α值分别为(0.714±0.170)×10-3mm^2/s、(0.711±0.262)×1 0-3m m^2/s和0. 7 3 0±0. 0 7 0,前列腺增生分别为(1. 1 3 9±0. 1 6 3)×1 0-3m m^2/s、(1.435±0.267)×10-3mm^2/s和0.766±0.067,前列腺癌的各参数均低于前列腺增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DC值和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55、0.950,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α值的AUC明显低于DDC值和ADC值(P<0.05)。前列腺癌的ADC值和D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拉伸指数模型的DDC值可用于鉴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与单指数模型比较,拉伸指数模型并未展现出更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前列腺癌小视野与常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穿刺标本Gleason评分、肿瘤累及组织百分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1例行小视野及常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以穿刺位置为单位,评价肿瘤可见性,测量所有前列腺癌的ADC值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种序列之间前列腺癌ADC值与Gleason评分和肿瘤累及组织百分比的相关关系,并单独评估不同肿瘤累及组织百分比(≤10%、11%~40%、41%~70%、71%~100%)组穿刺标本ADC值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统计114处穿刺阳性位置的数据,小视野ADC图上肿瘤可见率(100/114)显著高于常规ADC图(86/114)(P0.05)。小视野与常规DWI上全部前列腺癌样本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42和-0.41,P0.05),累及组织71%~100%组前列腺癌ADC值亦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r=-0.62和-0.56,P0.05),但其余各组无显著相关关系。前列腺癌ADC值与累及组织百分比亦呈负相关关系(r=-0.69和-0.63,P0.05),且相关系数高于ADC值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论:小视野前列腺ADC图可提高肿瘤的可见率,但ADC值受Gleason评分及肿瘤百分比的影响,对Gleason评分预测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pMRI)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检出方面的应用.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期间临床怀疑前列腺癌,行术前常规bpMRI检查,之后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并行病理大切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包括T2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ADC在内的双参数MR图像与病理大切片图像进行匹配分析,探索bpMRI在前列腺癌灶检出方面的敏感性,并分析影响前列腺癌灶检出的因素.结果 67例患者,病理大切片确认病灶123个,术前bpMRI检出病灶94个,直径>1 cm的癌灶检出率为92.1%,Gleason评分大于3+3的前列腺癌检出率为84.3%.癌灶大小(P<0.001)和Gleason评分(P=0.008)分别为癌灶检出的独立预测因子,移行带癌灶检出率与外周带癌灶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bpMRI对前列腺癌灶的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尤其是对直径大于1 cm或Gleason评分>6分的病灶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分析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定量指标Ktrans、Kep、Ve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27例,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16例,均行常规MRI和DCE-MRI检查,在定量分析软件上测量病灶的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值,比较三者在前列腺癌组和增生组中的差异,并评价前列腺癌组Ktrans、Kep、Ve值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前列腺癌组织的Kt r a n s、Ke p、Ve分别为(0.312±0.085)min-1、(0.818±0.098)min-1和(0.379±0.031),前列腺增生组织的Ktrans、Kep、Ve分别为(0.213±0.046)min-1、(0.537±0.076)min-1和(0.324±0.034),前列腺癌组织的Kt r a n s、Ke p、Ve明显高于增生组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前列腺癌区的Ktrans、Kep、Ve值与Gleason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DCEM R I定量分析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有利于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区的Kt r a n s、Ke p、Ve值与Gleason评分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参数对早期前列腺癌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收集行前列腺DCE-MRI检查的前列腺疾病患者85例,其中早期前列腺癌49例,前列腺增生36例,在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tras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trast,Kep)参数图上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前列腺相应部位的Ktrans、Kep值。对前列腺癌区、中央腺体增生区和外周带非癌区的各参数值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值对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参数值与MVD、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前列腺癌区的Ktrans、Kep值分别是(0.37±0.15)min-1、(1.29±0.29)min-1,中央腺体增生区分别为(0.32±0.12)min-1、(1.20±0.24)min-1,外周带非癌区分别为(0.15±0.59)min-1、(0.45±0.18)min-1,前列腺癌区、中央腺体增生区与外周带非癌区Ktrans、Kep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区与中央腺体增生区Ktrans、Ke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Kep值对早期前列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70、0.796。前列腺癌区Ktrans、Kep值与MVD、Gleason评分均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值对早期前列腺癌有中等的诊断效能,可以鉴别癌区和外周带非癌区,尚不能鉴别癌区和中央腺体增生区。另外,Ktrans、Kep值可作为早期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定量参数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前列腺移行带(transition zone,TZ)结节良恶性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搜集84例TZ有异常结节信号病例,均经靶向超声引导下直肠穿刺活检病理证实:54例为移行带前列腺癌(transition zone-prostate cancer,TZ-PCa),30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BPH、Gleason评分(GS)≤3+4=7、GS≥4+3=7,所有患者均行前列腺常规MRI检查及DTI扫描,测量感兴趣区的FA值和ADC值,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 3组患者的平均FA值分别为150.52±29.63、215.21±54.59、251.01±59.47,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82,P=0.000);组间比较,BPH组与其他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GS≤3+4=7与GS≥4+3=7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81);3组患者的平均ADC值(×10–6mm2/s)分别为1606.11±234.64、854.00±172.29、742.78±115.91,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2.928,P=0.000);组间比较,BPH组与其他2组均存在差异(P=0.000),GS≤3+4=7与GS≥4+3=7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DTI定量参数FA和ADC值在鉴别TZ结节良恶性方面有较高的价值,ADC值在恶性结节的高低危分级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李鹏  李艳  徐洁  景丽 《磁共振成像》2024,(2):77-82+8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相对ADC值对移行带高危前列腺癌(high-risk prostate cancer,hPCa)的鉴别诊断价值及与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前列腺癌分级分组(grading group,GG)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0例移行带前列腺癌患者的双参数MRI资料,分别测量移行带癌灶和基质型增生结节的平均ADC(mean ADC,ADCmean)值和最小ADC(minimum ADC,ADCmin)值,并计算移行带癌灶与基质型增生结节ADC比值的相对ADCmean(relative ADCmean,rADCmean)值和相对ADCmin(relative AD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前列腺特异抗原倍增时间(PSADT)值来预测低危前列腺癌中需要进一步治疗的高危前列腺癌.方法 选择79 例前列腺癌确诊病例,之前没有接受任何治疗,至少连续2 次PSA 的检测值有上升的趋势.PSADT 的计算需2个PSA 值,且间隔时间3 个月以上.结果 79 例前列腺癌中有47 例(59.3%)低危前列腺癌,32 例(40.7%)高危前列腺癌.两组间年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高危和低危前列腺癌患者中PSADT 均值分别为12.70 个月和25.00 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在高危前列腺癌中28 例(87.5%)患者PSADT 少于12 个月,低危前列腺癌中只有12 例(25.6%)PSADT少于12 个月.PSADT 为12 个月预测高危和低危前列腺癌有高敏感性(74%)和特异性(88%).结论 PSADT 可以预测高危前列腺癌,PSADT 少于12 个月的患者前列腺组织Gleason 评分高,为高危前列腺癌,需要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诊断方法以及早期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选取平舆县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诊断的77例患者,其中3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良性组,32例前列腺癌患者为腺癌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的T2WI、DWI以及动态增强T1WI扫描。观察显示结果,并设定兴趣区,测量并统计分析其ADC值。结果在腺癌组中,恶性组织的平均ADC值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良性组中,增生组织中央区的平均ADC值与外周带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腺癌组中正常组织的平均ADC值与良性组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和ADC值有助于早期前列腺癌的发现诊断,尤其对于前列腺中央区和前列腺尖部发生的前列腺癌诊断更为明显,且临床诊断中结合T2WI能有效提高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检出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在前列腺癌检出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包括87例患者,41例为前列腺癌,46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所有病例在3.0TMRI系统接受常规T2WI、动态增强T1WI(DCE-MRI)和DWI扫描(b值取0和1000s/mm2)。在前列腺癌组,分别在肿瘤和无肿瘤区设置兴趣区并测量ADC值。在增生组,分别在前列腺中央区和外周带测量ADC值。结果肿瘤组良、恶性前列腺组织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7±0.25)×10-3mm2/s和(1.34±0.16)×10-3mm2/s。在增生组,中央区和外周带的ADC值分别为(1.37±0.24)×10-3mm2/s和(1.43±0.31)×10-3mm2/s。恶性前列腺组织的平均ADC值显著低于肿瘤组和增生组中良性前列腺组织(P〈0.001);肿瘤组中良性组织与增生组之间的ADC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WI检查和ADC值有助于发现前列腺癌,尤其是发生于前列腺尖部和中央区的早期前列腺癌。T2WI结合DWI可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DWI在正常前列腺及前列腺疾病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前列腺、前列腺癌(PCa)、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囊肿的DWI表现及其ADC值的变化特点,探讨DW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方法分别对16名健康志愿者,9例前列腺囊肿,29例BPH和21例PCa患者进行前列腺DWI扫描,分析正常前列腺中央带、外周带、囊肿、前列腺增生结节以及前列腺癌灶的DWI表现、ADC值的变化特点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所有BPH和PCa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DWI表现:16名志愿者外周带信号高于中央带,二者分界清晰;囊肿呈高信号;BPH增生结节信号不均匀,信号强度低于外周带;PCa表现为低信号影。各组平均ADC值:正常前列腺中央带(1.352±0.052)×10-3mm2/s,外周带(1.829±0.071)×10-3mm2/s,囊肿(2.557±0.084)×10-3mm2/s,BPH增生结节(1.576±0.101)×10-3mm2/s,PCa癌灶(0.934±0.166)×10-3mm2/s,其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前列腺囊肿、正常外周带、BPH、正常中央带和PCa癌灶(P=0.000)。结论DWI及ADC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正常前列腺、前列腺囊肿、BPH和PCa之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及侵袭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进行穿刺病理活检或手术病理的8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并根据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分为低危前列腺癌与中高危前列腺癌,分析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诊断低危、中高危前列腺癌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97.06%、准确率96.25%明显高于单一检查(P<0.05)。前列腺癌侵袭性低危与中高危的DCE-MRI、弥散加权成像定量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Pearson系数分析显示,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与弥散加权成像信号强度、病灶转运常数、速率常数呈正相关性,与ADC值呈负相关(P<0.005)。结论: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能够显著提高前列腺癌诊断准确率,并可准确预测癌灶侵袭性,为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前列腺外周带癌与正常组织的广延指数和单指数模型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参数的差异。方法:25例外周带前列腺癌确诊患者行DWI检查,b值为0、500、1 000、2 000 s/mm2。通过单指数模型计算前列腺癌和正常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广延指数模型计算分布扩散系数(distributed diffusion coefficient,DDC)和校正系数α值。比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ADC值、DDC值和α值(范围0~1)的差异,评价各组织中ADC值与DDC值的差异和相关性,并比较前列腺癌与正常组织之间A D C值和D D C值标准化差值。结果:共3 0个前列腺癌病灶、3 4个正常外周带组织纳入研究。前列腺癌组织ADC值[(0.73±0.14)×10~(-3)mm~2/s]、DDC值[(0.62±0.20)×10~(-3)mm~2/s]和α值(0.65±0.10)均显著低于正常外周带[(1.43±0.25)×10~(-3)mm~2/s、(1.49±0.20)×10~(-3)mm~2/s、0.86±0.09;均P0.05)]。前列腺癌组织的ADC值明显高于DDC值,正常外周带组织的ADC值低于DDC值(均P0.05)。在前列腺癌及正常组织中,ADC值与DDC值均密切相关(R2=0.98、0.98,均P0.05),前列腺癌组织的ADC值和DDC值的标准化差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结论:广延指数模型DWI为鉴别前列腺癌与正常组织提供了更多信息,有助于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多参数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PCA)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我院对前列腺病灶行MRI扫描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余下30例为前列腺增生,另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析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患者T2加权成像(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DCE)表现,比较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在b=50s/mm2及b=800s/mm2处DWI信号强度值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对比三组感兴趣区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数(Ve)、速率常数(Kep)等参数,并分析T2WI、DWI、DCE单独或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效能。结果前列腺癌在T2WI上主要呈斑片状、结节状低信号,DWI上见斑片状或结节状高信号,DCE上呈Ⅱ、Ⅲ型曲线;前列腺癌组在b=50s/mm2及b=800s/mm2处信号强度值(90.34±1.67)、(103.29±1.68)及ADC值(101.10±1.67)均低于前列腺增生组、对照组(P0.05);前列腺癌组DCE上Ktrans(0.34±0.03)min-1、Ve(0.23±0.06)min-1、Kep值(0.72±0.05)大于前列腺增生组、对照组(P0.05);MRI各参数成像技术中T2WI+DWI诊断前列腺癌的AUC值、灵敏度、准确度较高、特异度最高,分别为0.891、90.90%、77.48%、82.21%。结论 MRI各参数技术应用于前列腺癌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尤其是T2WI联合DWI可明显提高诊断效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并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于2012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被确诊为前列腺癌或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各60例,分别设置为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采用3.0T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仪对这两组患者进行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根据弥散加权成像扫描b值将这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的数据细分为三个亚组,即A组(0,200,400,600s/mm~2)、B组(0,400,600,800s/mm~2)、C组(0,400,600,800,1000s/mm~2)。比较各b值亚组之间的癌区与非癌区的慢弥散系数(D值)、快速弥散容积分数(f值)。结果: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C1组与C2组的D值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C1组与C2组的f值比较也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中,采用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可为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疑似前列腺癌患者50例,均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经病理检查确诊5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中,24例前列腺癌患者,26例为前列腺增生。分析前列腺癌患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特点,并比较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患者ADC值。结果:前列腺癌患者恶性组织平均ADC值较正常组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患者正常组织平均ADC值分别与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央区和外周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ADC值可提高前列腺癌检出率,特别是发生在前列腺中央区和尖部早期前列腺癌,与T2WI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癌扩散加权成像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肿瘤ADC值的变化与病理Gleason评分的关系.方法 对经穿刺活检证实的65例前列腺癌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b值800 s/mm2.根据病理结果 将前列腺外周带六分区归类为癌区和非癌区,测量每个分区的ADC值,癌区与非癌区之间行ROC分析,并与病理Gleason评分进行对照.结果 65例前列腺癌的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分别为(1.19±0.30)×10-3 mm2/s和(1.79±0.3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4,P<0.01);ROC曲线上临界点取1.44×10-3 m2/s,诊断的敏感性达84.30%,特异性为64.00%.癌区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r=-0.347,P<0.01).结论 前列腺癌癌区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ADC值有可能用于评价前列腺癌的分级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体素内不规则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肝纤维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进展期肝纤维化患者与11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行IVIMMRI扫描,测量标准表观弥散系数(standar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ce,staADC)值、fast ADC(fADC)值、slow ADC(sADC)值、fraction ADC(fra ADC)值,并与血清学肝纤维化相关指标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肝纤维化组与对照组间的fra ADC值、s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