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患者女,50岁。咳嗽、咳少量痰,伴发热,无胸闷、气促,无肢体乏力及夜间盗汗。实验室检查:CK-MB 46.4 U/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73×109/L。X线胸片示纵隔肿物。CT(图1~4):示中纵隔不规则形稍低密度肿物,平扫CT值约14~19 HU,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大小约11 cm×9 cm×11 cm,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20~28 HU,肿物内见低密度无强化区,肿物与邻近血管分界清楚,血管推压移位;两肺实质未见异常,心包少量积液,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对脾脏肿瘤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脾脏肿瘤的术前MSCT平扫及增强影像资料,探讨脾脏肿瘤MSCT影像特征。结果 26例患者中经手术病理诊断19例,经穿刺活检诊断7例。术前MSCT正确诊断21例(80.77%),误诊4例(15.38%),漏诊1例(3.85%),MSCT诊断脾脏肿瘤的灵敏度为81.0%。脾脏良性肿瘤15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4例,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毛细血管瘤1例,增强扫描渐进性强化的强化方式较有特点;淋巴管瘤3例,增强扫描其内分隔及周缘片絮状轻度强化,有一定特征性;错构瘤1例,为红髓型,增强扫描各期明显不均匀强化;脾脏囊肿3例,其中单纯性囊肿2例,增强扫描通常无明显强化。恶性肿瘤11例,淋巴瘤7例,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转移瘤4例,增强扫描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MSCT检查对脾脏肿瘤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周建辉  章绪辉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3):2242-2244
目的:分析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的MR及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4例DNT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4例患者均经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其中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4例患者均以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表现,平均病程为7年。影像上病变主要累及幕上大脑半球脑灰质,位于额叶7例,颞叶4例,顶叶2例,枕叶1例,影像上病灶形态呈三角形、椭圆形及脑回状,部分病灶内见分隔;MR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围未见明显水肿信号,无明显占位,9例病灶见多囊分隔,5例呈单囊改变,增强扫描大部分病灶未见明显强化或见轻度分隔样强化;CT表现为局限性低密度灶,边界尚清,病灶内未见钙化,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结论:DNT影像学表现较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及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在术前一般都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CD44是属于黏附分子家族的跨膜糖蛋白,具有激活淋巴细胞、参与信号传递、促进细胞黏附等多种生物学功能。CD44的异常表达与肺癌的生长、发展预后及影像学表现关系密切,本文就CD44与肺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章绪辉  全显跃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07-1307
病例资料患者,女,36岁。反复头痛、多汗3年余,再发加重5天入院。体查:左上腹可触及包块,无压痛、反跳痛。体温36.4℃,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水平。方法对3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CT检查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对术后肺癌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CD44v6表达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CT检查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61.5%,特异性为83.3%,准确率为74.2%。CD44v6阳性表达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76.9%,特异性为66.7%,准确率为71.0%。两种手段联合对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8.9%,准确率为90.3%。联合检测对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查(P均〈0.05)。结论 CT检查联合CD44v6表达检测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有助于肺癌分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0 T MR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疑诊前列腺癌者75例,所有患者均行T2WI和DCE-MRI检查。分析比较T2WI和DCE-MRI对前列腺癌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的差异,并分析DCE-MRI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和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前列腺癌患者44例,T2WI和DCE-MRI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4%和91%、58%和77%、61%和85%。DCE-MRI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明显高于T2WI(P〈0.01),而特异性未见明显高于T2WI(P〉0.05)。DCE-MRI对高分化组Gleason评分〈7分的前列腺癌检出率明显低于对中低分化组Gleason评分≥7分的前列腺癌(P〈0.05)。结论和T2WI相比,3.0 T DCE-MRI能明显提高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而且,DCE-MRI更容易检出中低分化的前列腺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参数对早期前列腺癌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收集行前列腺DCE-MRI检查的前列腺疾病患者85例,其中早期前列腺癌49例,前列腺增生36例,在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tras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trast,Kep)参数图上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前列腺相应部位的Ktrans、Kep值。对前列腺癌区、中央腺体增生区和外周带非癌区的各参数值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值对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参数值与MVD、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前列腺癌区的Ktrans、Kep值分别是(0.37±0.15)min-1、(1.29±0.29)min-1,中央腺体增生区分别为(0.32±0.12)min-1、(1.20±0.24)min-1,外周带非癌区分别为(0.15±0.59)min-1、(0.45±0.18)min-1,前列腺癌区、中央腺体增生区与外周带非癌区Ktrans、Kep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区与中央腺体增生区Ktrans、Ke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Kep值对早期前列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70、0.796。前列腺癌区Ktrans、Kep值与MVD、Gleason评分均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值对早期前列腺癌有中等的诊断效能,可以鉴别癌区和外周带非癌区,尚不能鉴别癌区和中央腺体增生区。另外,Ktrans、Kep值可作为早期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比较不同b值DWI和ADC图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前列腺MRI检查的前列腺癌疑诊患者62例,所有病例均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研究对象均行不同b值DWI检查,分析比较不同b值DWI和ADC图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前列腺癌患者35例。b=500s/mm2,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3%和70.4%;b=1000s/mm2,DWI和ADC图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和77.8%、88.6%和85.2%。b=1000s/mm2时,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b=500s/mm2,其中敏感性存在统计学差异;当b=1000s/mm2时,ADC图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DWI,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当b=1000s/mm2时,DWI和ADC图对前列腺癌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b=500s/mm2时,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敏感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方法 收集主动脉壁内血肿12例,对其MS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按Stanford分型,A型3例,B型9例.MSCT表现:主动脉壁呈新月形增厚12例,厚度为10~16 mm,增强后未见强化;内膜钙化斑块内移7例;穿透性溃疡征3例;内膜渗漏4例;合并胸腔积液5例,心包积液1例,左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夹层1例;3例治疗后随访可见主动脉壁内血肿厚度呈动态变化.结论 MSCT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部位、累及范围、厚度及有无并发症,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