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吲哚青绿囊染色剂在白色白内障环行撕囊术中的作用、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手术技巧.方法 对120眼白色自内障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用0.5%吲哚青绿前囊染色后,再做连续环行撕囊.65眼先在前房内注入黏弹剂透明质酸钠,在黏弹剂下进行前囊染色;55眼在前房内注入0.5%吲哚青绿置换房水,再注入空气泡充盈前房在气泡下染色.结果 经0.5%吲噪青绿溶液染色后120眼白色白内障的前囊呈现淡绿色,能见度得到显著提高,117眼撕囊成功(97.50%).术后裂隙灯显微镜下未见染料残存,未见与染色有关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害、虹膜炎或眼压升高等并发症.结论 白色白内障连续环行撕囊术中应用0.5%吲哚青绿溶液前囊染色安全、有效,提高了白色自内障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生物活性染色剂在白色白内障撕囊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生物活性染色剂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显现晶状体前囊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等。方法 55例白色白内障随机编人台盼蓝和吲哚青绿前囊染色组。采用气泡下染色技术完成连续环形撕囊。结果 台盼蓝和吲哚青绿均可充分着染前囊。染色辅助撕囊的总成功率为98.2%。吲哚青绿组和台盼蓝组分别为96.7%、100%。尚未观察到术后染色剂残存于眼组织或人工晶状体异色。术后矫正视力0.5~1.2。结论 生物活性染色剂可显著提高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g/L吲哚菁绿溶液前囊膜染色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白色白内障患者98例98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50眼,对照组48例48眼。对照组不做前囊膜染色。观察组采用黏弹剂下5g/L吲哚菁绿溶液前囊膜染色,前囊膜染色针抽取5g/L吲哚菁绿溶液0.1mL,自辅助切口注入到前囊膜中央表面,留置30s,平衡盐液置换出多余染料。两组均应用撕囊镊连续环形撕囊。

结果:观察组前囊膜呈现均匀的淡绿色,能见度显著提高,有48眼撕囊成功,成功率96%; 对照组有29眼撕囊成功,成功率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前房未见染料颗粒残存及虹膜炎及眼压升高等并发症。前房炎症反应、角膜透明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吲哚菁绿前囊膜染色使前囊清晰可辨,可提高对白色白内障患者术中撕囊的成功率,从而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使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初学者较快掌握连续环形撕囊术,改善初学者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观察白色膨胀期白内障手术中囊袋减张辅助吲哚菁绿前囊膜染色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7月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白内障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色膨胀期白内障患者90 例(90眼),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45例(45眼)采用囊袋减张撕囊法辅助吲哚菁绿前囊膜染色,B组45例(45眼)采用单纯吲哚菁绿前囊膜染色连续环形撕囊术。记录两组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denisty,CED)差值,并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 d、7 d、1个月及3个月患者的BCVA和CED差值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B组有12例撕囊直径未达到5.0 mm,17例撕囊不连续,8例后囊膜破裂及玻璃体溢出;A组发生上述并发症者各有1例。术后,A组1例囊袋收缩,2例后囊膜皱褶,3例BCVA远视化;B组7例囊袋收缩,8例后囊膜皱褶,10例BCVA远视化。结论 白色膨胀期白内障术中采用囊袋减张辅助吲哚菁绿前囊膜染色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0.5%吲哚青绿溶液前囊膜染色在白色白内障环形撕囊术中提高前囊膜能见度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手术技巧。方法:共30例白色白内障患者接受了0.5%吲哚青绿溶液囊膜染色,采用前房气泡下染色法,27号钝针头抽取0.5%吲哚青绿溶液0.1ml,自辅助切口注入到前囊膜中央表面,留置30秒,平衡盐液置换出空气和多余染料,应用撕囊镊完成连续环形撕囊操作。结果:经0.5%吲哚青绿溶液染色后30例白色白内障的前囊膜呈现均匀的淡绿色,能见度显著提高。撕囊成功率96.7%。术后裂隙灯显微镜下未见染料颗粒残存。未见与染色有关的角膜内皮受损,虹膜炎及眼丈夫升高等并发症。结论:0.5%吲哚青绿溶液前囊膜染色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白色白内障环形撕囊术中,但需注意吲哚青绿溶液的配置方法和撕囊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吲哚青绿染色品状体前囊膜来提高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的技术。方法:家兔10只,用0.5%的吲哚青绿0.05ml染色晶状体前囊膜,分别于术后1天、1周处死5只后摘除眼球作病检。白色白内障80例(80眼),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0.5%的吲哚青绿0.05ml染色品状体前囊膜后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对照组用粘弹剂维持前房后直接进行连续环形撕囊。结果:所有兔眼术后均角膜透明,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病理切片示所有标本未见炎症细胞浸润。临床试验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术中和术后反应,实验组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为97.5%,对照组为80%,两组撕囊成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51,P=0.0338)。结论:白色白内障用0.5%的吲哚青绿染色后可提高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着色容易,安全,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染色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色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458眼白色白内障施行非染色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撕囊成功率、术中的并发症、术后视力、术后角膜水肿反应等指标。结果:患者458眼中撕囊成功441眼(96.3%),17眼(3.7%)囊膜出现放射状撕裂,以剪刀剪出一囊膜瓣再完成撕囊。术中后囊膜破裂9眼(2.0%),术后轻度角膜水肿94眼(20.5%),中度水肿29眼(6.3%),重度水肿8眼(1.7%),水肿均在2~10d内消退,无角膜内皮失代偿。术后第1d视力均有明显的提高,视力>0.3者329眼(71.8%),术后1wk视力>0.5者417眼(91.0%)。结论:非染色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色白内障虽手术操作较为困难,但熟练后成功率较高,术后视力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晶状体前囊膜染色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8例(90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分成染色剂辅助撕囊组A组40例(40只眼),和常规手法撕囊组B组40例(40只眼),观察撕囊成功率、在超声乳化手术中囊膜保护完整率以及眼压和房水炎症反应等。结果 连续环形撕囊成功者,A组为95%(38/40),B组为62.50%(25/40);A、B两组中,分别有2只眼及10只眼出现前囊膜向赤道部撕裂,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结论 染色剂辅助撕囊技术,对于一些缺乏眼底红光反射的白内障患者,可以明显提高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使这类患者的超声乳化术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台盼蓝与吲哚青绿在成熟期、过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进行连续环形撕囊( continuous curvilineal capsulorrhexis, CCC)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成熟期、过熟期白内障122例122眼,随机分为3组,台盼蓝染色组( A组)46例46眼,吲哚青绿染色组(B组)40例40眼,对照组(C组)36例36眼。染色组在手术中分别使用台盼蓝或吲哚青绿0.2mL注入前房,进行CCC。术中观察及对比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晶状体后囊破裂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情况。观察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并与对照组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台盼蓝染色组(A组)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率与对照组(C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吲哚青绿染色组(B组)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率与对照组(C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晶状体后囊破裂率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观察前房炎症反应三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台盼蓝或吲哚青绿对缺乏红色反光的成熟期、过熟期白内障进行晶状体囊膜染色后再行CCC,目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两者效果相当。手术中可以使连续环形撕囊顺利进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手术连续环形撕囊的染色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VisionBlue(0.06%台盼蓝)染色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是否有助于连续环形撕囊(CCC)及整个手术安全顺利进行。方法:30例30只眼,术中前房注入0.1ml VisionBlue,观察前囊膜着色效果、撕囊成功率、在超声乳化手术中囊膜保护的完整率以及角膜内皮、眼压和房水炎症反应等。结果:28眼前囊膜周边及中央一次性均匀着色,2只眼经过两次染色后着色均匀;撕囊全部成功顺利,在后续的超乳手术中保留的囊膜边界清晰,完整率30/30;术中无并发症,术后视力提高,炎症反应轻,眼压及角膜内皮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追踪3个月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VisionBlue染色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技术,提高了前囊膜的可见度,有助于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CCC和整个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台盼蓝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台盼蓝对晶状体前囊染色在白色白内障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82例87眼随机分为染色组43例46眼与对照组39例41眼,染色组术中用台盼蓝染色,观察前囊膜着色效果、撕囊成功率、在超声乳化术中囊膜保护的完整率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并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染色组前囊膜均均匀着色,撕囊成功率与术中囊膜完整率均为100%,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视力、眼压、炎症反应、角膜内皮水肿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台盼蓝染色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晶状体前囊膜染色技术,提高了前囊膜的可见度,有助于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连续环形撕囊术(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COC)和整个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Aim: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docyanine green (ICG) 0.5% and trypan blue 0.1% for anterior capsule staining in cases of white cataract.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study comprised 55 eyes of 55 patients with white cataract that had 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foldable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ICG in 30 eyes and trypan blue in 25 eyes were used under air to stain the anterior lens capsule. The staining patterns and the ease of creating a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 (CCC) were assessed; the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The mean follow-up was 17.68±1.65 months. Result: Either ICG or trypan blue stained the anterior capsule uniformly. However, the staining provided by trypan blue was slightly superior. A CCC was successfully achieved in 25 eyes (100%) with trypan blue, and 29 eyes (96.7%) with ICG,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postoperative reaction in any eye. Conclusion: The use of vital dyes such as ICG and trypan blue guarantees a complete CCC and makes it possible to deliver the benefits of phacoemulsifica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white cataract.  相似文献   

13.
染色剂辅助撕囊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刚平  陈玉冰  何锦贤  郑宵 《眼科》2003,12(1):13-14
目的 :探索对于一些缺乏眼底红光反射的白内障 ,采用染色剂蓝域辅助撕囊技术完成连续环行撕囊 (CCC)的超声乳化术手术效果。方法 :78例 (86只眼 )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 ,分成染色剂辅助撕囊组 (A组 ) 36例 (42只眼 ) ,和常规手法撕囊组 (B组 ) 4 2例 (44只眼 )结果 :(1)连续环行撕囊成功者 ,在A组为 97 4 6 % (41/4 2 ) ,在B组为 6 8 18% (30 /4 4 ) ;两组差异具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2 )A组中 ,2只眼出现前囊膜向赤道部撕裂 ,但未造成后囊破裂 ;B组中 ,8只眼发生后囊破裂及部分玻璃体脱出 ,需要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结论 :染色剂辅助撕囊技术 ,对于一些缺乏眼底红光反射的白内障患者 ,可以明显提高连续环行撕囊的成功率 ,从而使这类患者的超声乳化术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4.
吲哚青绿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ao YC  Luo QL  Yang Y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8):485-489
目的 评价吲哚青绿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 10 5例 (10 5只眼 )白色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Ⅰ组 (5 5只眼 )术中使用 0 5 %吲哚青绿溶液染色晶状体前囊膜 ;Ⅱ组 (5 0只眼 )术中不使用染色剂。记录术中完成连续环形撕囊(CCC)的时间 ,晶状体前囊膜放射状撕裂、晶状体囊袋破裂、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固定情况 ,以及术前、术后 1d、术后 3个月术眼眼压 ,角膜内皮变化和眼前节炎性反应情况。结果 术中平均CCC时间Ⅰ组明显短于Ⅱ组 ,晶状体前囊膜放射状撕裂和晶状体囊袋破裂的发生率Ⅰ组明显低于Ⅱ组 ,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固定率Ⅰ组高于Ⅱ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两组术后均无眼压升高者 ,角膜始终保持透明 ,炎性反应轻微 ;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百分比、面积变异系数及中央角膜厚度两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应用吲哚青绿晶状体前囊膜染色技术 ,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且效果安全、可靠 ,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超声乳化针头在膨胀期白内障手术中对张力较大的前囊膜进行破囊减压后再行连续环形撕囊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常规撕囊组33例33眼膨胀期白内障患者术中采用截囊针刺囊时的炸囊率、撕囊镊撕囊时的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及超声乳化完成率;前瞻性分析超声乳化针头破囊减压(phacoemulsificationneedlecapsulotomydecompression,PNCD)组27例27眼膨胀期白内障患者术中应用针头破囊减压时的炸囊率、撕囊镊撕囊的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及超声乳化完成率。对两组上述3项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常规撕囊组炸囊率为48.5%,其中28眼有明显皮质溢入前房内,导致视野模糊;PNCD组炸囊率3.7%,术野清晰,破囊减压的成功率为96.3%;常规撕囊组明显高于PNC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95,P=0.000)。常规撕囊组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为39.4%,PNCD组为77.8%;常规撕囊组超声乳化完成率为45.5%,PNCD组为85.2%。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和超声乳化完成率PNCD组均高于常规撕囊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910,P=0.003;χ2=9.926,P=0.002)。常规撕囊组中有2眼发生后囊膜破裂,人工晶状体置于睫状沟;PNCD组无1例严重并发症,人工晶状体均置囊袋内。结论 PNCD法能显著提高膨胀期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