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脓毒症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可发展为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尽管抗感染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脓毒症的病死率仍高达30%~70%。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脓毒症发生时,脂质代谢同样发生紊乱。他汀类药物因为其能有效地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而被大家所认识。随着对该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降脂以外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管炎症、改善凝血功能、减少血栓形成和改善总体血管功能等。本文就目前他汀类药物治疗脓毒症时抗炎、抗凝影响的研究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2.
詹剑勇  霍正禄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1030-1032
脓毒症的发病率正日益增加,目前仍是临床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因.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研究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有可能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其作用机制包括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改善内皮功能、降低血液的凝血活性及增加NO的生物利用度等.然而,他汀类药物能否广泛应用于脓毒症治疗仍有待于在将来的临床试验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氧缺血所致的心血管疾病,不仅会对患者心脏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若不及时进行治疗还易导致患者死亡。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案,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显著的降脂功效,同时其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心肌细胞、抑制炎性反应、抗氧化和抗血栓以及预防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等作用,因此,其在控制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发生和改善患者病情发展均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简述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他汀类药物的组成,再介绍了几种常用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能促进他汀类药物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刘德敏  崔炜 《临床荟萃》2009,24(2):168-169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已经日益深入,其在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抗炎、抗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降压作用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方面均表现出积极的治疗作用。目前关于他汀类药物对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也有了较大进展,现将近年有关他汀类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汀类药物除可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外,还具有多种独立于调脂之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拮抗血小板聚集、稳定粥样斑块以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国内外初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高血压LVH,本研究验证和进一步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脓毒症是感染、创伤、手术等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如果病情持续进展,可能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威胁患者生命~([1])。相关数据~([2])显示,脓毒症是危重病症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研究~([3])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他汀类药物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已经得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循证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汀类药物是 3 羟基 3 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目前对这类药物的药理研究发现它除了良好的降胆固醇、降甘油三脂的调脂作用外 ,还具有重要的非调脂作用 ,如抑制炎症、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状态、抑制平滑肌增殖等作用。因而目前他汀类药物在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与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研究已证实他汀类药物最突出的非降脂作用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早期他汀类降脂治疗的临床研究发现,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可使粥样斑块消退。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调脂之外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心肌细胞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拮抗细胞因子以及抗炎等非调脂作用[1],在改善心功能及抑制左心室重构方面可能有益.多项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改善具有显著作用,而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全面拮抗神经内分泌治疗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对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蔡安平  麦炜颐 《新医学》2010,41(4):278-280
他汀类药物近年来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这与他汀类显著的调血脂和调血脂以外的多效性密切相关。他汀类的多效性包括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调节内皮祖细胞迁移及分化,改善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增加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抗炎症和氧化应激,改善心脏重塑等。心肌梗死后心脏微环境限制了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价值。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改善心脏微环境,提高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该文对他汀类的多效性及其改善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疗效的潜能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1.
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降脂药,它不但可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还具有防止或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改善肾脏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有关他汀类药物在肾脏作用机制的体内外研究逐渐深入,学者们已认识到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作用仅仅是其在肾脏发挥作用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还具有许多非依赖降脂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伟超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1,16(3):248-248,F0003
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主要是由于机体的过度炎性反应或炎症失控所致,易进展为脓毒性休克.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酸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作用是干扰胆固醇代谢,是目前广泛应用的降脂药物,同时也表现出了多效性,能稳定血管粥样斑块及抗炎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改善心肌重构等,还能改善脓毒症预后.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一氧化氮合酶系统、PI3-K/Akt转导通路和血红素氧合酶系统等发挥细胞、器官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中国老年脓毒症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 方法对212例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科住院的老年脓毒症患者进行研究。以出院为观察终点,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以确定应用他汀类药物是否为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存活组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比例高于死亡组[13.9%(5/36)vs. 34.7%(61/176),χ2 = 6.014,P = 0.014],调整后的比值比(OR)有统计学意义(OR:0.17;95%CI:0.04 ~ 0.85;P = 0.03)。 结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能可以降低中国老年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慢性心力衰竭是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已证实他汀类药物(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除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等作用,被称为"他汀的多效性"[1]。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领域效果肯  相似文献   

15.
脓毒症(sepsis)是ICU患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进一步可发展为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炎性反应、内皮功能受损、凝血异常、代谢紊乱等因素在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有研究表明脓毒症患者可能从他汀类药物应用中获益,现将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高艳珍  赵洁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5):6076-6077
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近年来,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明显降低血脂水平,而且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内皮功能、抗炎、抑制细胞增殖等多种非调脂作用,几乎可以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对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肌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前后肌酶的变化.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54例甲减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患者口服左甲状腺素和他汀类药物治疗4周,而对照组患者仅口服左甲状腺素4周,未口服他汀类药物.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肌酶浓度以及可疑影响因素(甲状腺功能、血脂、心率、射血分数、肝功能、肾功能等).之后两组患者均口服左甲状腺素(他汀组患者同时停用他汀类药物)继续随访至12周,复测上述指标.结果:他汀组患者治疗(口服左甲状腺素和他汀类药物)4周后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明显高于对照组(仅口服左甲状腺素)(P<0.05):停用他汀类药物继续随访8周,两组患者血浆肌酶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甲减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需要警惕肌酶升高;对于伴有肌酶升高的患者,及时停用他汀类药物后能够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早期应用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8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NYH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他汀类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32)。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应用普伐他汀20mg/d共12周,两研究组治疗前后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脂水平与细胞因子(IL-6,TNF-α)浓度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1)他汀类药物治疗组治疗12周后,患者LDL-TC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TNF-α,IL-6水平也有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水平无改善(P>0.05)。(2)他汀类治疗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按NYHA分级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超声心动图检查LVEF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早期治疗能降低血脂与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改善心功能,有益于慢性心衰的生物学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辛伐他汀(5mg)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作用的影响及小剂量安全性。方法将20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降压治疗不予口服他汀类药物)、5mg组(辛伐他汀5mg/d)、20mg组(辛伐他汀20mg/d)各68例,均治疗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检测血脂、肝肾功、肌酶谱、血常规,治疗过程中患者如果出现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即停止治疗退出研究,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血管内皮的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肱动脉血管内皮的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同时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比较各组血脂水平及内皮功能的前后变化及各组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①5mg组及20mg组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41%、25%,5mg组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20mg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20mg组血清总胆固醇、LDL—C水平治疗后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5mg组及20mg组的FM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FMD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辛伐他汀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小剂量辛伐他汀与常规剂量辛伐他汀均可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对于需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血脂水平不太高甚至偏低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小剂量的他汀类调脂药,以发挥其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非调脂作用,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非调脂作用,其抗炎特性可能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通过检测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旨在探讨氟伐他汀干预治疗前后血清hsCRP的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