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方法确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27例,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所有病例均采用转流管维持脑部供血,剥离颈动脉斑块。结果27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脑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后未出现死亡及脑卒中事件;术后随访6个月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58例颈动脉硬化狭窄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大部分患者症状改善,术后1例患者发生颈部血肿,2例发生脑梗死,1例一过性声音嘶哑。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应作好围手术期处理,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王俊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4,(26):3525-352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接诊22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共行24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术期无患者死亡,24次手术均非常成功;手术时间50 min~110 min,平均(60.15±10.2)min;颈动脉阻断时间8 min~20 min,平均(12.6±1.2)min。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切口下血肿,术后3 d内有1例患者出现口角歪斜,同时伴有一侧肢体肌力衰退,术中1例患者舌下神经损伤;术后4个月1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另21例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中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12例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资料。结果术后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颈动脉通畅。所有患者脑缺血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12例中1例出现术后切口血肿导致呼吸困难,其余未见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到45个月,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脑缺血的发生和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内膜剥脱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35例行颈动脉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成功率93.3%,术后3年再狭窄率14.3%;支架植入术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3年再狭窄率18.7%,术后再狭窄率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214,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但支架植入术创伤小、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17例颈动脉狭窄病人采用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对比手术结果 ,提出主要外科技术和手术指征。 结果 :手术后病人恢复良好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半年以上时间随访 ,病人情况均良好。 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E)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疗效.方法 42例颈动脉硬化狭窄,其中有慢性脑缺血症状7例,一过性脑缺血症状(TIA)23例,12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波显像、DSA动脉造影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或全麻下行CAE,术中置放动脉转流管14例;手术方法:经典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8例和外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4例.结果 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TIA症状消失,5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1例手术后4天出现脑栓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36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 CAE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外科技术要点。方法 在颈丛麻醉下 ,对 4 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其中有 2例是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之间建立分流后 ,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 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 2 7min± 7min ,术后 1例出现一过性神志欠佳 ,11例出现高血压 ,2例出现伤口轻度肿胀 ,后均康复出院。 2 6例术前有症状患者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随访均稳定。结论 颈丛麻醉可以了解患者脑部供血情况 ,对于阻断颈总动脉脑缺血者 ,采用自颈总动脉至颈内动脉建立分流 ,可以避免出现缺血性脑损伤。手术效果主要取决于术中操作、完整去除颈动脉内膜残片及碎屑、充分排气和术后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及颈动脉内膜剥脱+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pCEA)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成本。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CEA组和pCEA组。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变狭窄程度及双侧病变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在使用转流管、抗生素例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上均低于p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手术相关死亡、术后再狭窄及术后同侧脑卒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eCEA术式在治疗成本上优于pCEA术式,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980年代在我国刚刚起步.近十年来,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中风已取得良好效果.我院近期为两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实施手术,现将麻醉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分析2005年11月~2006年7月手术治疗的6例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手术适应证、手术要点、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所有患者明确颈动脉狭窄70%~99%,术中放置颈动脉转流管,常规应用补片修复成形,常规使用肝素抗凝。结果本组中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暂时性的声音嘶哑,1例出现颈部血肿,重新止血缝合恢复正常。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颈动脉通畅。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种简单、较为安全的方法。术中精细操作,合理使用转流管、补片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6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分析2005年11月-2006年7月手术治疗的6例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手术适应证、手术要点、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所有患者明确颈动脉狭窄70%-99%,术中放置颈动脉转流管,常规应用补片修复成形,常规使用肝素抗凝。结果本组中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暂时性的声音嘶哑,1例出现颈部血肿,重新止血缝合恢复正常。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颈动脉通畅。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种简单、较为安全的方法。术中精细操作,合理使用转流管、补片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内膜剥脱预防缺血性脑卒中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改善大脑血液循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评价。方法:1999年10月~2002年6月经MRI筛选对46例颈动脉狭窄度超过50%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所有病例均采用颈丛阻滞麻醉,对双侧颈动脉均有狭窄者,采用术侧颈动脉临时转流术。结果:随访2~24个月,45例(98.7%)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例(2.2%)术后30d死于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结论: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预防性内膜剥脱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2):27-29+3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QOL的评分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7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38),分别给予经皮血管内支架手术治疗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范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QOL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狭窄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相比,经皮血管内支架手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较为理想,患者QOL评分高,可明显改善预后。血管内支架治疗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4):54-5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对患者脑灌注、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在我院治疗的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30 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3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入组时MMSE、MoCA 水平。比较颈动脉狭窄治疗前后患者脑灌注、认知障碍相关指标水平。结果(1)入组时,颈动脉狭窄组MMSE、MoCA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MMSE、MoCA、CVLT、韦氏逻辑记忆、语言流畅性测试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MT 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脑灌注相关指标中rCBF、rCBV、rMTT、TTP 以及TO 均较治疗前显著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可显著改善脑灌注情况及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3):53-5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效果及对患者TESS评分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研究组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E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围术期及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但研究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经随访,两组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具有相似治疗效果,在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它的治疗方法目前有内科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血管内介入支架治疗.随着国际材料学的不断进步,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支架治疗因其创伤小,效果好有取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趋势,它的安全性也越来被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疾病结构的改变,脑部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相当一部分的缺血性疾病是因为颈动脉狭窄所致。临床研究表明,大约50%的脑缺血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对合适的病例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防止脑血管意外的重要治疗手段。我科从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对4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8月于茂名市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超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颈动脉狭窄准确率,并于术后对患者实施超声检查,比较术前和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狭窄处峰值流速比值(PSVICA/PSVCCA)]水平。结果超声和MRA诊断颈动脉狭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大于术前,EDV、PSV、PSVICA/PSVCCA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有助于了解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指导,且可预防脑卒中发生,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内膜剥脱术和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法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2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动脉内膜剥脱术及血管成形术。术前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达正常数值,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未见动脉瘤形成。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血管成形术可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