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利用通气阈,观察男性肥胖高血压患者的适宜运动强度。方法:2004年从江西高校选取41例男性肥胖高血压者为观察对象。他们除了发现血压高、体质量指数超标外,无其他慢性病,平时不参加体育锻炼,受试者均知情同意。①运动处方的制定:以通气阈作为运动强度(相当于60%最大心率),让受试者进行为期1年的快走锻炼,运动时间为60min/次,隔日1次。每周三四次。②分别在实施运动处方前后按常规方法,各测定1次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和体成分、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体脂、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③要求受试者进行有氧运动,在达到通气阈时,记录下吸氧量、功率、心率、心率差、最高心率百分比、心率贮备百分比、主观运动强度、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结果:41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施运动处方前、后安静状态时各指标变化:体质量[(83.5±11.4),(78.1±7.4)kg]、体质量指数[(28.9±3.5),(27.2±2.3)kg/m2]、腰围[(95.4±8.3),(89.3±5.7)cm]、臀围[(100.6±5.9),(98.3±4.3)cm]、腰臀围比(0.95±0.05,0.91±0.04)、体脂百分比[(29.8±4.5)%,(26.6±4.3)%]、皮下脂肪面积[(147.8±35.1),(123.4±43.4)cm2];内脏脂肪面积[(109.8±57.2),(82.7±42.6)cm2]、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0.80±0.51,0.72±0.39)、收缩压[(153.3±11.9),(127.0±12.1)mmHg]、舒张压[(97.0±12.6),(80.1±7.7)mmHg]和平均动脉压[(115.8±10.4),(95.7±8.7)mmHg]都有显著性改善(t=4.956~6.772,P<0.05或0.01)。②实施运动处方前、后,在通气阈时各指标变化:吸氧量[(13.5±2.1),(16.3±2.4)mL/(kg·min)]、功率[(75.1±16.5),(102.4±17.0)W],收缩压[(172.9±22.3),(149.3±15.9)mmHg]、舒张压[(100.1±16.4),(86.8±6.6)mmHg]及平均动脉压[(124.4±17.0),(107.7±7.0)mmHg]都有显著性改善(t=4.112~5.223,P<0.05);心率、心率差、最高心率百分比、心率贮备百分比以及主观强度感觉也都有改善。结论:对于男性肥胖高血压患者,可以采用通气阈确定其适宜运动强度,即运动强度是60%最高心率、30%心率贮备和主观运动强度12。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能有效调节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腹式呼吸训练对心率、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02在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实验室完成。分层随机选取河北师范大学志愿者大学生34名,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7名。两组进行基线血压测试后,实验组进行腹式呼吸训练,进行15min的腹式呼吸,记录后5min的心电指标,同时测量血压,停止腹式呼吸后,记录5min的心电指标,同时测量血压。对照组进行正常呼吸,心电指标、血压测量同实验组。比较两组心率及血压的变化,并以实验第二次测定舒张压的有无变化为标准,将被试分为舒张压反应性高组和舒张压反应性低组,比较舒张压反应性高、低两组被试心率变异性的差异。结果:参与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实验组在腹式呼吸训练后,平均心率、最小心率较基线阶段均显著下降[(67.06±7.22),(68.76±0.38);(54.29±7.04),(57.24±0.07)次/min;P<0.05];两组在呼吸实验后5min最大心率和呼吸实验阶段最小心率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86.76±9.18),(89±12.70);(59.00±9.14),(53.82±5.90)次/min;P<0.05]。②实验组在腹式呼吸训练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110.94±10.63),(114.06±10.15);(68.59±7.27),(71.29±10.33)mmHg(1mmHg=0.133kPa);P<0.05],对照组收缩压有所上升,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对照组舒张压反应性高(5名)、低(12名)者之间心率变异性(频域)的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舒张压反应性高(11名)、低(6名)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腹式呼吸训练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调节心血管自主神经的反应性,平衡舒张压反应性高、低引起的心率变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绝经后妇女体质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邵阳学院运动康复中心进行。选择自愿接受康复中心康复训练的绝经后妇女24名,年龄50~6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有氧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12名。所有受试者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及一般的体力活动。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随意打乱生活规律。有氧运动方式为慢跑,运动强度采用的靶心率的计算方法:靶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0.6~0.85 安静心率;同时用自觉用力程度监控运动强度,自觉用力程度的Borg记分从12~16(即从"稍累"到"累")。每次持续时间40min,每周星期一、三、五锻炼3次。每次运动前有10~15min准备活动,运动后有5min整理活动。实验前和有氧运动12周后分别测定两组对象身高、体质量、心率、血压、腰围、臀围、体脂率、血糖、血脂等体质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纳入的24名绝经后妇女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有氧运动组运动后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体脂率分别为(23.1±3.0)kg/m2,(75.1±3.6)cm,(91.8±6.0)cm和(26.1±4.2)%,与运动前比较,明显下降[(24.8±3.5)kg/m2,(76.5±4.2)cm,(93.9±6.4)cm,(27.8±3.0)%,P<0.05];体脂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27.1±3.7)%,P<0.05]。运动后安静心率、安静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70.7±4.8)次/min,(107.5±16.8)mmHg(1mmHg=0.133kPa)和(73.6±12.1)mmHg,与运动前比较,明显降低[(74.7±4.8)次/min,(114.3±12.9)mmHg和(76.0±6.6)mmHg,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明显[(74.7±5.1)次/min,(114.0±15.1)mmHg和(75.4±13.3)mmHg,P<0.05]。运动后握力、背肌力和最大吸氧量分别为(25.2±3.8),(63.2±4.4)kg,(49.8±0.9)mL/(kg·min),与运动前比较,均有增加(P<0.05),背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59.2±3.3)kg,P<0.05]。训练前后血糖变化不明显(P>0.05)。有氧运动组血总胆固醇与运动前和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运动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运动前(P<0.05)。结论:有氧运动可有效地改善绝经后妇女的体质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可成为预防冠心病等疾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体育学院中长跑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进行试验对比,揭示长期耐力性训练对于机体心肺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4/05在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32名男性受试者,在正式试验前进行专项体格检查,均为身体健康者。其中试验组为高等体育院校中长跑运动员(n=16),年龄(20±1)岁,身高(171±3)cm,体质量(65.3±3.7)kg,训练年限(2±1)年,运动员级别2、3级。对照组为普通大学生(n=16),年龄(20±1)岁,身高(171±3)cm,体质量(64.8±5.4)kg,采用列杜诺夫联合机能试验、哈佛台阶试验、最大吸氧量和无氧阈等生理指标,观察16名高等体育院校中长跑运动员和16名普通大学生在安静时、负荷后即刻和恢复期心肺功能变化的情况。结果:纳入32名受试者,均进入实验结果分析。①心功能和哈佛指数的变化:心率以对照组在进行负荷后即刻的值与安静时相比,其变化幅度较试验组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负荷后即刻:(157±10),(128±6)次/min;安静时:(70±9),(61±4)次/min;P<0.05]。试验组安静时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值都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收缩压:(108±9),(115±1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64±7),(76±9)mmHg]。在定量负荷后的恢复期内,其血压值都较对照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收缩压:(113±8),(131±12)mmHg;舒张压:(68±6),(83±10)mmHg;P<0.01]。试验组哈佛指数都较对照组相应时相内的值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安静时:(93±2)%,(68±4)%,P<0.01;负荷后即刻:(77±3)%,(52±3)%,P<0.05;恢复期:(86±3)%,(63±5)%;P<0.05]。②肺活量的变化:安静时试验组的肺活量较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4664.25±801.47),(3913.77±710.34)mL;P<0.05]。③最大吸氧量和无氧功率的变化:试验组在进行负荷后即刻的最大吸氧量和无氧功率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最大吸氧量:(3.04±0.35),(2.25±0.13)L/min;无氧功率:(570.17±100.22),(498.02±112.49)W;P<0.05]。结论:在高等院校进行中长跑运动训练能有效地降低心率和血压的升高幅度,提高哈佛指数和肺通气量的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康中学教师动态血压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0-04/06石家庄市藁城中学健康中学教师100人,男45人,女55人,年龄21~60岁。采用Spacelabs动态血压监测仪对受试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受试者年龄21~60岁,每10岁为一年龄组,21~30岁组32人,31~40岁组25人,41~50岁组20人,51~60岁组23人。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计算血压负荷。动态血压均数正常参照值:24h低于130/80mmHg(1mmHg=0.133kPa),白昼低于135/85mmHg,夜间低于125/75mmHg;血压负荷(在一定时间内收缩压和舒张压超过正常范围的读数百分率)低于10%。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中学健康中学教师100人。①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24h及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P>0.05)。②51~60岁组24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犤(119±4),(76±5),(90±4)mmHg;(110±7),(68±5),(82±4)mmHg;(112±8),(70±4),(84±4)mmHg;(112±5),(71±6),(86±4)mmHg,P<0.01)犦。③51~60岁组白昼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P<0.01)。④夜间平均收缩压:41~50岁组,51~60岁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21~30岁组,31~40岁组犤(108±8),(108±7)mmHg;(105±8),(106±9)mmHg,P<0.01犦;夜间平均舒张压:51~60岁组明显高于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犤(69±5),(63±4),(64±5),(65±7)mmHg,P<0.01犦。⑤各年龄组24h、白昼、夜间舒张压负荷明显高于收缩压负荷(P<0.01);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明显高于白昼(P<0.01)。结论:健康中学教师24h及白昼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有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21~50岁教师血压增高不明显,50~60岁教师血压增高明显。健康中学教师的动态血压虽在正常范围内,但夜间血压负荷与白昼相比明显偏高,尤其是夜间舒张压负荷。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有氧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单纯性肥胖进行干预,观察食干预条件下合理有氧运动配合静力练习的运动处方对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作用。方法:2004-03/06,选定南华大学2003级男性重度单纯性肥胖大学生20名,随机选取自愿参加运动者10名作为运动组,另外10名作为对照组。对20名单纯性肥胖大学生进行体质量、血压、体脂和血脂(总胆固醇:用酶反应试剂药盒测定,三酰甘油:乙酰丙酮微量测定法)检测,并为运动组10名大学生开出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分为4个阶段,即1~5/6~10/11~14/15~18周)。每次训练时间50~80min,运动频度为3~5次/周,共18周。运动强度基本维持在:靶心率(次/min)=最大心率×(50%~70%),最大心率(次/min)=220-年龄。主要内容为静力练习和有氧跑,再灵活安排一些学生喜好的运动项目,跑的距离和时限随训练阶段的推移,强度呈阶梯式上升,训练中未对受试者进行饮食干预。对照组正常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不改变生活方式与节奏。观察两组大学生运动前后的体质量、体脂、血压及血脂变化。结果:参与观察的男性重度单纯性肥胖大学生20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运动组训练1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体脂、血压均有所下降。其中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有显著性[(72.8±3.4),(87.9±2.9)kg;(114.0±2.25),(124.5±3.0)mmHg(1mmHg=0.133kPa);(66.8±3.8),(69.8±3.0)mmHg,t=4.65,3.76,3.27,P<0.05]。运动训练18周后,10名学生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I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B与运动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2±0.1),(1.9±0.2)mmol/L;(4.3±0.0),(0.9±0.0)mmol/L;(0.5±0.0),(0.8±0.0)g/L;t=3.67,5.31,5.11,P<0.05]。结论:非饮食干预条件下的有氧运动配合静力练习有助于降低单纯性肥胖大学生的血压、体脂和体质量,增强运动能力,改善血脂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7.
体育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心肺功能测试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武术运动对体育院校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心肺功能的差异。方法:于2004-03/07选择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科研所的大学生志愿者60名进行心肺功能测试。均为男性,身体健康,自愿接受测试。对照组:非系统参加体育运动的普通院系健康大学生12名。体育教育专业1组:体育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12名;体育教育专业2组: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12名;民族传统专业1组:民族传统专业一年级专修武术套路二级运动员12名。民族传统专业2组:民族传统专业四年级专修武术套路二级运动员12名。测试前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质量,5组受试者的身高、体质量无差异(P>0.05)。运动强度采用改良Bruce方案,每级运动3min,无间隙自动升级,运动中连续心电监护并记录心电图和心率,同时收集受试者呼出的气体,测出吸氧量和肺通气等。根据参数推算出心输出量[Q=2.9 5VO2(L/min)]。结果:60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安静时民族传统专业1组、民族传统专业2组、体育教育专业1组和体育教育专业2组受试者的心率均低于对照组[(72.6±6.3),(77.4±5.1),(72.2±5.9),(82.7±8.6),(90.2±9.1)次/min,P<0.05],最大心输出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0.5±2.8),(19.5±2.0),(19.9±1.8),(18.5±1.4),(16.8±1.2)L/min,P<0.01]。体育教育专业2组安静时心率明显高于体育教育专业1组,最大心输出量明显低于体育教育专业1组。②体育专业两组的最大吸氧量、最大通气量、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最大吸氧量:(3.4±0.2),(3.2±0.3),(2.8±0.8)L/min;最大通气量:(112.8±10.1),(107.3±8.8),(99.1±8.6)L/min;运动时间:(18.1±1.1),(15.3±1.8),(13.7±1.8)min;运动强度:(6.0±0.4),(5.1±0.5),(4.6±0.6),P<0.05]。体育教育专业2组的最大吸氧量、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均低于体育教育专业1组(P<0.05);体育教育专业2组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均明显低于民族传统专业2组[运动时间:(15.3±1.8),(17.3±1.1)min;运动强度:(5.1±0.5),(5.7±0.6),P<0.05]。结论:随年级的升高,不同体育专业学生的心肺功能有所下降。武术运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民族传统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心肺功能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8周的太极拳锻炼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10进行。选择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一两年的长安大学退休教职工62例,均自愿参加。将62例分层随机分成两组:①太极拳组(n=51):在保持原有服降压药习惯基础上进行为期8周,每周6次,1h/次的锻炼。运动处方包括3个部分:准备活动15min,正式运动30min和整理阶段10~15min,正式运动为习练二十四式太极拳,活动强度保持在最大摄氧量50%~60%。患者在锻炼期间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②对照组(n=11),不进行太极拳运动及其他方式的运动,保持原有生活习惯。实验前后测定患者血压、血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结果:6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压:太极拳组锻炼后显著低于锻炼前和对照组[舒张压:(82.74±11.97),(93.66±13.72),(94.35±38.90)mmHg,1mmHg=0.133kPa;收缩压:(140.49±23.55),(162.74±26.36),(163.89±67.63)mmHg;P<0.01]。②内皮素:太极拳组锻炼后显著低于锻炼前和对照组[(43.82±10.98),(68.90±22.21),(65.93±27.28)ng/L,P<0.01]。③一氧化氮浓度:太极拳组锻炼后显著高于锻炼前和对照组[(22.35±7.80),(17.72±19.89),(19.68±10.42)mmol/L,P<0.05]。④对照组实验期间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太极拳锻炼对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降血压作用,同时能降低其血内皮素水平,升高一氧化氮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依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异逆转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3/2005-04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7例,均未经降压治疗,且不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给予口服依贝沙坦(杭州诺塞菲-圣德拉堡制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观察心室舒张功能各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10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根据治疗前血压昼夜节律和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逆转情况分为杓型组29例、逆转组34例和未逆转组44例。①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心腔内径、室壁厚度和射血分数等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压组(P<0.05)。治疗后逆转组和未逆转组患者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仍高于逆转组[(135.2±25.4),(125.1±29.6)mmHg;(87.4±36.1),(78.3±35.2)mmHg,P<0.05],并且血压昼夜节律仍呈非杓型。③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平均组织舒张早期速度和平均组织舒张早、晚期速度比值显著低于杓型组[(5.9±2.1),(6.0±2.4),(7.8±3.1)cm/s;0.68±0.56,0.67±0.49,0.95±0.39,P均<0.05],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升高(P<0.05),但未逆转组仍低于逆转组(P<0.05);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平均组织舒张晚期速度明显高于杓型组[(9.5±2.8),(9.6±2.7),(8.6±1.7)cm/s,P<0.05],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仍高于逆转组[(9.0±1.8),(8.7±2.1)cm/s,P<0.05]。结论:①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与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有关。②通过有效的降压治疗逆转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以显著改善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35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患者颈动脉IMT,并将其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n=112)与IMT正常组(n=240)。结果:①颈动脉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颈动脉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分别为:24h平均收缩压(145.8±16.2)mmHg比(127.5±14.2)mmHg,24h平均舒张压(83.5±10.2)mmHg比(79.8±8.7)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149.2±15.1)mmHg比(133.4±12.5)mmHg,白天平均舒张压(85.6±9.8)mmHg比(82.3±8.1)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36.9±12.8)mmHg比(118.3±12.1)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77.1±10.4)mmHg比(69.5±10.8)mmHg,24h脉压(62.4±11.3)mmHg比(47.6±10.1)mmHg,白天脉压(63.5±10.8)mmHg比(51.5±9.8)mmHg,夜间脉压(59.9±10.4)mmHg比(48.7±11.2)mmHg,24h收缩压变异系数(11.3±3.0)比(8.5±2.2),24h舒张压变异系数(12.5±2.8)比(10.5±2.5),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55.3%比34.2%,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24h收缩压负荷及白天、夜间收缩压负荷明显高于IMT正常组,分别为86.2±11.8比76.4±12.5(P<0.05);87.4±12.1比78.2±13.1(P<0.05)及84.1±12.6比73.2±14.2(P<0.01)。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增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