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海萍 《内科》2013,8(1):89-9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和结构改变。在遵循医学证据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专家组织修改制定了"2010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新指南再次强调对发病12 h内到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条件的医院就诊的患者均应行直接PCI治疗.  相似文献   

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心血管系统的危重疾病,病死率非常高。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首选策略,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D2B)与STEMI病死率密切相关,目前指南要求D2B时间〈90min,患者可以有最大的获益。  相似文献   

3.
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再灌注治疗的获益与其启动时间密切相关。2010年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1]推荐就诊到球囊扩张时间(door_to_baloon time ,D2B time )应小于90分钟,静脉溶栓时间应小于30分钟。我国STEMI早期再灌注治疗率、治疗有效率均较低[2]。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技术的普及和静脉溶栓的进一步推广,STEMI早期再灌注的疗效有了一定进步。本文回顾分析647例STEMI患者临床资料,对我中心早期再灌注治疗质量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4.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最新修订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治疗指南于2004年8月公布,与1999年治疗指南相比,该指南作了较大修改。现将两个指南的主要区别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治疗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院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参考Wenger 7步康复治疗程序,在CCU及普通病房对12例AMI患进行院内短期早期康复治疗。结果:12例AMI患顺利进行了短期早期康复治疗,9例于2周后出院,3例于3周后出院,无严重合并症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住院早期的康复治疗可缩短住院日,并改善患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2004年与2010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疗策略的变化,分析其与指南的差距。方法:回顾性研究152例STEMI患者(2004年37例,2010年115例)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住院期间诊断治疗策略的差异并了解其与指南差距。结论:STEMI患者近6年来住院诊疗策略进步明显,尤其是有创检查及治疗部分,但临床实践与循证指南仍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GPUb/Ⅲa抑制剂使用、早期再灌注治疗上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诊治流程在大量临床试验的支持下,指南制定日益完善。患者及早就诊、抗血小板、抗凝及B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硝酸酯等药物的应用,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及时选择实施,循证治疗使STEMI的早期病死率(住院或30d病死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我国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对2015年的STEMI指南进行了更新,于近期发表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本文对指南中的部分更新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新指南,从而更好地遵循新指南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和1年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北京航天总医院诊断的2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NSTEMI患者114例、STEMI患者1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后1年预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定义为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死亡。结果:STEMI与NSETMI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年龄(62.7±14.5)vs.(66.3±11.5)岁,高血压(56.5%vs. 65.8%),高脂血症(71%vs. 84.2%),肾功能不全(3.2%vs. 13.2%),心肌梗死病史(2.4%vs. 9.6%)...  相似文献   

10.
降纤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降纤酶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发病6-24小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被分为降纤酶组(DFE)组和肝素治疗组,治疗1周后比较二的疗效。结果:降纤酶组和肝素组比较,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0.01);两组再梗死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24小时、已失去溶栓机会的患,降纤酶不失为一种完全有效的抗凝剂,可挽救缺血心肌,降低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迄今,关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老人选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或选行溶栓治疗(TT)间相关近期疗效比较尚缺乏对照分析,本文就此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李杰伟 《内科》2008,3(5):663-664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治疗后抬高的ST段下降的幅度,评价溶栓治疗过程中ST段改变对STEMI患者心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105例急性STEMI患者,入院后行溶栓治疗,并计算溶栓后2h内ST段抬高总和的下降幅度。结果溶栓治疗2h后,ST段抬高振幅总和较溶栓治疗前下降大于50%时,病人自觉胸痛症状消失,心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而ST段抬高振幅总和较治疗前小于50%时,患者心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结论急性STEMI患者经早期溶栓治疗后,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可作为心肌血供能否恢复的间接预测指标,从而能较准确地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及预测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3.
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看再灌注治疗策略的选择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病是由于斑块破裂,继之血栓形成,血管急性闭塞而引起的,而血管闭塞以后心肌坏死有一个从心外膜向心内膜进展的过程,通常需6h以上方发生全层透壁性坏死。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均已证明,如果在该时间窗口内使闭塞冠状动脉再通,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并改善心功能。20世纪80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进入了再灌注治疗的年代。  相似文献   

14.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急性心血管事件,无论是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还是药物溶栓,抗栓始终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由于近年来一些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及美国心脏协会(AHA)相继公布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新版指南。指南指出:急性STEMI一旦确诊,应立即行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为负荷量的阿司匹林(300 mg)及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300~600 mg、普拉格雷60 mg、替格瑞洛180 mg);ESC指南更倾向于使用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2个指南维持量的阿司匹林均倾向于小剂量(75~100 mg/d)。新指南对于低分子量肝素应用于急诊PCI的推荐力度有所下降,建议维持时间≤8 d。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考虑,2个指南均建议在STEMI行急诊PCI时使用比伐芦定,尤其是对于伴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月,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在Circulation杂志上发布了《2013ACCF/AHA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新版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较既往版本简洁、实用,从诊断和再灌注策略选择、药物治疗以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为STEMI指南做出进一步更新。针对心肌梗死发生后,首次医疗接触至干预时间(FMC-D)的不同临床决策,做出了全面的规划,以患者为核心,强调区域急诊网络的建立,对梗死心肌再灌注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医院内,而是提前到院前抢救,力求在第一时间迅速挽救濒死心肌。此外,新指南引入新型药物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对溶栓再灌注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进行了补充。本文就新指南关于STEMI诊疗的最新进展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浆内皮微粒(EMP)与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入选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其中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35例,急性非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0例, STEMI组患者发病12 h内及早予直接PCI治疗,仅处理“罪犯”血管。NSTEMI组患者予早期(48 h)冠脉造影及PCI治疗。所有患者均选择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后血浆EMP表达变化,分析EMP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①STEMI和NSTEMI两组患者行PCI治疗后EMP表达均增高。②STEMI患者行再灌注治疗术后1h EMP即大幅增高,峰值明显早且大于NSTEMI PCI组,与CK-MB增长趋势一致,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血浆EMP水平的动态变化与AMI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治疗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住院期病情及疗效的影响。方法:55例患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28例)及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早期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方案。结果:两组在到射血分数、踏车运动试验阳性、Lown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死亡等的构成比上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无合并症AMI患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AMI)。  相似文献   

19.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常见类型。每年大约有300万人被诊断为急性STEMI[1]。急性STEMI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为6%~14%[2],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推荐,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STEMI的首选治疗方法[3]。然而,迅速的血流再通会使缺血所致的心肌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aemic-reperfusion injury)[4]。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旨在降低再灌注损伤,即在持续性心肌缺血后,血流再通的最初几分钟内重复、短暂闭塞血管,再永久开通血管。缺血后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首先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5]。2005年,缺血后适应首次应用于临床研究[6]。本文将对缺血后适应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缺血后适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因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范畴,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临床急重症,因其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近年越来越受到心内科医生的关注。大部分患者经过正规合理的治疗可以明显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因此早期识别、合理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结合文献资料及2002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修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治疗指南,现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