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2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常规康复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外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测(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由专人进行双盲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TEF、上肢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功能训练基础上,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不仅能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而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步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将46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每天1次,1 h/次,每周5天,连续4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步实施家属健康教育:(1)使用患肢活动记录表;(2)健康宣教。在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4周,采用简易上肢功能评价方法( STEF)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方法,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记录。结果:2组治疗前比较,STEF、M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4周后,2组STEF、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的STEF、MBI得分值提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结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同步实施家属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偏瘫患者上肢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肢功能训器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组(任务导向训练组)、B组(上肢功能训练器组)、和C组(上肢功能训练器联合任务导向训练组),每组35例患者。分别于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采用简式Fugl-M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FMA)量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量表评价患者上肢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三组患者训练后的FMA评分、STEF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训练前(P<0.05);并且,C组训练后的FMA评分、STEF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训练后(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训练、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均能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但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39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干预(20例)和治疗组:常规康复干预+运动再学习疗法(21例)。每组患者入选时和治疗8周后,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FMA和MBI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疗法可明显的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育山  符俏  曹贤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1):1448-1450,1455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组和常规康复(RRT)治疗组,CIMT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4周,RRT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4周。所有病人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IMT组的FMA和MBI值比RRT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是较常规康复疗法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文体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文体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按相应康复方案进行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运用Fugl-Meyer评定(FMA)表(上肢部分)、简易上肢功能评定(STEF)表、修订的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判断康复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上肢FMA评分、STEF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治疗后2组比较,文体训练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提示文体训练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文体疗法可以显著提高中风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神经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用药与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松动技术治疗。分别于训练前、训练8周后,采用简式Fugl-M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FMA)量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量表评价患者上肢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评分、STEF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01),且观察组FMA评分、STEF评分和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松动术能够进一步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运动想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谦  郭根平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145-2146
目的 探讨"运动想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运动想像"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照组仅给予与治疗组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方案,采用简式Fugl-Meyer(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动想像"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可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训练。采用上肢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及简易上肢功能评分(STEF)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Brunnstrom分期为3期以上者、FMA评分、STEF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单纯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6):171-174+179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结合上肢机器人训练系统对脑卒中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8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上肢机器人训练,观察组给予虚拟现实结合上肢机器人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第4周、训练第8周采用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TEF)、Fugl-Meyer上肢评定量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Brunnstrom分期对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训练后两组STEF评分、FMA-UE评分、MBI评分均呈显著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第4周和训练第8周时的STEF评分、FMA-UE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第4周、第8周和对照组训练第8周Brunnstrom分期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第4周、第8周时的Brunnstrom分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虚拟现实结合上肢机器人训练系统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其应用效果优于单独上肢机器人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偏瘫型脑瘫(CP)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上肢功能障碍的C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均接受儿童康复中心的常规康复治疗,运动治疗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CIMT),均每天训练2 h,每组5 d,12周后对两组进行康复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0.0%(P〈0.01)。经过12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儿FMA(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MBI(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强制诱导运动治疗偏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显著,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4周后采用Fugl-Mayer(FMA)量表、STEF和Barthel(BI)指数进行评价。 结果  康复组治疗2周、4周后FMA评分分别为36.37±16.36、44.36±14.58,STEF评分分别为58.75±7.57、73.32±8.81,BI评分分别为57.33±15.26、67.50±13.48,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均有提高,且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手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4周后采用Fugl-Mayer(FMA)量表、STEF和Barthel(BI)指数进行评价。结果康复组治疗2周、4周后FMA评分分别为36.37±16.36、44.36±14.58,STEF评分分别为58.75±7.57、73.32±8.81,BI评分分别为57.33±15.26、67.50±13.48,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均有提高,且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手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动点腧穴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本体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接受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运动点腧穴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疗程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分及上肢日常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STEF评分、MBI评分均明显上升(P0.01),且治疗组上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0%,对照组为72.7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和常规康复训练均有利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本体感觉障碍的恢复,可有效升高患者的FMA评分、STEF评分、MBI评分,运动点腧穴经皮穴位电刺激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上海市同仁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给予镜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疗程均为2个月。采用上肢功能评分法(FMA)、手臂动作测试评分法(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法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总运动能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上肢、下肢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组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ARA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RAT总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ARAT总评分高于对照组[(13.57±2.31)分比(8.83±2.51)分](P<0.05)。治疗后对照组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BI总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MBI总评分高于对照组[(67.71±7.37)分比(58.44±5.16)分](P<0.05)。结论镜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自2009年4月~2010年2月住院的急性期脑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25例,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组(改良组,13例)及常规康复治疗组(常规组,12例)。改良组给予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仅在治疗时间内给予健侧上肢配带限制性手套限制,同时给予集中强化的塑形训练;常规组给予主被动关节活动、神经发育疗法及功能性电刺激等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4 h,每周5 d,连续2周。两组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 eyer运动评价表(FMA)、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 I)进行评分。结果常规组治疗后FMA、ARAT及MB I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改良组治疗后ARAT、FMA及MB 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改良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常规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可提高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石氏针灸的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24~48 h后开始康复与石氏针灸治疗,治疗30 d.采用改良的Bobath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FMA、M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M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改善,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P〈0.05,P〈0.05).结论早期石氏针灸与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和MBI.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失用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病例对照方法.经动觉和视觉运动想象问卷[1]评定后,选择100例患 者,其中治疗组(n=50),对照组(n=50),治疗组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治疗12周后,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 ) 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 能力.结果 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 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FMA 和 MBI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可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ADL 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抗痉挛技术对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经临床确诊的63例偏瘫患者,患侧上肢屈肌张力Ashworth评级均在1~3级之间。63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对照组31例。试验组采用针刺疗法,1日1次,疗程3个月;对照组采用单纯Bobath疗法。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比较,评估方法采用Ashworth评分法、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和F波波幅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试验组显效率(31.25%)高于对照组(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评分两组上肢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试验组评分增加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波参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简便、有效、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强化运动治疗对脑卒巾偏瘫患者E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病情稳定且病程小于6个月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运动想象训练和强化运动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FMA评分法、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和MBI评定ADL能力。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运动想象治疗和强化运动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