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多糖(LPS)诱导NR8383肺泡巨噬细胞前后TNF-α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培养的肺泡巨噬细胞系NR8383分成LPS刺激组和PBS(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LPS终浓度为1μg.mL-1,共培养2 h后,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TNF-αmR-N  相似文献   

2.
目的:经蚕茧缫丝脱胶而成的丝状纤维是一种无生理活性的天然结构性蛋白,这种结构使丝状支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观察采用单螺旋和3股螺旋蚕丝两种不同编织方法制备的丝状支架力学性能和细胞黏附性能的差异。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将蚕丝用不同的编织方法制备单螺旋、3股螺旋两种丝状支架,直径4.5mm。实验方法:①丝状支架的力学检测:两种丝状支架各取10cm置于AGS-H多功能材料力学实验机的夹具中,固定后以10mm/min的速度行拉断试验。②对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实验评估:①通过拉断实验测定最大载荷、最大拉伸长度及弹性模量。②对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③扫描电镜观测骨髓基质干细胞与丝状支架的黏附情况。结果:①力学性能检测结果:单螺旋、3股螺旋两种丝状支架的最大载荷、最大拉伸长度、弹性模量[分别为(870±32),(846±20)N;(14.60±0.85),(13.90±0.64)mm;(6519±287),(6373±375)MPa]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膜抗原CD44有阳性表达,CD34均为阴性表达。③骨髓基质干细胞与丝状支架的黏附情况:两种编织方法的丝状支架的丝状纤维表面均光滑,有较多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在丝状纤维上。结论:单螺旋和3股螺旋两种丝状支架的力学性能和细胞黏附性能相近。  相似文献   

3.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蚕丝,聚乳酸一羟基乙酸共聚物支架浸提液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基本无细胞毒性。目的:观察蚕丝,聚乳酸一羟基乙酸共聚物纤维细丝混合编织支架体外长期降解过程中降解液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将蚕丝,聚乳酸一羟基乙酸共聚物细丝混合编织支架材料置于完全培养基中体外降解14周,每周换液1次,测定各周支架降解液的pH值。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组培养,实验组加入各周支架降解液和新鲜完全培养基各100μL,阴性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200μL,培养4d。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支架降解液pH值的变化:前3周下降缓慢,从7.00降到6.89;第4周起下降较快,6—11周较低,在5.16—5.67之间;12—14周里上升趋势,回升到6.95。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实验组及阴性对照组细胞增殖生长及形态状况基本相似。降解7—10周支架降解液对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细胞数量相对较少、较疏,而其余各周支架降解液对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1—6周及11—14周的支架降解液对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在92.1%以上,毒性分级为0或1级;7—10周的支架降解液虽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但细胞相对增殖率为82.5%-87.9%,毒性分级为1级,为合格。表明蚕丝丝素,聚乳酸一羟基乙酸共聚物混合编织支架降解液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明胶改性壳聚糖纤维表征及其体内降解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明胶处理壳聚糖纤维,考察其表征及在大鼠肌袋内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1在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分别以磷酸盐缓冲液、50,100 g/L明胶处理壳聚糖纤维.②实验评估:测定壳聚糖纤维膨胀率、拉伸强度;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观察壳聚糖纤维的形态及结构;分离大鼠脊柱两侧椎旁肌肉形成3个肌袋,分别植入经γ射线灭菌的3种纤维20 mg.术后1周,1,3个月将纤维连同包膜完整取出,计算体内降解率.另取标本连同周围肌肉行苏木精-伊红染色. 结果:①壳聚糖纤维的膨胀率及拉伸强度:磷酸盐缓冲液组纤维膨胀率最高,拉伸强度最小;100 g/L明胶组膨胀率最低,拉伸强度最大.100 g/L明胶组拉伸强度与磷酸盐缓冲液组和50 g/L明胶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壳聚糖纤维膨胀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壳聚糖纤维的形态和结构:扫描电镜下磷酸盐缓冲液组纤维束交织,结构略显松散,50、100 g/L明胶改性后纤维结构更为致密.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明胶和壳聚糖间有相互作用.③体内降解率:磷酸盐缓冲液组体内平均降解率65%,50,100 g/L明胶组平均降解率分别为78%和81%,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壳聚糖纤维植入肌袋后的组织相容性:改性后壳聚糖纤维植入后与大鼠周围肌肉连接紧密,表面包膜薄,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植入12周后3组纤维大部分吸收. 结论:明胶改性可进一步提高壳聚糖纤维的强度和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蚕丝支架与3T3-L1前脂肪细胞生物相容性的体外实验(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蚕丝是天然制品,其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优于传统人工合成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医疗领域中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受到关注.目的:观察蚕丝对3T3-L1前脂肪细胞吸附作用及蚕丝对3T3-L1前脂肪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原料蚕丝和用胰酶消化后的蚕丝任意缠绕成网状立体构型纤维条索,架空固定在自制的不锈钢支架上,支架网孔70~200 μm,厚200-300 μm,孔隙率为20%.消化后的蚕丝三维支架放入24孔培养板中,将浓度为6×10L~(-1)的3T3-L1前脂肪细胞悬液每孔滴入3滴,每孔细胞数量为1×10~7个.悬空孵育4 h,待细胞充分吸附在支架上后加入培养液,令细胞完全浸没,隔两三天换半液,培养1~4周.结果与结论:①倒置显微镜观察3T3-L1前脂肪细胞-蚕丝复合物可见细胞伸出细长的突起沿着蚕丝不断向前迁移延伸,细胞首尾相互融合,渐渐连成一片分布于蚕丝网眼内.②扫描电镜观察3T3-L1前脂肪细胞-蚕丝复合物可见细胞与支架紧密贴附,适度伸展,并有基质分泌.提示蚕丝对3T3-L1前脂肪细胞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并能维持3T3-L1前脂肪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新型生物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体外水解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类聚酯是一种新型脂肪族聚酯,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成型加工性而倍受青睐,是一种潜在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和缓释药物载体材料.目的: 验证新型可降解脂肪族聚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体外降解行为.设计、时间及地点: 单一样本观察,于2007-06/11在中科院理化所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完成.材料: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由丁二酸和丁二醇通过熔融缩聚制备,粗产品用氯仿溶解后乙醇沉淀提纯,60℃真空干燥48h后备用.方法: 用平板硫化机将样品压制成100μm薄膜,然后裁成1cm×1cm的小片.在pH值为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进行体外水解实验.主要观察指标: 分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质量、分子量、pH值和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 ①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薄膜在磷酸缓冲溶液中发生降解,降解基本分为两个阶段.0~9周为降解停滞阶段,质量基本保持不变,9~15周加速降解阶段,15周的质量保持率为46%.降解实验中分子量的直线下降,没有停滞阶段.②降解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导致缓冲溶液pH值有一定的升高,介于6.0~8.0之间.③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薄膜表面首先变得粗糙,出现很多小裂纹.降解12周后,样品的表面均出现裂缝,随着降解时间的裂缝的数量增加、缝隙变大,降解15周后,样品的裂缝进一步加大,变多,与典型的本体降解特征一致.结论: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在模拟体液的磷酸缓冲溶液中可以发生降解,降解行为分为停滞阶段和加速降解阶段,降解中产生酸性物质.  相似文献   

7.
背景: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研究目前大多集中在手术技巧和移植物材料的选择上,而对重建后移植物血管再生情况的相关报道不多,尤其对异体移植物血管再生情况的相关研究更少.目的:拟观察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兔异体重建后交叉韧带血管再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析因设计,于2006-03/2007-09在潍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68只成年雌性日本大白兔,体质量(3.3±0.1)kg,其中23只用于切取股骨-前交叉韧带-胫骨复合体以建立兔后交叉韧带异体重建动物模型.方法:45只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磷酸盐缓冲液组向患膝关节腔内注入0.2 mL磷酸盐缓冲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向患膝关节腔内注入30μg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溶于0.2 mL磷酸盐缓冲液).主要观察指标:①重建后移植物的免疫排斥情况.②第3,6,12周每组各随机选5只兔取标本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halkley计数法对移植物韧带部分的中1/3处微血管密度计数.结果:45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每只兔切开关节后未见积液及软骨破坏,移植物大体形态接近正常后交叉韧带,无变性坏死及融解脱落等免疫排斥表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实验兔关节内可见大块血运丰富的组织,而对照组和磷酸盐缓冲液组没有.3组各时间点移植物微血管密度相比,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高于对照组和磷酸盐缓冲液组(P<0.01);第6周高于第3周和第12周(P<0.01),第12周低于第3周(P<0.05);微血管密度计数中组别与时间无交互效应.结论: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兔异体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移植物血管再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诱导对NR8383肺泡巨噬细胞微小RNA-146a(miRNA-146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肺泡巨噬细胞株NR8383分成LPS刺激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培养6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细胞miRNA-146a的表达.结果 LPS刺激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ng/L)较PBS对照组明显升高(650.26±40.53比6.23±1.76,P<0.01),细胞miRNA-146a表达水平较PBS对照组上调了约(5.33±0.81)倍(P<0.01).结论 LPS刺激后,miRNA-146a在NR8383细胞中表达增高,其可能参与了NR8383肺泡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调控.  相似文献   

9.
间充质干细胞对巨噬细胞活化及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小鼠骨髓MSC,巯基乙酸钠腹腔注射刺激后收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PM).实验分为四组(A组:MPM;B组:MPM+LPS;C组:MPM+LPS+MSC;D组:MPM+LPS+MSC上清),建立共培养体系.在LPS(终浓度1 μg/ml)刺激巨噬细胞18 h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检测TNF-α、TGF-β和一氧化氮(NO)等细胞因子分泌量的变化,同时在体系中加入大肠杆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共孵育24 h后瑞特染色检查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结果 巨噬细胞活化后培养上清中TNF-α和NO的含量明显上升[分别为(147.4±37.1)pg/ml,(59.9±8.7)μmol/L];而MSC存在时,TNF-α显著减少[(97.6±30.3)pg/ml,P=0.032],NO降到(50.9±29.5)μmol/L(P>0.05);当有MSC上清存在时,TNF-α和NO进一步减少为(58.3±31.5)pg/ml,(-3.4±2.3)μmol/L(P<0.01).MSC对巨噬细胞活化后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没有影响.结论 MSC可抑制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活化,而对其吞噬功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背景: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研究目前大多集中在手术技巧和移植物材料的选择上,而对重建后移植物血管再生情况的相关报道不多,尤其对异体移植物血管再生情况的相关研究更少。目的:拟观察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兔异体重建后交叉韧带血管再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析因设计,于2006-03/2007-09在潍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68只成年雌性日本大白兔,体质量(3.3±0.1)kg,其中23只用于切取股骨-前交叉韧带-胫骨复合体以建立兔后交叉韧带异体重建动物模型。方法:45只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磷酸盐缓冲液组向患膝关节腔内注入0.2mL磷酸盐缓冲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向患膝关节腔内注入30μg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溶于0.2mL磷酸盐缓冲液)。主要观察指标:①重建后移植物的免疫排斥情况。②第3,6,12周每组各随机选5只兔取标本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halkley计数法对移植物韧带部分的中1/3处微血管密度计数。结果:45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每只兔切开关节后未见积液及软骨破坏,移植物大体形态接近正常后交叉韧带,无变性坏死及融解脱落等免疫排斥表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实验兔关节内可见大块血运丰富的组织,而对照组和磷酸盐缓冲液组没有。3组各时间点移植物微血管密度相比,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高于对照组和磷酸盐缓冲液组(P<0.01);第6周高于第3周和第12周(P<0.01),第12周低于第3周(P<0.05);微血管密度计数中组别与时间无交互效应。结论: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兔异体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移植物血管再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一些研究提示肿瘤坏死因子-α预注射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可产生保护作用,脑缺血耐受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增高有关.另一方面,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与脑卒中有关的一个有害细胞因子,抗肿瘤坏死因子-α循环抗体对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前、后不同时期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对大鼠脑缺血灶的影响,是保护作用还是毒性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2-01/2002-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将大鼠分为8组预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 0.05,0.5,1.0μg及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后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 0.05,0.5,1.0μg及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每组15只.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前48 h或缺血2 h再灌注后,在大鼠小脑延髓池内分别注射不同剂量肿瘤坏死因子-α(0.05 μg,0.5 μg,1.0μg)或磷酸盐缓冲液.①各组取8只大鼠,于脑缺血2 h再灌注22 h,麻醉下处死取脑,制备TTC切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每个脑片面积及梗死面积,然后计算梗死体积百分比.②各组取7只大鼠,于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麻醉下处死取脑,行HE、GFAP和ICAM-1免疫组化染色,用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切片,计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及每侧半球细胞内黏附分子-1阳性血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③各组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预注射组及1.0μg预注射组脑梗死体积减小,0.5μg预注射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减小70.9%,1.0 μg预注射组减小66.5%;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后注射及1.0 μg后注射组脑梗死体积增加,0.5 μg后注射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增加22.3%,1.0 μg后注射组增加46.7%.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预注射组与1.0 μg预注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后注射组与1.0 μg后注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病理变化肿瘤坏死因子-α0.5 μg预注射组及1.0 μg预注射组脑组织变性坏死程度减轻;肿瘤坏死因子-α0.5 μg后注射及1.0 μg后注射组脑组织变性坏死程度加重.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0.5 μg预注射组及1.0 μg预注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减少(P均<0.05);肿瘤坏死因子-α 0.5μg后注射及1.0 μg后注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增加(P均<0.05);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预注射组与1.0 μg预注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后注射组与1.0 μg后注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①肿瘤坏死因子-α预注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该作用与星形胶质细胞的修复作用无关,而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减少有关.②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给肿瘤坏死因子-α则加重脑缺血,该作用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加有关.③脑缺血前或脑缺血后给予肿瘤坏死因子-α决定了它的作用效果,这两种作用都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以往的研究发现,感染性脑损伤时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明显增加,并与脑损害呈正相关关系,其能否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对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设计:体外细胞模型对照实验。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化系。材料:选用20只生后7d健康SD大鼠,雌雄不拘,清洁级,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动物部提供;肿瘤坏死因子α购自sigma公司;DMEM液体培养基、胎牛血清购自Hyclone;Rhok的特异性拮抗剂Y-27632购自Alexis公司,兔抗人Ⅷ因子相关抗原购自Zymed公司;小鼠抗大鼠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单抗(GFAP)购自Neomarkers公司。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4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完成。利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大鼠血脑屏障模型,共培养至10d开始干预,实验分为模型组、Y-27632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干预组和Y-27632预处理组。模型组仅给予血脑屏障模型制备,肿瘤坏死因子α干预组向血脑屏障模型内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0.01g/L干预5h;Y-27632预处理组指向血脑屏障模型内加入Y-2763230μmol/L预处理1h后,再予肿瘤坏死因子α0.01g/L干预5h,Y-27632对照组造模后仅加入Y-27632干预,方式同Y-27632预处理组。取分组处理后待用模型,分别于30,60,120,240min采用γ计数仪检测125Ⅰ-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量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体外大鼠血脑屏障模型对125Ⅰ-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量。结果:处理后30,60,120,240min,肿瘤坏死因子α干预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125Ⅰ-BSA通透量均高于其他组别(P<0.01),240min时达高峰;处理后30,60min,Y-27632预处理组125Ⅰ-BSA通透量低于肿瘤坏死因子α干预组(P<0.01),表现出拮抗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自120min后,Y-27632预处理组与Y-27632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可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Y-27632预处理能早期逆转肿瘤坏死因子α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尿多酸肽注射液和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在其作用下产生的细胞因子两者浓度之间的关系,探讨尿多酸肽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有明确病理诊断的肿瘤患者和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查体者各30例,抽取其静脉血,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用10%胎牛血清1640培养液将其浓度调成1×106/m l,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尿多酸肽注射液,在37℃的二氧化碳培养箱(浓度5%)中培养72 h后,收集细胞悬液-70℃冻存,经反复冻融、离心收集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肿瘤患者PBMCs在加入不同浓度的尿多酸肽培养72 h后上清液中TNF-α的含量分别为(383±133)pg/m l,(377±143)pg/m l,(375±138)pg/m l和(367±149)pg/m l,健康人则分别为(474±161)pg/m l,(469±175)pg/m l,(481±163)pg/m l和(461±183)pg/m l。在相同尿多酸肽浓度下,肿瘤组的TNF-α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TNF-α含量不随培养液中尿多酸肽浓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结论肿瘤患者PBMCs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TNF-α低于健康人;尿多酸肽对单核巨噬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可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角膜移植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但二者与高压氧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高压氧对角膜移植后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角膜移植免疫反应的关系。方法:分别以鸡、兔为供、受体建立异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将健康新西兰白兔16只随机分为2组,高压氧组从手术当日至术后第6天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未行高压氧治疗。分别于角膜移植后第3,7,14,28天抽取房水,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房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正常兔眼房水中均可检测到少量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移植后早期两组房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即升高,与移植前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移植后14d左右急性排斥反应期,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达最高值。高压氧组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高压氧可通过降低房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抑制角膜移植后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介素-10对内毒素(LPS)诱导肺泡巨噬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表达的调节,为临床运用白介素-10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法收集肺泡巨噬细胞(PAM)进行培养,分正常对照组、LPS组、IL-10+LPS组。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核提取物中NF-κB活性和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结果 LPS组NF-κB活性和TNF-α含量在刺激后0.5~4h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10+LPS组NF-κB活性和TNF-α含量均显著低于LPS组。结论 LPS诱导PAM的NF-κB活化,导致TNF-α基因表达增强;白介素-10可抑制NF-κB活化而减少TNF-α的释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介素-10和外源性一氧化氮(NO)对内毒素(LPS)诱导肺泡巨噬细胞(PAM)核因子-κB(NF-κB)活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表达的调节,为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法收集PAM进行培养,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IL-10+LPS组和NO+LPS组。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法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检测核提取物中NF-κB活性和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结果:LPS组NFκB活性和TNF-α含量在刺激后3小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L-10+LPS组和NO+LPS组NF-κB活性和TNF-α含量均显著低于LPS组。结论:LPS诱导PAM的NF-κB活化,导致TNFα基因表达增强;白介素-10和外源性NO可抑制NF-κB活化而减少TNF-α的释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自由基及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休克淋巴液损伤PMVECs的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PMVECs至第3代进行研究.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动脉压40 mm Hg维持90 min,1 mm Hg=0.133 kPa).引流正常大鼠和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液及门静脉血,与PMVECs孵育6h,同时以胎牛血清(FBS)和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作为对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TNF-α和IL-6的mRNA表达;检测培养上清液中丙二醛(MDA)、NO、TNF-α和IL-6的含量.结果 体积分数为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6 h后,PMVECs中iNOS、TNF-α和IL-6的mRNA表达以及培养上清液中MDA、NO、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正常淋巴液组、休克血浆组、正常血浆组和无血清对照组;且休克血浆作用PMVEC 6 h后的iNOS、TNF-α和IL-6的mRNA表达及培养上清液中NO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正常淋巴液组、正常血浆组和无血清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可致大鼠PMVECs中iNOS、TNF-α和IL-6的mRNA表达增强,促进自由基释放,从而诱导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链球菌和葡萄球菌IgY抗体雾化吸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及其痰和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的变化。方法将10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采用抗链球菌和葡萄球菌IgY抗体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患者痰上清液和血清中TNF-α、IL-2、IL-8的水平。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血清及痰上清液IL-2、IL-8、TNF-α的变化及治疗7 d后临床疗效等情况。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0%、82.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治疗7 d后血清IL-8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285.71±109.14)ng.L^-1、(13.44±5.73)pg.L^-1vs(443.24±128.77)ng.L^-1、(29.57±7.24)pg.L^-1,(337.57±153.28)ng.L^-1、(15.41±6.25)pg.L^-1vs(438.92±133.68)ng.L^-1、(28.86±7.78)pg.L^-1,均P〈0.05]。试验组治疗7 d后痰上清液IL-8、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385.93±133.17)ng.L^-1、(16.23±7.41)pg.L^-1vs(439.71±142.36)ng.L^-1、(21.44±11.36)pg.L^-1,均P〈0.05]。结论抗链球菌和葡萄球菌IgY抗体雾化吸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疗效显著,并能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