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参数诊断高血压与颈动脉病变及高龄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交互关系。方法 选取32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成内膜正常组(n=96)、内膜增厚组(n=139)及颈动脉斑块组(n=86),检测3组血脂、血压、血压变异性,并收集高血压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等人口学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颈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颈动脉病变组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白天(d)SBP、dDBP、夜间(n)SBP、nDBP、24 h SBP变异性(SBPV)、24 h DBP变异性(DBPV)、dSBPV、dDBPV、nSBPV和nDBP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颈动脉病变患者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年龄、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和糖尿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平均值为(1.14±0.22)mm, IMT分别与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变异性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三者的关系。方法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IMT测定值分为动脉硬化高血压组(A组)[IMT增厚组(A1组)+颈动脉斑块组(A2组)]和无动脉硬化高血压组(B组),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变异性及的关系。结果根据颈动脉IMT值,102例高血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62例(IMT增厚24例,颈动脉斑块38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40例,颈动脉硬化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5)。动脉硬化高血压组在24h、白昼和夜间SSD、DSD均高于无动脉硬化高血压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24h SSD、白昼SSD、DSD高于IMT增厚组(P<  相似文献   

3.
王晓春  李海涛 《山东医药》2011,51(16):79-80
目的研究探讨高血压前期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关系。方法在我院就诊者中选出高血压前期者(A组)76例、正常血压者(B组)80例、原发性高血压者(C组)80例,测定其血清UA水平,同时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脂水平。结果 A、C组UA、LDL-C和IMT水平均高于B组(P〈0.05);血清UA与IMT呈正相关(r=0.312、P=0.017)。结论高血压前期患者血清UA水平升高,随着血清UA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也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及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昆山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采用二甲双胍治疗的对照组(n=40)与联合利拉鲁肽治疗的观察组(n=40),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以及血压水平,检测治疗前后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斑块大小、厚度、数量评估颈动脉斑块改变。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6.24±0.55)mmol/L、餐后2 h血糖(9.30±1.25)mmol/L、糖化血红蛋白(6.46±0.5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72、3.595、4.915,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IMT、斑块大小、斑块厚度、斑块数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糖与血压水平,能改善颈动脉斑块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分析伴有慢性支气管炎的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病变,并分析与冠心病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因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328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80例、单支病变组102例、2支病变组62例和多支病变组84例。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分叉处IMT,记录颈动脉斑块的位置、数量。结果: 颈总动脉IMT、分叉部IMT、斑块积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颈总动脉 IMT多支病变组与对照组(P<0.01)、2支病变组与对照组(P<0.05)、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分叉部IMT,单支病变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两两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斑块积分,多支病变组与2支病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颈动脉IMT、分叉部IMT、斑块积分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冠状动脉病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抽取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颈总动脉内膜厚度(IMT)将其分为重度粥样硬化组(n=32)、轻度粥样硬化组(n=33)、单纯脑出血组(n=31),另选取31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对照组。对比四组生化指标水平、颈动脉血管病变影响因素及不同类型斑块患者hs-CRP及Hb A1c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IMT的相关性。结果四组空腹血糖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Hb A1c、IMT、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脑出血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s-CRP、Hb A1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粥样硬化组及轻度粥样硬化组hs-CRP、Hb A1c、IMT、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度粥样硬化组hs-CRP、Hb A1c最高;IMT与hs-CRP、Hb A1c呈正相关;hs-CRP、Hb A1c、IMT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软斑患者hs-CRP及Hb A1c水平明显高于溃疡斑、扁平斑、硬斑患者(P<0.05)。结论 hs-CRP及Hb A1c均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探讨其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拟诊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121例,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组:阴性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50%≤冠状动脉狭窄<70%组;冠状动脉狭窄≥70%组.按累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阴性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单支病变组(仅1支冠状动脉狭窄≥50%);2支病变组(2支冠状动脉狭窄≥50%);多支病变组(3支及以上的冠状动脉狭窄≥5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IMT,对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阴性对照组、50%≤冠状动脉狭窄<70%组和冠状动脉狭窄≥70%组IMT分别为(0.80±0.22) mm、(0.98±0.17)mm和(1.01±0.25)mm;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5.0%、94.8%和83.7%.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各组之间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单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颈动脉IMT分别为(0.80±0.22)mm、(0.96±0.15)mm、(0.98±0.17)mm和(1.00±0.15)mm;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5.0%、84.0%、86.7%和83.9%.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各组之间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对冠心病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可望为老年冠心病高危人群筛选提供新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位性血压水平的变化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2019年2月就诊于我院的年龄≥60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78例,根据卧立位血压变化结果将入选受试者分为体位性正常血压(ONT)组146例、体位性低血压(OH)组80例、体位性高血压(OHT)组52例。检测各组受试者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分析baPWV、颈动脉IMT的相关因素和影响因素。结果与ONT组比较,OH组和OHT组高血压病程和尿酸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H组和OHT组动脉硬化检出率(80.00%和86.54%vs 59.59%)、baPWV水平[(1880.08±177.25)cm/s和(1870.59±135.06)cm/s vs(1703.21±180.62)cm/s]、颈动脉IMT[(0.98±0.20)mm和(1.06±0.20)mm vs(0.69±0.24)mm]、IMT增厚检出率(28.75%和30.77%vs 13.70%)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12.50%和17.31%vs 6.16%)均较ONT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立位收缩压差和卧立位舒张压差与baPWV、颈动脉IMT均呈正相关(P<0.01),且baPWV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372,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年龄、尿酸、卧立位收缩压差、baPWV是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P<0.05);卧立位收缩压差、颈动脉IMT、空腹血糖、TG是baPWV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6月-2016年12月住院和门诊诊治高血压患者280例为高血压组,根据血压水平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2级组和高血压3级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3个亚组: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另选取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员80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水平,统计分析钙卫蛋白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钙卫蛋白、IMT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并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钙卫蛋白、颈动脉IMT和斑块检出率逐渐上升。在高血压组患者中,不同颈动脉IMT亚组的钙卫蛋白水平存在差异,IMT增厚亚组和斑块形成亚组高于IMT正常亚组,斑块形成亚组又高于IMT增厚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钙卫蛋白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54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钙卫蛋白水平(B=0.285)、年龄(B=0.237)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与血压水平和IMT呈正相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1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7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次,1次/d,口服),贝那普利片(5mg/次,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d,口服),卡托普利片(12.5mg/次,3次/d,口服)。均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颈动脉IMT、血脂水平及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压、颈动脉IMT、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hs-CP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贝那普利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调节血脂水平,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抑制炎症反应,延缓颈动脉内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单纯高血压、代谢性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代谢异常患者的一般状况及其靶器官受损情况,评估靶器官受损危险因素。方法纳入住院高血压患者152例,按其是否合并代谢性疾病及高血压与代谢性疾病的先后关系分为单纯高血压组(n=51)、高血压合并代谢异常组(合并组,n=55)、代谢性高血压组(n=46)。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结构,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β2-微球蛋白含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引起三种靶器官受损的危险因素。结果代谢性高血压组患者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及尿β2-微球蛋白均值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和合并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组患者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及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血肌酐、颈动脉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是导致IM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是左室肥厚(LVH)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单纯高血压、高血压合并代谢异常及代谢性高血压均可导致一定程度的靶器官损害,尤以代谢性高血压产生的靶器官损害最为严重;年龄BMI和WC均是导致靶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80例无糖尿病病史的高血压病患者和40例体检正常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测量血压、腰围、臀围,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chemerin水平,用胰岛素抵抗指数(IRI)作为胰岛素敏感性评价指标,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平均厚度(IMT).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斑块组(IMT≥1.5 mm)40例和无斑块组(IMT<1.5 mm)40例.结果 腰围、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IRI、hs-CRP、chemerin及颈动脉IMT,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组、无颈动脉斑块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斑块组及无斑块组患者血浆ehemerin水平均与hs-CRP、IRI及IMT呈正相关(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IRI、hs-CRP及ehemerin与高血压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OR值分别是2.134、2.248、1.101,P均<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chemerin与胰岛素抵抗及超敏C-反应蛋白密切相关,且chemerin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提示chemerin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及非特异性炎症在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CAS)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将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分为CAS组81组、非CAS(NCAS)组45例.患者均行血生化、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①CAS组的高血压病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平均收缩压(24 h、白昼、夜间)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NCAS组(P<0.05或<0.01);两组非杓型血压节律者分别占58.0%、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质量指数、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舒张压和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24h收缩压变异系数密切相关(P<0.01或<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效控制白昼和夜间的收缩压,降低收缩压变异性,可能对改善CAS有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5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无并发症者12例,合并糖尿病者30例,合并高血压者76例,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者32例;血脂异常者77例,血脂正常者73例。将150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血脂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之间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稳定性、内-中膜厚度(IMT)、平均斑块数和斑块积分的差异,再依据是否检出颈动脉斑块分为两个亚组,比较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其余三组比较,无并发症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降低,稳定斑块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其余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正常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血脂异常组,而稳定斑块率显著高于血脂异常组(P<0.01)。无并发症组IMT、平均斑块数和斑块积分均显著小于其余三组,合并高血压组以及合并糖尿病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小于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组(P<0.01)。血脂正常组IMT、平均斑块数和斑块积分均显著低于血脂异常组(P<0.01)。未检出斑块组血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检出斑块组(P<0.01)。结论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及加重其程度和不稳定性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合并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颈动脉超声的检查,以及时监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变化,良好地控制脑梗死的发生与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初发未经降压治疗的EH患者128例作为高血压组,检测血压、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及生化指标,采用胶乳免疫比浊定量法测hs—CRP,循环酶法测Hcy水平。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将EH患者分为高血压1级组(43例)、高血压2级组(46例)和高血压3级组(39例),并对EH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其分为无病变组(48例)、内膜增厚组(42例)和斑块组(38例)三个亚组。以4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组hs—CRP、Hcy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级别组间hs—CRP、Hcy水平比较,hs—CRP水平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ey水平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高血压合并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组间hs—CRP、Hey水平比较,hs—CRP、Hcy水平斑块组和内膜增厚组高于无病变组,斑块组又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IMT除与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脉压、LDL呈正相关(P〈0.05或P〈0.01)外,同时与hs—CRP、Hcy呈正相关(r=0.610和r=0.571,P〈0.01)。结论ha—CRP、Hey与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发生发展有关,提示早期干预炎症反应及高Hcy血症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尿酸(UA)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将6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3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组(IMT≤0.9 mm)(16例)、颈动脉IMT增厚组(IMT 1.0-1.3 mm)(19例)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IMT≥1.4 mm)(25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乳胶浊度法测定3组患者Lp(a)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组患者Hcy水平,采用酶连续监测法测定3组患者UA水平。结果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cy、Lp(a)、UA水平均明显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P均〈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cy、Lp(a)、UA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IMT增厚组(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中患者血清Hcy水平与UA水平呈正相关(r=0.65、0.70,P〈0.05),Hcy水平与Lp(a)水平呈正相关(r=0.63、0.67,P〈0.05),Lp(a)水平与UA水平呈正相关(r=0.67、0.65,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cy、Lp(a)、UA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卢艳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073-3074
目的 研究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163例老年患者(观察组)进行身高、体重、血糖、血脂、血压等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测量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对IMT水平和斑块情况与心血管病危险因子如血脂、血糖、体重指数(BMI)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IMT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不同危险因素个数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IMT水平、斑块检出率、钙化率均随危险因素个数增多而升高(P<0.05).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收缩压(SBP)、总甘油三酯(TG)等均与颈动脉IMT相关,其水平随着IMT增高而显著升高(P<0.05).结论 颈动脉超声可以提示心血管的病变和代谢水平的紊乱,是评价心血管功能和风险的有意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高血压患者120例,测定空腹血糖(FSG)、餐后2h血糖、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及动态血压监测;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 hickness,IMT)及有无斑块形成。结果颈动脉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24SBP、nSBP、nDBP较颈动脉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其dSBP、空腹及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纤维蛋白原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体质指数、24hDBP、dDBP、TG三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颈动脉增厚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62.29%,颈动脉正常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37.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75%,与颈动脉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非杓型血压节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因此,积极治疗血压的同时,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应用超声检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特征。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分别评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和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出率;观察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差异性。纳入2009年9月-201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血脂正常,无吸烟等危险因素的191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10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B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和股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颅内动脉各支动脉、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狭窄总检出率、〉50%狭窄检出率的差异;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程、收缩与舒张压等因素对糖尿病性血管狭窄病变的影响。结果①B组患者颈总动脉和股动脉的IMT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0.98±0.14)、(0.86±0.17)mm和(1.03±0.16)、(0.90±0.16)mm(均P〈0.01)。②B组患者颈动脉、下肢动脉的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1);强回声、不均回声的钙化斑块检出率亦高于A组(P〈0.01)。③颅内动脉、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狭窄的总检出率,B组患者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对狭窄率〉50%检出率的比较中,B组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下肢动脉狭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B组患者高血压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与颈总动脉IMT呈线性相关(R=0.417、0.351、0.283,P〈0.05),收缩压水平与颅内动脉、下肢动脉狭窄检出率均呈正相关(R=0.912、0.795,P=0.000)。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和颈动脉、颅内动脉、下肢动脉狭窄的发生率;CDFI与TCD联合检查,对预测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下肢动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综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莹 《糖尿病新世界》2023,(8):36-38+42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初发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7月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68例初发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70名健康对象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检测,并测量肱动脉内径变化。比较两组颈动脉IMT值、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早期反向血流峰值速度(PRV)、动脉搏动指数(PI)、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肱动脉内径[基础内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NMD)],并分析T2DM患者颈动脉IMT值与肱动脉内皮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颈动脉IM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EDV、PSV、PRV、PI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肱动脉基础内径、NMD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FMD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