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颌骨造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为颌骨中心性上皮瘤。临床上常见,但下颌骨的造釉细胞瘤侵犯颅底骨板者极为罕见。 1983年3月,我们为一左下颌骨造釉细胞瘤术  相似文献   

2.
李秀红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7):2340-2341
造釉细胞瘤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占颌骨牙源性肿瘤的63.2%,且80%~90%发生于下颌骨[1],造釉细胞瘤生长缓慢往往在就诊时肿瘤已侵犯大部分颌骨,已不适合行颌骨方块切除手术,单纯的保守性治疗术后复发率又高。近年来,开窗减压术日益受到颌面外科医师的关注,以其治疗角化囊肿、基底细胞痣样综合征和单囊型造釉细胞瘤可以明显缩小病变范围,恢复颌骨形态,避免颌骨切除,且术后复发率均比囊肿刮除术低[2]。行颌骨切除则可降低其复发率,但会带来面部形态改变、咀嚼功能下降、下唇麻木等并发症。在尽可能保留颌骨形态功能情况下降低术后复发率是治疗造釉细胞瘤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造釉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牙源性颌骨肿瘤,多发于成年人,下颌骨比上颌骨多,极少数可发生在胫骨或脑垂体内。下颌骨造釉细胞瘤多位于下颌骨体、角部。临床上表现为下颌骨缓慢地进行性膨大,如肿瘤发展很大,骨质破坏多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影响咀嚼功能,并致颌面畸形,本文对我科自1984年以来收治的12例造釉细胞瘤患者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4.
造釉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牙源性良性肿瘤,易复发,好发于下颌骨,临床治疗手术为主,其术式有肿物刮治术,矩形或部分骨切除和颌骨切除术。我科用刮治加液氮冷冻的方法治疗一例下颌骨造釉细胞瘤,三年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造釉细胞瘤是牙源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发生在颌骨者较多,下颌骨多于上颌骨,易复发,大多数为良性.  相似文献   

6.
造釉细胞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一种颌骨中心性上皮肿瘤,以下颌骨多见。治疗方法主要采取颌骨切除并自体骨移植术。但由于手术创口与口腔相通,因而易感染导致植骨手术失败。为了探索有效方法以促进创口愈合,降低感染发生率,我科于1989年10月-1990年12月对23例下颌骨造釉细胞瘤自体骨移植术后患者,应用WS-频谱治疗仪局部照射后对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收到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及照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20例下颌骨复发性造釉细胞瘤。虽然肿瘤复发大多数出现于病变剜除之后,但受累颌骨切除后亦有复发。我们强调术中应彻底清除可能隐匿在病变周围松质骨中的残余瘤,并且尽量保存下颌骨的连续性以维持其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莫小勤  黄丽群 《右江医学》1998,26(3):206-207
造釉细胞瘤是颌骨中心性上皮肿瘤,好发于下颌骨体和下颌骨角,瘤组织主要来源于造釉器或牙板上皮,生长缓慢,多为良性肿瘤,少数可发生恶变。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将病变的下颌骨切除并植入同体肋骨,异体下颌骨或人工钛制下颌骨,效果满意。1986年以来,我科先后对...  相似文献   

9.
<正> 造釉细胞瘤为颌骨中心性上皮肿瘤,在牙源性肿瘤中较为常见。一般多发生于成年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多发生于下颌骨。关于造釉细胞瘤的组织来源,尚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认为由釉质器或牙板上皮发生而来;但也有认为系由牙周膜内上皮残余或由口腔粘膜基底细胞发生而来;亦有谓由始基或含牙囊肿等转变而来。发生于颌骨以外的造釉细胞瘤可能由于口腔粘膜基底细胞或上皮异位发展而成。如发展较快,可能恶变为肉瘤。多发生于青壮年,以下颌骨体部及下颌角为常见。上颌骨的造釉细胞瘤很少  相似文献   

10.
1 引言造釉细胞瘤是常见的牙源性肿瘤,约占牙源性肿瘤的63.2%,属于良性肿瘤,有浸润性,手术切除不彻底易复发,但复发于软组织的很少见,国内外报道不多,将收治2例报告如下。 2 病历摘要例1 游某,女,48岁。曾于8年前因左下颌骨造釉细胞瘤,行左下颌骨半侧切除术。术中植入塑胶支架,术后1个月因感染取出支架。近1年来左颧颞部逐渐隆起,局部不红,  相似文献   

11.
颌骨造釉细胞瘤57例分析沈容舜(附属医院口腔科)关键词颌骨造釉细胞瘤中图法分类号R739.82颌骨造釉细胞瘤为颌骨中心性上皮瘤,是常见的牙原性肿瘤之一。造釉细胞瘤主要发生在下颌骨,少数可发生在胫骨及尺骨。本文就我院自1972年以来收治的57例,分析如...  相似文献   

12.
造釉细胞瘤是颌骨牙源性肿瘤中最常见者,好发于下颌骨,多见于成人.肿瘤生长缓慢,早期多无症状,一般不足以引起患者的注意.随着肿瘤的增大,可引起颌骨膨大,甚至造成面部畸形.此种肿瘤,无论在临床上或X线上都具有一些特征性表现.根据这些表现,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myeloma 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恶性疾病 , 是恶性浆细胞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1]. 多见于中年以上的患者 , 病变又多发生在扁骨的骨髓部位 , 而主要侵犯颌面部的下颌骨者较为少见 , 发生在颌骨的 Mm的 X线影像形态表现复杂 , 与造釉细胞瘤 , 骨巨细胞瘤 , 转移性肿瘤 , 尤文氏肉瘤等较为相似 , 因此 , 对本病缺乏认识 , 临床中易发生误诊 , 了解 Mm的临床表现特点对诊断 Mm可提供帮助 . 我科于 2000年 6月 11日以下颌骨造釉细胞瘤误诊收治 1例 , 本文通过对下颌骨 Mm误诊病例的分析 , 增加对 Mm疾病的临床特征认识 , 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 . 分析如下 :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颌骨肿瘤术前误诊的原因。方法:对24例临床误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颌骨牙源性囊肿和造釉细胞瘤之间的误诊达15例之多,其中颌骨牙源性囊肿误诊为造釉细胞瘤10例,造釉细胞瘤误诊为颌骨牙源性囊肿5例。  相似文献   

15.
118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中,上颌骨较下颌骨多见,上颌以前牙区最多,下颌则以磨牙及升枝区为多。病理诊断含牙囊肿占首位,其次为根尖囊肿,单囊或多囊性造釉细胞瘤,角化囊肿,面裂囊肿,孤立性囊肿,动脉瘤型骨囊肿及始基囊肿。115例病理与临床诊断对照,诊断符合率为86.1%。误诊主要发生在颌骨囊肿与造釉细胞瘤之间,仔细阅读X线片是鉴别诊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造釉细胞瘤为颌骨中心性上皮肿瘤,临床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由于术后下颌骨缺损可导致功能丧失或颜面畸型。传统的修复方法效果不令人满意。而钛板以其质量轻、植骨坚固、组织相容性好、术后功能及面容恢复好、疗程短等特点使颌骨缺损修复技术得到完善。由于采用新的技术方法。因此护理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技术需要。改变传统的护理  相似文献   

17.
<正> 造釉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牙源性上皮性肿瘤。本文结合我科治疗的造釉细胞瘤63例分析,就诊断和预防术后感染等问题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982年至1994年收治的造釉细胞瘤63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76岁,尤以35—45岁年龄段为多见,共37例,占58.7%。源于上颌骨11例,下颌骨52例,上下颌骨发病率比为1:5。发生于下颌骨者,其中角部27例,占51.9%;体部13例,占25.0%;颏部2例,占3.8%;下颌升支部7例,占13.5%;两侧同时受累3例,占5.75%。据63例X线片观察多囊型37例,单囊型19例,蜂窝型7例,其中11例肿瘤区有缺牙,19例  相似文献   

18.
43例颌骨造釉细胞瘤复发因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造釉细胞瘤是一种较常见的牙源性肿瘤 ,虽为良性 ,但因具有明显的局部浸润、破坏颌骨和高复发率的特点而日益引起广大口腔科医师的重视。本研究对 43例复发性颌骨造釉细胞瘤的复发因素进行了探讨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  所有病例来源于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1963年 2月 -2 0 0 1年 5月收治的住院病员。病例入选条件 :①首次手术后病理确认为颌骨造釉细胞瘤。②均经手术治疗。③均有至少一次以上的复发史且每次均经病理证实。④影像学病历资料完整。复习全部病历资料 ,多次复发者均统计为一例入选病例。2 结果2 .…  相似文献   

19.
造釉细胞瘤与牙源性囊肿为两种极其相近似的疾病,临床上常有误诊发生。据 Ge-tter 氏报道,有33%的造釉细胞瘤与牙源性囊肿有关系。我国吕氏近期报道其与牙源性囊肿,尤其是角化囊肿误诊率达41.6%。我们体会,造釉细胞瘤的术前诊断正确与否确实十分重要,因为将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而误诊的病例常是在颌骨牙源性囊肿的基础上,发生造釉细胞瘤,其中尤以单房者诊断更困难。此时,造釉细胞瘤的体积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2例颌骨造釉细胞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表明此种肿瘤多发生于20—40岁,病程一般较长。肿瘤发生部位,下颌骨最多19例,上颌骨3例。病理特征,肿瘤一般较大,本组平均最大直径为4cm,多数为囊性,少数为实性。组织学以滤泡型为主18例,丛状型2例,棘细胞型和颗粒细胞型各1例。并对颌骨造釉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