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89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8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类型;对冠心病组不同支病变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冠心病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7.64%,显著高于对照组(33.75%,P〈0.01)。②两组颈动脉斑块以软斑最多见,冠心病组软斑占37.12%,扁平斑占16.59%,混合斑占25.76%,硬斑块占20.53%;对照组软斑占34.09%,扁平斑占22.73%,混合斑占25.00%,硬斑占18.18%。③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者之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超声了解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将6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心绞痛组和心肌梗塞组。应用冠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冠心病二组患者的颈动脉钙化斑发生例数、钙化斑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ArteryIntimaMediaThickness,CAIMT)均较对照组增多增大。P<0.05。尤其当冠脉存在多支病变时更为明显,P<0.01。CAIMT/D在冠心病组≥0.1,P<0.05.颈动脉超声观察钙化斑和CAIMT,是预诊冠脉病变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Ⅱ型斑块的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妊娠相关蛋白酶-A(PAPP-A)和丙二醛化低密度脂蛋白(MDA-LDL)水平,从临床角度探讨斑块破裂的原因。方法收集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85例,根据斑块形态,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即I型病变(表面光滑)组(n=31),Ⅱ型病变(表面不规则)组(n=35)及Ⅲ型病变(长段不规则)组(n=19),冠脉造影正常的25例为对照组纳入研究。检测各组血浆PAPP-A、MDA-LDL、LDL、HDL。结果Ⅱ型病变组平均血浆PAPP-A、MDA-LDL显著高于对照组、Ⅰ型病变组、Ⅲ型病变组(P均〈0.01)。Ⅱ型病变组血浆MDA-LDL与LDL、HDL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MDA-LDL与PAPP-A呈中度正相关(r=0.630,P〈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斑块破裂的冠心病患者血浆PAPP-A、MDA-LDL水平明显升高;MDA-LDL与与PAPP-A呈中度正相关。提示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加强均是导致斑块破裂的原因。且氧化应激可能通过诱导、加剧炎症反应或与炎症因子交互作用发挥其致斑块破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指数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相关性。【方法】对82例入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冠状动脉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及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双支或三支病变患者)。采用高频超声探测双侧颈动脉IMT和斑块指数,以及测定血清hsCRP。sICAM-1含量。【结果】①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IMT.软斑指数,硬斑指数及总宽块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和IMT,软斑指数。总斑块指数明显高于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血清hs-CRP,MCAM-1含量亦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②血清hs—CRP和血清sICAM-1与IMT.软斑指数,硬斑指数及总斑块指数均呈正相关。【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初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炎性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新生血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关系。方法312例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51例(ACS组),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261例(sCAD组)。采用超声造影技术检测2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供分析的超声声像图参数包括:斑块造影增强强度(A值)、斑块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增强强度比值、斑块厚度、斑块回声的特点(软斑块、硬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结果 ACS组患者斑块厚度平均为(2.6±0.4)mm,sCAD组患者斑块厚度平均为(2.9±0.8)mm,2组患者斑块厚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3,P=0.058)。ACS组43例(84.3%,43/51)为软斑块,8例(15.7%,8/51)为混合斑块,无硬斑块和钙化斑块;sCAD组174例(66.7%,174/261)为软斑块,19例(7.3%,19/261)为硬斑块,16例(6.1%,16/261)为钙化斑块,52例(19.9%,52/261)为混合斑块。ACS组患者软斑块所占比例高于sC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4,P=0.012)。ACS组患者斑块增强强度及其比值分别为(11.3±3.2)dB和0.6±0.2,sCAD组患者斑块增强强度及其比值分别为(8.9±3.3)dB和0.4±0.2,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50、7.419,P均<0.01)。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可发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密度显著高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揭示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密度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150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并同时行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将颈动脉内壁分为六型:内膜无增厚、内膜增厚、扁平斑、软斑、硬斑、溃疡斑。根据病情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组和其他病情组。冠脉造影阳性者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结果:冠脉造影阳性的患者与阴性者相比,颈动脉的内膜增厚、扁平斑、软斑、硬斑及溃疡斑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性质与程度与冠心病存在着回归关系,特别是内膜增厚及软斑两种类型。在冠心病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组的软斑发生率高,内膜增厚发生率十分明显。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很好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筛选冠心病高危患者提供依据,特别是软斑对急性冠状动脉病变的筛选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7.
超声检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者颈动脉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冠心病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者(三支病变)颈动脉斑块及左心功能,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者52例,超声检测其左,右颈动脉及左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斑块位于左侧颈动脉91处,右侧颈动脉78处,32.5%位于颈动脉前壁,67.5%位于后壁。心功能对照组与三支组比较P<0.01。结论:三支病变者颈动脉班块以硬斑多见,颈动脉分叉处多分,冠脉与颈动脉病变相关密切,心功能已有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的184例拟诊冠心病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121例)与非冠心病组(63例),而冠心病组又根据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多支病变三个亚组,同时,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IMT与斑块Crouse积分,观察超声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①颈动脉IMT: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明显大于非冠心病组,且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多,患者颈动脉IMT明显增厚(P0.05);②斑块Crouse积分:冠心病组的斑块Crouse积分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且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多,患者斑块Crouse积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IMT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紧密相关,通过超声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判断病情及给予针对治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90例冠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超声检查,比较有无冠脉病变及不同冠脉病变之间与IMT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指数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超声评价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超声检测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疑冠心病患者56例,应用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动脉粥样斑块的定义为内-中膜厚度≥1.3mm。其中50例进行经冠状动脉造影。颈动脉横断面顺应性,容积扩张性和僵硬指数作为评价颈动脉缓冲功能的指标。结果 56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者30例,与未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相比,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冠脉2支和3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01)。结论 并发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脉多支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超声有助于早期检测外周大动脉损害,这对于指导治疗和预防冠脉事件是极其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 (IL-23)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集的脑梗死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血清IL-17及IL-23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是否检出斑块,分为颈动脉硬化组(86例)与非颈动脉硬化组(39例).颈动脉硬化的患者按其斑块性质进行分组,可分为软斑块组(35例)、硬斑块组(21例)、混合性斑块组(30例);颈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采用半定量法,按严重程度分组,分为Ⅰ级(29例)、Ⅱ级(43例)、Ⅲ级(14例).结果 颈动脉硬化组与非颈动脉硬化组IL-17和IL-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17:(31.42±8.73) μg/L与(22.81±6.52) μg/L,t=5.15,P<0.01;IL-23:(21.79±9.34) μg/L与(14.33±6.21) μg/L,t=4.99,P<0.01].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性斑块组IL-17和IL-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181、3.835,P均<0.05),且软斑块组和混合性斑块组患者血清IL-17表达高于硬斑块组(P =0.001;P =0.007),软斑块组患者血清IL-23表达高于混合性斑块组和硬斑块组(P =0.017;P =0.045).按斑块严重程度所分Ⅰ、Ⅱ、Ⅲ级组IL-17和IL-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1.046、3.739,P均<0.05),且Ⅱ、Ⅲ级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并存在相关性(r=0.892,P=0.000;r =0.420,P=0.041).结论 IL-17和IL-23参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早期发现并干预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VLC)中CO2气腹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及术前经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CO2气腹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08年12月择期在全麻下行TVLC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组(R-SGB组)各30例。分别于麻醉后SGB前(T0)、SGB后(T1)、气腹后10min(T2)、20min(T3)和30min(T4)记录HR、MAP并分析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HRV通过功率谱分析:低频率(LF),高频率(HF),LF/HF比率,总能量(TP)。【结果】CO2气腹后老年冠心病患者LF、LF/HF、TP均升高(P〈0.05)。R-SGB组气腹后各时点LF、LF/HF、TP升高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F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CO2气腹使老年冠心病患者交感神经活性显著升高,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可减轻CO2气腹时的心血管反应,维持CO2气腹时的交感/迷走神经张力的均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冠脉造影检查除外冠心病的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其Crouse积分,观察3组之间IMT、Crouse积分的差异和相关性;冠脉造影检查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再将以上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采用Gensini评分评判严重程度,观察各组之间Gensini评分的差异,并将IMT、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行相关性分析,得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MI、UA组与对照组IMT值及Crouse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O.05),非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IMT值及Crouse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具有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冠心病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拟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28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194例为冠心病组,冠状动脉无狭窄或狭窄程度〈50%的86例为对照组;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双支、多支病变亚组。分别测定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颈总动脉与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颈总动脉与颈动脉分叉处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冠心病组,随病变分支的增多,颈动脉超声检查指标与血尿酸随之升高(P〈0.05或0.01)。结论颈动脉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与冠心病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背向散射积分 (IBS)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31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和 2 8例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颈动脉斑块数量和性质、内中膜厚度 (IMT)和斑块背向散射积分校正值 (IBS % )的差别。结果 AMI组和UAP组软斑检出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 ,其IBS %值显著低于SAP组和对照组 (P <0 .0 0 1) ;IMT值AMI组、UAP组和SAP组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明显不同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应用IBS可以客观、定量评价颈动脉斑块性质 ,可能为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和冠心病预防措施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解放军208医院461临床部2008年2月-2010年10月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035例,其中非死亡患者994例(A组),死亡患者41例(B组);同期选取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成人1377例作为对照组(C组).按年龄将A组分为Ⅰ、Ⅱ、Ⅲ组,将B组...  相似文献   

17.
刘伟英  刘双喜  张建国  刘丽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235-2236,2239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对69例在近期出现过TIA发作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有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中未使用他汀类药物,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d治疗6个月,两组治疗前后测定颈动脉粥样宽块大小、粥样斑块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和血脂、C反应蛋白(CRP)。【结果】35例患者经辛伐他汀20mg/d治疗6个月,颈动脉粥样斑块明显缩小,以软斑最明显,混合斑次之,硬斑不明显,粥样斑块从IMT(1.42±0.45)mm降为(1.03±0.42)mm,下降幅度为2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辛伐他汀通过降低LDL-C,拮抗炎症反应,可以稳定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rateturbulence,HRT)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MI患者40例,于PCI前及PCI后2h、12~24h及术后1周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HRT变化情况。【结果】AMI患者成功PCI(TIMⅠ-Ⅲ级)术后2h内震荡斜率(TS)值即明显改善(升高)(P〈0.01),而震荡初始(TO)无明显改善(P〉0.05);术后12~24h及一周后TO及TS较术前、术后2h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术后12~24h及一周后HRT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后行PCI(TIMI1I级)患者术前、术后HR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MI患者成功PCI再灌注(TIMI-Ⅲ级)治疗后可明显改善HRT,提示成功PCI可改善和恢复AMI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的抗心律失常保护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长期应用比索洛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英杰  崔燕  陈翔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0-12,16
【目的】评估长期应用比索洛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经过超声检查有颈动脉斑块患者100例(男62,女38)例,年龄(65±15)岁,随机分为A、B两组,B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疗程共2年。每6个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性质、数目的变化以及颈动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治疗6~12个月,两组间及治疗组前后在内-中膜厚度、颈动脉血流参数,斑块性质、数目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至治疗18~24个月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比索洛尔长期应用疗效确切,有减轻内-中膜厚度及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