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及同时又对合并有心肺等基础疾病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加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30例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内科基础治疗上加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治疗,30例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单纯内科基础治疗,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和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穿刺清除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4周疗效评定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疗效较好,创伤小,操作简捷、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与内科治疗及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2年大连市中心医院内科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167例,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病例153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病例186例。比较病人发病后1个月末的死亡率、术后颅内感染率、术后再出血率。结果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及内科组在发病1个月末死亡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死亡率低于其余2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比较颅内感染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30~50 mL的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及内科治疗相比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急性期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故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可能更适合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陈明  李志强  刘英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0):1288-1291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外科微创治疗、开颅清除术及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组(微创组)35例,开颅治疗组(开颅组)30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内科组)15例,3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降颅压、调整血压以及预防感染、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开颅组在此基础上行开颅手术治疗,微创组在此基础上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比较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病残率。结果:微创组总有效率为82.9%,较开颅组(56.7%)和内科组(33.3%)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与开颅组和内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微创组的病死率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3个月时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较开颅组和内科组明显改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YL-1型颅内血肿粉碎针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疗效显著,该技术方法先进、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与内科治疗及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2年大连市中心医院内科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167例,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病例153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病例186例。比较病人发病后1个月末的死亡率、术后颅内感染率、术后再出血率。结果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及内科组在发病1个月末死亡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死亡率低于其余2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比较颅内感染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30~50 mL的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及内科治疗相比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急性期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故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可能更适合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160例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微创组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碎吸针进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进行内科保守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总有效率(87.5%)优于对照组(40.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周和4周,微创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梁红斌 《微创医学》2010,5(2):113-115
目的比较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保守疗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微创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微创组患者在CT引导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保守组患者只进行内科传统的保守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微创组平均首次血肿清除率为(56.5±18.6)%,平均总清除率为(78.6±21.5)%。微创组患者的死亡率(10.0%)显著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微创组和对照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3.1±9.8)分和(25.3±11.4)分,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ADLⅠ~Ⅲ级者22例(73.3%),对照组中仅6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保守疗法比较,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患者死亡率低、恢复较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林宝荣  王顺旺 《吉林医学》2013,(20):4030-4032
目的: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小量脑出血的疗效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高血压小量脑出血患者73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治疗组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再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两组治疗的疗效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在治疗效果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能迅速清除血肿、创伤小、密闭性强、不容易感染、简便易操作、安全有效等优点,对于小量脑出血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8.
宋江莉  孙启刚 《吉林医学》2010,31(22):3693-3694
目的: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随机抽取微创组42例和此前内科保守治疗病例42例进行临床比较。结果:微创组总有效率91.6%,优良率为66.6%,均优于保守组(7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病死率(14.3%)显著低于保守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术治疗脑出血创伤小,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肖宗健 《微创医学》2011,6(3):232-233
目的对比微创与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应用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37/4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0.0%(3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轻肺部感染1例,无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1例,3例消化道出血,其中2例患者死于脑疝,1例患者死于肾功能衰竭。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微创与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疗效确切、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但相对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邹胜华 《吉林医学》2015,(7):1296-1297
目的:分析和研究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6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应用于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减轻血肿对脑组织损害与压迫,对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清热化痰通腑法防治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继发性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30 mL)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或钻孔置管血肿引流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患者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予以鼻饲清热化痰通腑中药(千金苇茎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以鼻饲安慰剂处理。根据病情轻重,分别采用气管切开术,重型肺炎者使用支纤镜下肺泡灌洗,并结合痰培养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气管切开例数、重型肺炎肺泡灌洗例数、咳痰消失时间和发热缓解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气管切开例数和肺泡灌洗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咳痰消失时间、发热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清热化痰通腑法能有效防治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继发性肺部感染,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木秀  欧海荣 《河北医学》2010,16(10):1210-1213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开颅穿刺引流术,观察组给予微创穿刺引流术。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为3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3.33%,对照组为2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2天、第3天格拉斯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肿穿刺引流+开颅血肿清除内减压两种手术方式序贯治疗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后,脑血流变化情况及与手术效果及预后关联性,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序贯治疗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3年6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手术治疗的180例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序贯手术治疗组(60例)与大骨瓣开颅组(120例)。观察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使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动态监测大脑中动脉的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值。结果 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后TCD显示脑血流发生改变,其波谱形态与临床症状及手术疗效有关。序贯手术治疗组术后第7、14天Vm、PI值、病死率及疗效明显优于大骨瓣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肿穿刺引流+开颅血肿清除内减压两种手术方式序贯治疗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及手术疗效均优于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在危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抢救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熊建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4):28-29,32
目的对比探讨小骨窗开颅与直视下锥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近期确诊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严格限定入选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60例行小骨窗开颅术.对照组60例行直视下锥孔引流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GOS临床评分及血清GFA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间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预后优良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血清GFAP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在第7天达到高峰(P〈0.05);研究组在第7、14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一般情况下优于直视下锥孔引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术后314天加醒脑开窍针法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术后单纯予常规药物治疗。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比较治疗前后Glasgow昏迷评分(GCS)、简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早期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39%,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治疗组GCS、FMA、BI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开颅、尿激酶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手术时间[(93.0±14.4)min]、GCS评分((8.1±2.5)分]、COS良好率[66.7%(20/30)]明显优于对照组[(121.7±18.7)min、(10.2±3.4)分、50.0%(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残留血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3.3%)明显低于对照组(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后NDF评分均优于同组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DF评分【(25.42±5.14)分】优于对照组【(18.51±3.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较好,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于洋 《中外医疗》2014,(3):15-16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取同时期接受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出血量为30~80mL时,小骨窗开颅手术的临床效果优于大骨瓣开颅手术(P〈0.05);当出血量〉80mL时,两种手术的临床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出血量较少的高血压脑出缸患者(30.80mL),临床上可优先选择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9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实验组在依达拉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减少,实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有效率为76.67%,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依达拉奉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早期血压控制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未给予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明显增高(76.67%VS93.44%),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31.67%VS4.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平均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高于观察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再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高于无再出血患者( P<0.05)。结论:超早期血压控制通过显著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和防止血肿体积扩大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丁燕  刘小平  王兰青 《中国医药导报》2014,(34):113-115,124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锻炼遵从性及效能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于浙江省义乌市中心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术后护理组)40例和观察组(个性化护理组)4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及8周时的锻炼遵从性、治疗效能感及对护理各个方面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干预前的锻炼遵从性、治疗效能感及对护理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4周及8周时的锻炼遵从性及治疗效能感均好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指导及态度的总满意率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锻炼遵从性及效能感中的效果较好,患者对本护理模式的认可程度也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