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影响脊柱融合的因素很多,但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变化与脊柱融合相关关系的报道较为少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第一外显子29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脊柱融合的相关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多态性观察实验,2007—07,2008~05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子中心实验室完成。对象:山东半岛汉族人200名正常人和210例颈腰椎植骨的手术患者。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210例脊柱融合患者和200名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29T〉C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并根据影像学的表现对植骨融合状况进行分级,分析其与脊柱术后植骨融合疗效之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29T〉C单核苷酸多态与脊柱植骨融合是否有相关性。结果:脊柱融合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存在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29T〉C单核苷酸多态性,其多态性在脊柱融合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707),但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29T〉C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差异与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P=0.001),与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程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647)。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29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中TT基因型可能是促进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的一个重要遗传因素;而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影响因素较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48例颈椎前路减压联合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平山病的术中配合方法。[方法]配合完成颈椎前路减压联合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手术48例。[结果]48例手术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结论]为确保颈椎前路减压联合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手术的成功,要求手术人员有过硬的业务本领、熟练的操作技能、充分的心理和手术器械的准备,术中的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椎前路钢板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恢复颈椎的生理性前凸,同时能够预防单纯植骨时植骨面微小活动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增加植骨融合率.但在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时,仍存在不同植骨物的选择:是取整块自体骨?还是运用钛网植骨?目的:分析比较3种不同颈椎前路融合植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92例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型颈椎病而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的患者,均获得随访3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路减压:6例行单纯植骨,21例行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Robinson植骨),65例行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观察3种不同颈椎前路融合植骨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6例单纯植骨患者中2例发生植骨块脱出,1例发生融合节段假关节形成,1例发生髂骨供区疼痛;21例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患者中6例发生椎间高度丢失,3例发生髂骨供区疼痛;65例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中11例发生内植物下沉,椎间高度丢失,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结果显示单纯植骨因外固定时间长、并发症多目前较少使用;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存在植骨吸收和供区并发症的缺点;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解决了供区并发症的问题,但仍存在钛网下沉、椎间高度丢失的缺点,术后6-9个月椎间高度丢失无明显增加,已获得椎间融合,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不需要特别处理,由于它能从根本解决植骨供区并发症的问题,因此提倡使用钛网植骨内固定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后的重建,但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和规范的操作.  相似文献   

4.
张福囤 《临床医学》2011,31(2):102-103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标准术式,从早期的自体髂骨移植到目前钛网和各种Cage,从简单的骨植入到目前的单皮质自锁钛钢板,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已取得良好效果。但是随着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术后在融合相邻节段出现退行性改变的现象已经引起越来越多脊柱外科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标准术式,但取自体髂骨存在较多供骨区并发症,寻找合适的骨修复替代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的:分析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修复材料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试验组21例将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载体为药用明胶、注射用大豆卵磷脂、羟基磷灰石等)及自体骨赘植入PEEK cage融合器,对照组19例将自体骼骨植入PEEK cage融合器。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高度、并发症、融合率、JOA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经过治疗后,两组均获得了即刻的颈椎稳定,颈椎前凸、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椎间高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随访12个月时,试验组Cobb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椎间融合率、颈部与上肢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获得骨性愈合。表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结合自体骨赘植骨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可有效恢复并维持颈椎前凸、融合节段的高度,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自体髂骨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重建的材料较多,如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钛网等,但各种材料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体植骨替代材料.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自体髂骨进行对比.方法:2009-01/2010-03对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植骨,18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以及融合节段椎体前缘、后缘高度.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 6~14个月随访,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人工椎体组及自体髂骨组融合节段后缘高度和前凸Cobb角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即刻差值、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根据融合标准,治疗后6个月两组融合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作为颈椎前路植骨材料,融合率同自体髂骨相似,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重建的材料较多,如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钛网等,但各种材料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体植骨替代材料。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自体髂骨进行对比。方法:2009-01/2010-03对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植骨,18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以及融合节段椎体前缘、后缘高度。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6~14个月随访,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人工椎体组及自体髂骨组融合节段后缘高度和前凸Cobb角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即刻差值、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根据融合标准,治疗后6个月两组融合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作为颈椎前路植骨材料,融合率同自体髂骨相似,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早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O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的经验。方法采用下颈椎骨折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入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5例患者经3~6个月随访观察,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只要患者全身状况良好,1周内行前路减压植骨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并保颈椎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早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O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的经验。方法:采用下颈椎骨折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入AO带锁钢板内固定要。结果:5例患者经3-6个月随访观察,按Frankel分级,术后此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只要患者全身状况良好,1周内行前路减植骨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并保颈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彭向荣 《当代护士》2003,(10):20-21
颈椎前路手术目的是解除脊髓神经根的受压 ,改善脊髓血运 ,植骨融合椎体 ,在椎体前安置带锁钢板 ,重建脊柱的稳定。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骨折脱位并颈髓损伤[1] 。我院自 1998年 4月至 2 0 0 2年 12月 ,共完成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 32例 ,取得良好效果 ,术中密切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全组共 32例病例 ,男 2 2例 ,女 10例 ,年龄 16~ 6 0岁 ,平均 5 0 5岁。其中颈椎病脊髓型 13例 ,神经根型 10例 ,椎体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 9例。行颈前路减压 ,自体髂骨植骨 ,带锁钢板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加颈椎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及颈椎钢板固定,术后行X线检查。结果:有53例得到随访,其中51例取得骨性愈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及植骨后辅以钢板内固定将使融合节段更加稳定,有助于脊髓型型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早期减压植骨融合加CSLP固定系统治疗下颈椎骨折的经验。方法下颈椎前路减压后用自体髂骨植入加CSLP内固定。结果61例患者经8个月~4年随访观察,全部的病例植骨均完全愈合。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颈椎带锁钢板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生物相容性良好,无磁性等优点。只要患者全身状况允许,一周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CSLP系统内固定有利于脊髓生理功能的恢复及保持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加颈椎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及颈椎钢板固定 ,术后行X线检查。结果有 5 3例得到随访 ,其中 5 1例取得骨性愈合 ,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经减压及植骨后辅以钢板内固定将使融合节段更加稳定 ,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加颈椎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及颈椎钢板固定,术后行X线检查.结果 有53例得到随访,其中51例取得骨性愈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经减压及植骨后辅以钢板内固定将使融合节段更加稳定,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前路手术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方法随访120例采取颈椎前路手术减压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其中采用自体减压碎骨植骨融合、钛网植入、锁定钛板固定者60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锁定钛板固定者60例。结果发生并发症8例,发生率6.7%。其中切口感染1例,硬膜外血肿1例,喉上神经损伤1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脊髓损伤加重1例,螺钉松动移位并钛网下沉1例,钛网下沉并颈椎畸形1例。结论颈椎前路手术解剖结构复杂多变,手术视野小,操作难度大,易出现并发症。出现并发症及时诊断和处理,可预防瘫痪、死亡等严重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脊柱结核患者,经3~4周正规抗结核治疗,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大块自体髂骨(肋骨)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1.5年。结果:3例脊柱结核复发(3%)。另有植骨不融合5例,植骨融合率为94%,植骨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个月)。还有3例术后窦道形成,经切开清创探查,加强换药后痊愈。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70%。14例截瘫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恢复1.1级。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进行彻底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脊柱结核患者,经3~4周正规抗结核治疗,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大块自体髂骨(肋骨)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1.5年。结果:3例脊柱结核复发(3%)。另有植骨不融合5例,植骨融合率为94%,植骨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个月)。还有3例术后窦道形成,经切开清创探查,加强换药后痊愈。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70%。14例截瘫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恢复1.1级。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进行彻底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98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分析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我科收治的98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98例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以上,均达到植骨融合.结论: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术后疗效满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颈椎前路带锁钛板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骨折脱位常采用前路减压,以解除骨折碎骨片、突出椎间盘、脱位的椎体对脊髓的压迫。减压后取自体髂骨嵌入椎体间进行植骨,植骨的稳定与其最后融合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植入骨因固定、护理不当而脱出压迫食管,往往需要再次手术。我院2000年9月~2004年12月行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颈椎前路带锁钛板系统(cervical spine locking plate,CSLP)固定20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主要手术方法,自体骨植骨是植骨融合手术的"金标准"[1]。1986年钛网植骨融合方式引入脊柱外科,较好地避免了术后植骨块塌陷、滑脱、骨不连及进行性颈椎反曲畸形等并发症[2]。本研究回顾分析65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及钛网下沉情况,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