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应用骨水泥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例严格选择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应用骨水泥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行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骨水泥在置钉椎体内的分布以及骨折椎的高度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随访6~24个月,平均11.3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减少,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X线片及CT片观察:骨水泥充填满意,分布于椎体及钉道周围。有1例1椎出现椎旁少量渗漏,无临床症状。椎弓根螺钉术后无松动、脱落。结论椎体强化椎弓根钉置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安全有效,可以减少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降钙素受体基因C1377T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山东半岛汉族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测定290名山东半岛汉族成年人和77名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降钙素受体基因型并计算出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比较不同基因型与各部位骨密度是否存在相关.结果 本研究人群降钙素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χ~2=1.325,P>0.05).367名受试人群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CC型占88.6%,CT型占11.4%,TT型占0%.在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CC基因型较CT基因型在腰椎(P<0.05)、wards三角(P<0.05)有较高的骨密度.骨量正常组各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7,P>0.05).结论 CC型是山东半岛汉族人群最常见的类型,降钙素受体基因型与腰椎、wards三角部位BMD有关联,CT型具有较低骨密度,提示CTR基因型C1377T多态性可能成为胶东半岛汉族人群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就近几年对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相关性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详细地分析了降钙素受体基因突变对骨密度的影响,从而为鉴定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提供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springerlink和ScienceDirect Online数据库1980-01/2007-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骨质疏松、骨密度、候选基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7-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骨质疏松,骨密度",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关于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相关性文献79篇,筛除明显缺少对照的实验研究,并对剩余原文查找全文,排除综述类和重复研究。资料提炼: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31篇进行综述,涉及到降钙素和降钙素受体的作用机制及基因多态性、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相关性方面的研究。47篇被排除的文章中,44篇缺少随机对照或重复研究,另3篇是综述。资料综合:对所选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对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相关性方面的资料进行概括和评价,对降钙素受体基因型在正常与骨质疏松组进行比较。计算不同基因型在人体测量指标、脊柱及股骨骨密度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这些数据分析,降钙素基因多态性在预测骨质疏松方面的潜在价值仍很有争议。结论:分析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相关性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对骨量的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有几个潜在的价值:通过认证哪些基因对骨质疏松的发病有作用,可能会改善治疗方法,实际上一些候选基因本身成为新治疗的靶点;分子标志在认证个体在骨质疏松发病风险方面的潜在价值同样很重要。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的基因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会对认证这种疾病的高危人群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专家型髓内钉与微创经皮锁定接骨板(MIPPO)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与影像学疗效。方法自2014-06—2017-03对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28例采用胫骨远端专家型髓内钉固定,34例采用MIPPO内固定技术。术后对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随访,比较观察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髓内钉组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19.34周,较微创MIPPO内固定组手术平均愈合时间22.45周明显缩短(P 0.05),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负重时间明显缩短(P 0.01),但患肢功能Johner-Wruhs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接骨板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髓内钉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感染率低、对踝关节周围软组织干扰少,对于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是一种优先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背景:影响脊柱融合的因素很多,但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变化与脊柱融合相关关系的报道较为少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第一外显子29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脊柱融合的相关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多态性观察实验,2007—07,2008~05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子中心实验室完成。对象:山东半岛汉族人200名正常人和210例颈腰椎植骨的手术患者。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210例脊柱融合患者和200名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29T〉C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并根据影像学的表现对植骨融合状况进行分级,分析其与脊柱术后植骨融合疗效之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29T〉C单核苷酸多态与脊柱植骨融合是否有相关性。结果:脊柱融合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存在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29T〉C单核苷酸多态性,其多态性在脊柱融合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707),但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29T〉C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差异与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P=0.001),与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程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647)。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29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中TT基因型可能是促进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的一个重要遗传因素;而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影响因素较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背景:影响脊柱融合的因素很多,但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变化与脊柱融合相关关系的报道较为少见。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第一外显子29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脊柱融合的相关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多态性观察实验,2007-07/2008-05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子中心实验室完成。 对象:山东半岛汉族人200名正常人和210例颈腰椎植骨的手术患者。 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210例脊柱融合患者和200名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29T >C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并根据影像学的表现对植骨融合状况进行分级,分析其与脊柱术后植骨融合疗效之间的关系。 主要观察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29T >C单核苷酸多态与脊柱植骨融合是否有相关性。 结果:脊柱融合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存在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29T >C单核苷酸多态性,其多态性在脊柱融合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707),但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29T >C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差异与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P=0.001),与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程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647)。 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29T > C单核苷酸多态性中TT基因型可能是促进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的一个重要遗传因素;而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影响因素较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骨质疏松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峰值骨量达到和骨量丢失均受遗传因素影响.观察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降钙素受体Alu-Ⅰ基因多态性各基因型频率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试验于2005-06/2007-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试验对象:选取332名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纳入标准:健康门诊查体人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患者;患者对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各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骨代谢相关疾病史;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等.其中骨质疏松合并骨折75例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余257例经过骨密度测定确定骨量,按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密度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骨密度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分为骨量正常组(n =201)及骨质疏松组(n =56).②试验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测定257名山东半岛汉族成年人和75名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降钙素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粗隆间、Ward's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结果:纳入受试者33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本试验人群降钙素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 定律(χ2=0.47,P =0.493).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CC型占89.5%,CT型占10.5%,TT型占0%.②年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值之间呈负相关(P < 0.01),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值之间呈正相关(P < 0.01),在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女性CC基因型较CT基因型在ward's三角区有较高的骨密度(P < 0.05),骨量正常组各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山东半岛汉族女性降钙素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降钙素受体C1377T基因多态性可能成为胶东半岛汉族女性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骨质疏松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峰值骨量达到和骨量丢失均受遗传因素影响。观察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降钙素受体Alu-Ⅰ基因多态性各基因型频率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 方法:试验于2005—06/2007—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试验对象:选取332名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纳入标准:健康门诊查体人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患者:患者对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各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骨代谢相关疾病史;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等。其中骨质疏松合并骨折75例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余257例经过骨密度测定确定骨量,按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密度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骨密度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分为骨量正常组(n=201)及骨质疏松组(n=56)。②试验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测定257名山东半岛汉族成年人和75名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降钙素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粗隆间、Ward’s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结果:纳入受试者33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本试验人群降钙素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x^2=0.47,P=0.493)。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CC型占89.5%,CT型占10,5%,TT型占0%。②年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值之间呈负相关(P〈0.01),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值之间呈正相关(P〈0.01),在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女性CC基因型较CT基因型在ward’s三角区有较高的骨密度(P〈0.05),骨量正常组各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山东半岛汉族女性降钙素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之间存  相似文献   
9.
目的:骨质疏松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峰值骨量达到和骨量丢失均受遗传因素影响。观察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降钙素受体Alu-Ⅰ基因多态性各基因型频率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 方法:试验于2005-06/2007-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试验对象:选取332名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纳入标准:健康门诊查体人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患者;患者对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各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骨代谢相关疾病史;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等。其中骨质疏松合并骨折75例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余257例经过骨密度测定确定骨量,按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密度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骨密度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分为骨量正常组(n =201)及骨质疏松组(n =56)。②试验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测定257名山东半岛汉族成年人和75名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降钙素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粗隆间、Ward’s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 结果:纳入受试者33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本试验人群降钙素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 定律(χ2=0.47,P =0.493)。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CC型占89.5%,CT型占10.5%,TT型占0%。②年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值之间呈负相关(P < 0.01),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值之间呈正相关(P < 0.01),在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女性CC基因型较CT基因型在ward’s三角区有较高的骨密度(P < 0.05),骨量正常组各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山东半岛汉族女性降钙素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降钙素受体C1377T基因多态性可能成为胶东半岛汉族女性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质疏松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峰值骨量变化和骨量丢失均受遗传因素影响.目的:通过观察维生素D受体基因 ApaⅠ多态性在山东半岛汉族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选取367名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将受试者分为骨密度正常组227例,骨质疏松组63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组77例.结果与结论:实验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χ2 =1.583,P > 0.05).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aa型占53.1%,Aa型占10.6%,AA型占36.3%.年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值之间呈负相关(P < 0.01),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值之间呈正相关(P < 0.01),在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aa基因型在腰椎(P < 0.05)、wards三角(P < 0.05)骨密度较低.运用χ2检验分析骨密度正常组各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 =4.795,P > 0.05).结果证实,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存在关联,提示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在决定个体骨质疏松症遗传易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