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研究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5年10月我院诊治的川崎病的患儿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儿每天给予用量为2g/kg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患儿每天给予用量为400mg/kg丙种球蛋白,两组均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及血沉(ESR)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6.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4.00%,比较差异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CRP、PLT、ESR的下降速度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疗效显著,大大缩短患儿的退热时间,明显降低患儿CRP、PLT、ESR水平,能使患儿早日康复出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5例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和3例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川崎病病例及实验室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敏感型治疗前WBC、CRP、ESR、LDH较非敏感型明显降低(P〈0.05),Hb、ALB PLT明显升高(P〈0.05)。非敏感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WBC、CRP下降不明显,PLT、ESR、LDH明显下降(P〈0.05),Hb、ALB明显升高(P〈0.05);敏感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WBC、CRP、PLT、ESR、LDH明显下降(P〈0.05).Hb、ALB明显升高(P〈0.05)。结论:WBC、CRP、LDH明显增高,Hb、ALB降低是川崎病患者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不敏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吴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938-293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小儿川崎病患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2组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症状等消退时间,冠状动脉损害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黏膜充血消退、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症状等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小儿川崎病,较常规用药方法相比,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杨丽清  张卫  周维竟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7):134-134,159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124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对照组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组给予丙种球蛋白加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血沉(ESR)、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2.1d,对照组2.9d,治疗组少于对照组,治疗组Plt、ESR、CRP低于对照组。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川崎病能够提高疗效,有利于延缓病情,但对远期疗效,尚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何俊峰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182-183,186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治疗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效果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06年4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02例K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患儿给予IVIG 1 g/kg静脉注射,对照组患儿给予IVIG 2 g/kg静脉注射,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患儿总热程、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s count,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C反应蛋白(creacting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总热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BC、PLT、CRP、ES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L发生率为25.5%,对照组CAL发生率为21.6%,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IG 1 g/k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KD,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CAL的发生率,且与IVIG 2 g/k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KD比较治疗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6.
王燕 《西部医学》2009,21(1):27-27,29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分为两组,A组(大剂量组)50例,B(普通剂量组)组50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A组静脉丙种球蛋白剂量为1.0g/kg·d,B组为0.5g/kg·d。结果治疗72小时后血清胆红素值A组低于B组(P〈0.05),A组患儿皮肤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较B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能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7.
李桂贤 《广西医学》2009,31(11):1683-1684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ASP)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应用ASP加WIG治疗,对照组单用ASP治疗。结果治疗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总热程均短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血沉和C-反应蛋白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可明显提高疗效,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来我院就诊的ABO溶血病新生儿43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23例,给予丙种球蛋白1g/(kg.d),连用2d;对照组20例,给予丙种球蛋白0.5g/(kg.d),连用2d。记录患儿血清胆红素变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和黄疸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黄疸消退时间较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胆红素,减少黄疸消退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对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影响,探讨IVIG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将81例住院K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40例予IVIG 1g/(kg · d)单次静脉滴注,5~6h滴完;对照组41例予IVIG 2g/(kg · d)单次静脉滴注,10~12h滴完。观察治疗过程中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WBC、CRP、PLT、ESR的变化情况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结果: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皮疹消退、淋巴结肿大及手足肿胀等急性期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血WBC、PLT、CRP和ESR均显示明显降低;但两组上述指标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初诊C A L发生率为22.5%(9/40例),对照组为24.39%(10/4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程1个月观察组C A L为4例(10%),对照组C A L为2例(4.88%),对照组CAL比观察组恢复快,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CAL为1例(2.5%),对照组CAL为1例(2.44%),两组CAL恢复情况无差异。结论:应用IVIG 1g/kg和2g/kg治疗KD ,均可有效控制急性期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应用IVIG 1g/kg和2g/kg的疗效在KD发病后2年内相似。但考虑到大剂量IVIG潜在的风险和经济因素,应用IVIG 1g/kg可能是治疗KD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采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B组采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治疗,其余治疗方法两组均相同。观察两组治疗后退热和急性期症状消退时间,应用丙种球蛋白的不良反应及冠脉损害的出现率。结果:B组临床症状改善较慢,退热时间、黏膜充血、皮疹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淋巴结炎消退时间较A组明显较长(P0.01);治疗前两组CAL发生率分别为:B组1例为6.67%,A组0例。经治疗两组均无新增病例。结论:单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在相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 g/kg)静脉注射,对照组采取常规剂量(400 mg/kg)。对比两组患儿BNP及炎症指标水平、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临床疗效及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BNP、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手足硬肿等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2,P=0.014);观察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8.0%)低于并发症发生率(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P=0.01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用于小儿川崎病能够有效降低血清炎症指标及BNP水平,缩短症状恢复时间,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的12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A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g/kg;B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g/kg×2d;C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g/(kg·d)×5d,各组其他治疗相同。观测患儿退热、淋巴结肿大、粘膜充血消退、多形性皮疹及手足症状消退的时间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CAL),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退热、淋巴结肿大、粘膜充血消退、多形性皮疹及手足症状消退时间较B、C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A、B、C各组CAL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2g/kg,单次给药治疗川崎病,能更好的退热,并有效预防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甲基泼尼松龙、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35例RMPP患者均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或口服治疗3个疗程,同时联合应用甲基泼尼松龙针、人血丙种球蛋白针,对照组35例患者仅应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0%以上,明显高于对照组71.4%,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肺部哕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分别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足量、足疗程选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同时对病情严重者早期联合应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临床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诊断角度回顾性分析10年间23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特征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川崎病患儿231例,对其临床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1例患儿前5年发病例数占37.23% (86/231),近5年占62.77%(145/231).年龄分布为3个月~10岁,高峰年龄为<1岁,男∶女=2.12∶1,复发率为1.3%,蒙古族患儿占7.8%.发热在主要临床表现中最为常见(87.6%),肛周脱皮发生率最低(11.4%),伴有其它临床表现的患儿占25.54%.实验室检查结果按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LT升高(90.04%)、ESR升高(74.46%)、WBC升高(59.74%)、CRP升高(57.58%)、CK-MB升高(40.26%)、Hb下降(38.53%).231例患儿中发生冠状动脉病变146例(63.02%),其中首次诊治在基层医院的患儿占67.12%(98/146).结论 10年间川崎病的发病例数约有2/3集中于近5年,实验室检查指标中WBC、PLT、Hb、CRP、ESR的变化可作为川崎病诊断及动态观察疗效的常用参考指标.因“发热”首次诊治在基层医院的患儿构成比较高.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在近10年间呈弧线形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肺炎的疗效.方法 入选病例为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肺炎30例,另选择同期行常规治疗的2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及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临床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如喂养不耐受、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空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发症(消化道出血、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窒息、贫血、呼吸暂停、休克).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达40.0%,无效率23.3%,总有效率达76.7%;对照组显效率34.6%,无效率42.3%,总有效率达57.7%,明显低于观察组,说明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率25%,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空时间均分别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出现窒息、贫血、呼吸暂停、休克、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0%,观察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肺炎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静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川崎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治疗组36 例给予阿司匹林和IVIG 联合治疗,对照组34 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结果 疾病早期(病程7d内)应用丙种球蛋白,患儿在退热、球结膜充血、手足肿胀、颈淋巴结肿大消散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结论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综合性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院观察组35例应用综合性护理,对照组35例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发热、皮疹、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的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热和皮疹消退均较对照组快(P〈0.01或〈0.05),精神萎靡和肢体抖动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日均较对照组短(P〈0.01);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应用综合性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8.
曾志涌  郑平  麦红  黄玉玲 《海南医学》2011,22(23):17-18
目的 评估血小板(PL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在KD患儿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6例KD患儿(KD组)治疗前(发热1周内)及予丙种球蛋白规范治疗2周后的PLT及hsCRP,与57例症状相似的菲KD患儿(对照组)对比,进而分析PLT及hs-CRP与KD的关系.结果 ...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对比两种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该院2005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患小儿川崎病儿童。分成单剂给药组和连续给药组,单剂给药组直接静脉滴注蓉生静丙2 g/d,同时连续给药组静脉滴注蓉生静丙1 g,连续给药2 d,观察两组患儿急性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和各项实验室指标前后变化及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情况,对比二者疗效。结果单剂给药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较短于连续给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相差不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剂给药组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扩张均有好转迹象,单剂给药组患儿恢复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21,P=0.0365)。两组患儿治疗前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之间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川崎病单次给药剂量2g/d的效果要好于1g连续给药2d的给药方式。单次给药2g/d治疗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广泛使用于临床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