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保养身体、培育正气,以求未病前培正避邪以防疾病的发生,达到"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健康状态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防病目的.结合"治未病"思想探讨抑郁症的防治,可成为降低抑郁症发病率及病死率的重要方法.即:抑郁症未发病前预防其发病;抑郁症已发则早期诊治,以防止病情传变;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预防病情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在《金匮要略》中所涉及的范围就有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5个方面。所以,医学有2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从根本意义上讲,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故而医学关注方向也从"已病人群"的"疾病医学"逐渐向‘"未病人群"的"健康医学"扩展,对疾病的策略从"有病求医"向"预防为主"转变,与中医的"治未病"相一致。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的中医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方式方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亚健康,《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预防疾病,中医又称"治未病",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防病于未然,"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注重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防"病后病",疾病痊愈后,注意调护,防止复发.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阴阳失调、五脏功能失衡密切相关.因此"治未病"需从调整人体阴阳气血、五脏平衡着手.本文就应用中医药调理脾胃"治未病"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其含义主要有三层:一是未病先防,强调摄生,预防疾病发生;二是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瘥后防复,痊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后遗症.“治未病”思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理论,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预防、诊疗、康复等实践中.尤其在儿科的预防保健方面,《小儿药证直诀》《幼科发挥》传承并发扬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对儿科临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治未病”思想之所以对儿科临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是与小儿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李允辉 《西部医学》2015,46(6):65,67
<正>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儿科而言,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应用更为广泛,现就以上三方面在小儿临床与保健工作中应用体会进行阐述。1中医"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中指出"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些中医思想均  相似文献   

6.
用"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阻断糖尿病的蔓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中医历来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要想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就必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就是要全民普及糖尿病预防知识,密切监控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既病防变就是要促进糖耐量低减人群向正常糖耐量转化,阻断糖尿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7.
李美娜  何滨  戴菲  徐芳云 《吉林医学》2009,30(24):3198-319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医学模式MH疾病治疗为主转向人的健康医学为主。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所谓“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未病"是中国古代医家针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是对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未病先防、欲病先治和既病防变三个方面。"治未病"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及指导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多种因素导致人群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思想核心是预防疾病,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未病"阶段,把中医"治未病"理论纳入糖尿病前期的防治策略中,将糖尿病治疗重心提前.早期干预,早期防治糖尿病前期阶段,可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说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未病"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既是医疗保健的理想境界,也是衡量医者水平的重要标志。"未病"包括无疾之身、疾病隐而未发、发而未传三种状态;"治未病"具有三种境界,可概括为"未雨绸缪,保身长全""见微知著,救其萌芽""料在机先,阻截传变"。现代"治未病"切入点可以表达为:养生是基础,体质是根本,关注高危人群、发病先兆和干预亚健康状态是重点。中医"治未病"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减轻医疗卫生负担、保障民众健康、发挥中医优势、实现中西医对话与交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理论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体现了中医在预防及治疗疾病等方面的特色以及明显优势。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高血压病的防治将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疾病的致死、致残率以及发病率。“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具体体现: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即未病先防;提前干预以防止高血压病的进展即有病早治;进行合理治疗以预防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即既病防变;进行综合调理以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即瘥后防复。探究运用耳穴压籽、穴位针刺及贴敷、太极拳及中药内服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强调将高血压病防治的阵线前移,充分利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优势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肛窦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将其预防医学思想与肛窦炎的防治结合起来具有显著的意义。在防治肛窦炎方面提出"未病先防"应普及肛窦炎的健康教育、采取合理的饮食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既病防变"强调应及时诊治,以防它变。  相似文献   

13.
浅议中医“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其具体表现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历代医家都高度重视,主张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精神调摄等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即未病先防;病后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既病防变;患病初愈,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即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预防方面,主要针对健康及亚健康人群,预防疾病的发生,使机体恢复至健康状态;治疗方面,治未病思想体现在诊疗全过程,首先是提倡疾病的早期治疗,即所谓“上工治其萌芽”;康复养生方面,强调疾病治愈或缓解后,要继续综合辨治,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保持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适应自然,调和阴阳;调摄精神,怡情养性;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择时用药,防患未然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措施;既病之后则当务之急是早期诊治,救于萌芽;疾病深入,控制传变;瘥后调养,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适应自然,调和阴阳;调摄精神,怡情养性;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择时用药,防患未然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措施;既病之后则当务之急是早期诊治,救于萌芽;疾病深入,控制传变;瘥后调养,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主要思想,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该文以"治未病"思想为研究内容,从思想溯源、理论内涵、具体运用几方面对"治未病"理论在心系疾病的预防、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属于疾病早期预防、治疗的范畴。针对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逐年增加的发病趋势,利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慢性病进行管理,显得非常及时而重要。本研究对杭州市拱墅区祥符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形成固然与外在邪气侵袭人体有关,而人体正气不足更是疾病发生的关键.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20.
中医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根据体质与中医病证之间的关系,分析体质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做到"三级预防"。针对患者的病理体质状态,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体质的偏性,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当疾病处于发病的临界状态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当疾病发生后,抓住体质这个主要因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和方法多种多样,在体质可分的基础上,依据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通过药物或生活方式干预,调整体质偏颇状态,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