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解放军第五医院近10年来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评估10年来RE发病情况与相关因素的关系,阐述回族地区RE的发病特点。方法统计解放军第五医院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胃镜诊断的694例RE,按洛杉矶分类进行分级,自行设计调查表,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RE发病情况。分析RE与病程、年龄、性别、民族、军地发病情况及伴发其他疾病的关系。结果27293例中检出RE694例(2.54%),其中男16876例,检出RE487例(2.89%);女10417例,检出RE207例(1.99%);回族8215例,检出RE176例(2.14%),汉族19078例,检出RE518例(2.72%);部队官兵4629例,检出RE65例(1.40%),地方群众22664例,检出RE629例(2.29%)。2002-2006年检出RE174例(1.71%),2007~2011年检出RE520例(3.04%)。一个或一个以上食管黏膜破损,长径小于5mmRE检出482例(69.45%)。年龄分组中小于40岁检出RE106例(15.3%),40~49岁检出RE181例(26.1%),50—59岁检出RE194例(28.0%),60~69岁检出RE155例(22.3%),70以上者检出RE58例(8.35%)。结论过去10年,RE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银川地区人群以轻度占大多数;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汉族高于回族、地方群众高于部队官兵。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近五年来胃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评估我市RE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胃镜诊断RE 477例,按洛杉矶标准分级,分析其发病率与年龄、性别、分级、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和伴发疾病的关系.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为4.78%,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平均年龄(53.89主14.98)岁;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96:1 (P< 0.05);病变程度以轻度(A+B级)为主(69.6%),但随年龄增长,重度RE检出率增加(P< 0.01);Hp感染检出率RE患者显著低于同期受检人群(28.1%比44.3%,P< 0.05);RE合并食管裂孔疝的发病率为18.7%,以女性居多.结论:本市近5年RE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病变程度加重,发病人群以男性为主,且食管裂孔疝的并发率高于女性.RE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坝高原藏区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7例RE患者的民族、性别、年龄分布、病变分级、症状、伴发病及发病率等资料。结果检出RE 467例,检出率5.94%。其中男289例,女178例,男女比例1.62∶1。患者年龄与病变级别成正相关(P=0.006)。藏族RE检出率6.62%,男女检出比1.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汉族RE检出率3.72%,男女检出比1.6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伴发糜烂性胃炎占17.3%,胃溃疡、十二指球部溃疡、复合性溃疡占12.34%,食管裂孔疝(HH)占4.92%。症状中上腹不适占66.5%。结论高原地区藏族患者RE检出率高于汉族,藏族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伴发疾病以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汁性胃炎等为主。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铜陵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铜陵地区消化门诊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病率及其临床与内镜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针对铜陵3家市级医院2008年6至8月消化内科门诊连续就诊人群,根据国内通用的GERD临床诊断标准(RDQ总积分≥12分)和洛杉矶RE内镜诊断标准进行GERD调查和诊断。结果7 352例消化门诊连续就诊患者中共调查出GER症状患者1072例,GERD199例。GERD患病率为2.7%,其中RE1.3%,NERD1.4%。RE男女比例为3.09∶1,NERD为1.14∶1。40~60岁GERD患者占61.8%。各反流症状发生率依次为反酸78.4%、烧心74.4%、反食52.3%、胸痛40.7%;咽部异物感、夜间咳嗽、声嘶等食管外症状发生率依次为43.2%、12.6%、10.7%。内镜RE分级A级59例(62.8%)、B级26例(27.7%)、C级4例(4.3%)、D级5例(5.3%)。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高脂饮食、不良心绪和经济状况差是GERD的危险因素。结论该地区GERD患者率较低(2.7%),40~60岁人群为GERD高发人群。临床以反酸、烧心、反食、胸痛为主要表现,食管外症状占一定比例。心理社会因素可能参与了GERD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和内镜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诊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食管裂孔疝,并且按照洛杉矶标准进行分级。结果:37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4: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根据洛杉矶标准,A、B级分别与C、D级患者间年龄差异有显著性(P〈0.01)。Hp阳性患者81例,感染率明显降低(P〈0.01)。合并有食管裂孔疝患者36例,与食管炎严重程度和年龄显著相关(P〈0.01)。结论:反流性食管炎男性患者的平均年龄较低,检出量多于女性患者。食管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降低。高龄和合并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食管炎更严重。患者黏膜破损较易发生在食管右半侧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食管黏膜损伤程度、食管动力学变化及酸暴露三者相互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行胃镜检查确诊为GERD患者65例,男34例,女31例,年龄22~65岁,中位年龄48岁,分为NERD组12例和RE组53例,RE组按洛杉矶分级标准分为A、B、C、D组,选1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食管压力测定及24 h动态食管pH值监测。结果 B~D组LESP显著低于对照组和NERD组(P<0.05),RE各组食管括约肌上10 cm压力、食管收缩幅度、无效食管运动发生率与对照组和NER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ESP、食管收缩幅度与食管损伤程度均呈负相关(r=-0.41,-0.48,P<0.05)。 NERD组和RE各组24 h动态食管pH值监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DeMeester评分、酸暴露率和反流周期数均显著低于NERD组(P<0.05),A组合计反流时间、食管酸清除时间、最长反流时间与NERD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DeMeester评分与食管损伤程度均呈正相关(r=0.56,P<0.05)。酸暴露组食管收缩幅度和无效食管运动发生率与非酸暴露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ERD食管黏膜损伤与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食管推进性蠕动功能障碍及酸暴露有关,食管推进性蠕动功能障碍是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经胃镜检查确诊为RE的患者106例,分为两组:老年组74例,非老年组32例,按照洛杉矶标准分级,同时填写症状调查表.[结果]老年RE内镜检出率(12.5%)明显高于非老年RE(7%),且重度RE所占比例也高于非老年组(17.6%和6.3%),典型症状反酸、烧心的发生率老年RE组明显低于非老年RE组(28.4% vs 46.9%,31.1% vs 53.1%),而非典型症状上腹不适、咳嗽、支气管炎均高于非老年组(64.9% vs 40.6%,63.5% vs 46.9%,48.6% vs 37.5%),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老年RE具有内镜检出率高,食管炎症程度重,典型症状发生率低,非典型症状发生率高;Hp感染率与RE年龄无关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李玉丁 《临床荟萃》2003,18(20):1177-1177
胃内容物 (包括十二指肠液 )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 ,称为胃食管反流病 (GERD)。酸 (碱 )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 (RE)。消化内镜是RE的主要诊断方法。GERD广义地包括了食管黏膜破损或无破损。因此 ,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和内镜阴性GERD。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有破损者为RE。1 RE的诊断标准有典型的GERD症状如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而无报警症状者需具备下列RE的依据。1.1 RE的内镜诊断及分级 见表 1。表 1 RE的内镜诊断及分级分级食管黏膜内镜下表现积分0级正常 (可有组织学改变 ) 0Ⅰ级点状…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研究现况——消化系统疾病(7)(待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晓红  柯美云 《新医学》2001,32(12):747-748
1引言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和食管内、外的刺激症状,如烧心、胸痛、吞咽性胸痛、咳嗽、气喘、咽喉炎、口腔溃疡、副鼻窦炎等。约1/3的GERD患者有反流性食管炎(RE),少数重度GERD患者可并发食管狭窄、出血、穿孔和Barrett食管等。据报道,西方国家人群中约7%~15%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孕妇中每日有烧心症状者超过48%。反流性食管炎随着年龄上升而增加,50岁以上多见。我国1997年对北京、上海两地区的18岁至70岁的普通人群进行随机、分层调查,结果表明,8…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糜烂性食管炎(RE)患者以及正常人的食管远端黏膜病理组织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症状产生的机制。方法 104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20例、NERD组30例和RE组54例;在齿状线上2~3 cm取活检行光镜检查,观察其组织学改变,包括:①黏膜上皮细胞间隙增宽;②上皮细胞气球样膨胀;③乳头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乳头延长;④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⑤基底层过度增生,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反流相关病理组织学特征指标的总体检出情况:在组织学第①~⑤项中NERD与正常组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ERD与RE组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ERD患者与正常组远端食管组织通过光镜观察时病理改变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R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相关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CagA抗体检测阳性与所患疾病类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研究的对象包括本院消化内科住院的320例胃肠道相关疾病患者和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200例,共520例。采用蛋白质印迹(WB)法和”C-尿素呼气试验对520例上述人群进行HP感染的检测,采用WB检测CagA抗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20例患者和200例健康体检者”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分别为60.9%(195/320)和55%(110/200),WB检测H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8.4%(219/320)和61.0%(122/320)。2种方法检测HP感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患者和健康体检者HP感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胃癌患者及健康体检者Cag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43.1%、66.7%、51.3%、70.0%、21.5%;不同胃相关疾病患者CagA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胃肠道相关疾病患者Cag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健康体检者(P〈O.05)。结论CagA是HP分泌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感染的HP大多数为CagA阳性菌株,抗体阳性较阴性者更易放生严重的组织炎症和损伤,同胃肠道相关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 Barrett 食管(BE)的发病情况和内镜、临床特点及其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根据2011年6月4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第二届Barrett食管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制定的BE诊治共识作为诊断标准诊断BE,研究BE患者的内镜检出率、内镜下的表现、分型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研究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症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与BE和RE的关系。结果检出BE患者人数为总胃镜检查人数的7.9%,男女之比为1.98∶1,平均年龄(44.6±13.4)岁。其中仅19.14%患者有典型的反流症状。BE内镜分型中短节段占83.85%,多为舌状、岛状这2种形状。食管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肠化型占BE的25.31%,10.04%伴异型增生,Hp阳性率为40.37%。RE检出率为2.07%。0.66%的BE伴RE。BE和RE合并消化性溃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地区居民BE的患病率较高,多为短节段舌状或岛状,约1/3为肠化型,以中年男性多见,常无症状,部分伴异型增生。体重超重增加了BE的发病风险。Hp感染可能与BE和RE的关系均不密切。  相似文献   

13.
于卫华  王一平 《华西医学》2009,(6):1447-144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各种常见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08年于我院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检测Hp的6636例门诊及住院患者Hp感染情况,及与性别、年龄、病种的关系。结果:6636例患者中,Hp阳性3 248例,检出率为48.9%;其中男性4 391例,检出率为49.97%,女性2245例,检出率为46.9%,男性略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9岁和30~39岁这两个年龄段Hp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8.4%和54.6%,〈20岁Hp检出率最低(38.8%),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复合性溃疡和上消化道恶性肿瘤Hp检出率最高,分别为86.2%和84.1%,其次是幽门管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检出率分别为54.2%和51.9%,慢性胃炎、残胃炎、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Hp检出率分别为46.9%、40.0%、36.6%和34.2%,各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本组资料Hp总检出率为48.9%,男性略高于女性,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与Hp感染密切相关,尤以复合性溃疡和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绵阳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常见的体外过敏原种类及其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为绵阳地区过敏性疾患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欧蒙印迹法检测试剂盒对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抗体(sIgE)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76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sIgE阳性率为59.5%,吸入性变应原检测阳性率前3位分别为:屋尘(32.1%)、猫毛(21.8%)和尘螨(19.4%);食物性变应原检测阳性率前3位分别为:淡水鱼(12.0%)、鸡蛋白(10.5%)和虾(10.4%)。〈14岁、14~44岁、〉44岁就诊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94%、55.49%、38.87%。结论绵阳地区最常见的体外过敏原种类分别为屋尘、猫毛、尘螨、淡水鱼、鸡蛋白和虾;不同年龄段其阳性检出率有所差异,以低年龄段患者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过敏原阳性检出率呈逐渐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合肥市某银行职工的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制定健康教育对策,积极预防疾病发生。方法 2012年5月~7月对合肥市某银行571名职工集中进行健康体检,将体检结果采用顺位及构比法,按各年龄段主要异常结果检出率、部分异常结果男女检出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71人体检其合格率为18.21%,检出有异常者467人,阳性病征检出率较高的为幽门螺旋杆菌(Hp)抗体阳性205人(35.90%),高脂血症137人(23.99%),脂肪肝123人(21.54%),颈椎退行性变117人(20.49%),心电图异常96人(16.81%),甲状腺疾病87人(15.24%),高血压71人(12.43%),肝功能异常60人(10.51%),高尿酸51人(8.93%),胆囊疾病49人(8.58%),血糖升高(包括糖尿病)44人(7.71%),泌尿系结石32人(5.60%)。各年龄段Hp抗体阳性、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血糖升高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血糖升高、肝功能异常的检出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甲状腺疾病的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结论本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较差,加强职工的健康教育,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发生,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膈褶及其在肝表面所形成的肝副裂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方法连续观察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37名腹部超声受检者,分析肝内出现膈褶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表现。结果2037名受检者中共15名检出膈褶,男性5名,女性10名,平均年龄(79.4±9.50)岁,不同性别受检者膈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82,P>0.05);50岁及以下受检者,无一名膈褶检出;50岁以上受检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膈褶检出率呈增加趋势,80岁及以上者共检出10名;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膈褶检出率高于无COPD的受检者[5.49%(5/91) vs 0.91%(10/109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034,P=0.0000)。单发者12名,多发者3名,膈褶宽度均值为(9.48±2.47)mm,均位于肝右叶膈面且呈后上-前下走向。超声声像图长轴切面上表现为宽度基本一致的长条形稍强回声带,且回声强弱相间,呈“栅栏状”改变;短轴切面上表现为紧贴膈下的类圆形稍强回声团,内部回声强弱相间。结论膈褶及肝副裂相伴出现,其超声表现比较典型,易于发现但难以识别,其超声表现与一些肝内正常结构或病变相类似。  相似文献   

17.
杜晓英  辛若雷  樊朝阳 《疾病监测》2013,28(12):1017-1020
目的 分析北京同仁医院报告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了解死亡病例的死因动态变化。方法 对北京同仁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上报到《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的所有病例,按第10版国际疾病分类 (ICD-10)标准进行根本死因分类,采用SPSS 18.0软件包和Excel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2年共报告死亡病例2377例,各年龄段的死亡构成男性病例均高于女性。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占92.6%),70岁年龄组构成呈下降趋势,而80岁年龄组构成呈上升趋势。报告死亡病例顺位前3位为循环系统疾病(838例,35.3%)、恶性肿瘤(752 例,31.6%)和呼吸系统疾病(404例,17.0%)。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病例死亡的主要死因。整个人群预期寿命增加。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宣传教育,早期发现,积极预防和治疗,是疾病防控和诊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276例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我院皮肤性病门诊生殖器疱疹疑似患者的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感染情况。方法用FQ.PCR对276例生殖器疱疹疑似患者进行检测。结果(1)276例生殖器疱疹疑似患者检测HSV-Ⅱ阳性患者145例,阳性率为52.53%(145/276),其中男性患者阳性率59.76%(101/169),女性患者41.12%(44/107),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②三个年龄段患者即〈20岁,20~55岁,〉55岁的阳性率分别为31.25%(5/16),62.62%(129/206),20.37%(11/54),三个年龄段患者发病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生殖器疱疹疑似患者中HSV-Ⅱ感染率高,感染率有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②在不同的年龄发病率不同。③FQ-PCR在单纯疱疹病毒检测中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