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冰月  李敏  任敏  赵春艳  魏恒  彭亮 《中草药》2016,47(13):2301-2307
目的研究半夏及其炮制品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和京半夏总有机酸HPLC指纹图谱与止咳作用的相关性,建立半夏及其炮制品总有机酸与止咳作用的谱-效关系,以阐明止咳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半夏及其炮制品总有机酸HPLC指纹图谱的各共有峰峰面积与止咳的3个评价指标(咳嗽潜伏期、3 min内咳嗽次数及抑咳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半夏及其炮制品总有机酸止咳作用的谱-效关系。结果半夏及其炮制品总有机酸对浓氨水致小鼠咳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半夏止咳功效一致。在半夏及其炮制品总有机酸HPLC指纹图谱中,4、6(琥珀酸)、12号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与止咳作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对止咳作用贡献较大,特别是4号色谱峰,峰面积大、关联度强。结论半夏及其炮制品总有机酸HPLC指纹图谱与其止咳作用具有相关性。通过谱-效关系研究,阐明了半夏及其炮制品止咳作用的物质基础,为其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半夏Pinelliae Rhizoma及其炮制品姜半夏Pinelliae Rhizoma Praeparatum cum Zingibere et Alumine不同提取部位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进行研究,阐明半夏炮制前后主要药效物质变化。方法 通过HPLC梯度洗脱建立半夏及其炮制品姜半夏的水及75%、95%乙醇提取部位的特征指纹图谱,并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和SPSS 17.0软件进行相似度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 分别建立了半夏及其炮制品姜半夏不同部位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指认了肌苷、鸟苷、腺苷、琥珀酸、盐酸麻黄碱、6-姜辣素6个特征峰。姜半夏与半夏HPLC特征指纹图谱相比,姜半夏在保留时间18.3、73.5 min附近新增2个峰(10号峰、19号峰6-姜辣素)。结论 首次建立了半夏及其炮制品姜半夏不同提取部位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该方法稳定、简便、可靠,可有效地控制半夏药材及姜半夏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半夏及不同炮制品中总游离有机酸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半夏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总游离有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半夏及其炮制品中总游离有机酸的含量。方法采用电位返滴定法,以琥珀酸为对照品,测定生品及炮制品中总游离有机酸的含量。结果分别测定了3批生品及清半夏、姜半夏中游离有机酸含量,姜半夏和清半夏中游离有机酸含量相对于生品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加样回收率为95.20%,RSD=1.81%。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作为半夏及其炮制品清半夏和姜半夏中游离有机酸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半夏姜制对β-谷甾醇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薄层层析法测定半夏5个炮制品中β-谷甾醇的含量,结果表明经单纯加热后的姜煮半夏含量最低为0.0180%,生半夏最高0.0572%。以重量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姜矾半夏含量最高,姜煮半夏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5.
杨冰月  李敏  敬勇  赖月月  刘佳灵  彭亮 《中草药》2018,49(19):4575-4580
目的研究半夏总有机酸量与止咳作用、总有机酸HPLC指纹图谱与止咳作用、总有机酸量与止咳效价的相关性,建立物质基础-功效-生物活性多元化的半夏质量评价模式。方法通过电位滴定法测定半夏总有机酸含量,采用HPLC建立总有机酸指纹图谱;以浓氨水引咳模型研究止咳作用,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总有机酸与止咳作用的谱-效关系;基于小鼠浓氨水引咳模型,建立半夏止咳效价的测定方法;通过SPSS 18.0软件分析总有机酸和止咳作用、止咳效价3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半夏总有机酸对浓氨水致小鼠咳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合总有机酸含量,随其含量的增加,止咳作用增强。在总有机酸HPLC指纹图谱中,4、6(琥珀酸)、12号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与止咳作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对止咳作用贡献较大。10批半夏的止咳平均效价值为(753.72±58.18)U/g,结合总有机酸定量分析,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表现为总有机酸的量增加,止咳效价值增大。结论总有机酸为半夏止咳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总有机酸、止咳作用、生物活性3者之间呈相关性,构建了物质基础-功效-生物活性多元化的半夏质量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半夏不同炮制品辨证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PubMed数据库中近10年半夏治疗失眠的文献,Excel软件构建半夏不同炮制品治疗失眠的方剂数据库,SPSS 26.0频次分析失眠的中医证型、配伍药物及其功效与性能,SPSS 26.0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Modeler 18.0插件关联规则分析半夏不同炮制品核心配伍药物及组方。结果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25篇,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为半夏治疗失眠常用炮制品,尤以法半夏最常用。3种炮制品均多用于痰热扰心、痰湿内阻、肝气郁结型失眠,配伍味甘苦辛寒,归肺、脾、心、肝经的补虚、清热、安神之品,常组成温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使用,剂量6~30 g,法半夏-茯苓-酸枣仁、姜半夏-大枣-党参、清半夏-黄芩-柴胡为核心药物组合。结论 该研究首次从中医辨证角度,分析总结了半夏治疗失眠常用炮制品的配伍组方应用规律,为中医药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半夏治疗失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测定姜及其炮制品中的姜酮、6-姜酚、8-姜酚、6-姜烯酚、10-姜酚含量的方法,并对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的5种姜辣素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比较,探讨5种化学成分在姜的炮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用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B)-0.1%醋酸水溶液(A),梯度洗脱(0~10 min,B:40%;10~40 min,B:40%→90%;40~45 min,B:90%→100%;45~50 min,B:100%→4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75 nm,柱温30 ℃,进样量10 μL。结果 5个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姜酮:0.625~20 μg·mL-1(r=0.999 1)、6-姜酚:6.25~200 μg·mL-1(r=0.999 7)、8-姜酚:1.25~40 μg·mL-1(r=0.999 9)、6-姜烯酚:1.25~40 μg·mL-1(r=0.999 1)、10-姜酚:1.875~60 μg·mL-1(r=0.999 4);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101.5%,100.9%,104.7%,102.1%,105.5%;RSD分别为1.26%,1.60%,3.35%,2.98%,3.05%;从生姜到干姜、炮姜、姜炭的炮制过程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相对含量逐渐降低,6-姜烯酚的相对含量逐渐增高;姜酮在加工至炮姜时出现,且含量较少,在姜炭中含量有所增加。结论 本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能够准确的测定姜及其炮制品中5种成分的含量,为评价姜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提供了分析方法;生姜在炮制过程中,5种姜辣素类成分在质与量上均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杨媛媛 《国医论坛》2019,34(5):59-60
目的:测定唐半夏生品及其炮制品姜制唐半夏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生品及炮制品姜制唐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结果:唐半夏生品总生物碱含量为0.047%,其炮制品姜制唐半夏生物碱的含量为0.059%。结论:唐半夏炮制品姜制唐半夏生物碱的含量较生品有一定程度提高,结合文献报道,本研究从生物碱方面证明了姜制唐半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何首乌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TSG)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系统考查了光照、温度和铁离子(Fe3+)浓度等因素对TSG单体、何首乌生品及炮制品中TSG的影响。[结果] 各个因素对TSG的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光照、温度等因素对TSG单体、何首乌生品及其炮制品中TSG的影响并不存在明显差别,而Fe3+对何首乌生品及其炮制品中反应平衡点存在明显差别,推测可能原因是何首乌中的其他相似结构的二苯乙烯类成分与TSG竞争消耗Fe3+所致。[结论] 文章对何首乌指标成分的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规范其加工、贮藏、炮制和制剂相关研究奠定一定基础,为相似成分的稳定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冰月  李敏  敬勇  赖月月  刘佳灵  彭亮 《中草药》2018,49(18):4349-4355
目的研究半夏及其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及功效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半夏及其炮制品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水提取物中8种有效成分肌苷、鸟苷、腺苷、琥珀酸、盐酸麻黄碱、甘草苷、甘草酸铵、6-姜辣素含量;通过小鼠气管段酚红法和浓氨水刺激小鼠引咳法对半夏传统功效祛痰、止咳进行药效学研究。结果半夏炮制品中肌苷、鸟苷、腺苷、琥珀酸、盐酸麻黄碱含量较半夏生品明显下降,法半夏中未检出肌苷。3种炮制品相比,清半夏中肌苷、鸟苷、腺苷、琥珀酸含量最高,姜半夏最低,与祛痰作用强弱一致,该4种成分是祛痰作用的活性成分,清半夏炮制时加入白矾,也增强其化痰功效;法半夏止咳作用最强,其次为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作用最弱,法半夏经甘草、石灰水制后,辅料甘草(引入甘草苷、甘草酸铵)的加入增强了法半夏止咳作用。姜半夏经生姜、白矾制后,生姜(引入6-姜辣素)增强姜半夏止呕作用,减弱化痰、止咳作用。结论半夏炮制后化学成分及功效均发生一定变化,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和功效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1.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含有半夏的方剂共17首,其中大多仅标记"汤洗"或未标记任何炮制方法,与现行使用要求不符,给相关经典名方的研发带来了一定困惑。通过梳理经典名方在原书、同时代著作以及后世作品中的记载,对比历代演变中半夏炮制品的使用情况,以及分析不同方剂的功效主治和配伍意义,根据"尊古而不泥古"的原则,笔者建议上述17首经典名方分别使用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半夏炮制品姜半夏、法半夏和清半夏,其中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旋覆代赭汤、竹叶石膏汤、半夏厚朴汤、麦门冬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温胆汤、竹茹汤、金水六君煎、养胃汤用姜半夏,升阳益胃汤、厚朴麻黄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藿朴夏苓汤用法半夏,仅桑白皮汤用清半夏。  相似文献   

12.
半夏历代炮制方法考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查阅古今本草、文献及相关法典,对半夏的历代炮制方法进行探讨。半夏炮制方法经历了多样化的历史时期,自《黄帝内经》出现治半夏后相继出现净制、切制、熬制、姜制、煮制、药汁制、火炮、焙制、麸制、浆制、半夏曲、灰制、醋制、矾制、米制、炙制、炒制、生用、泔制、油制、酒制、面制、煨制、制炭、胆汁制、盐制等一系列不同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其中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沿用至今并被广泛使用,但不同时期半夏炮制品的炮制方法、辅料种类及用量等有较大差异,其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13.
半夏为我国常用的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药用半夏制品除包括生半夏之外,还有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等半夏炮制品。通过对半夏制剂质量控制情况的分析和探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修订提供参考,促进含半夏及半夏炮制品的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比较研究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化学成分的差异,为甘草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从新疆喀什、图木舒克、阿克苏及和田等地区分别收集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各10批样品,依据课题组已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中20个化学成分(2个三萜皂苷类、2个香豆素类、3个查耳酮类、13个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通过t检验、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评价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 新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查耳酮A、甘草苷、甘草酚、甘草皂苷G2及异甘草素是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差异化学成分。结论 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在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中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为甘草药材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近20年中药治疗咳嗽的专利现状,探讨中药在治疗咳嗽过程中的用药规律。在SIPO专利检索平台和中国知网的专利数据库对中药治疗咳嗽的专利进行检索,采用Clementine12.0软件进行关联性和高频中药网络分析,分析治疗咳嗽中药和配伍中药药对的使用规律。在治疗咳嗽的316首中药专利中,中药复方中使用频数最高的中药为甘草,其他使用频数较高的中药有桔梗、麻黄、陈皮、半夏等;使用的化痰止咳平喘类药偏多。常用的药对为甘草-桔梗、甘草-陈皮、半夏-甘草、麻黄-甘草。通过对中药频数、药类、药对、关联规则、高频中药网络的分析,结合中医理论可以揭示咳嗽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前期研究结果发现半夏中大分子淀粉类物质会影响共煎药物中小分子化合物的溶出,拟通过检测半夏、法半夏淀粉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来探究炮制对半夏淀粉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测量半夏和法半夏淀粉的溶解度、润胀度、水结合能力、晶体结构、微观形态来评定炮制对半夏淀粉产生的影响。结果:法半夏和半夏中的淀粉在微观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但法半夏淀粉的溶解度、润胀度、水结合能力与半夏淀粉相比显著降低,分别从30.80%,17.22%和10.56降低至13.93%,10.13%和7.82;而结晶度明显提高,半夏淀粉的结晶度31.77%,法半夏淀粉的结晶度55.11%。结论:炮制能影响半夏中淀粉类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推测炮制会对该药物药效产生影响可能与淀粉的性质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金匮要略》中单药和药对的使用规律和特点,并与《伤寒论》的方合并后找出《伤寒杂病论》中单药和药对的使用规律和特点,最终找出张仲景的用药规律。方法:对《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中的方(除单方)分别采用双向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方法,分4组统计出单药和药对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找出支持度高于0.1的单药和支持度、置信度高于0.05的药对。结果:1,3组前6位高频单药有甘草、桂枝、生姜、大枣、半夏、芍药;2,4组有桂枝、半夏、芍药、茯苓、干姜、人参;2组前6位高频药对有桂枝、芍药;半夏、干姜;桂枝、茯苓;桂枝、白术;人参、桂枝;人参、半夏;4组有桂枝、芍药;人参、半夏;人参、桂枝;人参、干姜;桂枝、茯苓;桂枝、麻黄。结论:《金匮要略》用药多温,重扶阳;张仲景治内科杂病,侧重补虚,扶正祛邪,治外感病,偏向驱邪,常用解表法;始终保脾胃,重后天之本;药物使用有明显的核心倾向,形成以核心药物为主体,以常用药对为纽带的方族;从所使用的核心药物、常用药对来看,《伤寒论》、《金匮要略》处方用药大体一致,后者用药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