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目的:研究CD18在脓毒症肠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抗CD18组,腹腔注射LPS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抗CD18组先尾静脉注射CD18抗体,30 min后腹腔注射LPS;造模24 h后检测血清中β2整合素、D-乳酸、肝素结合蛋白(HB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小肠组织中炎症因子(IL-6、IL-10)、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Rho信号通路蛋白(ROCK1、mDia1)的表达水平及RhoA活性;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小肠病理损伤,透射电镜观察小肠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CD18抗体提高了脓毒症小鼠24 h存活率。(2)CD18抗体减轻了脓毒症小鼠小肠损伤(小肠病理损伤减轻、上皮间紧密连接破坏减轻、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增多),改善了肠道通透性(D-乳酸水平下降)。(3)CD18抗体抑制了Rho信号通路(RhoA活性下降、ROCK1和mDia1表达减少)。结论:抑制CD18可以减轻脓毒症肠损伤,改善肠道通透性;CD18可能是通过Rho信号通路参与了脓毒症的肠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在减轻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及脾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60只,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脓毒症模型组(lipopolysaccharide group, LPS组)和吡格列酮干预组(吡格列酮+LPS组), 每组20只。采用腹腔注射LPS 10 mg/kg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 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吡格列酮干预组为连续吡格列酮60 mg/kg灌胃3 d后腹腔注射LPS, 再连续吡格列酮灌胃2 d。分别于6 h、12 h、24 h、48 h取各组小鼠眼眶血,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 HMGB1)的水平。取血后处死小鼠取脾脏组织, 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估脾脏病理损伤;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142-3p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地塞米松(DEX)对脓毒症导致的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昆明小鼠1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模型组和DEX生理剂量组(0.12 mg/kg)、应激剂量组(1.2 mg/kg)、大剂量组(12 mg/kg).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分别在术后24 h、48 h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肾组织GR-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模型组小鼠肾小管病理损害严重;肾组织GR-α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NF-κB mRNA表达及血浆TNF-α、IL-1β水平均明显升高.与脓毒症模型组比较,各剂量DEX组肾小管病理损害不同程度减轻;肾组织GR-α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NF-κB mRNA表达和血浆TNF-α、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其中以DEX生理剂量组作用尤佳[AKI评分(分)24 h:1.480±0.334比3.040±0.517,48 h:1.840±0.167比3.400±0.400;GR-α蛋白(A值)24 h:0.102±0.009比0.088±0.005,48 h:0.103±0.008比0.085±0.006;GR-o mRNA 24 h:0.0400(0.0300,0.0400)比0.0100 (0.0093,0.0100),48 h:0.0350 (0.0300,0.0475)比0.0100 (0.0010,0.0138); NF-κBmRNA 24 h:0.009±0.001比0.012±0.000,48 h:0.011±0.000比0.013±0.001;TNF-α (ng/L)24 h:105.84±3.84比135.52±4.49,48 h:111.35±3.67比141.22±4.46;IL-1β(ng/L)24 h:45.71±2.93比64.12±3.62,48 h:57.04±3.04比74.87±3.67; P<0.05或P<0.01].结论 生理剂量DEX可以通过上调肾组织中GR-α表达,减轻脓毒症引起的肾组织损伤,其作用明显优于大剂量DEX.  相似文献   

4.
丙酮酸乙酯对百草枯中毒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百草枯(paraquat)时小鼠肺损伤的作用机制,及丙酮酸乙酯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C57BL 小鼠腹腔注射百草枯(20mg/kg)诱导损伤(PI组);2h后腹腔注射丙酮酸乙酯(40 mg/kg).在损伤6、12、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检测血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24 h后观察肺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PI组小鼠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在给予百草枯后迅速升高,约在6 h达高峰,之后迅速下降.经丙酮酸乙酯治疗,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均低于PI组,且在6h差异显著(P<0.01).结论:百草枯可引起小鼠细胞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大量产生,TNF-α和IL-1β可能参与肺损伤过程;早期给予丙酮酸乙酯能降低TNF-α和IL-1β的释放,降低caspase-3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可以减轻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IRI组和HIF-MIRI组各10只,HIF-MIRI组于造模前24 h腹腔注射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MOG,20μg/g),MIRI组和HIF-MIRI组大鼠采用手术结扎法制备MIRI模型,对照组只打开心包,不结扎。造模成功后,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损伤;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 ELISA法测定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和IL-6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HIF-1αmRNA的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HIF-1α、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NF-κB)、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RI组和HIF-MIRI组大鼠血清CK-MB和LDH、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 0. 01),心肌组织HIF-1α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P 0. 01),HIF-1α、TLR4、NF-κB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P 0. 01);与MIRI组相比,HIF-MIRI组大鼠血清CK-MB和LDH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显著下降(P 0. 01),心肌组织HIF-1α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P 0. 01),TLR4、NF-κB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P 0. 01),HE染色显示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论 HIF-1α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改善MIRI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小鼠血液、肺组织、粪便肠道微生态结构变化及关联。方法将12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和假手术(Sham)组, 每组6只。CL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cecal ligation punctual, CLP)制备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Sham组只开腹但不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后24 h取各组小鼠眼球血、肺组织、粪便。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变化, 16s核糖体RNA测序分析脓毒症小鼠各部位菌群微生态的结构变化并找出其中关联。结果 (1)HE染色显示, CLP组小鼠肺泡腔有渗出、肺组织结构紊乱、伴随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 肺组织病理评分较Sham组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α多样性分析显示, Sham组与CLP组血液及粪便样本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肺组织样本中Ace指数、Chao指数、Simpson指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β多样性分析:Sham组与CLP组血液及粪便样本比较, 组间差异均大于组内差异, 分析Bray-curtis、Weighted、Unweighted指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脓毒症前后肠道及肺部微生态的差异。方法将64只4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免疫抑制组(MP-control)小鼠每日腹腔注射甲泼尼龙0.2 mg/g,免疫正常组(control)小鼠每日灌注相同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溶液,连续灌注30 d,建立免疫抑制模型,记录体质量及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确定模型建立是否成功。通过气管内及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脓毒症模型,记录生存曲线;于建模后第24小时观察外周血炎症因子变化特点,及小鼠肺部及肠道微生态的变化特点。结果MP-control组小鼠体质量随时间增加呈现为第1周先增高此后逐渐降低的趋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现为总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CD4/CD8显著降低,CD8细胞在总CD3细胞中的比例显著升高,提示免疫抑制模型建立成功。MP-control组小鼠经LPS干预后,48 h死亡率显著高于control组。肺部微生态分析发现,control组与MP-control组α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P-control组微生态中抗炎及短链脂肪酸(SCFA)产生相关的菌群明显升高,但MP-control组粪便中微生态出现显著的紊乱;在脓毒症早期,MP-LPS组和LPS-control组肺部微生态α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P-LPS组促炎相关的菌群水平显著升高,抗炎相关菌群水平显著降低;粪便微生态中,MP-LPS组α多样性显著低于LPS-control组,且抗炎及黏膜屏障相关的菌群水平显著低于LPS-control组,而促炎和机会感染相关菌群水平显著升高。结论糖皮质激素会对健康小鼠的肺部及肠道微生态造成不同的影响,但当脓毒症出现时,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大量应用会造成更加严重的肺部及肠道微生态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发性亚低温和干预性亚低温对脓毒症小鼠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120只BALB/C小鼠(SPF级),随机编号,将号码为10的整数倍的小鼠共12只作为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其余108只小鼠作为脓毒症组,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10 mg/kg的方法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NC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脓毒症组造模成功1 h后测量肛温,按T≤36℃和>36℃脓毒症小鼠分为自发性亚低温组和非亚低温组;在自发性亚低温组中,T<34℃的小鼠予以剔除,将剩余的脓毒症小鼠随机分成自发性亚低温观察(naturally occurring mild hypothermia,NOMH)组和保持正常体温(keep normothermia,KN)组,其中NOMH组不给予预热干预,而KN组放在保温箱保持肛门温度在36.0~37.5℃之间;非亚低温组脓毒症小鼠随机分成非亚低温观察(nonhypothermia,NH)组和人工获得性亚低温(artificial mild hypothermia,ATMH)组,NH组不给予降温治疗,而ATMH组给予物理降温法降温,使小鼠肛温维持在34~36℃。各组中分别在建模后6、12 h随机选取4只小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HMGB1浓度。在12 h时,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率;选取4只小鼠处死后取肺组织,常规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HMGB1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HMGB1的相对表达变化。结果(1)建模后12 h,NOMH组、ATMH组、KN组及NH组生存只数分别为36(40)、6(11)、27(40)、4(1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286,P=0.002),与另外3组脓毒症小鼠相比,NOMH组的生存率最高(与ATMH组:χ^2=5.222,P=0.022;与KN组:χ^2=6.050,P=0.013;与NH组:χ^2=11.672,P=0.001),但其余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与NC组相比,各组脓毒症小鼠在6 h、12 h的血清TNF-α、IL-6及HMGB1浓度均明显升高(P均<0.05);与NOMH组相比,ATMH组、KN组、NH组小鼠在6 h、12 h的TNF-α、IL-6及HMGB1浓度均明显升高(P均<0.05);NH组在各时间点的TNF-α、IL-6、HMGB1浓度均为最高(P均<0.05);各组脓毒症小鼠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12 h TNF-α浓度较6 h时下降(P均<0.05),而IL-6、HMGB1浓度在12 h时较6 h时上升(P均<0.05);(3)HE染色显示NOMH组肺组织损伤程度最轻,其次为ATMH组;(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MGB1蛋白表达由少至多依次为NOMH、ATMH组、KN组和NH组;(5)NOMH组、ATMH组、KN组、NH组脓毒症小鼠肺组织HMGB1蛋白含量分别为0.280±0.013、0.320±0.016、0.340±0.018、0.380±0.014,HMGB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86±0.22、6.02±0.18、6.26±0.20、7.98±0.28,分别较NC组(HMGB1蛋白含量:0.240±0.013,HMGB1 mRNA相对表达量:2.21±0.12)明显升高(P均<0.05);与NOMH组相比较,ATMH组、KN组、NH组肺组织中HMGB1蛋白、HMGB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而NH组表达水平为最高(P均<0.05)。结论亚低温可能通过下调脓毒症小鼠肺组织HMGB1的表达,减轻肺组织损伤,自发性亚低温的改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短波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后炎症因子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将79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35)、干预组(n=35)和假手术组(n=9)。采用Allen′s法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大鼠行SCI挫压伤造模, 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组织, 不进行打击。SCI后24 h后, 干预组给予无热量超短波治疗, 每日1次, 每周5次, 每次7 min直至取材前。造模成功1 d后和各组对应的取材时间点(提前1 h), 采用SCI行为学评分(BBB)对3组未取材的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估。造模成功1 d、3 d、7 d后, 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技术观察3组大鼠损伤区域内炎症因子和MAPK通路的动态变化。结果造模成功14 d后, 干预组大鼠的BBB评分为(7.30±1.04)分, 显著优于对照组造模成功14 d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7 d后, 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组织炎症因子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NLRP3), 白介素-6(IL-6), 白介素-6受体(IL-6R)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冷刺激对哮喘小鼠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以及蛋白激酶C(PKC)-核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通道的变化情况。方法原代分离培养哮喘模型小鼠支气管上皮细胞,并将细胞分为对照组(37℃培养)、24 h冷刺激组(18℃培养)和48 h冷刺激组(18℃培养),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三组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4、IL-6、IL-8、IL-10、IL-13、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磷酸化PKC及磷酸化NF-κB抑制因子(IκB)并测定其荧光值以判定PKC及NF-κB活性。结果各冷刺激后,除IL-1αmRNA表达量太低无法进行分析外,其余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IL-1β和GM-CSF表达在冷刺激24 h后增加最为明显,IL-13表达在冷刺激48 h后增加最为明显,而IL-4、IL-6、IL-8、IL-10及TNF-α冷刺激24 h和48 h,作用效果基本一致。并且与对照组相比,24 h冷刺激组和48 h冷刺激组的磷酸化PKC、磷酸化IκB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冷刺激能够诱导哮喘小鼠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而PKC-NF-κB可能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胸腺五肽(TP-5)对脓毒症大鼠肾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脓毒症大鼠模型,选用雄性SD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脓毒症组,胸腺五肽处理组。于造模腹壁缝合后1 h、6 h、12 h、24 h和48 h分别测定各组血清中尿素氮(Bun)和肌苷(Cr)浓度;光镜下观察肾组织损伤情况;再分别测定各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和CD4+/CD8+的变化。结果脓毒症组和胸腺五肽处理组大鼠6 h及以后时点Bun、Cr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胸腺五肽处理组6 h、12 h、24 h、48 h与脓毒症组比较Bun、Cr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从1 h时点开始脓毒症组和胸腺五肽处理组大鼠TNF-α、IL-10浓度开始升高,并且脓毒症组和胸腺五肽处理组TNF-α、IL-10浓度在各时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胸腺五肽处理组与脓毒症组比较,各时点TNF-α、IL-10的浓度明显降低(P<0.05)。脓毒症组和胸腺五肽处理组大鼠CD4+/CD8+比值从6 h开始下降,24 h达最低,48 h升高,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胸腺五肽处理组1 h以后各时点与脓毒症组比较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胸腺五肽可抑制脓毒症大鼠肾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大承气汤对脓毒症大鼠HMGB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大承气汤治疗脓毒症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低剂量大承气汤组(LDT组)、高剂量大承气汤组(DT组),盲肠结扎穿刺法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LDT组和DT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大承气汤灌胃,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以生理盐水对照灌胃.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8、24、48 h四个时间点随机处死6只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去上清,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TNF-α、IL-6、HMGB1的表达.术后24 h,取大鼠末端回肠,用RT-PCR法检测回肠组织HMGB1 mRNA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肠组织HMGB1蛋白表达,在光镜下观察大鼠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浆HMGB1在术后8、24、48 h显著增高,脓毒症组回肠组织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在术后24 h显著增高(P<0.05).与脓毒症组比较,DT组、LDT组血浆HMGB1在术后8、24、48 h显著降低,DT组、LDT组回肠组织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在术后24 h显著降低(P<0.05).上述指标在LDT与DT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承气汤治疗脓毒症的机制可能包括:①抑制肠组织HMGB1的表达,进而保护肠黏膜屏障;②降低血浆HMGB1水平,进而抑制HMGB1的某些受体(如TLR4)介导的炎症介质释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 Gpr174对脓毒症小鼠肠道损伤、肠道菌群与代谢物组成的影响。 方法:将12只8周龄雄性C57BL/6和 Gpr174 -/-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分别为野生(WT)组,敲除(KO)组,野生鼠盲肠结扎穿孔(WT+CLP)组和敲除鼠盲肠结扎穿孔(KO+CL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分别在生理情况下与脓毒症造模后72 h收集小鼠粪便,提取菌群DNA并进行扩增,在对PCR产物荧光定量后,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与质控并筛选差异菌群。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使用QuanMET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并比对鉴定内源性代谢物。通过R语言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差异代谢物,并进一步分析相关代谢通路。 结果:研究发现,KO-CLP组小鼠的肠道损伤和炎症反应较WT-CLP组减轻,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破坏较弱。同时,WT组与KO组小鼠在生理和脓毒症情况下肠道差异菌群组内差异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理情况下共筛选出18种差异细菌,差异最显著的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理研菌、拟杆菌、巴恩斯氏菌、普雷沃特菌、龈乳杆菌、艾克曼菌等,但脓毒症时则仅存在2种差异菌,分别为瘤胃球菌与普雷沃氏菌。肠道代谢物PCA分析表明生理情况下野生组与敲除组小鼠存在组间差异;而在脓毒症造模后,KO与WT小鼠组间差异不明显。在生理情况下,WT组与KO组小鼠鉴定出24种差异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为丙氨酸与丙酮二羟酸,这些差异代谢产物涉及丙氨酸循环、丙氨酸代谢等信号通路。结论:Gpr174敲除后能缓解脓毒症小鼠的肠道损伤。生理情况下 Gpr174影响肠道菌群与代谢产物。研究结果提示 Gpr174参与肠道菌群与代谢物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 Gpr174对脓毒症小鼠肠道损伤、肠道菌群与代谢物组成的影响。 方法:将12只8周龄雄性C57BL/6和 Gpr174 -/-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分别为野生(WT)组,敲除(KO)组,野生鼠盲肠结扎穿孔(WT+CLP)组和敲除鼠盲肠结扎穿孔(KO+CL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分别在生理情况下与脓毒症造模后72 h收集小鼠粪便,提取菌群DNA并进行扩增,在对PCR产物荧光定量后,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与质控并筛选差异菌群。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使用QuanMET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并比对鉴定内源性代谢物。通过R语言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差异代谢物,并进一步分析相关代谢通路。 结果:研究发现,KO-CLP组小鼠的肠道损伤和炎症反应较WT-CLP组减轻,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破坏较弱。同时,WT组与KO组小鼠在生理和脓毒症情况下肠道差异菌群组内差异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理情况下共筛选出18种差异细菌,差异最显著的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理研菌、拟杆菌、巴恩斯氏菌、普雷沃特菌、龈乳杆菌、艾克曼菌等,但脓毒症时则仅存在2种差异菌,分别为瘤胃球菌与普雷沃氏菌。肠道代谢物PCA分析表明生理情况下野生组与敲除组小鼠存在组间差异;而在脓毒症造模后,KO与WT小鼠组间差异不明显。在生理情况下,WT组与KO组小鼠鉴定出24种差异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为丙氨酸与丙酮二羟酸,这些差异代谢产物涉及丙氨酸循环、丙氨酸代谢等信号通路。结论:Gpr174敲除后能缓解脓毒症小鼠的肠道损伤。生理情况下 Gpr174影响肠道菌群与代谢产物。研究结果提示 Gpr174参与肠道菌群与代谢物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脓毒症肠黏膜损害后修复的因素。方法 采用肓肠结扎穿孔(CLP)所致脓毒症模型,分别以CLP后6,24,48 h不同时间段观测肠黏膜损伤程度和修复过程,前者包括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凋亡的测定,后者包括肠黏膜修复的杯状细胞变化、黏膜肠三叶因子3(TFF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及TNF-α、IL-1含量。结果 形态学观察显示肠黏膜呈持续损害状态,6h的损害积分明显小于24h,48 h组(P<0.05),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磷酸化caspase-3蛋白在3组均高于sham组4倍以上;黏膜IL-1,TNF-α含量明显高于sham组3~4倍,其中24h及48 h组明显高于6h组。肠黏膜的修复过程不明显,损伤黏膜未见到明显的杯状细胞积聚;TFF3在6h组轻度增高,24h及48 h组表达下降;杯状细胞数量在CLP的3个组明显减少;TGF-β1在6h组增高,其他两组均接近于sham组。结论 严重脓毒症肠黏膜持续的高炎症状态、杯状细胞功能以及黏膜重建能力下降,影响了受损肠屏障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Janus激酶2抑制剂AG490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方法 将体外培养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株(HKCs)分为空白对照组、IL-1β(5 ng/ml)刺激组及AG490干预组(IL-1β 5 ng/ml+AG490 10 μmol/L).分别于处理后24、48、72 h收集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角蛋白-18(CK-18)、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 结果 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其自身标志物CK-18高表达(1.25±0.08),而α-SMA表达很少(0.17±0.01).IL-1β刺激组随刺激时间延长CK-18表达逐渐减少(24 h:0.69±0.04,48 h:0.52±0.03,72 h:0.30±0.01),而α-SMA蛋白合成逐渐增加(24 h:0.56±0.04,48 h:1.05±0.07,72 h:1.43±0.07),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G490干预能使CK-18的表达逐渐恢复(24 h:1.07±0.07,48 h:0.93±0.06,72 h:0.83±0.06),并减弱IL-1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蛋白的诱导作用(24 h:0.33±0.01,48 h:0.52±0.01,72 h:0.61±0.04),且作用显著(均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结果与其一致. 结论 炎症因子IL-1β通过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CK-18表达,上调α-SMA表达,促使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Janus激酶2抑制剂AG490能部分阻断IL-1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促转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栀子苷治疗脓毒症的疗效和主要生物学机制。方法:雄性BALB/c小鼠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技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复制脓毒症模型。在生存实验中,动物被随机分为以下各组,每组20只:于CLP术后0 h、24 h经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栀子苷20 mg/kg、40 mg/kg或生理盐水(对照组);于CLP术后24 h经小鼠尾静脉注射栀子苷40 mg/kg或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不同组别的生存预后;并流式检测单核细胞CD16、MHC-Ⅱ、TLR2、TLR4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IL-10浓度;Western Blot测定PPARγ浓度。结果:40 mg/kg栀子苷CLP后0 h和24 h静脉给药能显著改善脓毒症小鼠模型生存预后,小剂量(20 mg/kg)栀子苷和延迟给药(24 h)无显著获益。与对照组相比,有效剂量栀子苷能不同程度地全面抑制脓毒症小鼠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0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降低脓毒症小鼠24 h单核细胞CD16表达,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中P2X7受体、炎症因子、肺血管通透性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方法:30只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脓毒症组和对照组各15只,建立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模型后,按照观察时间点分为造模后6、12、24 h各3个亚组,观察各组肺组织P2X7受体和IL-1β、IL-6的表达,病理学肺损伤积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P2X7受体mRNA、IL-1β、IL-6均明显增高,其中IL-1β的表达在6 h达到高峰,P2X7受体mRNA、IL-6则在12 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病理学肺损伤积分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P2X7受体的激活可能是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体内与体外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模型评估薯蓣皂苷对TBI后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炎性反应及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创伤组和薯蓣皂苷组,每组15只。利用Feeney氏自由落体法建立体内TBI模型、采用原代小胶质细胞划痕实验建立体外TBI模型。造模后24 h采用检测脑水肿和NSS评分评估对神经功能影响;采用尼氏染色检测神经细胞损伤水平;免疫荧光染色评估小胶质细胞活化及表型转化水平;q-PCR检测促炎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基因转录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评估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JNK、p38及其磷酸化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内外模型中结果显示,薯蓣皂苷显著改善TBI后神经功能损害,降低神经细胞损伤比例,小胶质细胞活化程度及表型转化(P<0.05);降低促炎介质IL-1β、IL-6及TNF-α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膜联蛋白 A1(Annexin A1)蛋白在异丙酚对脓毒症大鼠肠保护作用中的机制。 方法采用大鼠股静脉注射脂多糖复制脓毒症模型,按完全随机化原则分为 6 组:正常对照组、内毒素组、异丙酚组、脂肪乳组、内毒素+异丙酚组、内毒素+脂肪乳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1(IL-6)的表达; Western Blot 检测肠组织中 Annexin A1 表达;HE 染色比较各组肠组织形态。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组 IL-1β,IL-6,TNF-α 表达明显升高,Annexin A1 表达明显降低;脂多糖+异丙酚组 IL-1β,IL-6,TNF-α表达明显降低,Annexin A1 表达明显升高(P< 0.05)。 结论异丙酚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有明显的保护和抗炎作用,且该作用可能与膜联蛋白 A1 蛋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