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肝内胆管癌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HCC)同属原发性肝癌,Nakeeb按病变部位将胆管细胞癌分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eripheral im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PICC)和中枢型肝外胆管细胞癌。中枢型肝外胆管细胞癌指发生在一级胆管的十二指肠侧,包括肝门胆管癌和胆总管中下段癌。PICC指发生在二级胆管在内的末梢侧肝内小胆管,即通常所指的肝内胆管癌(ICC),约占胆管细胞癌的1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能谱CT在肝细胞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行能谱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癌患者34例(肝细胞癌20例、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14例),通过能谱分析软件,获取肿块内感兴趣区的碘基图、水基图及101组单能量图像,分析单能量55 Kev下对应的碘含量、水含量、能谱曲线及标准化后碘含量。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上述参数。结果 肝细胞癌的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标准化后碘含量分别为(12.84±2.38)、(1.58±0.24)、(0.15±0.05)μg/cm3,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分别为(10.71±3.01)、(1.34±0.32)、(0.12±0.34)μg/cm3。肝细胞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标准化后碘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水含量分别为(1041.05±6.47)、(1 038.74±8.54)mg/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CT成像及多参数分析,对肝细胞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癌变,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为肝癌的高发地区,其中大部分为肝细胞癌,其次为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胆管细胞癌混合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癌血清HMGB-1的表达及与p53的相关性和临床病理的联系。[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检测20例肝细胞癌、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和2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HMGB-1和p53表达。 [结果] 血清HMGB-1在肝细胞癌组(83.8±17.4ng/ml)和胆管细胞癌组(95.9±21.4ng/ml)表达都高于健康对照组(8.4±2.6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53在肝细胞癌组(251.0±45.6pg/ml)和胆管细胞癌组(267.8±47.4pg/ml)表达都高于健康对照组(160.0±28.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MGB-1和p53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数目没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情况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B-1和p53的表达在肝细胞癌组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组血清中均呈正相关(r=0.6603,p<0.05;r=0.6142,p<0.05)。[结论] 肝癌血清HMGB-1的表达与p53具有相关性,二者共同影响肝癌临床病理。  相似文献   

5.
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鉴别诊断与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类型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性肝癌,其中胆管细胞癌根据其生长部位分为外周型胆管癌和肝门部胆管癌。由于胆管细胞癌生发于胆管上皮细胞,并以浸润性的方式向周围胆管和肝组织扩散,导致肿瘤境界不清。而且胆管细胞癌常合并肝胆管结石和肝脓疡,病理改变极为复杂,致使以往术前诊断率较低,且不易与肝细胞癌、肝胆管结石、肝脓疡鉴别。为此本研究通过对胆管细胞癌以及肝细胞癌、肝胆管结石、肝脓疡的声像研究,提出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结石、肝脓疡的二维与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要点,并对各种类型胆管细胞癌行超声分型诊断,以提高胆管细胞癌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肝硬化是肝细胞癌最重要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约占肝癌的15%[1].由于临床上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及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均不同,因此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率尤为重要.笔者总结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lypican-3,GPC-3)及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免疫组化检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及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 and cholangiocarcinoma,CHC)中的价值,以及对HCC的预后进行判断应用。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病理科142例患者的肝癌组织标本,其中肝细胞肝癌94例、肝内胆管细胞癌32例、肝细胞癌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16例,采用GPC-3及CK-19免疫组化染色,比较GPC-3及CK-19在这3组病例的肝癌细胞及肝内胆管癌细胞的表达及分布。结果免疫组化检测GPC-3,HCC中检测出79例阳性(84%),其中在中低分化组中的阳性率和表达强度都明显高于高分化组,表达强度与HCC分化程度有相关性(P<0.001)。ICC组中阳性5例(15.6%),而CHC组中16例均为阳性(100%);CK-19免疫组化检测,HCC组中均为阴性,ICC组有31例阳性(96.6%),CHC组16例均为阳性。结论 GPC-3免疫组化检测对HCC和CHC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联合采用GPC-3和CK-19对HCC、ICC、CH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热休克蛋白40(shock protein 40,HSP40)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肝细胞癌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HSP40 在3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2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15例肝细胞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1SA)检测相应3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0例肝细胞癌患者和15例正常健康志愿者体内血清中HSP40的含量,ELISA试剂盒购自Cusabio公司。结果 HSP40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中表达量为502.07±64.53,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志愿者中表达量为105.31±27.00(P<0.02);在肝细胞癌患者中表达量为412.00±53.41,并且HSP40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中比肝细胞癌患者中明显较高。结论 HSP40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与其癌变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可作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及健康成年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肝固有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门静脉主干,测量肝固有动脉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流速、阻力指数、内径,肠系膜上动脉及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内径,并计算出各血管的每分钟血流量,分别记录各数值。待患者手术病理结果回报后,采用回顾性分析法,从所收集的病例中筛选出40例肝原发性恶性肿瘤病例,其中肝细胞癌及胆管细胞癌患者各20名,将测得的数值与正常组数值进行比较,另将胆管细胞癌组及肝细胞癌组所测得的数值进行相互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与正常人组比较,肝动脉每分钟血流量(Qh)明显增高,Oh与门静脉每分钟血流量(Qp)比值(Qh/Qp)增大,肠系膜上动脉每分钟血流量(Qs)降低(P〈0.05),胆管细胞癌组与肝细胞性肝癌组比较,肝固有动脉PSV、RI及肠系膜上动脉平均流速升高(P〈0.05)。胆管细胞癌组肝固有动脉EDV及门静脉主干平均流速与肝细胞性肝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固有动脉PSV、RI,肠系膜上动脉平均流速及血流量可作为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的鉴别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超声鉴别肝细胞肝癌和肝胆管细胞癌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恶性肿瘤98例患者。结果肝细胞肝癌共77例,其诊断准确率为91%;肝胆管细胞癌21例,诊断准确率为76%。结论超声对肝细胞肝癌和肝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肝癌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内型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肝癌螺旋CT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型胆管细胞型肝癌15例,肝细胞肝癌30例,对MSCT双期(动脉期及门脉期)增强及延迟扫描的CT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在增强扫描过程中为动脉,门脉期强化不明显或边缘强化,并有延迟强化(10/15例).肝细胞型肝癌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25/30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位效应(15/15例),其内或周围有胆管扩张(15/15例),可伴胆管结石(3/15例),所在肝叶萎缩(5/15例),可有淋巴结转移(8/15例).而肝细胞癌则伴肝硬化(14/30例).AFP升高(23/30例),少有淋巴结转移(2/30例).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加延迟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组织来源的关键技术,两种病理类型肿瘤的强化方式的差别是其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其它CT征象有辅助诊断价值. 胞型肝癌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25/30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住效应(15/15例),其内或周围有胆管扩张(15/15例),可伴胆管结石(3/15 ),所在肝叶萎缩(5/15例),可有淋巴结转移(8/15例).而肝细胞癌则伴肝硬化(14/30例).AFP升高(23/30例),少有淋巴结转移(2/30例).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加延迟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组织来源的关键技术,两种病理类型肿瘤的强化方式的差别是其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其它CT征象有辅助诊断价值. 胞型肝癌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25/30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和肝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鉴别价值。方法现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收治肝细胞肝癌和肝胆管细胞癌患者共200例,其中肝细胞肝癌100例、肝胆管细胞癌100例,将肝细胞肝癌设定为实验组、将肝胆管细胞癌设定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超声检出率。结果实验组100例肝细胞肝癌检患者,超声检查结果为未检出人数10例、检出人数90例,疾病检出率(90),对照组100例肝胆管细胞癌患者,超声检查结果为未检出人数40例、检出人数60例,疾病检出率(60),实验组患者疾病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中,可采取超声进行检查,检查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韩芳 《医学新知杂志》2010,20(2):115-117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其中肝细胞癌占我国原发性肝癌中的绝大多数,胆管细胞癌不足5%[1].该病病死率高,远期疗效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治疗.肝癌起病隐匿,病程短促,一般估计自起病(临床前期、亚临床期)至出现症状(临床期)到死亡(临床末期)的自然病程约2年,自出现临床症状至死亡一般为4~6个月,短者仅1~2个月[2].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增强CT瘤内动脉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于我院经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癌(n=40)、低分化肝细胞癌患者(n=50)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接受动态增强CT扫描且影像学资料完整,分析增强CT扫描在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结果ICC患者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分叶征(77.5%)、肝内胆管扩张(72.5%)、动脉期肿瘤内肝动脉(47.5%)、环形强化(57.5%)、延迟强化(60.0%)等征象多见,所占比例均高于p-HCC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内肝动脉、对比剂迅速廓清、分叶征、肝内胆管扩张、动脉期环形强化、延迟强化等征象均为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的重要CT征象,是两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肝内胆管细胞癌几乎都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组成成分同肝细胞癌放在一起报导的,而且在原发性肝癌中所占比例很小,其尸检病例仅见报导16例。因此该肿瘤的研究,特别是其组织学的研究不能不受到一定影响,甚至有被忽视的倾向。 本文除对这类肿瘤作一般性叙述外,其目的主要在于闸述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组织学特征,并略论其与肝细胞癌在组织学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陈美红 《华夏医学》2012,25(5):781-782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简称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3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1]。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由于医疗条件的影响,早期发现还不能够普及。调查发现,40%肝癌患者发现时即为晚期,此期病变快,变证多,属内科急危重症,治疗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中肝干细胞的起源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中肝干细胞的活化、分布、来源和免疫表达特征.方法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S-P方法观察94例肝细胞癌(HCC)和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10例混合型肝癌的肝干细胞情况,用5例肝硬化和4例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结果在原发性肝癌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中干细胞免疫标志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均可观察到肝于细胞向肝癌细胞的转化,以混合型肝细胞癌中肝于细胞免疫表型表达率最高(P<0.05).结论不同病理组织类型的肝癌组织中均存在不同分化状态和不同来源的肝干细胞,可能由于肝干细胞(hepatic stem cell,HSC)分化不全或分化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以发生在肝细胞为主.原发性肝癌是目前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治疗上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微创治疗、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也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正>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IHPCC)指起源于Ⅱ级以上肝内胆管到赫令管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内恶性肿瘤的5%30%,为肝脏第二位原发性恶性肿瘤。IHPCC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放化疗效果较差,首选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