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63例VSD患者,其中53例为膜部型(17例合并膜部瘤),7例为嵴下型,3例为嵴内型。膜部型VSD使用对称型封堵器,其余类型的VSD使用偏心型封堵器,膜部瘤形成合并多孔型使用对称型封堵器或大边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6~16(9.6±2.6)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根部2—6(3.9±1.7)mm。63例均封堵成功,成功率为100%。VSD封堵器直径6—16(10.5±2.6)mm。1例术中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随访6个月无明显变化。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8年8月,46室间隔缺损患者使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其中21例为膜周型室间隔缺损,18例为嵴下型室间隔缺损,7例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VSD)的直径为4~10mm,术中行左室造影、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46例中43例封堵器均成功置入。1例术中封堵器影响主动脉辩,2例出现较大残余分流而放弃介入改开胸手术,3例术后造影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6个月后行超声检查分流消失。结论经导管植入国产偏心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方法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方法对27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并回顾分析其疗效。结果25例膜部和/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成功,成功率96%,2例嵴内型VSD中1例封堵成功,27例手术中2例并发一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结论介入封堵治疗膜部和/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嵴内型VSD介入封堵治疗需进一步提高封堵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偏心型封堵器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p septal defect,VSD)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风险分析。方法:将2011年1月—2015年2月在本院心脏中心进行介入治疗的嵴内型VSD患儿按所使用封堵器大小分为封堵器型号≥7 mm组及封堵器型号≤6 mm组,分析两组术前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等情况、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与封堵器型号≤6 mm组比较,封堵器型号≥7 mm组VSD直径明显偏大,术前合并主动脉瓣脱垂例数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术后严重并发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随嵴内型VSD直径的增大,术前合并症、手术风险及难度、术后严重并发症明显增加。对需选择偏心型封堵器型号≥7 mm的病例介入封堵治疗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该院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在局麻或全麻下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行经导管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术中经超声心动图和主动脉造影监测,术后定期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 156例VSD患者中153例封堵治疗获得成功,术后即刻成功率98.1%。结论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可使VSD得到彻底根治。  相似文献   

6.
2002年进口Amplatzer偏心型膜部室间隔缺损(ventf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和国产双盘状膜部室间隔封堵器开始在临床使用以后,使VSD的介入治疗广泛开展。我科近两年开始应用国产双盘封堵器治疗VSD40例,并进行了疗效评价。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和评价经导管封堵术在室间隔缺损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用国产封堵器对56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在局麻或基础 强化麻醉下经导管进行封堵术,其中嵴下型53例,嵴内型1例,肌部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结果53例封堵成功,心脏杂音消失,术后6~12 h下床活动,4~6 d痊愈出院。4例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结论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封堵部分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操作简便、恢复好、效果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介入封堵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特别是膜部缺损,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不需用体外循环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的首选[1-2],但对于嵴内型VSD,因其解部位置特殊,邻近瓣膜组织,部分病例可因缺乏支撑而致主动脉瓣脱垂于缺损内并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而封堵后也有可能引起瓣膜功能不全[3],是否行介入封堵尚有争议.我们应用国产零偏心封堵器成功封堵7例嵴内型VSD,近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VSD最常见的类型,对于膜周部VSD的治疗,目前主要为介入和外科手术两种方法,而介入治疗(双面伞修补室间隔缺损)被认为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自2002年Amplatzer膜周部VSD封堵器和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开始被临床应用以来,由于其创伤小、  相似文献   

10.
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位于室上嵴内,缺损四周均为肌肉组织,缺损与肺动脉瓣以及三尖瓣之间均被肌肉组织所隔开,从左心室分流的血液往往直接进入右室流出道·缺损远离希氏束,而离右冠瓣很近,甚至距右冠瓣的距离为零,故常常造成右冠瓣失去支撑而瓣膜脱垂,脱垂的右冠瓣挡住室间隔缺损口而使室间隔缺损口分流变小,极容易造成测量时低估室间隔缺损口大小·从理论上分析,由于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解剖位置决定了对其封堵治疗最关键的问题是封堵器是否会引起主动脉瓣的返流、封堵器是否会移位·由于使用偏心封堵器,主动脉侧封堵器伞盘无边,应对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