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比较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人工膝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旋转平台人工膝关节组(简称为A组)和固定平台人工膝关节组(简称为B组),每组50例,A组行旋转平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B组行固定平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3~10年(平均6年)随访,两组均无明显的聚乙烯垫磨损和松动、衬垫和金属假体松动、骨折、伤口和关节感染、伤口愈合延迟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术后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旋转平台人工膝关节并不比固定平台人工膝关节具有更多的优点,两者的临床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2.
闫丹舟  马保安 《现代医学》2010,38(4):372-375
目的:比较固定平台型及活动平台型假体在全膝人工关节置换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效果,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假体类型。方法:2005年10月至2008年11月在我科接受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者80例(92膝),其中使用固定平台型假体者(A组)42例(46膝),使用活动平台型假体者(B组)38例(46膝),术后平均随访22(13~52)个月,分别记录两组术前和术后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ROM)和HSS评分。结果:A组和B组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都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结论:两种假体对改善膝关节功能均有肯定作用,且近期疗效无差别。  相似文献   

3.
随着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膝置换的适应证不断扩大。但同时,患者对全膝置换术后假体寿命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固定平台和移动平台假体TKA术后都明显的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这两种假体在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及X线片检查结果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移动平台假体组TKA术后的最大屈曲度小于固定平台假体组的最大屈曲度。虽然在实验室研究中移动平台型假体在耐磨损和关节运动学方面优于固定平台型假体,但是在临床研究中的观点却并不一致。本文就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技术中不同假体的选择以及手术技术对于术后髌股关节生物力学、髌骨运动轨迹以及假体旋转位置的影响加以分析,探讨影响TKA术后膝关节功能以及假体使用寿命的相关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使用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0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2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有62例患者。我院给A组患者使用固定平台假体进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给B组患者使用旋转平台假体进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KSS(世界膝关节学会)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和膝关节的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以及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KSS评分、HSS评分和膝关节的WOMAC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KSS评分、HSS评分均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升高(P<0.05),其膝关节的WOMAC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的KSS评分、HSS评分和膝关节的WOMAC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9.68%,B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6.45%。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大体相当,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均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两种假体无明显的优劣之分。临床医生应根据进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选择假体的种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旋转平台型假体Gemini MK Ⅱ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早期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3年7月采用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Gemini MK Ⅱ对87例(106膝)病变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年龄52~81岁,平均65.3岁,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和X线检查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4.2个月(7~40个月)。术后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关节功能得到改善。 X线检查未发现有骨溶解、假体松动或旋转衬垫脱位等并发症。 HSS评分由术前(51.5±9.7)分提高到术后(87.3±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Gemini MKⅡ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短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其长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随固定平台型假体和活动平台型假体在人丁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将64例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配至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时术膝的膝关节评分(KSS评分、HSS评分)、WOMAC骨关节炎评分。结果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1年的各项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固定平台型和活动型膝假体在全膝人工假体置换术后1年的疗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高屈曲度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高屈曲度假体(PFC-RPF)与传统旋转平台假体(PFC-RP)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97例(142膝)行PFC-RPF和PFC-RP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膝关节炎患者,根据手术部位以及假体使用情况随机分为4组。对手术后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及胫股角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单膝置换胫股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双膝置换胫股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关节假体均能达到效果,但是单膝置换采用PFC-RPF者屈曲度优于PFC-RP,双膝同时置换屈曲度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周健强  付昆  孟志斌  李洪潮 《重庆医学》2015,(18):2563-256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股骨假体屈曲位放置对术后膝前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疾病患者60例,患者知情同意下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TKA中股骨假体于矢状位上中立位放置,观察组患者TKA中股骨假体于矢状位上屈曲放置。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进行HSS评分、WOMAC评分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的测定,统计两组患者出现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HSS评分明显增大(P<0.05),WOMAC评分明显减小(P<0.05),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明显增大(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HSS评分值较大,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WOMAC评分值较对照组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术后膝前痛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无膝前痛,对照组发生率为10.81%(P=0.045)。结论TKA股骨假体屈曲位放置有利于降低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和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屈曲假体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和运动学表现。方法观察高屈曲假体膝关节置换手术前后膝关节屈曲度、活动度及HSS评分,比较A组(术前最大屈曲角度≤120°)和B组(术前最大屈曲角度〉120°)手术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A组和B组术后各观察指标。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各指标均优于术前。两组术后活动度、HSS评分及A组术后屈曲角度均优于术前。B组手术前后屈曲角度无差异。B组较A组术后屈曲角度及活动度大,但术后HSS评分两组无差异。结论高屈曲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能改善膝关节屈曲角度、活动度及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选择高屈型和普通型两种不同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依据假体的选择不同分为高屈组,普通假体组,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范围(ROM)、膝关节HSS评分及住院总费用。结果高屈组30例(31膝),普通假体组45例(45膝)。两组一般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平均随访18月以上(16-26月),7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术后两组活动范围(ROM)、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短期随访高屈固定平台假体活动度大于普通型假体;术后两种假体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并不优于普通型假体,而住院总费用高于普通假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内外侧口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选用我院19个膝关节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例,A组10个膝关节采用髌骨内侧切口,术前活动度为92°(71~123°),股胫角平均为15.43°(13~39°),膝关节HSS平均评分为26分。B组9个膝关节采用髌骨外侧切口,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90°(69~121°),胫股角平均为14.21°,膝关节HSS评分为29分。分别选用髌骨内外侧入路,都应用后稳定型假体,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方法。随访检查术后12个月后膝关节活动度,X线外翻角,及膝关节HSS评分,并用统计学分析两组在以上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平均外翻角为6.21°,膝关节活动度为106°膝关节HSS平均评分为95分,B组平均外翻角为6.15°,膝关节活动度为105°膝关节HSS平均评分为94分,两组统计学分析外翻角的改变,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结论对于膝关节外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髌骨内外侧入路皆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躯体化症状对单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早期影响。方法2012年9月-2013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四病区接受单膝人工关节置换术且符合入组标准的骨性关节炎患者138例,按照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fsomaticself-ratingscale,SSS)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SSS≥40分者纳入症状组(13例),SSS〈40分者纳人对照组(125例),采用VAS评分、关节活动度(rangeofmogon,ROMl、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前两组间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症状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ROM、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症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与平均复诊次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躯体化症状对单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系统康复和短期康复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有无差异。方法回顾2006年3月至2010年11月我科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病例,选择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4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骨科常规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按照拆线后康复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系统康复组(术后由专科医生指导康复,疗程45d以上)和对照组(出院后给予书面康复指导,自行康复治疗)。两组康复治疗内容包括术前指导、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功能及本体感觉、步态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于手术治疗前1d,手术后第14天及第45天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HSS)以及膝关节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术后第14天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HSS评分和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5天时,系统康复组HSS评分和ROM改善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有效地改善骨性关节炎膝关节功能;术后经系统康复训练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单膝关节置换的围术期治疗效果。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8月于本院骨科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的骨性关节炎患者6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3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3 d、术后5 d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的差异。应用美国纽约特殊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的功能评定。结果 术前两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5 d OA组的ROM高于RA组(P〈0.05),VAS评分低于RA组(P〈0.05)。RA组引流量、患肢膝上10 cm周径、住院时间、伤口并发症多于OA组(P〈0.05)。RA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HSS评分低于OA组(P〈0.05)。结论 与骨性关节炎患者相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围术期效果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伤科黄水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3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康复,观察组给予术后常规康复联合使用伤科黄水外敷。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HSS评分、肿胀值、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后, 两组的ROM和HSS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的ROM和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VAS评分、PSQI评分、肿胀值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PSQI评分、肿胀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伤科黄水外敷可以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缓解肿痛,提高睡眠质量,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利用自体骨植骨的方式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有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膝关节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例(12膝).观察术后患者疼痛、关节活动范围、畸形矫正程度及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患者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有效修复,承载假体可靠;术后载线片显示胫骨假体下方无骨质缺损表现,假体位置良好.术前HSS评分平均为(19.0±4.0)分,术后HSS评分平均为(87.6±12.5)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HSS疼痛评分为(14.8±3.6)分,术后为(25.4±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61.0±14.7)°,术后平均为(107.3±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胫股角(FTA)为(182.1±10.7)°,术后平均FTA为(176.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使用自体骨植骨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可合理利用截骨获得的自体骨,达到缺损部位的理想修复,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胫骨平台的骨量,又重建了胫骨假体的均衡力学支撑.  相似文献   

17.
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与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2月34例(36膝)经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后膝关节疼痛与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测量对比术前、后膝关节力线,分析术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3~49个月),36膝术后关节负重内侧间室疼痛减轻或消失,膝屈曲度平均达126°,术后力线平均内翻2°。HSS评分由术前62分增至96分,优良率达91%。结论: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近期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万仲贤  陈泽  陈福洪 《西部医学》2011,23(6):1082-1084
目的探讨五合一截骨法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中医特色的康复锻炼。方法应用五合一截骨法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38例42膝,术前、术后4周和12周进行膝关节评分法(HSS)评分,并测量膝关节活动度(ROM)。结果术前HSS评分平均30.8分,术后4周和12周HSS评分分别平均为83.4分和92.2分;膝关节活动度:术前56.69°,术后4周增至101.14°,12周为115.79°。术后2周内无发生深静脉血栓、未出现感染、骨折、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五合一截骨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准确率,是治疗重度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术后早期实施中医特色的康复锻炼安全可行,可使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并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