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持式电子肌力测定仪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肌力测定中的信度。 方法以2009年2月至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28例3岁以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持式肌力测定仪(HHD)标准化操作方法测定患儿下肢髋、膝、踝等部位肌群的肌力,任意选取20例患儿在接受第1次HHD测定后休息10 min,再由同一测试者进行重复测试,通过比较前后测试结果间的相关性来确定HHD的重测信度;在非同一天任意选取15例患儿在接受第1次HHD测定后休息10 min,再由不同测试者进行重复测试,通过比较前后测试结果间的相关性来确定HHD的不同测试者间信度。 结果HHD在测定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群时有良好的重测信度(ICC值在0.74~0.97之间)和不同测试者间信度(ICC值在0.63~0.97之间),其中髋屈曲、足跖屈和膝伸展肌群的重测信度最高(ICC值在0.94~0.97之间),髋屈曲、足背屈的不同测试者间信度最高(ICC值在0.90~0.97之间)。 结论采用标准化的测试方法,手持式电子肌力测定仪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肌力测定中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和不同测试者间信度,可以良好地评价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步行过程中脑卒中患者躯体和偏瘫侧下肢关节的异常运动学特征对其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32例可以独立步行10 m以上的慢性偏瘫患者,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其最大步行速度、身体重心、骨盆和偏瘫侧下肢关节的运动学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患者步行能力与身体重心侧方移动、偏瘫侧下肢髋后伸和膝屈曲不良有明显相关性(P<0.01)。身体重心侧方移动又与偏瘫侧下肢髋后伸和膝关节活动范围明显相关。 结论身体重心侧方移动、偏瘫侧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屈曲异常是影响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并且身体重心侧方移动异常与偏瘫侧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活动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 方法通过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7例脑卒中患者屈伸偏瘫侧膝关节时脑激活情况并与8例健康志愿者屈伸单侧膝关节时脑激活情况进行比较,用SPM5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资料。 结果8例正常志愿者实际屈伸单侧膝关节时,对侧旁中央小叶、对侧辅助运动区Brodmann 6区(BA6)、右侧颞上回及两侧顶下小叶明显激活。7例脑卒中患者中有6例屈伸偏瘫侧膝关节时脑激活区主要位于健侧半球顶叶BA7、BA5等脑区。 结论健侧半球的代偿激活是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一个主要机制,脑卒中后偏瘫侧膝关节屈伸可能直接依赖于健侧半球顶叶BA7、BA5的激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治疗对膝关节粘连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对50例膝关节粘连患者进行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于术后第1天即开始综合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松动术、推髌、止痛、物理因子治疗、肌力训练及关节牵伸等;待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rt;90°时,可让患者出院在家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康复训练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并定期随访。 结果术后12个月时发现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增加67.36°,以康复治疗1~6个月内改善幅度较显著;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进展,该差异逐渐缩小。患者髌上10 cm处大腿周径较康复治疗前增加4 cm;患者膝部肌群肌力随着关节屈伸角度增大而迅速改善。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提高膝关节粘连患者术后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能进一步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主动、被动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根据国家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方案研究课题组制定的康复计划实施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主动、被动运动训练仪对其下肢进行有针对性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对2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进行组间疗效比较。 结果2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rt;0.05)。 结论主动、被动运动训练并联合常规康复干预对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可明显提高偏瘫侧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用CIMT,即用休息位夹板和吊带将健侧上肢固定,限制使用,每天在清醒时的固定时间不少于90%;每天强制性训练患者使用偏瘫侧上肢6 h(其中1 h在作业治疗室进行任务指向性塑形训练,其它5 h在家属监督下使用患手),每周6 d,持续3周。对照组用神经发育疗法(NDT),每天在作业治疗室以运动再学习方案训练为主,训练患者使用偏瘫侧上肢1 h,每周6 d,持续3周。2组患者均同时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及其它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评定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WMFT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治疗前、后比较,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2组患者WMFT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CIMT与ND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都有促进作用,都可提高患者ADL能力,但CIMT对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优于NDT。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验功能性蹲屈测试训练系统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下肢等长肌力测试中的重测信度。 方法由同一测试者在1周内对3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前、后2次双下肢等长肌力测试,最终得到最大等长伸展肌力、最大等长伸展肌力发生时间和平均等长伸展肌力3项测试结果。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s)对这3项测试结果进行重测信度的评价。 结果健患侧的最大等长伸展肌力和平均等长伸展肌力的组内相关系数(ICCs)分别为0.87、0.88、0.92和0.89;健患侧最大等长伸展肌力发生时间的组内相关系数(ICCs)分别为0.25和0.41。 结论在应用功能性蹲屈测试训练系统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等长肌力测试的结果中,最大等长伸展肌力和平均等长伸展肌力2项结果具有很好的重测信度,这2项测试结果可以作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和康复疗效评判的可靠性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增加BWSTT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下肢肌力Motricity指数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并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WSTT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瞬时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软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4例。2组患者均给予内科药物和普通针刺治疗,同时进行常规神经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瞬时电刺激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2组患者肱二头肌及股四头肌的肌张力进行评定,并比较2组患者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肌张力达到Ashworth 2级所需的时间。 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肱二头肌治疗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肱二头肌治疗总有效率(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股四头肌治疗总有效率(95.6%)高于对照组股四头肌治疗总有效率(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肌张力达到Ashworth 2级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0.15±4.36)d和(10.02±3.43)d,短于对照组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的所需时间[(17.21±5.12)d和(16.86±4.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内科药物治疗、普通针刺及常规神经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瞬时电刺激治疗,可明显促进脑卒中软瘫期患者的肌张力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足底压力与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作为偏瘫组,与其相匹配的健康中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系统进行步态检测和分析,获取步速、首次触地期和蹬离期的足底压力峰值、单支撑相压力中心位移(DCOP),并计算上述各项参数的不对称性,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2组各参数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步速与足底压力峰值及DCOP之间的相关程度。 结果①偏瘫组患者的步速明显慢于对照组[(0.32±0.26)m/s vs (0.82±0.35)m/s,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偏瘫组双下肢首次触地期的足底压力峰值[患侧(2.26±0.89)kg/cm2,健侧(3.02±0.27)kg/cm2]及患侧下肢蹬离期的足底压力峰值(3.67±1.52)kg/cm2]均明显下降,单支撑相矢状面的DCOP[患侧(3.24±3.65)cm,健侧(4.18±4.12)cm]亦减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偏瘫组足蹬离期、首次触地期的足底压力峰值和矢状面DCOP(DCOPx)的不对称性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而冠状面DCOP(DCOPy)的不对称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④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偏瘫患者的步速与双侧下肢的首次触地期、蹬离期的压力峰值及DCOP均呈正相关(r=0.666~0.950,P<0.01)。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足底压力峰值较健康人均有所下降,步行中的重心转移能力下降,且与步行能力(步速)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The characteristics (period, mesor, amplitude) of the rhythms of urinary excretion of sodium, potassium, chlorine, calcium, magnesium, and phosphorus were examined in normal women during various seasons. The urine was collected for 5 days with 4-hour intervals. The rhythms were detected and their parameters established with the use of mathematical method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tested curve fragments repetitions and by the least squares nonlinear method. The rhythms of renal urinary and electrolyte excretion were found very smooth, particularly so in the fall and winter. The circadian rhythms have been found the most stable during all the seasons. Examinations of individual electrolyte excretion have shown that Na and K excretion is more stable all the year round and therefore this parameter is the most informative for the detection of disorders in renal electrolyte excretion.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目的:分析在胎儿和新生儿的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通过应用心脏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0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580例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孕妇,统计其产前与产后的超声检查结果,并于胎儿的尸检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产后超声提示新生儿先心病共计13例,产前超声共计检出12例,检出率为92.31%,漏诊率为7.69%,与产后超声结果比较中P>0.05;10例均采取引产方式,尸检结果与产前超声诊断结果完全一致,且比较中P>0.05。结论:通过运用心脏超声有利于实现对胎儿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明确诊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