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抗磷脂综合征诊疗指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血栓主要指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最常见的部位为腓肠肌静脉,其次为股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当多见,在美国人群的年发病率为0.1%,每年有超过20万人患DVT,大约10%的DVT患者发生肺栓塞。欧美国家对DVT的诊治与病因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易栓症的各种发病机制已相继发现。约一半的易栓症患者的病因可被确定。 我国尚无DVT的统计资料,一般的印象是低于西方人群,但临床病例日益增多,有的医院已建立了专科病房。总的来讲,我国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做的工作较多,但对DVT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在深度与广度上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的距离。另一方面,中国人易栓症发生情况与西方人似有较大的差别。因子VLeiden仅发现两例,凝血酶原G20210A变异尚未见报导。近年来我国血液学会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我们组织翻译了有关资料供有关医务人员参考,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DVT的诊断与防治水平,并希望对确定我国DVT诊断与治疗的原则及发展规划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将分5个专题介绍这些指导意见,本期介绍的'抗磷脂综合征诊疗指南';'有症状门诊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临床评价和D-二聚体分析可能减少对影像学诊断的需要'。下  相似文献   

2.
肺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和预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蔡柏蔷 《新医学》2002,33(7):392-394
1引言临床上常见的肺血栓栓塞症(肺栓塞)为血栓栓子阻塞肺动脉而引起的,可并发于内、外、妇产科的许多疾病,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资料表明,患有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各种心脏病、某些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几率较高。充分认识肺栓塞的基础病因和危险因素,有助于提高对肺栓塞的诊断水平,并可为预防提供临床依据。2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的血栓性栓子主要来自深静脉系统。DVT为肺栓塞最主要的基础病因,肺栓塞与发生在下肢周围静脉、包括股静脉、癛静脉和腓肠肌深静脉中的血栓密切相关,故DVT…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均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他们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DVT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年轻患者若无肥胖、妊娠、手术等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发生血栓或有血栓栓塞性疾病家族史者反复发生血栓时,可诊断为易栓症。易栓症患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性静脉血栓为主要表现,也可发生动脉血栓栓塞。血栓形成或栓塞可为自发或诱发发生,其诱因常是妊娠、产后、手术、创伤和药物等。  相似文献   

4.
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其中90%以上的PTE患者血栓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PTE是DVT的严重并发症,在美国每年10万人因PTE死亡,有10万人因PTE促发死亡,在我国对PTE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但大多数医院诊断的病例数明显较前增多,且呈继续上升趋势,其原因除临床医生诊断意识提高,漏误诊率降低外,也有危险人群数量增加,危险因素暴露增多,对高危人群识别、预防治疗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蛋白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凝蛋白缺陷是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密切相关的易栓病因,这些遗传因素在中国人群血栓病患者中的分布与西方人群存在较大差异。由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导致的血浆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已被证实是西方欧美人群DVT发病最为相关的危险因素。然而在我国,APCR的发病率并不像国外那样高,而且FV Leiden突变更为少见。中国人群DVT的主要发病原因还不清楚。为此,我们检测了100例DVT患者的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活性水平及APCR,旨在探讨抗凝蛋白缺陷在中国人群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经济、方便、有效的早期实验室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对肺血栓栓塞症(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后短期疗效进行分析,探讨超声在其疗效分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性肺动脉造影或放射性肺灌注通气扫描确诊的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384例,根据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分型标准及右心功能,分为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171例(Ⅰ组)及非大面积PTE213例(Ⅱ组),I组患者给以溶栓方案,II组患者给以抗凝方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天后进行常规下肢深静脉探查。结果DVT阳性患者212例,占所有PTE患者总数的55.2%,其中Ⅰ组DVT阳性患者115例,Ⅱ组DVT阳性患者97例。两组患者给予抗凝和溶栓不同方案治疗14天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并不明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患者下肢血栓分布左侧多于右侧,腘静脉及胫后静脉出现血栓的几率最高,其次为股浅静脉及腓静脉。结论下肢深静脉超声探查能够及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超声可以及时提示静脉血栓栓塞再发,降低患者罹患致死性PTE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急诊治疗和预防(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3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急诊诊断与救治 2.3.1 DVT的症状与体征 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周径增粗、疼痛或压痛、浅静脉扩张、皮肤色素沉着、行走后患肢易疲劳或肿胀加重。但约半数或以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无自觉临床症状和明显体征。下肢DVT是肺血栓栓塞症(PTE)的重要危险因素,对PT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VTE是一组同一种疾病发生在不同部位、不同发病阶段的疾病。DVT是血液在静脉系统内由液体转化为固体,不仅阻塞血流,而且引起静脉管壁的炎性改变。DVT在急性阶段若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极易发生静脉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9.
当抗凝因子或纤溶蛋白等发生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人体存在获得性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时,导致血液流动性受限、止血栓不能及时被清除,容易形成血栓,称为血栓前状态或高凝状态,即易栓症。易栓症并非疾病[1],有易栓倾向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血栓,血栓的最终形成是环境、遗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发生血栓,可累及动脉和静脉,并出现相应的一种或多种血栓症状,严重可致残、致死。临床中以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多见,其中深静脉血栓危害较大[2],若不及时治疗,栓子脱落可进一步引起肺栓塞,它是深静脉血栓的严重并发症,也是静脉血栓形成致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肺血栓栓塞症的病理与病理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燕兵  王辰 《新医学》2002,33(7):394-395
1 引言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肺栓塞)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引起肺栓塞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肺栓塞与DVT形成共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相似文献   

11.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伴有静脉血液淤滞是外科大手术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有:高龄;肢体瘫痪;血栓栓塞病史;腹部、骨盆、关节、心肺手术;心功能不全;肥胖;使用雌激素;妊娠;长时间制动。静脉血栓如未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绝大多数的深静脉血栓发生于下肢,  相似文献   

12.
AT缺陷是静脉血栓栓塞的主要遗传性危险因素,AT缺陷能够使血栓形成的危险增加数十倍,主要表现为静脉血栓的形成,多发生在下肢深静脉,其次为髂静脉,肠系膜静脉,动脉血栓少见。约2/3患者首次发病在10-35岁之间,且常常是一种无症状疾病,首次发作往往就可能致命。所以进一步研究AT缺陷导致易栓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降低血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卒中是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卒中患者由于意识障碍、长期卧床、脱水治疗等原因很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若发生静脉血栓脱落,可造成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sis embolism,VTE),表现为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30%~40%的卒中患者可发生DVT,严重偏瘫患者的发病率可高达60%~75%,  相似文献   

14.
肺血栓栓塞症的规范化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继心血管血栓和脑血管血栓后的第三大血栓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VTE病程中的两个连续阶段,也是VTE在不同脏器中的表现。诊断PTE时应联想到DVT,诊断DVT时也应联想到PTE,两者不能偏废,也不能分割,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5.
徐寅  周峥 《护理研究》2013,27(5):451-452
易栓症(tromobophilia)一词是由Egeberg1965年报道一个家族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时首次提出[1],它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一种疾病状态[2].易栓症的突出表现为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以静脉系统为主,常表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65例下肢静脉同期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X线静脉造影,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准确性。结果与X线静脉造影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85%、特异度100%、准确度95.3%;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上优于静脉造影(P<0.05);伴有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静脉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人工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肺血栓栓塞症 第1讲 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由于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进入肺循环造成肺动脉或分支阻塞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它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同一种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两种不同临床表现,其危险因素包括任何可导致静脉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系统内皮损伤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是一个疾病的两个方面,近来,人们倾向于将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VTE)。 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统计学资料多来源于70~80年代,美国每年大约有200万人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有60万人发生肺栓塞,其中6万人死亡。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或危险因素1.1易栓症血栓发生的原因有血管损伤、凝血因子异常和局部血液淤积。自然凝血、纤溶因子及其他的抑制剂在维持血液正常流动和止血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平衡过程,在这个平衡中,某些先天性或获得性的变化可使血栓易于形成,称为易栓症。1.2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近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预后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4年1-12月出院的近端DVT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预后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72例患者中,发生预后不良患者22例(30.6%),其中2例患者发生肺栓塞相关性死亡(2.8%);4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5.6%);16例患者发生血栓后综合征(2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凝治疗3个月后较高水平的D-Dimer值、未规范化抗凝治疗和遗传性易栓症的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高。结论 :近端DVT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较高;护士应注重对此类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尤其是遗传性易栓症患者,保证患者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并使用D-Dimer监测抗凝治疗效果,进而降低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易栓症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减少误漏诊。方法回顾分析1例以肠梗阻为首发表现最终确诊为易栓症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慢性不全性肠梗阻入院,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本次发病在外院行影像学检查示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予溶栓抗凝治疗,肠梗阻症状仍持续存在。转我院后经详细询问病史,明确家族性血栓疾病史,查同型半胱氨酸、蛋白C、蛋白S、抗蛋白酶Ⅲ及活化蛋白C抵抗均异常,确诊为遗传性易栓症。后因肠梗阻转外科行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累及腹部血管的易栓症文献报道较少,提示临床医师对腹腔内静脉血栓形成者应警惕易栓症可能,以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