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瘀病机的微观分子生物学论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功能等分子生物学角度证实"血瘀"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之一.方法: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ET、NO)、血小板活化功能(CD62p、CD63)等指标的检测,并与30例健康妇女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活化功能等分子生物学指标与健康妇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存在着"血瘀"分子生物学等客观性病理变化,"血瘀"是引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血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血瘀是否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之一。方法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和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功能等检测,并与30名健康妇女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功能等分子生物学指标与健康妇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存在着血瘀分子生物学等客观性病理变化,血瘀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3.
头痛定胶囊治疗血瘀型偏头痛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头痛定胶囊治疗血瘀型偏头痛30例(同期与正天丸30例随机对照)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显示:头痛定胶囊近期痊愈率56.7%,总有效率96.7%。明显优于正天丸(P<0.05);能显著降低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作用优于正天丸(P<0.05);能显著改善血瘀型偏头痛甲襞微循环异常,其作用与正天丸相似(P>0.05)。  相似文献   

4.
劳瑞平  孙桂荷  孙艳红 《光明中医》2012,27(10):1983-1984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活血方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瘦素(Leptin)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钙尔奇D口服,每晚1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补肾健脾活血方剂抗骨松汤,治疗3个月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骨密度、BALP、瘦素和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结果经过治疗,补肾健脾活血方剂抗骨松汤能增加骨密度,降低BALP水平,升高Leptin,降低甲襞微循环积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健脾活血方抗骨松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5.
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痛经3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丽华  钟琳  周晓爱 《中医杂志》2005,46(3):205-206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其与改善甲襞微循环的关系.方法:31例痛经患者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在治疗前后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采用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前总积分值最高,Σ(A×B)属重度异常,说明微循环障碍严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总积分明显下降,Σ(A×B)属轻度异常,说明微循环有较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临床症状的缓解和微循环障碍改善,总积分值随之下降.结论:"不通则痛"的发病机理与微循环障碍有密切关系;对痛经的施治,除了强调辨证外,改善微循环障碍亦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既往论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多从"虚损"角度,以补肾健脾为主,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从‘瘀'论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这一假说进行理论推断,重点阐述绝经后妇女的生理变化与血瘀的相关性,绝经后妇女的脏腑病机特点和血瘀的关系,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瘀"病机进行推论,同时论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瘀证"形成特点与雌激素的关系,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意义.以"血瘀"立论,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和治则,另辟途径,目的在于开拓新的思路,以丰富祖国医学治疗本病的理论,进而为今后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血府逐瘀汤对36例2型糖尿病甲襞微循环与血液流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筱娟  沈璐  阎晓萍 《陕西中医》2004,25(3):207-208
目的 :探讨中药血府逐瘀汤对 2型糖尿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36例患者经糖尿病饮食和药物降糖 ,血糖控制基本达标后 ,口服血府逐瘀汤治疗 1月。结果 :治疗后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 P<0 .0 1 ,P<0 .0 5 )。结论 :提示中药血府逐瘀汤有明显改善 2型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玫 《陕西中医》2007,28(6):653-655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类中药配伍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6例患者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黄芪、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消心痛、卡托普利、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心绞痛日平均发作次数、每次心绞痛发作平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日平均用量、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血脂、心肌酶测定结果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提示:本方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NO、ET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NO、E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另设30例健康妇女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对象外周血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NO、ET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NO、ET)等微观分子生物学改变并参与其发病,且成为"血瘀"病机的微观病理变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海川通络胶囊治疗一过性脑缺血64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海川通络胶囊对一过性脑缺血(TLA)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顺序将12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其临床疗效、血脂、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颈动脉血流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海川通络胶囊有较好的降脂,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甲襞微循环,改善脑供血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临床治疗组显效、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提示海川通络胶囊对TIA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瘀血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59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及各项指标加权积分值与得分率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人作比较.结果:(1)出血组血浆比粘度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P<0.01.全血比粘度及红细胞压积也增高,P<0.05;(2)出血组甲襞微循环突出表现为管襻形态异常,流速减慢及红细胞聚集,并伴有渗出与出血(P<0.01)等微循环异常改变.提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中医“瘀血”的病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杏丁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 6 5例经Judkins法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患者 ,给予杏丁注射液 30mL加入 5 %葡萄糖液 2 5 0mL中静滴 1次 /d ,连用 2周 ,用药前后观察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 用药后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杏丁注射液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及血液黏度。  相似文献   

13.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丽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140-141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3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微循环障碍患者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1个疗程(4周),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服药前后主要症状、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与20例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进行对照。结果:①与治疗前相比,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能改善微循环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改善微循环障碍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指标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4.
头痛定胶囊治疗血瘀型偏头痛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娟  汪艳娟 《中医杂志》2000,41(5):295-296
观察头痛定胶囊治疗血瘀型偏头痛30例(同期与正天丸30例随机对照)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显示:头痛定胶囊近期痊愈56.7%,总有效率96.7%。明显优于正天丸(P〈0.05);能显降低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作用优于正天丸(P〈0.05);能显必改善血瘀型偏头痛甲襞微环异常,其作用与正天丸相似(P〉0.05)。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从瘀论治刍议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认为血瘀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之一,并认为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功能异常,红细胞变形力减弱,是高血压病血瘀证的病理基础,为治疗高血压病血管并发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儿哮喘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儿哮喘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观察李荣,刘昕,蒋红雨,曹序茂1994年3月~1995年8月,我们通过对32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对比观测,探讨采用中医活血化瘀疗法防治小儿哮喘的可行性。临床资料根据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199...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Ⅱ期甲襞微循环与中医血瘀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血压病是以中小血管病变为主的常见心血管病 ,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微循环。甲襞微循环 (NFM)是人体皮肤微循环的一部分 ,也是非介入性检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全身微循环的状态。甲襞管襻形态学的变化与许多疾病有关 ,我们以往观察过高血压病Ⅱ期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人相比较有显著性异常。P <0 0 5~ 0 0 1( 1 ) 因此 ,我们对 2 2 0例高血压病Ⅱ期患者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测观察NFM变化情况并分析研究与高血压病及中医血瘀证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观察对象 患者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 2 2 0例。其中男性 10 6例 …  相似文献   

18.
从瘀论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眭承志  周军 《中医药学刊》2005,23(1):92-93,173
既往论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多从“虚损”角度,以补肾健脾为主,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从‘瘀’论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这一假说进行理论推断,重点阐述绝经后妇女的生理变化与血瘀的相关性。绝经后妇女的脏腑病机特点和血瘀的关系,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瘀”病机进行推论,同时论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瘀证”形成特点与雌激素的关系,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意义。以“血瘀”立论,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和治则,另辟途径,目的在于开拓新的思路.以丰富祖国医学治疗本病的理论.进而为今后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陈晚娇  雷静 《陕西中医》2011,32(3):304-30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女性的一种多发病,大多数医家多从脾、肾、血瘀论治,本文结合绝经后妇女的生理特性,从肝探讨治疗本病的方法,旨在对本病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20.
张卫红  殷玉莲  周悦  陈红风 《河北中医》2016,(11):1752-1756
从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2个方面论述绝经后乳腺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绝经后乳腺癌骨质疏松症病位在骨,涉及多个脏腑,主要与肝、肾、脾相关。其病因复杂,病机主要以肝肾亏虚、脾虚血瘀为主,根据其病机治疗以补益肝肾、健脾活血为主。本文探讨绝经后乳腺癌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及中医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