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置胃管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放置鼻胃管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影响因素。方法:287例接受LC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置管组(n=144)和不置管组(n=143),对两组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时间、早期进食和下床活动时间、中转开腹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统计结果显示,置胃管组和不置胃管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不置胃管组术后36h内进流质饮食者更多,补液时间在72h内者更多,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提前,与置胃管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C手术前不常规放置鼻胃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32 胆囊切除术是否常规胃肠减压、留置导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胆囊切除术常规胃肠减压、留置导尿的利弊。笔者回顾分析10年间行单纯胆囊切除术7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常规胃肠减压、留置导尿(I组)380例,非常规肠胃减压、留置导尿(Ⅱ组)346例。结果示I组痛苦和不适明显增加,胃肠功能恢复未见明显改善,有2例因插胃管致环杓关节脱位,55例拔除胃管后有咽喉部疼痛或吞咽不适感,35例出现尿路感染。Ⅱ组术后12例出现腹胀,对症治疗后5例仍需胃肠减压;有23例因尿潴而留置导尿,出现尿路感染2例。提示术前常规胃肠减压,留置导尿弊多利少。但有少数患者术前或术后需胃肠减压或留置导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置胃管行胃肠减压对择期肝脏手术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择期肝脏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术前不予留置胃管,无胃肠减压;对照组52例,患者术晨予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结果 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和腹部胀痛不适及外科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咽喉疼痛发生...  相似文献   

4.
胃手术后胃肠减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160例择期胃手术病人随机分二组。I组为术后不插胃管组,Ⅱ组为术后插管胃肠减压组。结果表明两组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相近(P>0.05),无吻合口漏、急性胃扩张等并发症,-Ⅱ组病人肺部感染明显增多(P<0.05),且插胃管后病人均感鼻咽部不适、恶心、术后早期不便下床活动等缺点。因此我们认为,择期胃手术后无须常规行胃肠减压,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留置鼻胃管联合喉罩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3~8月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302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用传统术式,B组采用不留置鼻胃管联合喉罩麻醉的方法,比较两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心肺并发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咽痛、声嘶等症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治愈,无胆漏、黄疸、腹腔出血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两组在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心肺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与B组比较,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值明显升高,伴有恶心、呕吐、咽痛、声嘶症状的患者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将不留置鼻胃管联合喉罩麻醉的方法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氧无正压通气在悬吊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快速诱导及术中的应用。方法:随机将40例行择期悬吊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分为A组(预氧组)和B组(常规诱导组),每组20例,记录诱导前及插管后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eart rate,HR)、血压(blood pressure,BP)、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及插管时间、胃管使用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插管前后HR、BP及插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SpO2轻度下降,但在安全范围内。B组胃管使用率明显增加。结论:预氧无正压通气用于悬吊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的,同时减少了胃管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前常规放置胃管是否必要。方法 回顾性随机对420例LC术前放置胃管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56例未置放胃管组无论在术中对胆囊三角的暴露及对手术操作的影响和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均同术前置放胃管组差异无显著性,且有术后痛苦小,呕吐次数明显低于放置胃管组。结论 对症状性、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患者施行LC手术,术前不必要常规放置胃管。  相似文献   

8.
鼻胃管胃肠减压在择期腹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鼻胃管胃肠减压曾被常规应用于择期和急诊的腹部手术后,目的是预防急性胃扩张的发生、治疗梗阻、降低吻合口压力等。但是,鼻胃管置入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呼吸道并发症、胃-食道反流、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声带的损伤,以及越来越被重视的患者的不适感。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也对择期的腹部手术后常规应用鼻胃管胃肠减压提出不同的看法。现重新评价应用鼻胃管胃肠减压的理论基础及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并对鼻胃管胃肠减压在择期腹部手术中的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肠梗阻导管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4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组和鼻胃管组。观察腹胀改善情况(腹围)、胃肠减压量、腹部X线平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组患者的胃肠减压量(1021.2±265.4)ml/d较鼻胃管组(642.5±325.4)ml/d明显增多,且腹围(15.2±5.5)cm减少较鼻胃管组的(5.7±3.6)cm更明显,气液平面消失时间(10.3±8.5)d较鼻胃管组的(15.6±11.7)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能更有效胃肠减压,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典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移除鼻胃管引流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10例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鼻胃管引流管移除时间分为早期(≤24 h)移除鼻胃管组和晚期(〉24 h)移除鼻胃管组,主要分析指标为鼻胃管重置率、固体饮食耐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死亡率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主要相关并发症。结果 1 2组患者术前基本信息及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2组患者的鼻胃管重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3 2组患者术后主要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多因素分析,晚期移除鼻胃管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移除鼻胃管组(P=0.014)。4早期移除鼻胃管组患者的平均固体饮食耐受时间(P=0.013)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P〈0.001)均较晚期移除鼻胃管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若患者术前无明显胃排空梗阻症状,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可尽早拔除鼻胃管,增加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叶切除术后胃管拔除时机,为择期非胃肠道手术术后留置胃管的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78例肝叶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分别于术后12h和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腹部胀痛、恶心、进食时间、舒适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术后腹部胀痛、恶心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进食及肛门排气时间、肺不张、舒适度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肝叶切除手术后尽早终止胃肠减压,可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经鼻置入导管行肠内全程减压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3—8月收治的8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病人,使用鼻胃管减压等常规保守治疗无效后,经鼻置入导管行肠内全程减压,并进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与鼻胃管相比,使用肠内全程导管减压后,病人的胃肠减压量明显增加、腹围和腹腔内压力明显降低;通过3~10d的经鼻置入导管减压等保守治疗后,8例病人的肠梗阻症状均缓解,未再接受手术治疗。结论经鼻肠内全程导管减压用于治疗术后早期肠梗阻安全有效,且可能使病人免于再次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胃管置入的适宜长度及其与患者身高的关系。方法将120例择期行开腹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各30例,术前留置胃管的长度分别为45~55cm、50~60cm、55~65cm及60~70cm;术中测量鼻胃管前端与贲门的距离,术后按照常规进行胃肠减压护理。结果术中测量胃管前端距贲门的长度,各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d、2d胃肠减压引流量及患者腹胀程度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达到最佳胃肠减压效果的患者,胃管的实际置入长度与其身高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管置入长度55~65cm时,能达到最佳引流效果,根据患者身高选择置入长度能提高胃肠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胃管置入的适宜长度及其与患者身高的关系。方法将120例择期行开腹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各30例,术前留置胃管的长度分别为45~55cm、50~60cm、55~65cm及60~70cm;术中测量鼻胃管前端与贲门的距离,术后按照常规进行胃肠减压护理。结果术中测量胃管前端距贲门的长度,各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d、2d胃肠减压引流量及患者腹胀程度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达到最佳胃肠减压效果的患者,胃管的实际置入长度与其身高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管置入长度55~65cm时,能达到最佳引流效果,根据患者身高选择置入长度能提高胃肠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食管癌术后两种胃腔减压方式的效果。方法安阳市肿瘤医院2011-08—2017-10间行食管癌手术1248例。其中左胸左颈手术636例,McKeown手术396例,全腔镜食管癌手术198例,食管拔脱术18例。术后均给予胃腔减压。常规组(729例)将胃管经鼻置入近胃窦部,对照组(519例)应用改制胃管经鼻行全胸胃减压。比较2组吻合口颈部瘘、纵隔瘘、胸内瘘发生率及瘘愈合时间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吻合口颈部瘘、纵隔瘘、胸内瘘发生率及瘘愈合时间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食管癌术后应用全胸胃减压较常规胃肠减压,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保留幽门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是Whipple手术即典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改良,有报道PPPD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较高。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研究中心外科及胃肠学科对两种术式进行前瞻性研究,评估胃排空延迟发生率的差异。方法1989年9月至1996年8月连续200例胰十二指肠全切除病例分为PPPD和PD两组,各100例。对病人术前评估、手术指征、术中指数、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进行对比。胃排空延迟定为:发生胃潴留放鼻胃管≥10天;术后恢复常规固体饮食>14天;鼻胃管引流量<200~300ml/24小时,拔胃管。胃排空延…  相似文献   

17.
肝叶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减压停止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术后胃管拔除时机,为择期非胃肠道手术术后留置胃管的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78例肝叶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分别于术后12 h和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腹部胀痛、恶心、进食时间、舒适度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后腹部胀痛、恶心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进食及肛门排气时间、肺不张、舒适度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肝叶切除手术后尽早终止胃肠减压,可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术中小肠内排列应用于多发小肠破裂手术,是否有效预防粘连性肠梗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3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多发破裂手术患者,按是否术中插入肠梗阻导管分为肠梗阻导管组63例和鼻胃管组72例,统计术后24小时的引流管液体积,48小时腹围变化,白细胞恢复时间,CRP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随访8月至5年内间断腹胀发生率,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结果肠梗阻导管组24小时胃肠减压量较鼻胃管组明显增多(P0.05),48小时腹围增幅明显小于鼻胃管组(P0.05),白细胞恢复时间、CRP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小于鼻胃管组(P0.05)。术后随访,间断腹胀有3例(4.7%),粘连性肠梗阻2例(3.1%),鼻胃管组间断腹胀15例(20%),粘连性肠梗阻10例(13.8%),两组统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术后小肠内排列可减轻腹部闭合伤多发肠破裂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且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可作为具有粘连性肠梗阻高危因素手术的术中选择。  相似文献   

19.
胆囊切除术后引流的利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生 《腹部外科》1999,12(5):227-228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的利弊。方法: 对本院1990 年至1995 年间行单纯胆囊切除346 例进行分析。其中引流180 例, 不引流166 例。结果: 发生术后并发症共16 例。引流组13 例, 不引流组3 例, 无死亡病例。结论: 常规放置引流弊多利少。大多数病例不置引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择期胆囊切除术后不置胃管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认为腹部手术后应留置胃管,以防止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减少腹胀、切口裂开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1]。本文前瞻性的对100例胆囊切除术后放与不放置胃管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将100例择期胆囊切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作者单位:四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