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陆敏  魏凤芹  肖峰  彭军 《中国康复》2012,27(6):411-413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2组均接受基础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进行上肢Brunnstrom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上肢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FMA-UE和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虚拟现实技术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TEF)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肢Brunnstrom分期[分别为(4.19±0.73)和(3.29±0.70)分]、FMA-UE评分[分别为(51.10±8.05)和(37.14±7.69)分]、MBI评分[分别为(63.10±5.87)和(49.76±7.32)分]以及STEF评分[分别为(66.62±7.17)和(54.90±9.40)分]较组内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述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手摇车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S手摇车组(试验组)和MOTOmed运动训练组(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ES手摇车进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对照组则增加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估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2、3、4周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 (FMA-U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期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4周后上肢(χ2=9.23,P<0.05)和手(χ2=15.91,P<0.05)的Brunnstrom分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1、2、3、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和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1、2、3、4周后的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ES手摇车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不同时间点(训练前和训练过程中)进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患者30例,3组患者均进行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A组患者在任务导向性训练前给予患侧大脑半球M1区20 min的tDCS治疗,tDCS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B组患者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同时给予tDCS治疗,tDCS治疗部位和参数同A组;C组患者则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同时给予安慰性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上肢功能性和实用性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UE评分、FTHUE-HK评级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B组患者的FMA-UE评分、FTHUE-HK评级和MBI评分分别为(40.57±7.66)分、(4.33±0.76)级和(66.67±9.72)分,显著优于A组和C组治疗4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在任务训练的同时进行tDCS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作观察配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4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动作观察配合作业治疗,对照组增加常规作业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UE、FTHUE-HK、MBI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FMA-UE、FTHUE-HK、MBI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FMA-UE[(42.81±13.59)分]、FTHUE-HK[(5.00±1.38)级]、MBI[(73.86±18.83)分]较为优异(P<0.05)。 结论 动作观察配合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6例,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传统运动疗法、作业治疗、物理因子治疗、虚拟现实技术训练等,实验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增加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关节活动数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Fugl-Meyer平衡功能评测(FMA-B)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关节范围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FMA-B评分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FMA-B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40.93±8.27)分、(12.26±5.92)分和(70.92±11.56)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活动范围和平衡功能,进而有效地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行导向性训练,治疗组行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导向性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神经功能(NIHSS)评分、平衡量表(BBS)评分和WHO生活量表(WHOQOL-100)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ARAT、FMA、MBI、NIHSS、BBS和WHOQOL-100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RAT、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WHO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导向性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障碍,减轻患者神经损伤,提高平衡能力,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介入顺序的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iTBS)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亚急性期皮质下脑梗死后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1、实验组2,每组12例。对照组给予iTBS假刺激联合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1对病灶侧M1区行iTBS后立即进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2则在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后介入iTBS。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干预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记录患者干预前后的皮质潜伏期(CL)。 结果 干预前,3组患者的FMA-UE评分、MBI评分、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均较组内干预前增加(P<0.05),CL较组内干预前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1干预后的FMA-UE[(33.59±10.09)分]、MBI评分[(54.17±10.19)分]较高,CL[(25.32±1.59)ms]较短(P<0.05),实验组2干预后的FMA-UE[(29.50±9.50)分]、MBI评分[(48.75±13.34)分]亦较高,CL[(25.58±1.38)ms]较短(P<0.05)。实验组1和实验组2干预后的FMA-UE评分、MBI评分、C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TBS联合上肢功能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且两种治疗方法介入的先后顺序不同对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祖虹  刘琦 《中国康复》2013,28(5):361-362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10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肢部分(FMA-L)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FMA L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较好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传统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程为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对2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水平内收范围、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对比。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FMA-UE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肩关节后伸[(19.20±9.54)°]、水平外展[(66.25±15.63)°]、水平内收[(26.65±7.52)°]、FMA-UE评分[(44.70±9.11)分]及MBI评分[(51.50±10.8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前屈范围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改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和肌力训练相结合的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易化技术.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进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和移动能力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侧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及E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基于任务导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灵活性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机器人组、BAT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干预(包括Bobath疗法、平衡能力训练、ADL能力训练等),BAT组、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双侧上肢训练或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组则辅以双侧上肢训练及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评定患者手运动灵活度,并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ADL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FMA-UE、BBT、MBI及WM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组FMA-UE、WMFT、BBT及MBI评分[分别为(48.7±5.4)分、(52.9±5.9)分、(20.44±4.82)分和(76.7±10.6)分]亦显著优于机器人组及BAT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或BAT训练均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手的运动灵活性及ADL能力,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肢智能反馈结合任务导向性活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0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作业训练,每次40min,每日1次,每周6d;治疗组在20min常规作业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肢体智能反馈结合任务导向性活动训练,每次20min,每周6d。采用运动力指数量表上肢部分(MI-UE)、香港手功能评估(FTHUE-HK)和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I-UE、FTHUE-HK、FMA-U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2周及4周MI-UE、FTHUE-HK、FMA-UE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后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4周MI-UE、FTHUE-HK、FMA-UE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4周MI-UE[(71.47±17.29)分]、FMA-UE评分[(48.33±13.52)分]显著较高(P<0.05)。 结论上肢智能反馈结合任务导向性活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优于单一的传统作业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5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6)。治疗组采用双侧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神经发育法训练患侧上肢,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的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治疗组FMA-UE、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双侧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手工训练对已有分离运动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疗效。方法:48例已有分离运动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实验组每天进行30min手工训练,对照组每天进行30min传统的作业治疗,两组患者每周进行6次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进行Fug1-Meyer量表上肢部分(Fug1-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上肢简易运动功能评分(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其FMA-UE、STEF、M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实验组FMA-UE(48.45±3.93)、STEF(68.45±10.76)、MBI(71.87±8.69)与对照组FMA-UE(46.54±1.97)、STEF(59.16±8.37)、MBI(66.67±8.2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手工训练可明显改善已有分离运动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IMT组、rTMS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CIMT组增加CIMT进行上肢功能训练,rTMS组增加rTMS治疗,联合组患者先接受rTMS治疗,结束后立即进行CIMT训练。每日治疗1次,每周5 d,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FMA-UE、UEF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MA-UE、UEFT、MBI评分均改善(P<0.05)。与rTMS组治疗后比较,CIMT组及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与CIMT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治疗后FMA-UE[(51.60±1.85)分]、UEFT[(35.60±2.93)分]、MBI评分[(68.75±3.01)分]较为优异(P<0.05)。 结论 CIMT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及康复锻炼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居家康复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 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 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 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且干预组的改善幅度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可以更明显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王秋纯  陈红霞 《中国康复》2013,28(4):297-298
目的: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随机分为2组各10例,观察组采用以神经易化技术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2组Fugl—Meyer评估(FMA)中上肢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治疗更有针对性,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急性期脑卒中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周5d,持续12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FMA-UE评分、FMA-UE肩肘部分评分、FMA-UE腕手部分评分、MBI评分随治疗时间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治疗组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FMA-UE评分、FMA-UE肩肘部分评分、FMA-UE腕手部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54.66±18.61)分]、8周[(65.54±15.78)分]、12周[(74.96±15.61)分]后的MBI评分显著较高(P<0.05)。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2组患者肘关节、腕关节MAS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显著提高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结合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镜像疗法和运动想象相结合的作业治疗,对照组则增加常规作业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分别评价其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以及ADL能力.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runnstrom分期、FTHUE-HK评分和BI评分分别为(4.55±0.86)级、(5.73±1.03)级和(73.50±10.89)分,对照组则分别为(3.90±1.02)级、(4.55±1.34)级和(67.05±12.03)分,2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镜像治疗结合运动想象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