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检测正常妊娠妇女在妊娠不同时期血管、血小板、凝血及纤溶系统部分指标的变化,应用血小板微颗粒(PMP)指标及血栓弹力图(TEG)评价妊娠晚期正常孕妇与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晚期凝血功能的改变,并与传统凝血指标比较,探讨其在产科出血风险和孕期血栓前状态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正常妊娠妇女687例(早孕妇女105例,中孕妇女319例,晚孕妇女263例)、妊娠晚期糖尿病妇女29例,进行PMP检测。采用ELISA法分别对正常妊娠妇女123例(早孕妇女30例,中孕妇女49例,晚孕妇女44例)进行凝血酶调节蛋白(TM)、纤维蛋白原(Fb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蛋白C(PC)、凝血酶原片段(Fl+2)检测。采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及血栓弹力图分析仪分别对正常妊娠晚期妇女83例、妊娠晚期糖尿病妇女73例,进行了凝血过筛试验、D二聚体(D—D)和TEG等项目检测。结果正常妊娠妇女不同孕期PMP、TM、Fbg、tPA、PAI、GMP140、PC、F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妊娠糖尿病组凝血过筛试验和D-D与晚期正常孕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糖尿病组PMP、TEG各项指标明显异常,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P及TEG可以敏感检出妊娠晚期糖尿病患者止血功能的异常,对评估妊娠期糖尿病病程的发展、产妇出血风险和孕妇血栓前状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前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以及联合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我科2007年新引进的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我院近两年来产前孕妇956例(产前孕妇组)与205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四项及AT、D—D联合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产前孕妇组PT10.2±0.9s、aPTT25.6±4.0s、TT10.5±1.6s、Fbg4.6±1.1g/L、AT65%±10%、D—D756±58ng/ml对照组PT14.1±1.6s、aPTT35.6±5.1s、TT14.5±2.0s、Fbg2.6±0.6g/L、AT85%±10%、D—D368±94n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产中及时检测孕妇或产妇的凝血四项及AT、D—D,动态观察其变化对防止异常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有很好的帮助,对提倡优生优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莉敏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951-1952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于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20例晚期妊娠妇女,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栓测凝血功能,并与同期于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的100例健康非妊娠女性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晚期妊娠组凝血酶原时间(PT)均值为(13.06±0.83)s,凝血酶时间(TT)均值为(17.22±1.39)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值为(34.71±1.49)s,纤维蛋白原(FIB)均值为(2.67±0.62)g/L,FDP均值为(3.29±1.02)mg/L,D-二聚体均值为(0.60±0.42)μg/L;正常对照组PT均值为(11.38±1.97)s,TT均值为(12.37±2.01)S,Am均值为(29.94±3.06)s,FIB均值为(5.02±0.85)g/L、FDP均值为(8.05±2.51)mg/L,D-二聚体均值为(7.49±4.26)μg/L,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各项检测值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与正常非妊娠妇女相比,晚期妊娠妇女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对于这些孕妇应常规检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孕周的正常妊娠妇女血浆蛋白Z(PZ)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正常未孕和早期、中期、晚期妊娠、分娩和产后妇女各30例,用ELISA法测定其血浆PZ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妊娠妇女血浆PZ水平随着孕期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正常妊娠妇女从早期妊娠到分娩,血浆PZ水平较早期值升高22.6%(P〈0.05),在分娩后6~8周下降至正常未孕或早期妊娠时的水平;分娩组孕妇血浆PZ水平(2.32±0.66mg/L)显著高于早期妊娠组(1.90±0.60mg/L,P〈0.02)、未孕妇女(1.96±0.54mg/L,P〈0.05)和产后组(1.88±0.51mg/L,P〈0.01)。结论正常妊娠妇女血浆PZ水平随着孕期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正常妊娠妇女PZ水平的增加可能是机体通过调节凝血因子的水平而降低胎盘血栓形成的一种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与健康女性妊娠晚期凝血和纤溶系统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4月-2013年3月海军总医院产科门诊常规产检的孕妇,分为PCOS妊娠组与正常妊娠组,每组各40例,分别测定妊娠晚期(≥37周)凝血与纤溶系统相关指标。结果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X(FX)、血友病因子(vWF)、D—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1)在PCOS妊娠组明显升高(P〈0.05),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正常妊娠晚期相比,PCOS患者血液表现为更加高凝和低纤溶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单育  王蔼明  孙影  姜文 《血栓与止血学》2013,19(2):67-69,75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妇女妊娠早期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以及与妊娠中晚期是否患有妊娠期高血压(PIH)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4月-2012年5月海军总医院产科门诊常规产检的孕妇资料,PCOS妇女妊娠早期患者40例,健康妇女妊娠早期者40例为对照组。于妊娠12周抽血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1)、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PCOS妊娠妇女每次产检测血压、尿蛋白。结果血浆vWF、PAI-1水平在PCOS组中比对照组高(vWF,172.1±28.2%,158.2±28.3%,P〈0.05;PAI-1,56.5±12.5,51.2±7.8ng/ml,P〈0.05)。vWF、PAI-1水平在有PIH的PCOS妊娠妇女组中比无PIH的PCOS妊娠妇女组中高(vWF,189.2±31.6%,166.4±25.0%,P〈0.05:PAI-1,65.4±13.1,53.6±10.9ng/ml,P〈0.05)。PCOS组中vWF与FPG、HDL.C、LDL—C显著相关(r=0.519,-0.472,0.455;P〈0.005)。PAI-1与FPG、TC显著相关(r=0.531,0.539;P〈0.001)。结论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vWF与FPG、HDL—C具有高度相关性。PAI-1与FPG、TC具有高度相关性。说明PCOS妊娠早期妇女更容易出现血管内皮功能障碍,vWF、PAI-1水平可以预测PCOS妇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而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改变与血糖血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正常孕妇不同孕期和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凝血、抗凝血功能。方法检测31例早孕、31例中孕、32例晚孕、30例产科早期DIC和30例正常对照的常规止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测项目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纤维蛋白原(Fbg)指标。结果PT、APTT在各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其浓度逐渐升高(P〈O.05);早期DIC组Fbg(4.1±1.0)g几与中孕组(3.9±0.8)g/L、晚孕组(4.2±0.5)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bg可反映机体高凝状态,但不能早期诊断产科DIC。  相似文献   

8.
张卿  吴琦  门剑龙 《中原医刊》2009,(14):31-33
目的观察老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血管内皮、凝血、抗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45例确诊的VTE患者和45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7例,DVT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18例,采用SysmexCA-7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W)。结果VTE患者vWF、D—D水平高于对照组[vWF(122±23)%和(99±19)%,P〈0.01;D—D(622±143)μg/L和(349±79)μg/L,P〈0.01],AT水平低于对照组[(88±20)%和(97±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4±2.6)s和(12.4±1.3)S,P〉0.05];DVT组与DVT合并PTE组比较,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0±127)μg/L和(700±133)μg/L,P〈0.05],vWF、AT、Fr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WF(124±24)%和(119±22)%,P〉0.05;AT(89±16)%和(87±25)%,P〉0.05;PT(11.9±1.2)s和(13.2±3.7)s,P〉0.05];VTE患者组45例中有7例D—D〈500μg/L,而对照组中有40例,两者比较x^2=48.495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VTE患者存在内皮系统的损伤和抗凝血系统的异常,内皮系统的损伤在VTE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营养状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中晚期孕妇143例行问卷调查了解生活习惯。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25(OH)D ,根据血清25(OH)D水平将受试者分为维生素D充足组(n=32)、欠当组(n=49)、不足组(n=51)及缺乏组(n=11)。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跟踪随访。结果(1)妊娠中晚期孕妇血清25(O H )D平均值为(22.49±9.51)ng/m L。(2)流产率在充足组、欠当组、不足组、缺乏组分别为3.1%(1/32)、2.0%(1/49)、11.8%(6/51)、36.4%(4/11),胎儿窘迫发生率3.1%(1/32)、8.2%(4/49)、11.8%(6/51)、36.4%(4/11)。维生素D缺乏组流产、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为0(0/32)、4.1%(2/49)、13.7%(7/51)、27.3%(3/11),维生素D缺乏组、不足组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各组孕妇妊娠周期为(39.48±1.44)、(39.00±1.70)、(38.09±2.01)、(37.29±0.49)周,维生素D不足组、缺乏组孕周较充足组、欠当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维生素D缺乏可增加流产、胎儿窘迫、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并显著缩短妊娠周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胎儿生长受限(FGR)孕妇的抗凝及纤溶系统部分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对FGR血栓前状态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全自动血栓止血分析仪,检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晚孕妇女和FGR患者各30例的抗凝血酶(AT)、蛋白C(PC)、蛋白S(PS)、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等指标。结果 FGR组与正常晚孕组AT及PC、PS均比正常非孕组低,呈下降趋势,PC、PS的表现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T的降低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FGR组中PC含量比正常晚孕组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比较这两组的PS含量无明显区别(P〉0.05)。与正常非孕组比较,正常晚孕组和FGR组Fbg、PLG、tPA、PAI-1等指标均显著增高(P〈0.01)。而与正常晚孕组比较,FGR组Fbg、PLG、PAI-1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tPA则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正常妊娠妇女存在高凝状态,而大部分FGR患者存在明显血栓前状态。产前测定有关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对FGR的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娩前孕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62例分娩前孕产妇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溶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D.D)]并与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PT、PT-INR、FIB、TT、APTT分娩前孕产妇组分别为10.73±1.35、0.89±0.058、4.71±0.79、15.795±2.21、30.62±3.35,非孕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2.65±1.18、1.02±0.055、2.77±0.405、15.52±2.01、30.86±3.08,以上各指标两组间差异门、PT-INR、FIB有统计学意义(P〈0.01)。TT、APTT无差异(P〉0.05)。FDP、D-D分娩前孕产妇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5.9%、24.6%,明显高于非孕健康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3.7%、1.2%。结论:分娩前孕产妇凝血、纤溶活性增强,分娩前孕妇作凝血、纤溶指标检测对预防产后大出血,降低合并病理产科发生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邵亚望  张熊  张孟孝 《海南医学》2013,24(23):3499-3501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水平与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HSP)凝血纤溶活性的关系。方法选择HSP患者94例,按照D-二聚体(D-D)是否阳性分为D-D阳性组(49例)和D-D阴性组(45例);另选同期的健康就医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各组血浆vWF:Ag、AT:A、t-PA水平。结果 HSP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T:A和t-PA水平降低,vWF:Ag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D阳性组vWF:Ag水平显著高于D-D阴性组,而AT:A和t-PA水平显著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试验组的AT:A和t-PA水平呈正相关(r=0.917,P〈0.01;r=0.893,P〈0.01)。结论血浆vWF:Ag水平与HSP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变化有关,AT:A和t-PA水平与HSP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凝血和纤溶活性有关,三项生物指标对HSP疾病的诊断、预防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标志物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水平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标志物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表达,探讨其与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发色底物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66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妊娠期高血压20例,轻度子痫前期24例,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22例)和24例正常晚期孕妇(正常晚孕组)及30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外周血中的D—D、vWF、AT:A、PLG:A水平和CD62P及CD63的表达。结果正常晚孕组D-D、CD62P和CD6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非孕组(P〈0.05及0.01),vWF、AT:A和PLG: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病组D—D水平和CD62P、CD6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及0.01),AT: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晚孕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PLG:A与vWF水平与正常晚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子痫前期患者与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患者各标志物分别与正常晚孕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及0.61)。相关分析D—D水平与vWF水平无相关性(P〉0.05),而CD62P、CD63之间呈正相关(r=0.767,P〈0.01).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明显活化,血液呈高凝和血栓前或血栓状态。D—D、vWF、AT:A、PLG:A、CD62P、CD63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病情程度,检测其水平对其诊断、观察病情及防止血栓及子痫的发生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样本来源于73例正常妊娠妇女(A组)和66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B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结果:与正常妊娠妇女(A组)比较,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B组)的PT、APTT指标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FDP、D-Di指标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正常妊娠妇女进行凝血系统指标的监测,有利于预防和监控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老年内科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调查及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内科血栓前状态的诊断标准。方法测定入选者vWF、Fbg、PC、AT、D-D等5项凝血指标,以指标异常数日为分组标准,统计分析各类静脉血栓高危疾病在各组的差异。结果vWF、Fbg、PC、AT、D-D等5项指标中,无异常组与至少1项异常组比较,只有感染患者在后组中发病率显著增加(P=0.03);而2项以下指标异常组与至少2项指标异常组比较,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在后组中显著增高(P〈0.001,P=0.008,P=0.039),而其它组显著降低(P〈0.001)。通过危险因素分析,vwF、DD、Fbg和AT为较敏感指标。结论PC、AT、vwF、Fbg、D-D等5项指标中至少2异常,对VTE相关血栓前状态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D-D、Fbg、vWF、AT为更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与纤维蛋白原(Fbg)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ELISA法、发色底物法测定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和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CAD)患者血浆中TAFI:Ag、TAFI:A及Fbg的含量。结果CAD患者血浆中TAFI:Ag(95±34%)、TAFI:A(29.2±11.2μg/ml)、Fbg(5.20±2.41g/L)均明显高于冠脉造影正常者(P〈0.001)。结论CAD患者血浆中TAFI:Ag和TAFI:A均显著增高,抑制了Fbg的降解,导致纤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方法 分别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凝血仪对妇科肿瘤患者的血小板(PLT)数量、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予以检测.结果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PLT、Fbg、D-D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子宫肌瘤组相比均增高(P<0.01);而aPTT、PT、TT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子宫肌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卵巢癌患者的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0.01).子宫肌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与正常健康体检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bg、D-D及血小板水平均对妇科恶性肿瘤的实验室检查有重要意义,D-D水平对卵巢癌的实验室检查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法、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39例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等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DIC患儿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儿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D-D含量明显增高,AT:A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DIC发生时死亡组AT:A阳性率达100%。结论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A快速定量检测对DI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5项过筛试验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以利于DVT的诊断及治疗监测。方法采用ACL TOP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aPTT、PT、TT、Fbg、INR。结果检测92例DVT患者凝血5项过筛试验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检测的38例治疗前病例aPTT为26.6±2.93 s,Fbg含量为4.86±1.71 g/L,较之治愈组的54例aPTT 43.3±8.90 s、Fbg含量2.43±0.81 g/L,65例正常人组aPTT 29.8±2.92 s、Fbg含量3.21±0.68g/L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结论凝血5项过筛试验对DVT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判断和抗血栓治疗的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