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缬沙坦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肾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对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肌酐、肌酐清除率、肝功能、电解质的影响。方法 120例肾性高血压患者口服缬沙坦80—160mg/d,治疗8周,治疗前后观察血压变化,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功能、电解质变化。结果 缬沙坦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24小时蛋白尿明显减少,肝功能、电解质无变化。结论 缬沙坦对肾性高血压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且能降低尿蛋白,有一定的靶器官保护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缬沙坦在肾性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诊治的120例肾性高血压患者,口服缬沙坦80-160mg/d,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观察血压变化,24h尿蛋白定量、肝功能、电解质变化。结果缬沙坦治疗3个月后血压明显下降(均为P〈0.05),24h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t=7.381,P〈0.05),肝功能、电解质无变化(均为P〉0.05)。结论缬沙坦对肾性高血压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且能减少24h尿蛋白,对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肾性高血压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缬沙坦在治疗肾性高血压中的肾脏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慢性肾病继发高血压的降压作用。方法:96例肾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应用缬沙坦;对照组32例,应用依那普利;观察两组用药前及用药8周后血钾、血钠、血氯、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肌酐及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情况,应用)(2检验比较上述各因素用药前后的变化。结果:应用缬沙坦8周后,血钾、血钠、血氯、血尿素氮、肌酐及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无明显变化;24h尿蛋白定量减少,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缬沙坦对慢性肾病继发高血压的降压作用中对血钾、血钠、血氯、血尿素氮、肌酐及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无明显影响,24h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慢性肾病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作用。方法对64例肾性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8周,观测治疗前后的血压及血钾、钠、氯、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肌酐(SCr)、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的变化。结果应用缬沙坦8周后,血钾、钠、氯、24 h时尿蛋白定量、BUN、SCr、Epo无明显变化(P>0.05);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P<0.05)。结论缬沙坦在治疗慢性肾病继发性高血压的过程中对血钾、钠、氯、BUN、SCr及Epo无明显影响,使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肾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血肌酐、24h尿蛋白的影响,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肾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氨氯地平5mg/次,qd,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氨氯地平5mg/次,qd,缬沙坦80mg/次,qd,30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肌酐、24h尿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评价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压、血肌酐、24h尿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O.05),观察组治疗后血压、血肌酐、24h尿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肾性高血压临床疗效确切,二者联合能够协同降压,有效改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有效保护肾脏。,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肾性高血压和蛋白尿的疗效。方法:65例伴高血压和蛋白尿的慢性肾病患者口服缬沙坦80~160mg/d,治疗8周,治疗前后观察血压变化、24小时蛋白尿定量、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结果:缬沙坦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24小时蛋白尿明显减少,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无变化。结论:缬沙坦能明显降低慢性。肾病患者的高血压和蛋白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肾性高血压和蛋白尿的疗效.方法65例伴高血压和蛋白尿的慢性肾病患者口服缬沙坦80~160mg/d,治疗8周,治疗前后观察血压变化、24小时蛋白尿定量、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结果缬沙坦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24小时蛋白尿明显减少,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无变化.结论缬沙坦能明显降低慢性肾病患者的高血压和蛋白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普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患者疗效。方法将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缬沙坦联合普伐他汀)32例,对照组(单用缬沙坦)30例。观察3个月。测定治疗前后肌酐,24h尿蛋白定量、血压、血脂的水平。结果治疗前后两组均较治疗前血压、血脂、24h尿蛋白有显著下降,(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普伐他汀能显著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尿蛋白,具有保护肾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9.
蒋云芹 《中外医疗》2013,(33):117-118
目的 观察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年3月-2013年2月间入选的76例肾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41例)与对照组A(n=35例),观察组患者予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方案,对照组予硝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方案,疗程8周,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血压与肾功能变化.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血压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值较之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Scr、BUN、24h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下降,其中观察组BUN、24 h尿蛋白定量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降压效果明显,且能一定程度上保护肾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降压通络方对高血压病肾损害大鼠肾脏肾上腺髓质素(ADM)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高血压肾损伤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16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降压通络方组、并设正常血压大鼠(WKY)为空白对照。降压通络方组、缬沙坦组分别给予降压通络方14.2 g/(kg·d)和缬沙坦10 mg/(kg·d)灌胃治疗,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大鼠在给药前、给药2周、4周、8周后血压的变化,测定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同时观察肾功能及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检测大鼠肾脏中ADM的蛋白含量,并与大鼠的血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大鼠血压、24 h尿蛋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降压通络方组、缬沙坦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但2个治疗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模型及各治疗组大鼠肾脏ADM蛋白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降压通络方及缬沙坦组大鼠肾脏ADM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并与大鼠的血压呈明显负相关(γ=-0.740,P0.001),但2个治疗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HE染色显示降压通络方能显著改善肾小动脉及肾小球硬化,促进肾组织结构的恢复。结论降压通络方通过上调高血压肾损害大鼠肾脏ADM的表达,扩张肾脏局部小血管,改善肾脏缺血,在保护肾脏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大剂量缬沙坦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对患者尿蛋白排泄量和肾功能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1—2012年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糖尿病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大剂量缬沙坦f162mg/d),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24h尿蛋白、24h尿清蛋白、24h尿β2微球蛋白、24h尿IgG、血尿素氮、血肌酐、血β2微球蛋白、血钾、空腹血糖进行观察。结果患者24h尿总蛋白、24h尿清蛋白、24h尿β2微球蛋白和24h尿IgG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收缩压、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也显著降低(P〈0.05);血β2微球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钾及空腹血糖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大剂量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蛋白尿症状和血压,对患者的肾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不同肾功能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给予缬沙坦单次口服,研究缬沙坦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方法根据服药前血肌酐水平把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成肾功能正常与肾功能受损两组,单次予以缬沙坦160 mg口服,以服药后血药浓度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研究缬沙坦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结果肾功能受损组的Cmax显著升高,而肾功能正常组的Tmax则较长,两组病人的T1/2无显著差异.两组病人服药后最大降压疗效则出现在服药后2~6 h.两组病人服药后降压效果均显著(P<0.05).缬沙坦血药浓度与降压疗效呈正相关,而与服药前血肌酐水平无相关性.结论缬沙坦160 mg单次口服后在体内的清除过程不受肾功能影响,而吸收则受到影响.但降压疗效均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联合应用与单用ACEI或ARB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60名确诊为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3组为ACEI组20例、ARB组20例、ACEI+ARB联合用药组20例。比较观察治疗8周后3组患者血压、血肌酐、24小时尿蛋白定量、钾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各治疗组治疗后血压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疗效明显优于ACEI组和AR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血肌酐、钾离子浓度三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I与ARB联合治疗Ⅳ期糖尿痛肾病可提高降压效果并明显降低蛋白尿,优于单用ACEI和ARB,且用药安全,副作用少,故联合应用ACEI与ARB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孙彩艳 《当代医学》2010,16(18):150-151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1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缬沙坦组(n=68)和拉西地平组(n=67),治疗前后和治疗期间定期测量血压,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末检测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α1-微球蛋白(α1-MG)、血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末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同期2组患者血压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末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末,缬沙坦组尿α1-MG、血和尿β2-MG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但Scr和Ccr与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西地平组各指标治疗3个月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有显著的降压效果,且对肾功能有保护和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邦坦)治疗高血压肾病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将40例高血压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替米沙坦(邦坦)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缬沙坦治疗,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尿蛋白、尿素氮、肌酐的变化,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电解质、血脂和心电图的变化,数据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血压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治疗组血压的降低较对照组比显著减低P〈0.05;治疗组尿蛋白定量减少、尿素氮、肌酐减低比对照组明显(P〈0.05),且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替米沙坦(邦坦)可有效降压、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延缓高血压肾损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2月来我院肾内科就诊的116例肾小球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缬沙坦,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服用肾炎康复片,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h 尿蛋白量、日平均血压(收缩压)和血肌酐水平;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24h 尿蛋白量、日平均血压、血脂和血肌酐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缬沙坦联合肾炎康复片能减轻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患者症状,且比单用缬沙坦效果较好,此联合方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羟苯磺酸钙联合复方肾衰汤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羟苯磺酸钙联合复方肾衰汤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疗效. 方法 44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给予羟苯磺酸钙和复方肾衰汤联合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血尿酸、血象、肝功能及尿常规变化.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口服羟苯磺酸钙和复方肾衰汤后,血肌酐与血尿酸1周开始下降,持续降低至4周(P<0.01);血尿素在4周降低(P<0.01);治疗期间患者血象、肝功能及尿蛋白无改变(P>0.05). 结论 羟苯磺酸钙联合复方肾衰汤能够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60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20周后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尿素氮、动脉血压及C反应蛋白fC—reactiveprotein,CRP)的变化。结果经过20周的治疗,两组24h尿蛋白量均有显著下降俨〈0.0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肌酐和尿素氮虽均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RP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CRP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病,对患者的尿蛋白、血压及CRP浓度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活素(rhBNP)治疗内科危重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重症内科2013年1~8月应用新活素辅助治疗的2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2h和7d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24h尿量、肝肾功能、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结果19例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5%,新活素治疗后半小时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即有明显改善(P〈0.05),72h及7d后呼吸频率、心率持续改善(P〈0.05);新活素治疗3 d后患者尿量明显增加(P〈0.05),7d后尿量不再增加,但部分患者应用利尿剂剂量明显减少;新活素治疗后半小时患者血压下降,但72h及7d后血压可恢复(P〉0.05);新活素治疗后72h NT-proBNP即有明显下降(P〈0.05),7d后下降更为明显,新活素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肌酐、尿素氮及谷丙转氨酶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过程中可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和心律失常,但发生率低。结论新活素对急性心力衰竭的短期疗效显著,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