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肺胀有不少寒热错杂的证候,常见的有:(1)风寒袭表,痰热蕴肺;(2)风热犯表,痰浊壅肺;(3)邪入少阳,寒饮停肺;(4)痰热蕴肺,脾肾气虚。治疗需寒热并用,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血清降钙素原(PCT)等炎性指标的临床观察研究,找出其差异性,为中医"风温肺热病"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CAP中医证型属邪犯肺卫(60例)、痰热壅肺(68例)、痰浊阻肺(65例)、正虚邪恋(56例)4个证型,检测各证型WBC,CRP,D-D,PCT等4项指标,分析各证型间炎性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WBC:在4证型间比较:痰热壅肺痰浊阻肺邪犯肺卫正虚邪恋;CRP:在4证型间比较:痰热壅肺邪犯肺卫痰浊阻肺正虚邪恋;D-D:在4证型间比较:正虚邪恋痰浊阻肺痰热壅肺邪犯肺卫;PCT:在4证型间比较:邪犯肺卫痰热雍肺痰浊阻肺正虚邪恋。结论 CAP各炎性指标(WBC、CRP、D-D、PCT)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其数值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可为CAP(相当于中医学之"风温肺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疾病,五年来,我们根据本病病因病机及临床辨证分型(分风寒犯肺及痰热壅肺等型)结合中医时间医学进行了辨证施护,在实践中,通过对22例肺胀患者的护理,对该病的辨证施护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白红华 《四川中医》2008,26(12):122-123
肺热病临床较为常见。中医辨证分型为风热犯肺、痰热壅肺、肺胃热盛、热闭心包、气阴两虚、邪陷正脱六型。本文试就此病的一般护理要点及各型的辨证施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刘建秋教授基于象思维论治痰热郁肺兼气虚血瘀型肺胀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临床跟师,将刘师基于象思维对肺胀的中医病名,肺胀的核心病因病机,临床诊断,辨证治疗规律及特色药对应用进行汇总分析,最后以案例一则进行佐证。结果 提出“象-取象比类”进行肺胀病名解释,应用“肺-金曰从革”理论衍生出肺失宣降,肾不纳气的核心病机,并提出气郁痰阻为发病关键,采取“象-司外揣内”的方式进行辨证分型,治疗上多采用“象-形同性近”方式运用特色药对,所举案例收效良好。结论 刘建秋教授基于象思维治疗痰热郁肺型肺胀,临床取效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侯舒成 《新中医》1997,29(1):61-62
肺胀,古病名。为慢性病,多发于年老体虚者。《灵枢·胀论》篇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篇亦指出:“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由此可见,本病多属本虚标实,胀为现象,关键在“虚”。其临床以喘、咳、痰、满为主症,属中医学的痰饮、咳喘、虚劳、水肿等范畴。笔者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对本病的辨治取得一定疗效,现将体会简述如下。1 病因病机肺胀主要是肺气先虚,邪之所凑。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于受邪;一旦病邪犯肺(包括外感、内伤等),邪客肺络,百脉闭塞,肺金失其肃降,使水谷精微无法布施诸脏,又以…  相似文献   

7.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39-240
对刘艳云辨证施护喘证的经验进行总结,喘证分外邪犯肺、肝火乘肺、痰浊蕴肺、痰热郁肺、肺脾双虚及肾不纳气6个证型,分别针对其不同病机及症状特点实施中医护理。  相似文献   

8.
肺胀初期表现为太阳病证,可从太阳论治,予麻黄汤、桂枝汤;若肺胀患者表现为咳嗽、胸胁苦满、气短、焦虑、烦躁、纳差,乃少阳枢机不利,柴胡汤类方可调节肺之宣发肃降;肺胀患者病情日久,脾胃功能低下,运化乏力,或外感温热之邪,津液亏损,皆可导致肺胀合并大便难,以承气汤类方治疗,腑气得通,肺气壅塞自减;患者气血阴阳不足,正气由盛转衰,病邪由阳入阴转为少阴病则阴阳俱虚,以阳虚为主,治疗可扶正祛邪,治以真武汤、黄连阿胶汤;肺胀后期,患者表现为太阴证,寒气最重,当以四逆汤类方药温之;肺胀之厥阴病阶段,寒热错杂,症状繁多,适用乌梅丸。运用六经辨证,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治疗肺胀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基于近年来有关中医药诊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文献,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结果,总结了老年人CAP的临床特点,认为其基本病机为痰热壅肺兼见气阴两虚、痰浊阻肺兼见肺脾气虚。提出了常见证候为实证类(风热犯肺证、外寒内热证、痰热壅肺证、痰湿壅肺证)、正虚邪恋类(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危重变证类(热陷心包证、邪陷正脱证)三证类八证候及其临床特征,拟订了有关证候诊断标准,并总结了辨证治疗规律。为老年人CAP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1病因病机本病外因主要为六淫中的风寒热操;内因责之于脏腑虚报。两者相互关联影响,导致咽喉部病的发生,由不同的外感或内伤虚报损伤咽喉部,则会出现不同的证候。外邪侵袭:咽喉属肺、肺主表,所以当肺卫失调,风寒热燥之病邪则乘虚而入,首先犯肺,或直犯咽喉,内热外邪相搏,循经结于咽喉,引起咽喉红肿热痛而致病,并出现以肺热为主的风热表症,或内虚邪实的风寒表症。火邪上炎:咽喉属胃系,若素有脾胃蕴热,邪热里盛由表转里,或过食辛辣之品,引肺胃之热上鼓,内外邪毒相搏,灼律成痰,痰火邪毒互蕴,蒸腾灼伤,引起咽喉红肿胀痛…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继承《素问·热论》六经分证方法,以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依据,丰富了六经辨证之法,发展了六经传变自愈识别之法,补充了六经病的传经形式,扩展了六经的证候与分类,完备了六经病的治则治法,提高了临床六经辨证论治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六经辨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付 《河南中医》2006,26(3):9-11
研究六经辨证主要包括六经生理、六经病理、六经病证与六经辨证。六经生理是探索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六经病理是研究六经生理异常变化;六经病证是研究六经所系脏腑及经脉气血阴阳病理变化在临床中的反映即症状、体征及脉象;六经辨证是根据六经病证而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判断,以得出的诊断结论,六经辨证有本证辨证、兼证辨证及类似证辨证。  相似文献   

13.
由归经属性确定到实施归经分类,中药经历了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定位到归经分类的基本过程。考察确认,药物归经产生于两种渠道,一是根据药物自身的“形性气质”,借助五行学说予以确认,二是由六经(包括十二经)、脏腑辨证论治派生而来的。所谓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归经,本质上是一致的,可替代使用。方剂归经和归经分类古今虽未明确,但在古方剂文献中普遍存在。除以单一药物和复方为整体外,方药在归经属性确定和归经分类上毫无两致。进而为药物和方剂在归经属性确定、归经分类的统一和融合,在实际操作和理论层面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Wang JY 《中国针灸》2010,30(12):1021-1024
介绍王居易教授经络理论临床辫治要点及临床运用体会.经络气化理论运用于临床,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认识与掌握六经与六气、六脏、六腑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就能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将经络气化理论贯穿始终;在诊疗过程中,坚持察经、辨经、选经、择穴4个步骤.列举了运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方法,对难治性疾病--丘脑病变进行经络诊察辫治的临床实例.  相似文献   

15.
六经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六经辨证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个性;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贯穿两书。两者相互相成,构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6.
尤在泾为清代著名医家,其对《伤寒论》的研究从临床实际出发,立足辨证论治,以六经分篇,将八法贯穿于仲景的六经辨治体系,以脏腑经络气化学说相结合的方式来阐释六经实质,创立了六经皆能感受寒邪的理论,对经方有其独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颈椎病的发病演变特点与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并阐明其辨治规律,总结出了颈椎病的推拿治疗应以疏通太阳经络为主,调治它经为辅,按六经辨证分别调治的辨证治疗模式,以供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以六经为纲,以证候为目,不仅叙述了外感伤寒热病的六经传变发病过程,也充分揭示了机体多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结局的内在机制。认为伤寒热病的急性发病规律与六经中不同的传变机制,和现代医学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相似。其中的急下证、蓄血证、蓄血发黄证等,均与MODS不同的器官损伤密切相关。深入研究《伤寒论》辨治规律与MODS的相关性,对于拓宽MODS的临床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六经各有表里寒热变化,又各有不同所主的观点出发,系统分析和归纳了《伤寒论》中所涉及的各种寒热夹杂证的辨治内容,界定了它们的六经归属与病机特点,进一步提升了六经理论对杂病辨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膝骨关节炎六经辨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六经辨证以三阴三阳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膝骨关节炎(KOA)病机以肝脾肾亏虚为主,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而六经与脏腑相连,十二经络中足三阳、足三阴经络的走行均绕膝关节,KOA与经络病变密切相关,故可从六经辨治KOA。KOA发病之初多因六经外感所致,病在三阳,病性多实;病变后期,多及三阴,病性多虚。因此,其治疗原则可概括为:病在三阳,发汗祛邪、调和营卫、利湿化瘀、通络止痛治其标;病在三阴,温经养血、调畅气机、温补脾肾、强筋壮骨治其本。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分别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具体辨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