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目的:研究精子 DNA 完整率和精子顶体完整率及受精后精子顶体反应率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术(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分析行 ICSI 治疗的102对不孕不育夫妇,观察精子 DNA 完整率[用精子 DNA 断裂指数(DFI)表示]、精子顶体完整率及受精后精子顶体反应率对 ICSI 结局的影响。结果DFI、精子顶体完整率及反应率与 ICSI 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均无相关性(P >0.05);妊娠患者 DFI 低于未妊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妊娠患者精子顶体完整率及受精后精子顶体反应率均高于未妊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精子 DNA 完整率高(即 DFI 低)、精子顶体完整率及受精后精子顶体反应率高有利于提高行 ICSI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睾丸与附睾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术(ICSI)的结局及精子 DNA 完整率(用精子 DNA 断裂指数 DFI 表示)的差异。方法对来该院生殖中心就诊的183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行 ICSI,将患者根据取精途径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经皮附睾穿刺抽吸术(PESA)取精80个周期,经睾丸穿刺抽吸术(TESA)取精103个周期,对比两组精子 DNA 完整率及行 ICSI 的结局。结果两种方法精子 DNA 完整率和行 ICSI 时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睾丸及附睾精子的 DNA 完整率及行 ICSI 结局无显著差异,临床医生可根据个人经验或患者意愿选取精子行 ICSI助孕。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放大系统对不育男性患者的精子进行形态选择性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术(IMSI),观察IMSI技术能否改善
因男性精液问题而不孕不育夫妇的助孕结局。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13年1月~2014年11月共82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将
行TESA(经皮睾丸穿刺抽吸精子术)获得的睾丸精子通过放大系统(×6600)挑选后行卵母细胞注射(IMSI组),2013 年1 月~
2014年11月共91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经TESA取精术后行常规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组);2014年1月~11月共44
例畸精子症患者行形态选择性包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IMSI组),2014年1月~11月共71例畸精子症患者行常规ICSI治疗(ICSI
组)。统计分析ICSI组和IMSI组患者的实验室结局和临床结局。结果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中正常受精率IMSI组显著高于
ICSI 组(84.3% vs 77.0%)(P<0.05);ICSI 组的卵裂率95.5%,优胚率28.2%,囊胚形成率54.8%,种植率26.4%,临床妊娠率
47.3%,流产率14%,梗阻性无精子症IMSI组患者的卵裂率96.7%,优胚率29.2%,囊胚形成率54.3%,种植率32.3%,临床妊娠率
50.0%,流产率7.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畸精子症患者的正常受精率IMSI组显著高于ICSI 组(68% vs 75.5%)(P<
0.05),囊胚形成率IMSI组显著高于ICSI组(54.6% vs 67.9%)(P<0.05),ICSI组的卵裂率96.2%,优胚率27.6%,种植率28.2%,
临床妊娠率43.7%,流产率9.7%;IMSI组患者的卵裂率95.2%,优胚率27.1%,种植率30.7%,临床妊娠率43.2%,流产率10.5%,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睾丸精子经放大系统选择后行ICSI,正常受精率较传统ICSI有显著
性提高;畸精子症患者射出的精液标本经放大系统挑选后行ICSI,正常受精率、囊胚形成率较传统ICSI有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精子DNA完整率(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对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1年1月我院生殖中心收治进行辅助生殖的162对夫妇的临床资料,其中IVF 108周期,ICSI 54周期,通过精子染色质扩散试验检测其丈夫精子DNA完整率并观察精子DNA完整率对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结果 通过相关系数比较,IVF组中DFI与受精率(r=-0.123,P<0.05)、优质胚胎数(r=-0.139,P<0.05)、临床怀孕率(r=-0.174,P<0.05)有着密切的关系;ICSI组中无明显的关联.结论 DFI对预测IVF妊娠结果起作用,而对ICSI结局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精子DNA损伤对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DNA吖啶橙染色方法(AOT)对接受ICSI治疗的63例男方精液进行精子DNA完整性分析.按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分为DFI>27%组与DFI≤27%组,比较两组间的受精率、早期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按有无早期卵裂胚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梗阻性无精子症(OA)患者附睾精子DNA损伤情况,并与后续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结局进行对照分析。方法选取OA患者121例(OA组),均拟行ICSI治疗;另选取配偶于1年内自然受孕,且精液参数正常范围的38份精液标本作对照组。OA组患者进行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后镜检分析,对照组进行常规精液分析,同时进行穿刺液/精液吖啶橙试验。以精子DNA损伤指数(DFI)<30%为正常,两组进一步分为高DFI亚组(DFI>30%)和低DFI亚组(DFI<30%)。对OA组患者后续ICSI治疗的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OA组整体精子密度、前向运动精子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整体(均P<0.01);OA组两个DFI亚组间精子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DFI亚组前向运动精子比例显著低于低DFI亚组(P<0.01);OA组与对照组整体相比,吖啶橙(AO)试验阴性率较低(P<0.01);OA组患者的ICSI治疗结局,高DFI亚组与低DFI亚组受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DFI亚组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低DFI亚组(P<0.01)。结论 ICSI前对精子DNA进行评估十分必要。OA患者通过对诊断性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获取的附睾精子进行DNA损伤分析,是预测ICSI结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子DNA完整性与精液参数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精子染色质结构分析(SCSA)检测148个辅助生殖技术(ART)周期中精子DNA的完整性,以精子DNA碎片指数(DFI)为参数,将患者分为分为高DFI组(DFI≥30%)和低DFI组(DFI<30%),根据采用不同的体外受精方式将两组又分为IVF亚组和ICSI亚组,比较组间精液参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精液密度、精子活动力(a+b)与精子DFI呈负相关(P<0.01),精子畸形率与精子DFI呈正相关(P<0.01)。低DFI组的IVF亚组与高DFI组的IVF亚组相比,受精率(P<0.05)及优胚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亚组间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胚率均无显著差异。各亚组间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DFI≥30%的ICSI亚组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高于其它亚组。结论:精子DNA完整性与精液密度、活动力、形态呈负相关,对受精率及优胚率有明显影响,与妊娠结局无相关性,但建议DFI≥30%时,优先选择ICSI。在临床应用中,建议将DNA完整性分析作为精液分析的常用项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子DNA损伤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142对夫妇接受142周期IVF-ET治疗,采用染色质扩散实验对男方精液进行精子DNA完整性检测。分析精子DNA碎片指数(DFI)与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胚率的相关性;根据DFI值分为DFI〈30%组与DFI≥30%组,比较两组间的种植率、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精子DFI与受精率、2PN受精率及卵裂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优胚率具有显著负相关(P〈0.05)。两组间对比,DFI〈30%组的种植率及妊娠率均高于DFI≥3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FI≥30%组的流产率高于DFI〈30%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ET治疗中,精子DNA损伤对受精率、2PN受精率及卵裂率无影响,但对优胚率、种植率及妊娠率有负面影响,与流产率的关系需更大样本研究。建议将精子DNA完整性分析作为精子功能分析的一个常用项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子DNA碎片化率(DFI)对体外受精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精子染色质扩散实验(SCD)对139例接受体外受精(IVF)的男方进行精子DFI检测,并根据精子DFI值将上述IVF患者分为:A组(DFI<17.6%)、B组(17.6%≤DFI≤30%)、C组(DFI>30%),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方法分析各组IVF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正常形态精子率、精子前向活动力([a+b)%]、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均降低(P>0.05 vs B组,P<0.05 vs C组);与B组比较,C组正常形态精子率、精子前向活动力([a+b)%]、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均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受精率均降低(P<0.05 vs B组,P<0.05 vs C组);与B组比较,C组受精率降低(P<0.05);A、B、C 3组间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子DNA碎片率升高不仅会导致精子前向活动力下降,还可导致IVF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下降,但对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5):104-108
目的探讨精子DNA损伤对IVF-ET/ICSI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在娄底市中心医院行IVF-ET/ICSI患者63周期,根据DFI的高低分为三组,A组:DFI25%(n=34),B组:25%≤DFI≤35%(n=18),C组:DFI35%(n=11),比较三组精液常规分析(禁欲时间、精子浓度、总活力、PR%)及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着床率与临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三组一般资料(男女双方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禁欲时间及精子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精子总活力及PR%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精子DFI与总活力、PR%呈负相关(r分别为-0.362、-0.290,P0.05);精子DFI与禁欲时间、精子浓度无相关性(P0.05);三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及可利用胚胎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子DNA损伤与精子总活力、PR%呈负相关性;精子DNA损伤增加可能会导致IVF-ET/ICSI患者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CASA)相关运动参数与行IVF治疗后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良胚胎率的关系。方法
288例患者按受精情况分为正常受精率≥50%组,正常受精率<50%组;根据卵裂情况分为卵裂率≥90%组及卵裂率<90%组;根
据优良胚胎形成情况分为优良胚胎形成率≥50%组,优良胚胎形成率<50%组,记录取卵前男方2次精液检查精子运动相关参数
的均值,用t检验法确定各组间相关参数的均值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从而判定与试管婴儿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良胚胎形成
率相关的精子运动参数。结果正常受精率≥50%组VCL、VAP、ALH值明显高于正常受精率<5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卵裂率≥90%组VCL、VAP值明显高于卵裂率<9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胚胎形成率≥50%组与优
良胚胎形成率<50%组间VCL、VSL、VAP、LIN、STR、WOB、ALH、BCF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与
精子运动能力有关;试管婴儿优良胚胎形成率的大小与精子运动参数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获取精子不同时机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39例外科手术获取精子行ICSI治疗的新鲜周期,根据手术时间分为取精当日ICSI组与次日ICSI组。比较当日ICSI组和次日ICSI组间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等结果。结果:胚胎体外培养和临床结果显示取精当日ICSI组与次日ICSI组的受精率、成熟率、卵裂率、D3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取精时间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临床结局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睾丸和附睾精子ICSI治疗无精子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别用睾丸或附睾来源的精子进行ICSI,对其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睾丸精子的受精率明显低于附睾精子的受精率(P <0.001),两者的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附睾精子较睾丸精子有更强的受精能力,但不影响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使用time-lapse(延迟摄像)和传统形态学方法筛选IVF/ICSI胚胎的临床结局,评价time-lapse用于早期胚胎
观察和筛选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个IVF/ICSI 周期的资料,根据胚胎的筛选方法,分为time-lapse monitoring 组(TLM
组)(n=68)和对照组(n=71),比较两组间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着床率,并根据女方年龄、受精方式进行亚组分
析。结果TLM组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分别为:66.2%、61.8%、47.1%;对照组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
率、胚胎着床率分别为:47.9%、43.7%、30.3%;TLM组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相较于年龄≤30岁的患者,年龄31~35岁的患者利用time-lapse更能明显改善临床结局;利用
time-lapse能明显提高IVF周期的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但对于ICSI和TESA周期,效果则不理想。结论使
用time-lapse动态监测胚胎并根据胚胎的形态动力学参数对胚胎进行评价和筛选,与传统方法相比,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年
龄较大的(>30岁)或者是进行IVF周期的患者更能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获取不同的精子来源和数量与卵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比较在IC-SI周期使用不同精子来源(射出精子组比附睾和睾丸精子组)和精子数量(严重少精组比极度少精组)其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总受精率70.8%,卵裂率95.7%,优质胚胎率47.1%,31个周期获得临床妊娠(35.6%)。射出精子和附睾、睾丸精子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极度少精组的ICSI操作时间比严重少精组要长(P<0.05),但两组间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ICSI周期使用不同来源和不同数量的精子不影响其受精和妊娠结局,然而对于极度少精者实施ICSI时可增加配子在外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的精子功能,并进一步探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方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治疗的55例患者,根据不孕的原因将患者分为不明原因不孕组(A组)和单纯女方输卵管因素组(B...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度少弱精子症或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失败后改行供精人工授精(AID)治疗的时机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男方重度少弱精子症或梗阻性无精子症实施ICSI治疗失败而改行AID治疗(93个治疗周期)的46例妇女的周期妊娠率,并与同期直接行AID的患者(AID对照组,n=74)的周期妊娠率比较。同时,选择同期接受ICSI助孕的1 007例患者(1 128个治疗周期),根据不同ICSI精子来源分为射出精子组和附睾睾丸精子组,再根据参数分为轻度少弱畸精子症组(A组,n=157)、重度少弱畸精子症组(B组,n=305)、附睾或睾丸穿刺偶见活精组(C组,n=110)及其余穿刺组(D组,n=435),比较四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率;比较B组患者ICSI第1~4周期助孕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率。结果 46例患者经过多周期的ICSI治疗失败,再改行1~4周期的AID,可以实现52.2%的累积妊娠率和25.8%的周期妊娠率,与AID对照组27.6%的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精子来源及参数的分组中,C组的受精率(75.3%)和妊娠率(28.7%)显著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优质胚胎率(40.7%)低于其他三组,妊娠率(35.1%)也低于A和D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进入第3和第4及以上周期的妊娠率分别为15.4%和0,显著低于第1和第2周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3周期以上ICSI失败,或者重度少弱精子症及梗阻性无精子症穿刺后镜下偶见精子寻找精子困难者第2周期助孕时,可以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AID助孕,实现较高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