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究ICU交接班制度精细化管理对提升护理专业能力的影响。方法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交接班制度精细化管理措施。结果采取交接班制度精细化管理的观察组患者的交接班时间、病情知晓率、护理满意度、护理专业能力评分和交班内容遗漏率均比对照组高。结论对危重患者采取系统化床旁交接班措施,可使得交接班环节的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更全面了解各班护理人员对所管病患的病情动态,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莉  何慧琳  陈雪  霍青 《基层医学论坛》2013,(27):3636-3637
目的探讨建立适合骨科特点的护嘱交接班本在骨科患者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根据骨科护理特点设计护嘱交接班本,内容主要由责任组长填写,各班次交接班时带上交接班本进行床旁交接。护士长不定期检查,进行质量控制。结果护嘱交接班本的应用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建立具有专科特点的护嘱交接班本及管理制度,对预防护理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床旁交接班制度是确保临床护理工作持续、高效进行的重要措施之一。规范的交接班不仅给不同班次的护士提供相互交流病人信息的制度保证,而且对加强护理环节管理、促进和完善护理工作、改进护理方案、增强护士的凝聚力、展示护士良好的精神风貌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加强和规范床旁交接班。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方式在外科重症监护室(简称SICU)护士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方法 2012年4~9月科室采用SBAR沟通方式,制订并实施"SICU床旁交接班检查表",规范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床旁交接班过程。结果 SBAR沟通方式实施前,共检查321例机械通气患者,交接班缺陷55项;实施后检查317例机械通气患者,交接班缺陷19项,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305,P<0.01)。交接班耗时缩短近4min,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SBAR沟通方式后,规范了护士床旁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优化床旁护理交接流程在骨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量表对骨科床旁护理交接流程优化前后并发症情况、意外事件情况、护士综合护理能力及患者对护士综合评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优化床旁交接后护士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交接时间、操作能力和预见性护理能力评分均较优化前显著提高(P<0.01)。优化床旁交接后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交接班负责态度、交接内容、交接班语气和交接班总体满意度评分均优于优化前(P<0.01)。优化交接后骨科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意外事件发生率均低于优化交接前(P<0.05和P<0.01)。结论: 对骨科术后患者优化床旁护理交接流程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综合护理能力,降低骨科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床旁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方法由9名儿科护士组成品管圈小组,采用头脑风暴及柏拉图等科学方法,确立“降低床旁交接班缺陷率”为主题,应用床旁交接班缺陷查检表,连续15 d 对晨晚床旁交接班进行现况调查,分析造成床旁交接班缺陷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经过为期4个月的品管圈活动,床旁交接班缺陷率显著降低,由 活动 前 的 38.0% 降 到 活动 后 的 16.70%,目标达成率是10.0%,进步率是56.0%。结论品管圈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降低床旁交接班的缺陷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控制ICU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方法 对ICU 45例行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结果 45例中发生医院感染7例,其中下呼吸道感染4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肠道感染1例,发生率为15.56%.结论 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控制ICU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保证重症监护室(ICU)危重病人导管护理安全,提高ICU护理工作质量.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导管护理不良事件, 给予相应对策. 结果: 保证了ICU危重病人导管固定的安全, 使ICU危重病人导管护理安全率提升25.6%.结论:加强护士培训、学习、交流,合理有效的护患沟通,妥善固定导管、明确标识,严格规范交接班,合理使用约束带、镇静剂来保证导管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规范床旁交接班模式在精神科封闭病房的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于本院精神科封闭病房内住院的80例精神分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交接班模式,观察组实施规范交接班模式。比较两组护士综合能力和素质、神经行为认知状态(NCSE)评分及护理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护士综合能力和素质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NC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精神科封闭病房中应用规范化的床旁交接班模式,可以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改善精神病患者认知状况,提高护理满意情况,能有效加强护理质量,促进了护理服务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BAR模式在责任护士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5月南昌某三甲医院一个临床科室,并采用简单随机抽签方法将科内责任护士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试验前进行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知识培训,并制定SBAR模式操作细则,在床头交接班过程中根据细则具体实施;对照组则延用传统交接班模式.对比2组责任护士的病情知晓情况、 专科知识掌握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责任护士的病情知晓情况、专科知识掌握、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责任护士床旁交接班中加强应用SBAR模式,能够提高责任护士的专业水平和患者满意度,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具有明显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董西莲  孙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6,(36):5195-5197
目的 探讨应用规范化交接班模式对老年病科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交接班制度修正前后老年病科患者资料,制度修正前(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共选择患者资料200例,制度修正后(2015年1月—2016年4月)共选择患者资料220例,期间护理人员岗位无太多变动,比较交接班制度修正前后交接班质量与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采取交接班模式并对相关制度修正后,交接班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明显降低,且患者对疾病的知晓度与满意度均显著提升,差异显著(P<0.05);修正后护理质量也有显著提升,其床旁交接时间明显缩短、 交接班质量考核评分显著提升(P<0.05).结论 应用交接班模式并修正相关制度,可显著提高交接班质量,保证患者住院安全,为老年病科扩班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黄佩丹 《大家健康》2016,(10):285-286
目的:研究ICU护理安全管理中分组交接班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采用分组交接班完成ICU护理安全管理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采用床头交接班完成ICU护理安全管理的患者80例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控检查结果、不良事件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理人员分级护理、医院感染、文件书写、急救安全和病房管理方面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0.00%,实验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仅为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2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仅为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组交接班模式在ICU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诊抢救室交接班护理流程管理,形成规范、合理的交接班流程模式.方法 针对原有急诊室交接班流程中存在的不足,对交接班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制定出新流程,指导护士按照新流程模式进行交接班,做好相关指标收集.结果 急诊抢救室交接班各环节更加清晰明了,主次分明,职责、责任明确,缩短了交接时间,减少了护理工作缺陷,提高了交接班质量,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效率,提高了护士和病人满意度.结论 优化、完善急诊抢救室交接班护理流程能有效提高急救护理工作效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适合急诊ICU量化评估式交接班模式的实际效果。方法接班护士使用量化评估式交接班模式,识别潜在危重症和护理风险。对比实施评估式交接班模式前后护士对潜在危重症患者病情判断符合率,抢救物品准备完备率,护理措施主动落实率及护理服务满意率。结果实施护理量化评估式交接班后,护士对潜在危重症患者病情判断符合率为98.30%(对照组93.96%,P〈0.05),抢救物品准备完备率为98.86%(对照组95.05%,P〈0.05),护理措施主动落实率99.43%(对照组95.60%,P〈0.05),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8.43%(对照组96.15%,P〈0.05)。结论采用评估式交接班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ICU的交班质量、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床头交接班在ICU护理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夜班护士对病人前24小时病情变化、治疗护理的工作总结,也是自班护士对病人新的一天护理工作计划的评估,是加强护理工作连续性,保证患者的治疗、护理不间断的必要措施。通过规范的晨会交接班流程,培养和训练了护士独立思考、观察判断及运用护理程序工作的能力,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引入医疗团队资源管理在提高新入院病人床旁交接班完整率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引入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对新入院病人床旁交接班进行质量持续改进。结果品管圈改进前2016年4月21日至2016年5月19日新入院病人116人次,交接班完整率为58.62%。品管质量管理后2016年8月1日至2016年9月4日查检新入院病人116人次,交接班完整率为84.48%。比较实施品管前后漏交项目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引入医疗团队资源管理在提高新入院病人床旁交接班完整率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探讨产科晨间床旁交接班的内容和方法,并在护理工作中切实地运用,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安全隐患,加强护患沟通,使整体护理在临床中得以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8.
肖波  王荣  胡海燕  张志茹 《吉林医学》2013,(25):5267-5268
目的:通过适当的护理干预预防胃肠科ICU腹腔镜术后患者压疮的发生。方法:对胃肠科ICU腹腔镜术后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包括危险因素的评估、严格交接班、心理护理、皮肤护理、有效减压、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及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621例胃肠科ICU腹腔镜术后患者未发生压疮。结论:适当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预防压疮,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补尝式服务(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护理交接班中运用的效果。方法:以ISBAR内涵为核心,利用循证医学理念,通过查询文献、筛查有效证据、设计ISBAR标准化沟通模板,收集使用前后医护人员对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评价、危重患者对护士床旁交接班满意度调查、护士晨交接班涉及内容完整性。结果:医护人员对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评价、危重患者满意度、交班内容完整性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不仅能明显提高医生及患者对护士交接班的满意度,还能有效改善交接班的完整性及降低护理服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在护理工作中,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床头交接班,护士交接班属于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病人直接参与了医护人员的交接班,让轻病人能够体现自己的知情权,享受到公平合理的关爱,提高满意度.工作多年来,笔者通过自身实践,对床头交接班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总结出在进行床头交接班时一些应注意的事项,为广大护理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